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7个条目

休閑農業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重定向自休闲观光农业)

休閑農業(Leisure Agriculture)

目錄

休閑農業的概念

  休閑農業是指利用田園景觀、自然生態及環境資源,結合農林牧漁生產、農業經營活動、農村文化及農家生活提供人們休閑,增進居民對農業和農村體驗為目的的農業經營形態;是結合生產、生活與生態三位一體的農業,在經營上表現為產供銷及旅游休閑服務等三級產業於一體的農業發展形式,是現代農業發展的一個重要途徑。[1]

休閑農業的特征

  休閑農業一方面生產的是包含了勞務形態的產品,其中間投入率小;另一方面其產品一般是為了滿足人的最終消費,產品屬於最終產品。由於休閑農業具有農業和旅游業的雙重屬性,所以它具有許多特征。

  1.生產性

  具有農業生產經營的特點,可以提供綠色和特色農產品,滿足人們對食物的需要。休閑農業的產品就是在一定時期內生產並由最後使用者購買的產品。

  2.自然性

  與其他產業不同。休閑農業活動以農業自然生態本色為中心,農業與自然有著血肉般的聯繫。農業不是人類可獨立完成的產業,必須由人類與自然共同完成。因此,人們在休閑農業中與農業接觸,實際上也就是與自然接觸。農業與旅游業的結合不是簡單的轉換,而是把農業中(種植業、養殖業、林業、牧業、漁業等)具有旅游資源部分的功能進行整合、發掘和利用。

  使其充分滿足人們回歸自然的個性化需求。

  3.文化性

  休閑農業所涉及的動植物,均具有豐富的歷史、經濟、科學、精神、民俗、文學等文化內涵。利用這些有趣意的文化知識,可以設計多種多樣的休閑農業游覽項目,增加農業文化知識。休閑農業順應現代旅游潮流的發展趨勢。即追求閑雅溫輕和適情順生的生活格調。這種格調就其文化本質而言就是和諧、優美,它昭示著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親密的融合。

  4.可持續性

  就休閑農業的功能而言,就是要實現農業的持續協凋發展。休閑農業的建設嚴格按照生態農業的有關要求進行,允許在有害物質殘留規定範圍內適量使用化肥、農藥,這不僅大大減少了對環境的污染,而且生態環境優美和生物多樣性得以充分體現,植被覆蓋率也大大高於一般農區。休閑農業旅游能將農業資源開發利用與自然生態保育、復育相結合,將農業景觀欣賞與知識教育相結合,從而使生產、生活、生態有機地結合起來,這樣既突出了第一產業在城市化和後丁業社會時期與地區經濟發展的融合,也展示了21世紀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環境目標5.市場性。

  休閑農業的客源主流一般從城市流向農村,原因在於求異乃旅游最基本的驅動因素,城鄉的差異、地域的差異、季節的差異造成了休閑農業旅游市場的這種定勢性。休閑農業主要是為那些不瞭解、不熟悉和曾經熟悉農業和農村的城市人服務的,休閑農業的目標市場在城市。休閑農業的消費者群體及其特征主要有:

  1)新生代階層。剛涉足社會的青年人,是積極倡導休閑農業並身體力行的消費者群體。他們思想開放,觀念更新快。容易接受新事物。城市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後,返璞歸真的需求越來越強烈,他們希望能夠體驗一下農村的生活環境和生活方式。

  2)高薪階層。在丁作與競爭的巨大壓力下,他們成為休閑消費的先行者,與新生代階層構成了休閑消費的主力軍。其購買享受與快樂不計成本,目的明確而單一:放鬆身心,強體健身,把去農村休閑看作是一種時尚。

  3)工薪階層。工薪階層主要指大眾休閑消費者群體。低廉與合理的價位是吸引他們的有力手段。工薪階層的休閑消費需求往往受價格水平的限制,適合平民百姓的休閑農業方式會受到他們的歡迎4)老年消費者。隨著中國進入老齡社會,老年人口在總人口巾的比重越來越大,老年消費者群體構成了休閑農業消費的大市場,其休閑消費不受時間限制,只要符合老年人的生理特點、價格合理,就能煥發他們的消費熱情。特別是一些曾經參加過鄉下勞動的老年人,更願意去感受一下曾經單純的農作生活。

休閑農業產生的動因

  農村天地廣闊,空氣新鮮,自然環境優美,山村野趣濃厚,綠色食品多樣,農事活動新奇,鄉土文化豐富,是一種別具情趣的享受,具有極大的吸引力,併成為人們外出休閑旅游理想選擇。休閑農業產生的主要原因如下:

  第一、幾百年來,人類一直致力於改造世界,而在新的世紀中,人類將會更多地致力於改造自身。據美同學者預測,在稍後幾年,休閑的中心地位將會加強,人們的休閑概念將會發生本質的變化。在經濟產業結構中,休閑產業的從業人員將占整個社會勞動力的70%~80%,休閑服務將從標準化和集巾化轉向個性化,人們對休閑與健康之間的關係更加重視。因此,休閑農業將在經濟發展中占據重要的位置。

  第二、農村地域自然生態環境優美、空氣清新,與高樓林立、嘈雜擁擠、污染嚴重的城市生活環境形成鮮明的對比。城市居民節假日期間到鄉村旅游,可以滿足回歸自然、感受綠色的願望。符合其旅游心理需求。尤其是近年來,隨著中國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休閑農業的發展勢頭更為迅猛。

  第三、休閑農業具有較強的參與性,正好滿足了人們的體驗需求。休閑農業作為一種直接的體驗,可以為人們提供內在的自由感。人們參加休閑農業活動和社會互動的不同,會導致休閑投入程度的不同。人們可以現場參與農事活動,瞭解農業生產知識,親自採摘農園的綠色蔬菜瓜果。品嘗農家飯菜,體會農村生活,接觸農村的鄉土風情,參加農村舉辦的民問娛樂活動等。

  第四、休閑農業旅游的路程較近,花費較低,適合以家庭為單位白費外出旅游的消費行為

  第五、從供給的角度來看,日前農業經營效益增速緩慢。而生產成本卻在逐年增大,主要農產品的季節性、結構性“生產過剩”現象已經產生,農民的收入增長也比較緩慢。休閑農業的發展必然會帶動農業及農村相關產業的發展。

  第六、國家越富有,休閑時問就越多,經濟綜合實力就會得到增強。而休閑農業旅游將會變成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使消費成為重要的生產動力。公休日的延長,長假的實施,帶薪休假的興起,為休閑農業旅游提供了條件。整體上中國公眾普遍享有的國家法定假日全年為114d,其中一些群體的閑暇時間擁有量更多,比如學生的寒暑假,全年約140~160d;圍家公務員以及外資企業管理人員享有“帶薪休假制度,全年約124d。

  第七、高度發展的交通業為城市居民出行提供了便利。此外,私家車數量的快速增加,也為城市居民的農村旅游提供了方便條件。

休閑農業的模式選擇

  1.政府主導模式

  政府主導模式是在尊重農村經濟發展規律的基礎上,政府通過產業政策對休閑農業旅游進行倡導,制定鼓勵政策,扶持和推動休閑農業的發展。但它的發展不是靠行政指令,而是以市場機制的自動調節來配置資源,實行運營市場化人才市場化、服務市場化。

  2.社區參與模式

  農村社區內的居民受益是休閑農業旅游的核心內容。通過對農村居民的宣傳教育,使當地居民意識到休閑農業旅游將給他們的社會、經濟、環境帶來影響。強調居民積极參与,還可讓當地居民參與管理和經營,讓他們從休閑農業旅游和實際發展中受益,關註休閑農業環境及設施,並積極地給予支持,滿足大多數人的需要,逐漸減少對農業自然生態資源的依賴和破壞[。

