收益質量分析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收益質量分析(Earnings Quality Analysis)
目錄 |
收益質量分析是通過分析會計收益和現金凈流量的比例關係,評價收益質量,其主要指標是營運指數。
收益質量分析是一個主觀判斷過程,其判斷的正確性與分析者的經驗、能力和風險偏好密切相關,分析者必須努力提高自己的專業素質併在實踐中積累豐富的經驗才能勝任這項工作。目前還沒有一種比較客觀、可以量化的統一評價方法。另外,收益質量分析僅僅是對一個上市公司整體投資質量評價過程中要考慮的因素之一,並非全部。因此,在對公司整體進行評價時,分析者應該將財務報表分析和公司的整體環境結合起來,根據各個公司的具體情況,靈活運用各種分析指標,不要生搬硬套各種指標和公式,才能得出恰當的評價。
1、對企業收益質量進行分析,有利於剋服由權責發生制原則造成的企業利潤的非現實性,從而提高會計信息的有用性。從企業利益相關者的角度出發,債權人希望企業能夠按期償還債務,投資者希望獲得應得的紅利。但僅從企業的利潤數量上進行分析,顯然不一定能得到全部有用信息。因為企業可能並沒有同步的取得能夠用於滿足債權人和投資者有關目的的現金。開展企業收益質量分析對企業利潤做出正確的評價,有利於增強企業會計信息的決策有用性。
2、對收益質量進行分析,有利於限制企業利用不正當手段進行不法盈餘管理。企業管理當局為了某些利益,往往選擇對自身有利的會計政策、會計估計等方法調整收益水平,如虛報盈利、誇大虧損等實現上市、保牌、配股等目的。通過開展收益質量分析,可以發現企業的不法盈餘管理行為,糾正公佈的會計報告中的不正確收益信息,給管理當局提出改進意見,或對管理者進行懲處,以規範其管理行為。
3、對企業收益質量進行分析,有利於擠乾收益中的水分,瞭解企業的真正獲利能力,正確地評價企業管理者的業績,實現激勵的有效性,進而從根本上提高企業管理水平。
4、對企業收益質量進行分析,有利於以正確地數據為基礎進行分配,公正、公平地處理企業利益相關者之間的關係,調動多元積極因素,增強企業競爭實力,促進企業快速發展。
5、對企業收益質量進行分析,有利於規範公司行為,進而有利於國家對公司的管理,規範我國市場經濟秩序。
1.收益的真實性 2.收益的含金量 3.收益的可持續性 4.收益的穩定性 5.收益的安全性
對收益質量分析是以損益表為基礎,並輔以資產負債表上的相關指標數據進行的。下麵將從幾個方面來闡述收益質量的分析原理。
(一)主營業務收入
應收賬款是一項經常會出現問題的賬戶。商業競爭是發生應收賬款的主要原因。在現實的社會中,存在著激烈的商業競爭。競爭機制的作用迫使企業以各種手段擴大銷售。除了依靠產品質量、價格、售後服務、廣告等外,賒銷也是擴大銷售的手段。對於同等的產品價格、類似的質量水平、一樣的售後服務,實行賒銷的產品的銷售額將大於現金銷售產品的銷售額。出於擴大銷售的競爭需要,企業不得不以賒銷的方式來招攬顧客,於是就產生了應收賬款 。
壞賬準備,在資產負債表中是應收賬款的減項,它反映以信用銷售量的大小,反映公司對客戶的實際經驗,包括客戶的實力基礎,公司的信用政策,公司的經濟條件等。銷售額、應收賬款、壞賬準備三者的變化應該是一致的,如果其數量的變化比率或變化方向不一致,例如銷售額和應收賬款增加,但是壞賬準備卻減少或增加的比例很小,那麼分析人員就應當留心出現假賬的可能性。由於壞賬準備的減少對公司稅前利潤有直接地影響,那麼公司有可能通過做假來增加收益,這樣報告的收益質量就下降了。
2.通貨膨脹的因素
如果一家公司銷售額增加(或減少),那麼看這一變化是否是由價格、銷售量或兩者共同作用所引起是十分重要的。一般地說,較高質量的收益可能是售價及銷售量共同作用的結果。不過不可以盲目關註收益的增加,要仔細考慮價格及銷售量變化的原因,看有沒有不實際的交易。
