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15个条目

鄉村旅游資源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鄉村旅游資源(Rural Tourism Resources)

目錄

什麼是鄉村旅游資源

  鄉村旅游資源是指能吸引旅游者前來進行旅游活動,為旅游業所利用,並能產生經濟、社會、生態等綜合效益的鄉村景觀客體。它是以自然環境為基礎、人文因素為主導的人類文化與自然環境緊密結合的文化景觀,是由自然環境、物質和非物質要素共同組成的和諧的鄉村地域複合體。[1]

鄉村旅游資源的特點[2]

  (一)人與自然的和諧性

  作為旅游資源的鄉村景觀是人類長期以來與自然環境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形成的文化景觀。這種景觀的形成過程無一不是人與地理環境的不斷磨合的過程。當人們掌握自然規律,遵循生態學的原理,人地關係協調時,大自然就給人們以恩惠,促進了鄉村社會經濟的發展;反之則受到大自然的懲罰。人們經過與自然環境的反覆較量,逐漸認識並掌握了自然規律。因此,人們對自然環境長期改造和適應形成的鄉村景觀是人與自然共同創造的和諧的文化景觀。

  (二)資源分佈的廣泛性

  世界上除高山、沙漠和酷寒地帶外,廣泛分佈著從事農業的居民。在自然條件的基礎上,人們通過世代不斷的努力,創造了具有各自特色的鄉村景觀,它們廣泛分佈於世界各地,其中不少可以作為鄉村旅游資源,故鄉村旅游資源在空間分佈上具有極其廣泛性的特點。

  (三)資源類型的多樣性

  鄉村旅游資源的組成既有自然環境,又有物質成分、非物質成分,其內容豐富、類型多樣。既有農村、牧村、漁村、林區等不同的農業景觀,集鎮、村落等不同特點的聚落景觀,還有各地區豐富多彩的民族風情,所以鄉村旅游資源具有多樣性的特點。

  (四)資源特色的地域性

  鄉村旅游資源與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的關係十分密切。在不同的環境影響下,形成了不同的景觀類型。即使同一種景觀類型,在不同的自然條件下又有不同的特征,如不同氣候帶形成了相應的農業帶。而由政治、宗教、民族、文化、人口、經濟、歷史等要素組成的社會環境的差異性又往往形成不同的鄉村民俗文化,如民族服飾、信仰、禮儀、節日慶典等。由於地球上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地域差異性,形成了鄉村旅游資源具有明顯地域性的特點。

  (五)資源形成的系統性

  在人與自然環境長期作用下形成的鄉村旅游資源,是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各要素組成的複雜而和諧的統一整體,任何要素的變化都會引起鄉村景觀的變化。鄉村景觀既受自然規律的支配,也受社會規律的影響,形成了一個複雜的系統。故鄉村旅游資源具有整體性和系統性的特點。

  (六)資源變化的季節性

  鄉村旅游資源的季節性既表現在人們一年內有規律的生產、生活,也表現在隨四季的變化而形成的自然環境、農業生產和社會生活的季節變化和明顯的周期性的特點,所以鄉村旅游資源具有季節性的變化規律。

  (七)資源內涵的民族性

  民族文化是鄉村旅游資源的重要內容,各民族都有本民族特有的文化。信息交流頻繁的城市,原來的民族文化較多地融合了其他民族的文化,形成了多民族文化的交融,使原有的民族文化發生變異。而廣大鄉村,由於地理區位、交通和信息條件的限制,民族文化的傳承性較強,使傳統的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能較完整地保留下來,故鄉村旅游資源有明顯的民族性特點。越是民族性強的旅游資源,越具有吸引力。

  (八)資源發展的時代性

  鄉村文化景觀是一定歷史時期的產物,深深地反映了時代的特點。隨著社會的進步、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文化的交流,鄉村景觀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從鄉村景觀的變化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時代發展的軌跡。所以說鄉村旅游資源具有時代性的特點。