  3.營利性組織(企業)主導模式

  由個人或股東所擁有的休閑農業設施是以利益最優化為基本準則的,市場高度敏感和資本優化配置使企業在順應休閑農業時尚、緊跟時代潮流方面具有較大的靈活性,很好地滿足了人們變化多樣的休閑需求。旅游和農業管理部門應逐步脫離經營管理的主體地位,籌建休閑農業旅游開發公司,並按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建立開放的多元性社會化投資機制和產權清晰的現代企業,切實按照市場經濟方式和現代企業制度來運作和發展休閑農業。

休閑農業的功能

  休閑農業的功能主要表現在7個方面:

  一是經濟功能,可以為游客提供優質、綠色、生態、安全、健康的農產品,滿足游客對休閑食品的需要;

  二是游憩功能,可以為游客提供觀光、休閑、體驗、娛樂、度假等各種活動的場所和服務;

  三是社會功能,可以促進城鄉交流,增進農村社會發展,提升農民生活品質,有利於縮小城鄉差距

  四是教育功能,可以為游客提供瞭解農業文化、學習農業知識、參與農業生產活動、感受農業景觀的戶外教學場所;

  五是環保功能,可以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維護自然景觀生態,提升環境品質,並對游客進行現場的環保教育;

  六是醫療功能,休閑農業區具有優美的自然環境、新鮮的空氣、寧靜的空間、生生不息的動植物、遍地綠色的草木,以及隨處的鳥語花香,是最適合調劑身心及養生保健的場所;

  七是文化功能,休閑農業與農村民俗文化、生活文化和產業文化相結合,可以為游客提供各種農村文化活動,促進農村文化發展。

休閑農業的意義

  發展休閑農業主要具有4個方面的意義:

  一是可以充分開發利用農村旅游資源,調整和優化農業結構,拓寬農業功能,延長農業產業鏈,發展農村旅游服務業,促進農民轉移就業,增加農民收入,為新農村建設創造較好的經濟基礎

  二是可以促進城鄉統籌,增加城鄉之間互動,城裡游客把現代化城市的政治、經濟、文化、意識等信息輻射到農村,使農民不用外出就能接受現代化意識觀念和生活習俗,提高農民素質;

  三是可以挖掘、保護和傳承農村文化,並且進一步發展和提升農村文化,形成新的文明鄉

休閑農業案例分析

案例一:中國休閑農業的發展分析[2]

  休閑農業是指利用田園景觀、自然生態及環境資源,結合農林漁牧生產、農業經營活動、農村文化及農家生活,提供民眾休閑、增進民眾對農業及農村之生活體驗為目的之農業經營。休閑農業作為一種產業,興起於2o世紀3O~4o年代的義大利、奧地利等地,隨後迅速在歐美國家發展起來。目前,日本、美國等發達國家的休閑農業己經進入其發展的最高階段一租賃。而我國的體閑農業,作為一個新興的產業,雖然發展前景較好,但是,經過20多年的建設,其發展仍處於起步階段,在產品、經營、管理等方面存在的問題較多,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產業競爭力,與新農村建設的要求也不相適應。

  一、中國休閑農業的發展現狀

  1.中國休閑農業產業規模

  20世紀90年代中國休閑農業開始發展,到2l世紀初,休閑農業己進入一個全面發展時期,旅游景點增多,規模擴大,功能拓寬,分佈擴展,呈現出一個良好的發展新態勢。目前,全國休閑農業特色農戶(農家樂)己發展至150多萬家,具有一定規模的休閑農業園區發展至12000多家,直接從業人員近300萬人,年接待游客7億人次,年經營收入達900億元左右1J。目前,休閑農業產業幾乎各縣都有,在東部沿海城市郊區尤為多見。僅紹興一縣,休閑農園到2007年就有48家,其中從投資規劃看,100元萬以下的7家,占15.2%,101萬~500萬的23家,占50.0%,500萬~1000萬的8家,占17.4%,1000萬以上8家,占17.4%。從經營面積看,23.2hm2以上的有20家,最大的達280hrn2;從實際投入看,已經有資金投資的占總數的3.5%,其中投資100萬以下的27家,占58.7%,投入101萬~500萬的l5家,占32.6%,500萬~1000萬的1家,占2.2%_2J。

  中國休閑農業產業已成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亮點之一,彰顯廣闊的發展前景,必將成為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建設和農民增收的重要舉措。當前應著力解決好基礎設施條件差,人才隊伍短缺,規劃滯後,特色不突出,管理不規範,服務水平不高等問題。

  2.中國休閑農業產業分佈

  2004年和2005年,國家旅游局共評選出農業旅游示範點359處。其中,農業觀光旅游點112個,占31.2o%;農業科技觀光旅游點60個,占16.71%;農業生態觀光旅游點56個,占15.60%;民俗文化旅游點20個,占5.57%;休閑度假村(山莊)26個,占7.24%;古鎮新村39個,占l0.86%;農家樂l8個,占5.01%;自然景區28個,占7.80%。從東、中、西三大區域分佈來看,中國東部地區100個,占49.76%;中部地區65個,占32.1%;西部地區38個,占l8.7%。從省、市、區分佈來看,最多的是山東55個,占15.32%,江蘇43個,占11.98%,遼寧34個,占9.47%,貴州l8個,占5.01%,安徽、四川各17個,分別占4.74%,河北l5個,浙江、廣東l4個,山西13個,河南l2個,廣西l1個,內蒙古、新疆各l0個,黑龍江、重慶各9個,北京、甘肅各7個,湖北、雲南各6個,江西、上海各5個,其餘均在5個以下。

  3.中國休閑農業產業發展模式

  中國目前休閑農業發展的模式多種多樣,主要包括連片開發模式、“農家樂”模式、農民與市民合作模式等。

  (1)連片開發模式

  以政府投入為主建設基礎設施,帶動農民集中連片開發現代觀光農業。政府投入主要用於基礎設施,通過水、電、氣、路、衛生等基礎設施的配套和完善,引導農民根據市場需求結合當地優勢開發各種農業休閑觀光項目,供城市居民到農業觀光園區參觀、休閑與娛樂。該模式依托自然優美的鄉野風景、舒適怡人的清新氣候、獨特的地熱溫泉、環保生態的綠色空間,結合周圍的田園景觀和民俗文化,興建一些休閑、娛樂設施,為游客提供休憩、度假、娛樂、餐飲、健身等服務。主要類型包括體閑度假村、體閑農莊、鄉村酒店。該模式在全國各地尤為常見。如上海市郊區、北京市郊區、南京市郊區基本上都在採用該開發模式。

  (2)“農家樂”模式

  “農家樂”模式是指農民利用自家庭院、自己生產的農產品及周圍的田園風光、自然景觀,以低廉的價格吸引游客前來吃、住、玩、游、娛、購等旅游活動。主要類型有農業觀光農家樂、民俗文化農家樂、民居型農家樂、體閑娛樂農家樂、食宿接待農家樂、農事參與農家樂。如成都近郊郫縣友愛鎮農科村就是該經營模式的典型代表。該村原有農戶310戶,總人口650人,總耕地面積45hm2,在農業觀光旅游發展鼎盛時期,村旅游接待點共128個,年均接待游客量達50萬次以上,旅游年經營收入達2000餘萬元l3_3。

  目前“農家樂”模式主要提供餐飲服務,在浙江紹興縣,以娛樂(如垂釣)、農家特色餐為主的休閑農莊,占調查總數的41.3%。

  (3)農民與市民合作模式

  在農民承包地合理流轉集中後,建立休閑農園,以“認種”方式讓城市居民委托農民代種或親自種植花草、蔬菜、果樹或經營家庭農藝,使消費者共同參與農業投資、生產、管理和營銷等各環節,與農民結成緊密聯結關係,體驗和參與農業經營和農事活動。該模式最早出現在20世紀90年代的蘇州未來農林大世界,當時稱為“市民農園”,將土地分割為50m2一塊,向城市居民招租;後來在不同地區演變成多種類型的經營方式,如市民種植紀念樹、紀念林、市民租賃農舍經營農家樂等。根據2006年最新調查,在蘇州旺山休閑農莊,農戶將自家住宅的一樓租給城市人來經營餐飲農家樂,租金年收入能達到5萬元。