銷售額名義上的變化是指可以通過損益表上的數據指標很快計算出來的。而經過消費者價格指數(CPI)或其他指數調整,計算出來的才是實際的變化。分析人員首先要通過CPI或其他指數把前一年的銷售額調整為現在的,再對名義上與實際上的變化做出比較。
(二)存貨
存貨是指企業在日常生產經營過程中持有以備出售,或者仍然處在生產過程,或者在生產或提供勞務過程中將消耗的材料或物料等,包括庫存的、加工中的、在途的各類材料、商品、在產品、半成品、產成品、包裝物、低值易耗品等。存貨的確認,除應確定在性質上是否屬於存貨外,還應確定是否屬於企業的存貨。通常是以是否擁有所有權作為判斷標準,凡所有權已屬於企業,不論企業是否已收到或持有,均應作為本企業的存貨;反之,若無所有權,即使存放於企業,也不能作為本企業的存貨。
企業進行存貨的日常核算有兩種方法:一種是採用實際成本進行核算;一種是採用計劃成本進行核算。我國企業會計制度規定,企業領用或發出存貨,按照實際成本核算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採用個別計價法、先進先出法(FIFO)、加權平均法、移動平均法或後進先出法(LIFO)等確定其實際成本。這五種方法都有其自身的特點,採用哪種方法因企業不同而存在差異。使用方法的不同對收益的影響也是不同的。例如:在通貨膨脹時期,LIFO相對於FIFO或平均成本法來說,會產生較低的收益,但是LIFO體現了成本與收入相配比的原則,因此相對於後兩種方法又會產生較高的收益。企業存貨計價方法的使用應該具有延續性,是不能夠隨意地經常地改變的。採用哪種方法應當說明,如果發生特殊情況需要改變計價方法更應該具體說明。如果哪家公司變動了存貨成本計價的方法,那麼應該引起分析人員的高度重視,弄清楚變化的原因,及對收益的影響。
按照會計穩健性的要求,在期末對存貨計價時,公司應當採用成本與市價孰低法。具體說,企業期末存貨價值較低,就會使當期成本升高,利潤減少,以避免企業經營中的短期行為。按單個比較存貨項目的賬面成本與可變現凈值,以可變現凈值低於賬面成本差額計提存貨跌價準備,並視為已實現的損失計入當期損益。如果以後存貨價值又得以恢復,在已提跌價準備的範圍內轉回。這樣就可能產生以下問題:一是提取存貨跌價準備比例究竟是多少?這就意味著上市公司可能根據自己的需要通過計提存貨跌價準備來達到調節利潤的目的。例如有公司可能在2000年大量計提存貨跌價準備,從而降低存貨的賬面成本;而在2001年將這些存貨賣出去的時候就可以相應增加2001年的賬面利潤。有的公司對存貨跌價準備計提得很少甚至沒有,而有的卻計提很多,相差非常懸殊,原因值得深究。二是存貨的可變現凈值屬於會計估計的範疇,含有不確定性人為控制的因素太多。因此對於利潤調節的可能性也就無法完全排除。
(三)營業費用
1.固定資產折舊
固定資產折舊,是對固定資產由於磨損和損耗而轉移到產品中去的那一部分價值的補償。固定資產磨損和損耗包括固定資產的實物損耗、自然損耗和無形損耗。對於企業來說固定資產折舊是經常發生的費用項目。它是很明顯的,同時也是很敏感的問題,是一個經常會出現問題的項目。
影響固定資產折舊數額大小的因素有四個:一是計提折舊基數。計提折舊的基數是固定資產的原始價值或固定資產的賬面凈值。二是固定資產的折舊年限。折舊年限長短直接關係到折舊率的高低,它是影響企業計提折舊額的關鍵因素。三是折舊方法。企業折舊方法不同,計提折舊額相差很大。我國企業會計制度規定:固定資產折舊方法可以採用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年數總和法、雙倍餘額遞減法等,其中年數總和法及雙倍餘額遞減法是典型的加速折舊法。四是固定資產凈殘值。