  (九)資源開發的保護性

  鄉村生態環境是一個自然生態系統和社會系統共同組成的更為複雜的生態系統,且相當脆弱,一旦破壞就較難恢復。鄉村生態環境不僅是旅游活動的客觀環境,也是廣大農民賴以生存與發展的基礎,因此開發利用時必須遵循生態學的規律,把保護鄉村生態環境放在首位,始終堅持保護性開發原則。

  (十)雅俗共用的文化性

  鄉村各種民俗節目、工藝美術、民間建築、音樂舞蹈、婚俗禁忌、趣事雜說等都被賦予濃厚的文化底蘊。鄉土社會的“濃厚的區域本位主義和家鄉觀念特色的非規範性”特點,加上民間文化的歷史悠久及內涵豐富,使其具有神秘性與淳樸性,對於游客來說是一種極大的誘惑。

  (十一)旅游功能的獨特性

  我國鄉村地域遼闊,種類多樣,受城市化影響較小,絕大多數地方保持著自然風貌,加上眾多風格各異的風土人情、鄉風民俗,使鄉村旅游在活動對象上具有獨特性。在特定地域上形成的“古、始、真、土”特點,具有城鎮無可比擬的貼近自然優勢,為游客返璞歸真、重返自然提供了條件。

  (十二)可實踐性和體驗性

  鄉村旅游不僅僅是單一的觀光游覽項目,它是包含觀光、娛樂、康療、民俗、科考、訪祖等在內的多功能複合型旅游活動。游客可通過直接品嘗農產晶(蔬菜瓜果、畜禽蛋奶、水產品等)或直接參与農業生產與生活實踐活動(耕地、播種、採摘、垂釣、燒烤等),從中體驗農民的生產勞動和鄉村的民風民俗,並獲得相關的農業生產知識和樂趣。

鄉村旅游資源的類型[2]

  就旅游而言,鄉村是個小天地大世界,旅游資源極為複雜。以不同原則,可從成因、屬性、特征、開發利用等不同的層面,對鄉村旅游資源進行不同的類型劃分。

  (一)按旅游資源的結構、組合方式劃分

  1.鄉村田園景觀旅游資源

  自然田園風光是鄉村旅游資源中最主要的構成部分,包括大規模連片的農田帶、多種類型的經濟果林與蔬菜園區,一定面積的天然或人工水面等。

  2.鄉村聚落景觀旅游資源

  聚落是人類活動的中心,它既是人們居住、生活、休息和進行社會活動的場所,也是人們進行生產勞動的場所。我國鄉村聚落分為集聚型,即團狀、帶狀和環狀村落;散漫型,即點狀村落;特殊型,表現為帳篷、水村、土樓和窯洞。鄉村聚落的形態、分佈特點及建築佈局構成了鄉村聚落景觀旅游資源豐富的內涵。這些旅游資源景觀具有整體性、獨特性和傳統性等特點,反映了村民們的居住方式,往往成為區別於其他鄉村的顯著標誌

  3.鄉村建築景觀旅游資源

  鄉村建築包括鄉村民居、鄉村宗祠建築以及其他建築形式。不同地域的鄉村民居均代表一定的地方特色,其風格迥異,給游客以不同的感受。如青藏高原的碉房,內蒙古草原的氈包,喀什鄉村的“阿以旺”,雲南農村的“乾闌”,苗鄉的寨子,黃土高原的窯洞,東北林區的板屋,客家的五鳳樓、圍壟及土樓等,千姿百態,具有濃郁的鄉土風情。鄉村宗祠建築,如氣派恢弘的祠堂,高大挺拔的文筆塔,裝飾華美的寺廟等,是鄉村發展的歷史見證,反映出鄉村居民生活的某一側面。