  (4)產業帶動模式

  休閑農園首先生產特色農產品,形成自己的品牌。然後通過休閑農業這個平臺,吸引城市消費者來購買,從而拉動產業的發展。在這類園區,游客除了餐飲旅游,還帶回土特產品。如浙江稽東鎮的山娃子農莊,100元門票,除50元中餐費,游客在離開農莊時還可帶回價值50元的一隻土雞和特色高山蔬菜。園區經營者在該基礎上,註冊自己的品牌,在自己的種養基地自種蔬菜,自養家禽,併在城裡設定銷點,或與一些企事業單位掛鉤,直銷時鮮產品。該模式深受城市民的歡迎。在浙江紹興縣的調查中,採用該模式的園區占總數的37%。

  (5)村鎮旅游模式

  許多地區在建設新農村的新形勢下,將休閑農業開發與小城鎮建設結合在一起。以古村鎮宅院建築和新農村格局為旅游吸引物,開發觀光旅游。主要類型有占民居和占宅院型、民族村寨型、占鎮建築型、新村風貌型。如濟南市先後重點建設了l3處中心鎮和30個重點鎮,充分利用小城鎮周圍的風景名勝和人文景觀,大力發展休閑農業。其中歷城區仲宮鎮、柳埠鎮等一批近郊小城鎮,已成為城市居民觀光、娛樂、度假的休閑農業基地。又如南京市金桂園農莊開發公司,也正在南京郊區橋林鎮結合新農村建設而發展休閑農業。他們試圖先將農村居民遷移到集中居住點,以提高農民生活品質和衛生條件,然後利用空出的宅基地開發休閑農莊和庭園經濟,發展休閑農業。

  (6)休閑農場或觀光農園模式

  近年來,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已不滿足於簡單的逛公園休閑方式,而是尋求一些回歸自然、返樸歸真的生活方式。利用節假日到郊區去體驗現代農業的風貌、參與農業勞作和進行垂釣、休閑娛樂等現實需求,對農業觀光和休閑的社會需求日益上升,使我國眾多農業科技園區由單一的生產示範功能,逐漸轉變為兼有休閑和觀光等多項功能的農業園區。主要類型有田園農業型、園林觀光型、農業科技型、務農體驗型。如北戴河“集發農業觀光園”、北京“朝來農藝園”、上海“孫橋現代農業開發區”、蘇州“未來園林大世界”、珠海農科中心示範基地等,也都吸收了國外休閑農場或觀光農園的很多經驗和設計理念。

  (7)科普教育模式

  利用農業觀光園、農業科技生態園、農業產品展覽館、農業博覽園或博物館,為游客提供瞭解農業歷史、學習農業技術、增長農業知識的教育活動。農業園主要類型有農業科技教育基地、觀光體閑教育、少兒教育農業基地、農業博覽園。如農業科技園區作為聯結科教單位科研成果與生產實際的重要紐帶,為農業科技成果的展示和產業孵化提供了實現的舞臺。目前我國的一些大學或科教單位建立的農業高新技術園區,與國外的農業科技園區模式極為相似,園區的建立為科教單位和入園企業科技產業的“孵化”和“後熟”,提供了重要的基礎平臺,大大促進了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和輻射推廣。

  (8)民俗風情旅游模式

  民俗風情旅游模式即以農村風土人情、民俗文化為旅游吸引物,充分突出農耕文化、鄉土文化和民俗文化特色,開發農耕展示、民間技藝、時令民俗、節慶活動、民間歌舞等休閑旅游活動,增加鄉村旅游的文化內涵。主要類型有農耕文化型、民俗文化型、鄉土文化型、民族文化型。

  二、休閑農業是指利用田園景觀、自然生態及環境資源,結合農林漁牧生產、農業經營活動、農村文化及農家生活,提供民眾休閑、增進民眾對農業及農村之生活體驗為目的之農業經營。休閑農業作為一種產業,興起於2o世紀3O~4o年代的義大利、奧地利等地,隨後迅速在歐美國家發展起來。目前,日本、美國等發達國家的休閑農業己經進入其發展的最高階段一租賃。而我國的體閑農業,作為一個新興的產業,雖然發展前景較好,但是,經過20多年的建設,其發展仍處於起步階段,在產品、經營、管理等方面存在的問題較多,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產業競爭力,與新農村建設的要求也不相適應。

  一、中國休閑農業的發展現狀

  1.中國休閑農業產業規模

  20世紀90年代中國休閑農業開始發展,到2l世紀初,休閑農業己進入一個全面發展時期,旅游景點增多,規模擴大,功能拓寬,分佈擴展,呈現出一個良好的發展新態勢。目前,全國休閑農業特色農戶(農家樂)己發展至150多萬家,具有一定規模的休閑農業園區發展至12000多家,直接從業人員近300萬人,年接待游客7億人次,年經營收入達900億元左右1J。目前,休閑農業產業幾乎各縣都有,在東部沿海城市郊區尤為多見。僅紹興一縣,休閑農園到2007年就有48家,其中從投資規劃看,100元萬以下的7家,占15.2%,101萬~500萬的23家,占50.0%,500萬~1000萬的8家,占17.4%,1000萬以上8家,占17.4%。從經營面積看,23.2hm2以上的有20家,最大的達280hrn2;從實際投入看,已經有資金投資的占總數的3.5%,其中投資100萬以下的27家,占58.7%,投入101萬~500萬的l5家,占32.6%,500萬~1000萬的1家,占2.2%_2J。

  中國休閑農業產業已成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亮點之一,彰顯廣闊的發展前景,必將成為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建設和農民增收的重要舉措。當前應著力解決好基礎設施條件差,人才隊伍短缺,規劃滯後,特色不突出,管理不規範,服務水平不高等問題。

  2.中國休閑農業產業分佈

  2004年和2005年,國家旅游局共評選出農業旅游示範點359處。其中,農業觀光旅游點112個,占31.2o%;農業科技觀光旅游點60個,占16.71%;農業生態觀光旅游點56個,占15.60%;民俗文化旅游點20個,占5.57%;休閑度假村(山莊)26個,占7.24%;古鎮新村39個,占l0.86%;農家樂l8個,占5.01%;自然景區28個,占7.80%。從東、中、西三大區域分佈來看,中國東部地區100個,占49.76%;中部地區65個,占32.1%;西部地區38個,占l8.7%。從省、市、區分佈來看,最多的是山東55個,占15.32%,江蘇43個,占11.98%,遼寧34個,占9.47%,貴州l8個,占5.01%,安徽、四川各17個,分別占4.74%,河北l5個,浙江、廣東l4個,山西13個,河南l2個,廣西l1個,內蒙古、新疆各l0個,黑龍江、重慶各9個,北京、甘肅各7個,湖北、雲南各6個,江西、上海各5個,其餘均在5個以下。

  3.中國休閑農業產業發展模式

  中國目前休閑農業發展的模式多種多樣,主要包括連片開發模式、“農家樂”模式、農民與市民合作模式等。

  (1)連片開發模式

  以政府投入為主建設基礎設施,帶動農民集中連片開發現代觀光農業。政府投入主要用於基礎設施,通過水、電、氣、路、衛生等基礎設施的配套和完善,引導農民根據市場需求結合當地優勢開發各種農業休閑觀光項目,供城市居民到農業觀光園區參觀、休閑與娛樂。該模式依托自然優美的鄉野風景、舒適怡人的清新氣候、獨特的地熱溫泉、環保生態的綠色空間,結合周圍的田園景觀和民俗文化,興建一些休閑、娛樂設施,為游客提供休憩、度假、娛樂、餐飲、健身等服務。主要類型包括體閑度假村、體閑農莊、鄉村酒店。該模式在全國各地尤為常見。如上海市郊區、北京市郊區、南京市郊區基本上都在採用該開發模式。