從上面四個因素可以看到由於折舊年限、凈殘值都是人為估計的,含有很大的人為因素及不確定性。另外,會計折舊方法又不是惟一的,有很大的靈活性。所以折舊方法一經確定,不得隨意變更。如需變更要經過有關各方批准備案,併在會計報表附註中予以說明。其中以報告為目的大多數公司,都採用直線法而非加速折舊法來計提折舊。這是因為直線法的使用使每年的費用和收益都比較平均,會產生比較平緩的收益流,並且在折舊期間的前幾年會產生相對高一些的收益。直線法在一些情況下產生的收益質量較低,因為它不能反映機器設備真實的生產能力及被使用的真實情況。例如某企業估計一臺機器的使用年限為十年,那麼企業就要按照十年來計提折舊,但是由於技術的發展,機器在後幾年並沒有被使用。這樣就存在了不合理的因素。所以在折舊的問題上,存在的一些不確定因素,給分析帶來不便。這就要求分析人員對折舊方法的選擇做出合理的分析,給與充分的重視。
2.其他費用
在公司的日常生產經營中,會發生很多必要的費用,如固定資產的修理、維護;對新技術的研究開發;對外進行的市場開發、廣告宣傳等。有一些公司通過減少這些費用來增加當期的收益。這樣對當期報表有很大的好處,但是從長期來看,對公司的發展是不利的。這就意味著收益質量的降低。分析人員要對這些費用進行分析,並與公司的規模、發展水平相聯繫。
(四)非主營業務收入
公司主營業務收入大小、所占總收入的比重及其變化趨勢是對公司收益穩定性和戰略實施效果的有效度量,所以收入總體結構是否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收益的長期穩定性。從理論上來說,主營業務收入占企業收入總額的絕大部分,才能保證企業的經營方向。我國規定股份公司的主營業務收入應達總收入的70%,否則應引起關註。下麵列舉幾項非主營業務:
當一家公司出售其資產時,如機器設備,獲得的收益或損失會反映在當期的凈收益中。假如某公司將一項較大資產出售,那麼會獲得大量的現金收入,就會使當期的收益增加;如果公司正處於運營困難時期,那麼會獲得所需要的大量資金用於周轉。但是這樣的交易並不是正常經營的一部分,不是經常發生的。只是偶然的因素,但對當期收益有很大影響。所以在考慮公司的收益質量,未來經營潛力時,要將它從凈收入中排除。
2.利息收入
在通常情況下,除了類似金融財政機構這樣的特定公司類型,利息收入都是非營業收入。利息收入是通過對市場上可以信賴的短期投資獲得的,是現金的迴流。在收益質量評估中,由於利息收入不是營業收入的一部分,所以分析人員要對利息收入數量的具體性和易變性多加留意。公司的利息收入要在損益表中反映或在財務報表附註中披露。
3.權益法下的收益
權益法,是指投資最初以初始投資成本計價,以後根據投資企業享有被投資單位所有者權益份額的變動對投資的賬麵價值進行調整的方法。投資企業對被投資單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和重大影響時,長期股權投資應採用權益法核算。現在很多公司都是採用權益法來計量對其他公司的長期投資。在這種情況下,准許投資者確認投資收益。確認的投資收益是按照投資者擁有的被投資公司的股份及被投資公司報告的收入來計量的,而不是只將實際收到的現金股息確認為收益。這樣的結果就是在大多數情況下,記錄的收益要高於實際收到的現金收益。例如A公司購買B公司股票10 000股,占B公司股份的30%,2000年B公司凈收益100萬元,實際發放股利80萬。那麼A公司確認的投資收益就是30萬元,而實際收到的現金股利卻是24萬元。
會計應遵循一貫性原則,但並不是說絕對不能變更會計政策和會計估計,只要有根據,會計變更是允許的。但有時上市公司也會利用會計變更來操縱利潤,較為普遍的作法是改變折舊方法和折舊年限,潛虧掛賬,利息資本化,合併會計報表合併範圍的“伸縮”等。會計政策的選擇要在財務報表附表中解釋說明,對於發生重要的變化更要說明原因。會計政策和會計估計的變更,通常是壞消息的信號,因此對其分析是十分重要的。對分析變化較大的年份,尤其是當年的財務報告要進行研究,看企業是否利用會計選擇調節利潤。有充分證據表明,上市公司變更會計政策和會計估計的目的不是為了真實表述,而是為了操縱利潤,粉飾會計報表。這些方法只能改變會計收益,不能提高真實收益,且使其可比性降低,因此,在分析收益質量時應剔除其影響數。
5.臨時發生的項目
在財務報表中有一些項目是不經常發生的。不少上市公司為避免三年虧損摘牌或為達到規定的配股條件,常常採用非常交易,如轉讓股權、經營權或土地使用權、年末發生非常銷售業務、收取政府補貼等,從而獲取非常收益,以期公司業績得到改觀。當出現這樣的項目時,分析人員要對其進行重點考察。例如財政補貼收入,它是臨時發生的項目,是從政府調撥來的。在發生的當年會增加公司的收益,給報表使用者很好的形象。但是財政補貼不是年年都有的。當年的收益並不能反映公司正常的經營狀況及長期發展情況。所以,在分析時要剔除這樣的因素,準確地估量。
(五)其他
1.關聯方交易
上市公司粉飾會計報表的主要方法之一就是利用關聯方交易來調節利潤。母公司與子公司之間、子公司與子公司之間發生的關聯方交易,其交易價格不是在公平條件下確定的,往往存在人為調節利潤的行為。藉助關聯方交易,上市公司以劣質資產換取非上市母公司的優質資產,或者把其非上市母公司的優質資產廉價售給上市公司,或者上市公司將其閑置資產高價售給其非上市母公司,從而達到提高利潤的目的。由於我國有關關聯方交易的準則和其他規定,只強調披露,而沒有對關聯方交易價格公允性做出規範,加之證券監管部門對關聯方交易的監管重點在於限制有損上市公司的關聯方交易,而對明顯有利於上市公司利益的關聯方式交易,往往不予理睬。因此,上市公司常常採取高於或低於市場價格的方式進行商品購銷活動,提高企業的收益水平。但是,這一部分收益並不是上市公司通過正常交易賺得的,而只是其關聯公司利益的轉移,不能反映上市公司的真實收益水平,因此在分析收益質量時,應剔除關聯方交易的影響。
通過關聯方交易取得的巨額利潤,很可能是上市公司經營狀況惡化的徵兆,應引起投資者高度警惕。如 “廣電股份”在1997年將6 926萬元的土地賣給關聯企業,賣價2.1926億元,獲利1.5億元;將凈資產為1 454萬元的下屬企業賣給關聯方,定價為9 414萬元,獲利7 960萬元。“廣電股份” 當年利潤為9 733萬元,剔除上述兩項,則虧損1.3227億元。對此,在分析時首先要掌握控股股東的情況以及本公司所屬子公司的情況,對關聯方之間發生的資產轉讓、銷售、採購、商標使用以及資金占用等,要特別關註交易的價格和支付手段是否異常。
2.資本公積
在一些公司中,資本公積賬戶不只有其基本的用途,它還可以用來調整年度收益。例如它可以在公司運營良好的年頭,從收益中撥出現款放在資本公積賬戶中,這樣當年的收益在公司可以接受的限度內有所減少。不過它的用途是很大的,它可以在公司出現困難時,被拿出來轉移到損益中,來增加當年的收益。這樣的做法是人為的調整收益,不論怎樣都是虛假的信息,投資者錯誤的導向。這已經引起許多國家政府部門的高度關註,在20世紀末美國SEC就給各公司一個警告:繼續濫用資本公積賬戶將不被容忍 。
1、閱讀財務報告,識別可能影響收益質量的因素。
(1)析公司管理當局的報告。主要是指企業在年報中披露的對企業所處行業狀況、競爭地位及管理者今後的打算等綜合情況的說明以及對當期業績變化或審計意見進行的解釋等。投資者閱讀報告時,既要瞭解公司經營概況,更要關註管理者是否面臨著較大的壓力,促其利用會計手段影響如實報告經營業績。如上市公司是否處於配股條件邊沿;上市公司是否已連續兩年虧損;企業管理者的報酬與公司業績是否掛鉤。有的企業在年報中過分誇大經營業績而對公司可能會面臨的競爭壓力含糊其詞,這將導致公司未來收益質量的下降。
(2)公司的審計報告。如果審計報告沒有出具無保留意見,或公司變更未提供恰當解釋,可能是管理者的會計政策與會計估計同審計者的意見存有較大分歧。在這種情況下,會計信息使用這者顯然難以對公司的收益質量做出恰當評價。註冊會計師審計只是對公司財務的符合性、公允性和一貫性發表意見,不是專門針對公司舞弊或欺詐行為的審計。所以無保留意見,不一定說明無舞弊,更不一定表示公司收益質量高。但分析審計報告可在一定程度上為進一步的收益質量分析提供線索。