  (2)“農家樂”模式

  “農家樂”模式是指農民利用自家庭院、自己生產的農產品及周圍的田園風光、自然景觀,以低廉的價格吸引游客前來吃、住、玩、游、娛、購等旅游活動。主要類型有農業觀光農家樂、民俗文化農家樂、民居型農家樂、體閑娛樂農家樂、食宿接待農家樂、農事參與農家樂。如成都近郊郫縣友愛鎮農科村就是該經營模式的典型代表。該村原有農戶310戶,總人口650人,總耕地面積45hm2,在農業觀光旅游發展鼎盛時期,村旅游接待點共128個,年均接待游客量達50萬次以上,旅游年經營收入達2000餘萬元l3_3。

  目前“農家樂”模式主要提供餐飲服務,在浙江紹興縣,以娛樂(如垂釣)、農家特色餐為主的休閑農莊,占調查總數的41.3%。

  (3)農民與市民合作模式

  在農民承包地合理流轉集中後,建立休閑農園,以“認種”方式讓城市居民委托農民代種或親自種植花草、蔬菜、果樹或經營家庭農藝,使消費者共同參與農業投資、生產、管理和營銷等各環節,與農民結成緊密聯結關係,體驗和參與農業經營和農事活動。該模式最早出現在20世紀90年代的蘇州未來農林大世界,當時稱為“市民農園”,將土地分割為50m2一塊,向城市居民招租;後來在不同地區演變成多種類型的經營方式,如市民種植紀念樹、紀念林、市民租賃農舍經營農家樂等。根據2006年最新調查,在蘇州旺山休閑農莊,農戶將自家住宅的一樓租給城市人來經營餐飲農家樂,租金年收入能達到5萬元。

  (4)產業帶動模式

  休閑農園首先生產特色農產品,形成自己的品牌。然後通過休閑農業這個平臺,吸引城市消費者來購買,從而拉動產業的發展。在這類園區,游客除了餐飲旅游,還帶回土特產品。如浙江稽東鎮的山娃子農莊,100元門票,除50元中餐費,游客在離開農莊時還可帶回價值50元的一隻土雞和特色高山蔬菜。園區經營者在該基礎上,註冊自己的品牌,在自己的種養基地自種蔬菜,自養家禽,併在城裡設定銷點,或與一些企事業單位掛鉤,直銷時鮮產品。該模式深受城市民的歡迎。在浙江紹興縣的調查中,採用該模式的園區占總數的37%。

  (5)村鎮旅游模式

  許多地區在建設新農村的新形勢下,將休閑農業開發與小城鎮建設結合在一起。以古村鎮宅院建築和新農村格局為旅游吸引物,開發觀光旅游。主要類型有占民居和占宅院型、民族村寨型、占鎮建築型、新村風貌型。如濟南市先後重點建設了l3處中心鎮和30個重點鎮,充分利用小城鎮周圍的風景名勝和人文景觀,大力發展休閑農業。其中歷城區仲宮鎮、柳埠鎮等一批近郊小城鎮,已成為城市居民觀光、娛樂、度假的休閑農業基地_6J。又如南京市金桂園農莊開發公司,也正在南京郊區橋林鎮結合新農村建設而發展休閑農業。他們試圖先將農村居民遷移到集中居住點,以提高農民生活品質和衛生條件,然後利用空出的宅基地開發休閑農莊和庭園經濟,發展休閑農業。

  (6)休閑農場或觀光農園模式

  近年來,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已不滿足於簡單的逛公園休閑方式,而是尋求一些回歸自然、返樸歸真的生活方式。利用節假日到郊區去體驗現代農業的風貌、參與農業勞作和進行垂釣、休閑娛樂等現實需求,對農業觀光和休閑的社會需求日益上升,使我國眾多農業科技園區由單一的生產示範功能,逐漸轉變為兼有休閑和觀光等多項功能的農業園區。主要類型有田園農業型、園林觀光型、農業科技型、務農體驗型。如北戴河“集發農業觀光園”、北京“朝來農藝園”、上海“孫橋現代農業開發區”、蘇州“未來園林大世界”、珠海農科中心示範基地等,也都吸收了國外休閑農場或觀光農園的很多經驗和設計理念。

  (7)科普教育模式

  利用農業觀光園、農業科技生態園、農業產品展覽館、農業博覽園或博物館,為游客提供瞭解農業歷史、學習農業技術、增長農業知識的教育活動。農業園主要類型有農業科技教育基地、觀光體閑教育、少兒教育農業基地、農業博覽園。如農業科技園區作為聯結科教單位科研成果與生產實際的重要紐帶,為農業科技成果的展示和產業孵化提供了實現的舞臺。目前我國的一些大學或科教單位建立的農業高新技術園區,與國外的農業科技園區模式極為相似,園區的建立為科教單位和入園企業科技產業的“孵化”和“後熟”,提供了重要的基礎平臺,大大促進了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和輻射推廣。

  (8)民俗風情旅游模式

  民俗風情旅游模式即以農村風土人情、民俗文化為旅游吸引物,充分突出農耕文化、鄉土文化和民俗文化特色,開發農耕展示、民間技藝、時令民俗、節慶活動、民間歌舞等休閑旅游活動,增加鄉村旅游的文化內涵。主要類型有農耕文化型、民俗文化型、鄉土文化型、民族文化型。

  二、休閑農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休閑農業的開發,實現了效益農業、生態農業、觀光農業的協調發展,有利於促進農村經濟的增長,是推動區域經濟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但由於理論認識的不足和實際操作的不到位,尚存一些問題和不足。

  1.休閑農業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尚未突顯

  休閑農業在歐美等經濟發達國家產生,是緣於這些國家二戰後農業普遍萎縮,為瞭解決萎縮農業問題,而尋找到了被譽為“為疲憊農村註入的強心劑”的農業發展新生機。可以說,突破農業困境,尋找農業新生機也是推動我國休閑農業產業發展的最根本原因。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逐漸由勞動型轉向休閑型,對觀光旅游的需求不斷增加,為休閑農業的發展提供了可能。與此同時,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長使得公園綠地休閑活動空間與設備不足,工業化與機械化使得人們的閑暇時間增多,人們對休閑游憩的需求增加,加上道路交通的改善,公共運輸及私人車輛的普遍化,都促進了休閑農業產業的發展。

  休閑農業的發展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有益探索,是拉動內需的加速器,在整個國民經濟發展中具有重要和特殊的地位,但是目前其所起的作用和發揮的功能還相當有限,說明休閑農業產業自身的可持續發展還有待時間的檢驗。

  2.缺乏定位

  首先,各地的休閑農莊,幾乎都是清一色的建幾間小木屋,種些果樹,特色不夠明顯,經營的項目絕大部分都是農家餐飲、垂釣、觀光、休閑,農莊之間不能有效地實現協調發展;其次,目前的休閑農莊帶動產業的項目很少,即使有帶動的,範圍也非常有限。

  3.人才缺乏

  多年來各地農村的勞動力特別是有文化的年輕男性勞動力大都流向城市,導致農村勞動力趨向老齡化、女性化,農業後繼無人已成為農村發展的一大難題。由於留在農村的勞動力能力相對較弱,普遍缺乏開拓能力,從而阻礙農村勞動生產率的進一步提高。目前農村較多家庭更多依賴“農外”收入,純農收入的比重明顯下降,結果導致農業經營日益粗放,土地生產率和利用率相對較低。

  4.游客集中的市場問題

  游客集中是指游客選擇時間的集中和游客群體的集中。根據同濟大學袁勝軍等人的調查,上海游客選擇農業休閑游的時間大多集中在法定假日和周末,各景點雙休日和法定假日住房基本飽和,而平時入住率徘徊在30%左右。法定假日選擇農業休閑旅游的主要是自駕車族,且以家庭和親戚朋友為單位;而在雙休日,則是單位客戶和家庭客戶為多。其他城市的休閑農業,該狀況更為明顯。蘇州未來農林大世界,在雙休日,4000~5000人/d訪問園區是常有之事,但在工作日,則往往門可羅雀。游客的過渡集中,使農業休閑設施的利用效率大大下降,增加了接待成本。

  5.休閑農業經營管理問題

  目前,休閑農業所在區域是農民集中區域,一些鄉鎮為增加政府收入,政策向開發商傾斜,而開發商不顧環境污染,隨意處置生活垃極,不顧農民利益,隨意壓低農民用工和農產品價格,侵害了當地農民的利益,造成不好的社會影響。另一方向各個景點是由不同組織形式投資經營的,各個景點的經營思路、規劃等差異很大,要想統一休閑農業旅游市場難度很大7J。各休閑農業景點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和協調,不能發揮群體優勢,也不便解決共同存在的問題。導致惡性競爭和景點建設質量的降低,從而使休閑農業在總體上缺乏吸引力。

  6.休閑農業的品牌化意識不強

  雖然我國相當多的城市日前在開發休閑農業資源的過程中,有各種各樣的品牌理念,有的品牌甚至已經有一定的知名度,如四川成都的“五朵金花”。但在優化經營資源,創造強勢品牌意識方面,與發達國家的休閑農業旅游品牌相比較還較大的差距,國內絕人多數休閑農業基本上還沒有品牌化意識。沒有品牌就意味著沒有特色,顧客也就沒有挑選的餘地。如果休閑農業能形成在競爭中合作,在合作中競爭,那麼就可以創造和誘導游客需求,達到游客能在不同的休閑場所品味不同特色的產品和服務,實現不同休閑場所和游客多贏的品牌營銷策略。當然,這是日前我國休閑農業產業發展所不具備需要儘快完善和改造的。

  7.對休閑文化理念發掘不夠

  挖掘農業文化內涵,開展多種經營,提高參與j生,延長產業服務鏈。農業是一種文化,農村飲食、穿著打扮、節慶、婚嫁、房舍建築、民歌民謠、古傳工藝等鄉土文化的差異對都市居民具有較強的吸引力。據有關資料調查表明,在發達國家休閑農業是一種較高層次的、穩定性較強的主要休閑方式之一,其最穩定的客源主體是受教育水平較高,經濟條件也比較好的人。他們選擇休閑農業,主要是在尋找凈化空間和淳樸的傳統文化氛圍。El前,我國城市居民具有的共性特征為很大一部分都市居民曾與“三農”有千絲萬縷的聯繫與懷舊情結。

  從現實情況看,國內休閑農業能夠合理挖掘農業文化內涵的還不多,這也是很多休閑農業沒有文化底蘊的根本原因。雖然在傳統文化上我國主要以儒家、道家、佛家文化為主,但在不同地區、不同民族所體現的農業文化差距很大,但各城市在發展休閑農業時盲目跟隨的現象比較普遍,難以滿足游客的需求,也難以真正達到休閑、娛樂、體驗的多重功效。

  8.是缺少配套政策

  休閑農業要進一步發展,尚需在信貸稅收、用地、土地流轉、建房等方面予以明確,並出台相關的配套政策。

  三、休閑農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針對上述的現狀描述和問題分析,可以看出,要促進我國休閑農業的健康發展,應重點考慮以下幾點對策建議。

  1.加強休閑農業產業理論研究

  建議政府加強有關理論的研究,從學術和政策研究的角度考察休閑文化、休閑經濟、休閑產業的概念、它們之間的變數關係,以及它們與社會的關係。對基礎性的問題進行系統、科學、規範的論證,諸如:我國休閑農業產業、休閑農業經濟的劃界和統計模型;休閑農業產業與經濟結構、與消費政策產業政策巨集觀經濟規劃、勞動就業、勞動時間的關係及其對策的問題;轉型期我國城鄉居民休閑時間的利用、特點及存在的問題;休閑農業產業相關社會支持系統的現狀、特點及趨勢的問題;休閑農業產業在我國社會經濟發展中所處的位置、比重的問題;休閑農業經濟在整個巨集觀經濟中的比重問題;休閑農業旅游的文化價值和對人文關懷的意義問題等l8J。為推動休閑農業產業發展,建議成立專門的休閑研究機構,在高等院校開設休閑專業,對上述課題進行調查、分析、研究並提出相應的對策。

  2.統籌規劃,恰當定位

  發展休閑農業首先要因地制宜,搞好總體規劃。要根據當地的自然資源特點及人文特點,結合當地農產品的特色,樹立品牌,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挖掘其蘊藏的文化資源。要通過建立示範基地、特色園區等,與當地的旅游景點連線聯網,將發展休閑農業與發展旅游有機結合起來,把休閑農業納入到大旅游業當中去通盤考慮。達到自然景觀人文景觀和農業生產、園林景觀在整體上的和諧與統一。其次,休閑農業的項目規劃應根據市場的需求,在體現地方特色的基礎上不斷創新,應遵循奇趣性、參與性、益智性、多功能性,體現對農業資源的充分整合功能。第三,制定休閑農業規劃時應體現四個結合:一是與當地人文背景、自然資源的結合;二是與農產品生產基地,生產、加工企業的結合;三是與新農村新面貌、小城鎮建設的結合;四是與其他旅游景點的結合。加強休閑農業與其他行業的相互滲透,增強其輻射帶動能力,使休閑農業形成一個與周圍環境緊密相聯的共同發展產業。帶動相關產業,搞活地方經濟,致富農村百姓。

  3.挖掘休閑農業產業的文化內涵

  將休閑上升到文化的範疇,是指人在完成社會勞動時間後,為不斷滿足人的多方面需要而處於的一種文化創造、文化欣賞、文化建構的生命狀態和行為方式。休閑的價值不在於實用,而在於文化。休閑是有意義的、非功利性的,能給人一種文化的底蘊、支撐人的精神。休閑是一種對社會發展的進程具有校正、平衡、彌補功能的文化精神力量,包括情感、理智、意志、生理、價值、文化及所有組成行動感知領域的一切,也包括生活方式、價值觀、語言、思維方式角色定位世界觀、藝術、組織等等。

  休閑取決於每個個體的經濟條件、社會角色、宗教取向、文化知識背景及類似的因素。因此,發展休閑農業,必須重視挖掘休閑農業的文化內涵。

  4.加強休閑農業產業的科技創新

  休閑農業是休閑與農業的有機結合,把農業生產搞好是休閑農業的關鍵。要充分利用地勢資源、環境資源和豐富的水域資源,大力發展有特色的名優新特農產品。有條件的區域,要積極引進先進、優良的適合觀光休閑農業發展的水果、蔬菜、花卉和其他觀賞植物,引進工廠化生產農業種植模式和栽培技術,提高觀光休閑農業的科技量。

  5.延長休閑農業產業的產業鏈

  日本開發休閑農業始創於20世紀70年代,但近些年才真正大規模發展。近年日本農業外受貿易自由化、內受農業兼業化、人口高齡化的壓力,不得不在開拓農業的觀光休閑功能、提高農業的多重效益上找出路,頻頻推出故里觀光、假日親子團旅游、家庭自然體養、牧場生活體驗等體閑活動。目前,日本休閑農業發展已涵蓋觀光性牧場、漁村、果園、花園、農園、森林自然保護區等領域。新加坡自建國以來,政府就人力倡導花園城市運動。

  20世紀80年代起,政府又創立十大農業科技園。經過近30年的創建,通過加強城市建築物垂直綠化、美化,發展綠地網路,建設50多個公園,使現代化大城市巧妙地融合於大自然風光中。在歐美國家,休閑農業發展也具特色、規模。例如:美國華盛頓開闢1O多處大型郊游區,供游釣、野營、騎馬等郊游活動。法國巴黎城郊建有許多觀光果園,專供游客觀光、嘗鮮、品酒休閑。英國倫敦城郊沿綠環帶建有一大批公園和野餐地,供市民游憩。臺灣省的休閑農業始創於20世紀70年代後期,通過開放農園供游客觀光、品嘗並自銷農產品。目前臺灣休閑農業進一步圍繞經濟、生態、游憩、保健、教育、社交等多功能進行綜合開發,推出了一系列經營項目。借鑒國外休閑農業發展的經驗,我國應抓住農業轉型的契機,在郊區適當區域、適當地段適時科學合理的發展休閑農業,並不斷延伸休閑農業產業鏈條。