(3)註重報表附註。由於會計制度和準則對某些經濟業務的核算允許在一定範圍內進行選擇,因此同一業務,可採用不同的處理方法,進而對會計收益會產生一定影響,所以閱讀財務報告必須註重報表附註的具體說明。可從以下兩方面進行判斷:一是公司所採用的會計政策與通行做法是否相同?如果不同,就要分析是因為經營狀況或競爭策略不同,還是管理這者人為選擇的差異。二是公司當期的會計政策或估計較前期是否一致?如有變化,是否合理?變化的影響程度如何?並查找變化的原因。
2、評價財務指標,判斷收益質量
(1)運用資產負債表的有關指標判斷收益質量
企業的銷售有現銷和賒銷兩種方式,現銷能夠直接增加企業貨幣資金,而賒銷會產生應收帳款。應收帳款回收期的長短能說明收益質量的好壞。應收帳款回收期的長短主要通過應收帳款周轉天數來體現。
應收帳款周轉率=主營業務收入/平均應收帳款
應收帳款周轉天數是一個衡量應收帳款狀況的常用指標,反映企業的收款能力,體現應收款的周轉速度。應收帳款周轉天數越短,表明企業收款速度越快,企業收益質量越高。反之,周轉速度越慢,說明企業主營業務收入的真實性就應有所懷疑,有可能收入有假,也可能是收帳政策制定的不合理造成。
(2)運用利潤表的有關指標判斷收益質量
運用利潤表可通過三項指標評價收益質量,即:凈收益營運指數、銷售毛利率和資產凈利率。
1)凈收益營運指數
凈收益營運指數=經營活動凈收益/凈收益
=凈收益-非經營凈收益
=凈收益-非經營稅前損益×(1-所得稅稅率)
其中,經營活動凈收益是指經營活動本身產生的凈利潤;非經營稅前損益是指投資活動和籌資活動所產生的投資收益、財務費用和營業外收支等。凈收益營運指數越大。表明經營活動產生的凈收益越大,會計收益質量越高。
2)銷售毛利率
銷售毛利率=銷售毛利/主營業務收入
=(主營業務收入-主營業務成本)/主營業務收入
該指標反映企業主營業務的獲利能力,代表企業負擔營業費用的能力。該指標越高越好。
3)資產凈利率
該指標反映企業資產綜合利用效果,衡量企業利用債權人和所有者權益總額所取得盈利的重要指標。該指標越高越好。由於現行利潤表上的利潤沒有扣除權益資本成本,所以用會計利潤扣除權益資本成本後得到的經濟利潤來評價收益質量更為科學。
(3)運用現金流量表評價收益質量
1)流入結構分析。包括總的流入結構和經營流入的內部結構兩項內容。現金流量表上的流入包括經營、投資、籌資三部分,所以在流入結構分析中,首先要進行總的流入結構分析,分別計算各項流入占總流入的比重,如果經營活動流入比重大,說明收益質量高。其次要進行經營活動流入的內部結構分析,分別計算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收到的現金、稅費返還和其他與經營活動有關的現金占經營活動總流入的比重。如果收到的現金比重大,說明收益質量高。
2)現金營運指數
現金營運指數=經營活動現金凈流量/經營活動現金毛流量
經營活動現金毛流量是指在沒有資本支出和營業流動資產增加的情況下,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
經營活動現金毛流量=經營活動凈收益+折舊與攤銷
公式中的折舊與攤銷是指在計算利潤時已經扣除的本期計提的固定資產折舊和長期資產減值準備、無形資產攤銷和長期待攤費用的攤銷。它們雖然是利潤的扣減項目,但不減少現金,所以需要把這些項目加回來。
經營活動現金凈流量是經營活動現金毛流量扣除增加的營業流動資產後的剩餘現金流量。
經營活動現金凈流量=經營現金毛流量-營業流動資產增加
營業流動資產增加是指“流動資產增加”與“無息流動負債增加”的差額。無息流動負債是隨收入的增長而增長的不需要支付利息的流動負債,如應付帳款、預提費用等。有息流動負債是指債權人提供的需要企業支付利息的流動負債,如短期借款、帶息的商業匯票等,屬於籌資活動的現金流量,不屬於生產經營活動的範圍,因此要從流動負債中扣除。
現金營運指數大於1,說明收益質量高,小於1,說明資金的營運業績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