  6.加強人才培養

  提高產業競爭力在確保休閑農業發展生產基礎設施的同時,多層次、多元化地培養下一代年輕農業骨幹是至關重要的。可以借鑒日本農業發展和日本專家的建議,應拓寬視野,採取綜合措施,多管齊下尋找出路:一是設定確保休閑農業繼承者的專業基金會,多方籌集資金,以培養骨幹、提高務農者勞動素質,推廣普及農業科技、吸收非農人員從事農業等;二是針對休閑農業勞動的實際情況,發揮女性的作用,充分發揮女性能力和開展或活動創造必要條件;三是通過推進研修教育、低利資金的融通、優惠提供土地和信息的網路化等,使本來是農家出身但在農業以外行業就業的優秀人員重返農業,同時吸引非農家出身的人加入從事農業的行列;四是由各級政府和農協舉辦形式多樣的農業科普知識、技術講座等,在社會上形成熱愛農業、關心農業、理解農業、支持農業的良好風氣;五是重點投資,註重培養一批既懂農業技術,又會經營管理,更善於搞好銷售流通的複合型人才,以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

  7.加強制度和組織建設

  完善管理體制,保護農民利益在依靠自身的經濟規律,市場化運作的基礎上,可以組建休閑農業協會,通過制訂協會章程,以行業自律行為,相互監督,規範內部經營機制,同時開展業務培訓,相互交流經驗,進行農莊間的互助協作,在不斷提高服務質量、不斷擴大產業規模,不斷吸納農民就業及增加農民收入的進程中,不斷發展壯大,保護農民利益,真正做到致富一方。

  8.註重營銷策劃,加強市場推廣

  根據調查,參加休閑旅游的群體主要是學生和上班族,所占比例分別達到調查樣本的37.3%和45.9%。農業休閑旅游的營銷,應把目標客戶主要鎖定在這兩個群體上。此外,調查還發現,約46.4%的游客是通過朋友介紹來瞭解休閑農園的,而通過媒體廣告瞭解的僅占28.3%,這說明休閑農業園區的營銷者,應該高度註意園區自身的口碑。在交通方式方面,約有50%的游客喜歡旅游專線方式和定點接送,其次是自駕車,比例有20%,只有18%的游客願意通過公共交通工具自行前往,這說明如果要進一步擴大休閑農業市場,開設經過景點的旅游專線車輛接送服務非常重要。在市場調查談到“為什麼不願意參加農業休閑游”的理由時,大多數(57.69%)接受訪問者認為農業休閑旅游景點沒有吸引力,這進一步說明瞭當前的休閑農園在營銷策劃方面的不足,需要引起足夠的重視。應將營銷策劃放在園區建設之前,並貫穿於整個農業園區的建設和改造的過程。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休閑農業的開發,實現了效益農業、生態農業、觀光農業的協調發展,有利於促進農村經濟的增長,是推動區域經濟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但由於理論認識的不足和實際操作的不到位,尚存一些問題和不足。

  1.休閑農業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尚未突顯

  休閑農業在歐美等經濟發達國家產生,是緣於這些國家二戰後農業普遍萎縮,為瞭解決萎縮農業問題,而尋找到了被譽為“為疲憊農村註入的強心劑”的農業發展新生機。可以說,突破農業困境,尋找農業新生機也是推動我國休閑農業產業發展的最根本原因。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逐漸由勞動型轉向休閑型,對觀光旅游的需求不斷增加,為休閑農業的發展提供了可能。與此同時,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長使得公園綠地休閑活動空間與設備不足,工業化與機械化使得人們的閑暇時間增多,人們對休閑游憩的需求增加,加上道路交通的改善,公共運輸及私人車輛的普遍化,都促進了休閑農業產業的發展。

  休閑農業的發展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有益探索,是拉動內需的加速器,在整個國民經濟發展中具有重要和特殊的地位,但是目前其所起的作用和發揮的功能還相當有限,說明休閑農業產業自身的可持續發展還有待時間的檢驗。

  2.缺乏定位

  首先,各地的休閑農莊,幾乎都是清一色的建幾間小木屋,種些果樹,特色不夠明顯,經營的項目絕大部分都是農家餐飲、垂釣、觀光、休閑,農莊之間不能有效地實現協調發展;其次,目前的休閑農莊帶動產業的項目很少,即使有帶動的,範圍也非常有限。

  3.人才缺乏

  多年來各地農村的勞動力特別是有文化的年輕男性勞動力大都流向城市,導致農村勞動力趨向老齡化、女性化,農業後繼無人已成為農村發展的一大難題。由於留在農村的勞動力能力相對較弱,普遍缺乏開拓能力,從而阻礙農村勞動生產率的進一步提高。目前農村較多家庭更多依賴“農外”收入,純農收入的比重明顯下降,結果導致農業經營日益粗放,土地生產率和利用率相對較低。

  4.游客集中的市場問題

  游客集中是指游客選擇時間的集中和游客群體的集中。根據同濟大學袁勝軍等人的調查,上海游客選擇農業休閑游的時間大多集中在法定假日和周末,各景點雙休日和法定假日住房基本飽和,而平時入住率徘徊在30%左右。法定假日選擇農業休閑旅游的主要是自駕車族,且以家庭和親戚朋友為單位;而在雙休日,則是單位客戶和家庭客戶為多。其他城市的休閑農業,該狀況更為明顯。蘇州未來農林大世界,在雙休日,4000~5000人/d訪問園區是常有之事,但在工作日,則往往門可羅雀。游客的過渡集中,使農業休閑設施的利用效率大大下降,增加了接待成本。

  5.休閑農業經營管理問題

  目前,休閑農業所在區域是農民集中區域,一些鄉鎮為增加政府收入,政策向開發商傾斜,而開發商不顧環境污染,隨意處置生活垃極,不顧農民利益,隨意壓低農民用工和農產品價格,侵害了當地農民的利益,造成不好的社會影響。另一方向各個景點是由不同組織形式投資經營的,各個景點的經營思路、規劃等差異很大,要想統一休閑農業旅游市場難度很大7J。各休閑農業景點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和協調,不能發揮群體優勢,也不便解決共同存在的問題。導致惡性競爭和景點建設質量的降低,從而使休閑農業在總體上缺乏吸引力。

  6.休閑農業的品牌化意識不強

  雖然我國相當多的城市日前在開發休閑農業資源的過程中,有各種各樣的品牌理念,有的品牌甚至已經有一定的知名度,如四川成都的“五朵金花”。但在優化經營資源,創造強勢品牌意識方面,與發達國家的休閑農業旅游品牌相比較還較大的差距,國內絕人多數休閑農業基本上還沒有品牌化意識。沒有品牌就意味著沒有特色,顧客也就沒有挑選的餘地。如果休閑農業能形成在競爭中合作,在合作中競爭,那麼就可以創造和誘導游客需求,達到游客能在不同的休閑場所品味不同特色的產品和服務,實現不同休閑場所和游客多贏的品牌營銷策略。當然,這是日前我國休閑農業產業發展所不具備需要儘快完善和改造的。

  7.對休閑文化理念發掘不夠

  挖掘農業文化內涵,開展多種經營,提高參與j生,延長產業服務鏈。農業是一種文化,農村飲食、穿著打扮、節慶、婚嫁、房舍建築、民歌民謠、古傳工藝等鄉土文化的差異對都市居民具有較強的吸引力。據有關資料調查表明,在發達國家休閑農業是一種較高層次的、穩定性較強的主要休閑方式之一,其最穩定的客源主體是受教育水平較高,經濟條件也比較好的人。他們選擇休閑農業,主要是在尋找凈化空間和淳樸的傳統文化氛圍。El前,我國城市居民具有的共性特征為很大一部分都市居民曾與“三農”有千絲萬縷的聯繫與懷舊情結。

  從現實情況看,國內休閑農業能夠合理挖掘農業文化內涵的還不多,這也是很多休閑農業沒有文化底蘊的根本原因。雖然在傳統文化上我國主要以儒家、道家、佛家文化為主,但在不同地區、不同民族所體現的農業文化差距很大,但各城市在發展休閑農業時盲目跟隨的現象比較普遍,難以滿足游客的需求,也難以真正達到休閑、娛樂、體驗的多重功效。

  8.是缺少配套政策

  休閑農業要進一步發展,尚需在信貸稅收、用地、土地流轉、建房等方面予以明確,並出台相關的配套政策。

  三、對策建議

  針對上述的現狀描述和問題分析,可以看出,要促進我國休閑農業的健康發展,應重點考慮以下幾點對策建議。

  1.加強休閑農業產業理論研究

  建議政府加強有關理論的研究,從學術和政策研究的角度考察休閑文化、休閑經濟、休閑產業的概念、它們之間的變數關係,以及它們與社會的關係。對基礎性的問題進行系統、科學、規範的論證,諸如:我國休閑農業產業、休閑農業經濟的劃界和統計模型;休閑農業產業與經濟結構、與消費政策、產業政策、巨集觀經濟規劃、勞動就業、勞動時間的關係及其對策的問題;轉型期我國城鄉居民休閑時間的利用、特點及存在的問題;休閑農業產業相關社會支持系統的現狀、特點及趨勢的問題;休閑農業產業在我國社會經濟發展中所處的位置、比重的問題;休閑農業經濟在整個巨集觀經濟中的比重問題;休閑農業旅游的文化價值和對人文關懷的意義問題等l8J。為推動休閑農業產業發展,建議成立專門的休閑研究機構,在高等院校開設休閑專業,對上述課題進行調查、分析、研究並提出相應的對策。

  2.統籌規劃,恰當定位

  發展休閑農業首先要因地制宜,搞好總體規劃。要根據當地的自然資源特點及人文特點,結合當地農產品的特色,樹立品牌,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挖掘其蘊藏的文化資源。要通過建立示範基地、特色園區等,與當地的旅游景點連線聯網,將發展休閑農業與發展旅游有機結合起來,把休閑農業納入到大旅游業當中去通盤考慮。達到自然景觀人文景觀和農業生產、園林景觀在整體上的和諧與統一。其次,休閑農業的項目規劃應根據市場的需求,在體現地方特色的基礎上不斷創新,應遵循奇趣性、參與性、益智性、多功能性,體現對農業資源的充分整合功能。第三,制定休閑農業規劃時應體現四個結合:一是與當地人文背景、自然資源的結合;二是與農產品生產基地,生產、加工企業的結合;三是與新農村新面貌、小城鎮建設的結合;四是與其他旅游景點的結合。加強休閑農業與其他行業的相互滲透,增強其輻射帶動能力,使休閑農業形成一個與周圍環境緊密相聯的共同發展產業。帶動相關產業,搞活地方經濟,致富農村百姓。

  3.挖掘休閑農業產業的文化內涵

  將休閑上升到文化的範疇,是指人在完成社會勞動時間後,為不斷滿足人的多方面需要而處於的一種文化創造、文化欣賞、文化建構的生命狀態和行為方式。休閑的價值不在於實用,而在於文化。休閑是有意義的、非功利性的,能給人一種文化的底蘊、支撐人的精神。休閑是一種對社會發展的進程具有校正、平衡、彌補功能的文化精神力量,包括情感、理智、意志、生理、價值、文化及所有組成行動感知領域的一切,也包括生活方式、價值觀、語言、思維方式角色定位世界觀、藝術、組織等等。

  休閑取決於每個個體的經濟條件、社會角色、宗教取向、文化知識背景及類似的因素。因此,發展休閑農業,必須重視挖掘休閑農業的文化內涵。

  4.加強休閑農業產業的科技創新

  休閑農業是休閑與農業的有機結合,把農業生產搞好是休閑農業的關鍵。要充分利用地勢資源、環境資源和豐富的水域資源,大力發展有特色的名優新特農產品。有條件的區域,要積極引進先進、優良的適合觀光休閑農業發展的水果、蔬菜、花卉和其他觀賞植物,引進工廠化生產農業種植模式和栽培技術,提高觀光休閑農業的科技量。

  5.延長休閑農業產業的產業鏈

  日本開發休閑農業始創於20世紀70年代,但近些年才真正大規模發展。近年日本農業外受貿易自由化、內受農業兼業化、人口高齡化的壓力,不得不在開拓農業的觀光休閑功能、提高農業的多重效益上找出路,頻頻推出故里觀光、假日親子團旅游、家庭自然體養、牧場生活體驗等體閑活動。目前,日本休閑農業發展已涵蓋觀光性牧場、漁村、果園、花園、農園、森林自然保護區等領域。新加坡自建國以來,政府就人力倡導花園城市運動。

  20世紀80年代起,政府又創立十大農業科技園。經過近30年的創建,通過加強城市建築物垂直綠化、美化,發展綠地網路,建設50多個公園,使現代化大城市巧妙地融合於大自然風光中。在歐美國家,休閑農業發展也具特色、規模。例如:美國華盛頓開闢1O多處大型郊游區,供游釣、野營、騎馬等郊游活動。法國巴黎城郊建有許多觀光果園,專供游客觀光、嘗鮮、品酒休閑。英國倫敦城郊沿綠環帶建有一大批公園和野餐地,供市民游憩。臺灣省的休閑農業始創於20世紀70年代後期,通過開放農園供游客觀光、品嘗並自銷農產品。目前臺灣休閑農業進一步圍繞經濟、生態、游憩、保健、教育、社交等多功能進行綜合開發,推出了一系列經營項目。借鑒國外休閑農業發展的經驗,我國應抓住農業轉型的契機,在郊區適當區域、適當地段適時科學合理的發展休閑農業,並不斷延伸休閑農業產業鏈條。

  6.加強人才培養

  提高產業競爭力在確保休閑農業發展生產基礎設施的同時,多層次、多元化地培養下一代年輕農業骨幹是至關重要的。可以借鑒日本農業發展和日本專家的建議,應拓寬視野,採取綜合措施,多管齊下尋找出路:一是設定確保休閑農業繼承者的專業基金會,多方籌集資金,以培養骨幹、提高務農者勞動素質,推廣普及農業科技、吸收非農人員從事農業等;二是針對休閑農業勞動的實際情況,發揮女性的作用,充分發揮女性能力和開展或活動創造必要條件;三是通過推進研修教育、低利資金的融通、優惠提供土地和信息的網路化等,使本來是農家出身但在農業以外行業就業的優秀人員重返農業,同時吸引非農家出身的人加入從事農業的行列;四是由各級政府和農協舉辦形式多樣的農業科普知識、技術講座等,在社會上形成熱愛農業、關心農業、理解農業、支持農業的良好風氣;五是重點投資,註重培養一批既懂農業技術,又會經營管理,更善於搞好銷售流通的複合型人才,以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

  7.加強制度和組織建設

  完善管理體制,保護農民利益在依靠自身的經濟規律,市場化運作的基礎上,可以組建休閑農業協會,通過制訂協會章程,以行業自律行為,相互監督,規範內部經營機制,同時開展業務培訓,相互交流經驗,進行農莊間的互助協作,在不斷提高服務質量、不斷擴大產業規模,不斷吸納農民就業及增加農民收入的進程中,不斷發展壯大,保護農民利益,真正做到致富一方。

  8.註重營銷策劃,加強市場推廣

  根據調查,參加休閑旅游的群體主要是學生和上班族,所占比例分別達到調查樣本的37.3%和45.9%。農業休閑旅游的營銷,應把目標客戶主要鎖定在這兩個群體上。此外,調查還發現,約46.4%的游客是通過朋友介紹來瞭解休閑農園的,而通過媒體廣告瞭解的僅占28.3%,這說明休閑農業園區的營銷者,應該高度註意園區自身的口碑。在交通方式方面,約有50%的游客喜歡旅游專線方式和定點接送,其次是自駕車,比例有20%,只有18%的游客願意通過公共交通工具自行前往,這說明如果要進一步擴大休閑農業市場,開設經過景點的旅游專線車輛接送服務非常重要。在市場調查談到“為什麼不願意參加農業休閑游”的理由時,大多數(57.69%)接受訪問者認為農業休閑旅游景點沒有吸引力,這進一步說明瞭當前的休閑農園在營銷策劃方面的不足,需要引起足夠的重視。應將營銷策劃放在園區建設之前,並貫穿於整個農業園區的建設和改造的過程。

案例二:休閑農業對經濟發展影響分析[3]

  一、休閑農業對經濟發展的研究綜述

  關於農業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很多學者從不同角度在理論方面進行了研究,如哈羅德·英尼斯和格雷格等人,他們提出了農業資源開發增長理論。其主要觀點為:在歷史的發展進程中,擴大耕地和牧場的面積是增加農業生產的主要途徑,因此得出,自然資源的不斷開發是農業增長的主要驅動力。但是,資源開發模型也存在重大缺陷,眾所周知,因為自然資源是不可再生,所以基於資源開發模型的農業的增長模式在長期內是不可持續的。再如錢納里的結構轉換增長理論,雖然他沒有專門研究和系統的論述農業增長問題,但是在二元經濟結構條件下,作為傳統經濟部門的主體,農業符合結構轉換所包含的傳統部門向現代部門的轉化條件,因而可以將他的結構轉換理論視為農業發展的理論。該理論見諸於1988年出版的《工業化經濟增長的比較研究》一書,在書中,錢納里認為,在經濟結構轉變的過程中,隨著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工業和服務業的產值比重和就業比重呈現出不斷上升的趨勢,而農業的產值比重和就業比重則會顯著下降。與此同時,農業發展與經濟結構轉換是相得益彰的,一方面,農業資源流出農業部門促使農業份額減少,另一方面,農業資源的替換改善了農業質態並提高了農業現代化程度。錢納里認為,經濟結構的升級轉換對農業帶來的影響表現在,在經濟結構升級轉換的過程中,高效率的資源替代了低效率資源,進而使得農業勞動生產率顯著提高,農業產出隨之增長。

  二、休閑農業對經濟發展影響分析

  1.休閑農業優化農村產業結構

  休閑農業推動了農村產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延伸了農業產業鏈,優化了農村產業結構,轉變了農業增長方式,促進了農民增收,穩定了農產品市場,實現了農業跨越第二產業進入第三產業,形成了多元化的產業形態和多功能的現代產業體系,加快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在世界農業發展進程中,農業產業結構優化包括兩類方式:第一類是農業產業結構效益優化,即農業產業結構在演進的過程中經濟效益得到不斷提高。休閑農業發展過程中,農業第一、二產業轉變為農業第三產業,在轉變過程中資金、技術、資源等實現了效益流動,產業結構優化帶來了農業經濟效益的大幅度提升。第二類是轉換能力優化,其中包括農業產業對於先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對於農業資源的合理利用和農產品市場供求的掌控能力以及傳統農業轉變為現代農業的能力。發展休閑農業,可以充分整合自然及社會資源,實現農業轉換能力優化,可以提高農業經濟增長數量及質量,實現農業產業結構優化。休閑農業促進了農村產業結構的轉變,將農業生產資源轉變為農業資本,將生態環境資源轉變為生態資本,將農村民俗資源轉變為農耕文化資本產業化經營農業已成為現代農業的重要特征,我國現有2.5億左右的農戶,普遍存在經營規模小,產品單一,利潤低的問題,休閑農業提升了農村產業結構,對於農村、農民和農業的快速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2.休閑農業拓寬就業渠道,增加農民收入

  休閑農業屬勞動密集型產業,投入較少,就業成本偏低。開發鄉村旅游資源為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提供了方向。休閑農業可以有效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帶動農民在當地創業、就業和增收;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的發展,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如交通運輸業餐飲業旅館業以及旅游商品、紀念品加工業,因此能促進農村地區第三產業的發展,現代農業是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農民從事休閑農業的主要目的是為市場提供休閑商品。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作為一種無形商品迎合了都市居民的休閑需求。旅游業是第三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屬於勞動密集型產業,鄉村旅游業的發展需要大量的勞動力。鄉村旅游業就業的特點是就業面寬,受眾範圍廣,特別是大量工作並不需要特殊的技術,所以可為廣大農村青年提供大量就業機會。

  據世界各國統計,旅游業直接就業所帶來的關聯就業機會的就業人數之比為1:5,因此,我們可以通過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業解決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的問題。據農業部的不完全統計,截至2009年8月,浙江、江蘇、湖南、安徽等l4個省市區,共有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園區43035家,其中年產值500萬元以上的規模企業2823家,年實現收入806.7億元,帶動就業近200萬人,其中農民就業達159.5萬人;實現農民增收257.2億元,帶動農產品銷售收入352.5億元。

  3.休閑農業改善農村經濟發展環境

  發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對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改造有促進作用,可以改善鄉村的人居環境和生態環境,使農村走上生態環保、文化傳承等內涵式發展道路,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一方面,休閑農業推動了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用現代科技改造農業,用優美的大自然和農村環境給游客以美的享受。另一方面,休閑農業的出現,可以充分發揮農業和旅游業的產業疊加優勢,農民在從事休閑農業的過程中,提高了人文素質,增進城鄉交流和互動,促進城鄉統籌發展,縮減城鄉差別,客觀上改善了農村和農業生態環境,塑造良好的鄉村風貌,從而順應統籌城鄉發展的客觀要求,是城鄉旅游經濟和諧發展的“綠色通道”。

  三、休閑農業發展的政策建議

  1.培育主導產業

  休閑農業作為促進農村三次產業聯動發展和經濟、社會、生態協調的有效載體,在推動農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民就業增收、統籌城鄉發展等方面,正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休閑農業產業區應註重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主導產業,努力形成“一鄉一品”、“一縣一業”的規模化生產格局。引導休閑農業企業積极參与、主動融入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強化產業支撐,力爭每個休閑農業企業都培育1-2個特色明顯的主導產業。

  2.推進產業集群發展

  現代組織理論認為,產業集群是創新因素的集群和競爭能力的放大。波特教授認為,產業在地理上的集聚,能夠對產業的競爭優勢產生廣泛而積極的影響。一般說來,當產業集群形成後,將可以通過多種途徑,如降低成本、刺激創新、提高效率、加劇競爭等,提升整個區域的競爭能力,並形成一種集群競爭力。我們可以一個村或一個有特色的農業產業帶、產業群為基礎,有序推進休閑農業園區建設,打造良好發展平臺。積極引進戰略投資者興辦建設規模大、產業基礎強、服務功能全、經營效益好、游客滿意度高的休閑農業企業,同時發動周邊農民和集體經濟組織興辦特色各異、優勢互補的休閑農業企業和農家樂,建設成為產業規模化、生產集約化、功能多樣化的現代休閑農業園區。

  3.優化休閑農業發展環境

  環境對於產業的健康發展至關重要,需要制定和落實扶持休閑農業發展的優惠政策,特別是要對已出台的政策進行認真梳理和修訂完善,增強政策的實用性和操作性。加強與金融部門的溝通聯繫,爭取金融部門把休閑農業列入信貸支持重點。進行融資體制改革,推出一些試點項目,以期在競爭性領域形成企業自主決策、銀行獨立審貸、政府巨集觀調控的新機制。大力發展社會中介組織和行業自律機構,為休閑農業企業融資打開方便之門。減輕企業負擔,推進休閑農業持續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 鄒統釺.鄉村旅游 理論·案例.南開大學出版社,2008.1
  2. 唐步龍.休閑農業產業的發展現狀·存在問題及對策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08,28
  3. 孫妍.芻議休閑農業與經濟發展[J].《經濟師》.2010,8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32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評論(共2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休閑農業"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60.10.58.* 在 2011年5月5日 15:26 發表

文章不錯,對瞭解休閑農業總體發展情況很有幫助。

回複評論
119.39.31.* 在 2013年1月13日 18:40 發表

很好,認真看看,很有啟發

回複評論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