  4.鄉村農耕文化景觀旅游資源

  我國農業生產源遠流長,鄉村勞作形式種類繁多,有刀耕火種、水車灌溉、圍湖造田、漁鷹捕魚、採藥摘茶等,這些都充滿了濃郁的鄉土文化氣息,體現出不同的農耕文化,對於城市居民、外國游客極具吸引力。

  5.鄉村民俗文化景觀旅游資源

  鄉風民俗反映出特定地域鄉村居民的生活習慣,風土人情,是鄉村民俗文化長期積澱的結果。鄉村傳統節日五彩紛呈,漢族有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藏族有浴佛節、雪頓節等;彞族有火把節等;傣族有潑水節等。還有農村的游春踏青、龍舟競渡、賽馬、射箭、蕩鞦韆、趕歌、阿西跳月等各種民俗活動都具有較高的旅游開發價值。鄉村風俗習慣,如我國各地的舞龍燈、舞獅子,陝北的大秧歌,東北的二人轉,西南的蘆笙盛會等都膾炙人口。還有各地民間工藝品,如濰坊年畫、貴州蠟染、南通扎染、青田石刻以及各種刺繡、草編、泥人、面人等,無不因其濃郁的鄉土特色而深受游客青睞。

  把鄉村作為特定的地域文化單元,按鄉村景觀的文化特性,鄉村景觀旅游資源分為以下三大部分:

  (1)鄉村物質文化景觀。是鄉村人集體或個體智慧的外在顯現部分,具有可視性、可觸性特點。它包括鄉村建築、鄉村服飾、鄉村鄉土紀念品及工藝品,及鄉村的特殊地域田園風光等。鄉村建築,如陝北窯洞、福建北部永定土樓建築等。鄉村服飾是鄉村人審美意識的外在顯現,它具有一定地域性、時代性、民族性特點。如土家族村落的土家織錦,壯族村落的蠟染布等。鄉村工藝品是鄉土藝人所創,反映鄉村人心靈手巧的一面。如蒙古村落的鼻煙壺,重慶綦江縣農村的版畫。鄉村地域風光由於鄉村人在選擇聚居地時各有千秋,有的是為防禦,有的是被迫遷移,但不管怎樣都是為了生存,由於生存方式各異而造成地域特色差異。如鄂倫春鄉村的林海雪原風光,海南黎寨的熱帶雨林風光。

  (2)鄉村制度文化景觀。所謂鄉村制度文化指的是一定地域鄉村人群為維護鄉村社會的穩定、秩序而約定俗成的倫理道德及禮儀規範。它一般體現在:鄉村的權力制度,鄉村禮儀規範、鄉村節慶程式方面。鄉村的權力制度,指鄉村在長期歷史過程中為了防禦目的或維護鄉村的凝聚力,樹立鄉村形象而約定俗成的權力規範。鄉村權力制度由權力主持人(一般由族長、或具有較高文化教養的人擔任)、權力組織、權力獎懲制度組成。在漢族古老村落,一旦某位村民犯戒或有功,權力主持人就會組織權力組織討論,然後在鄉村祠堂實行獎懲。鄉村這種公共選擇在漢民族地區隨著法制的普及正逐漸消亡,但在偏遠少數民族村落仍然存在。鄉村禮儀規範包括鄉村日常禮儀與重大禮儀兩部分。日常禮儀又包括飲食禮儀、婚喪嫁娶禮儀等方面。鄉村節慶程式是集中體現鄉村禮儀規範的制度規範,鄉村節慶可分為生產節慶、青年節慶、紀念節慶、新年節慶等。

  (3)鄉村精神文化景觀。鄉村精神文化景觀指一個鄉村作為一個穩定共同體所具有的共同的心理結構與情感反應模式等。通常表現為鄉村人的性格價值觀、人生哲學等,它潛存於物質文化景觀與制度文化景觀里。這是無形的,游客只有通過長期的體驗才會領悟。如客家人(廣東東部、閩北、贛南)的性格具有中原地區的內斂性特點,這一點與當地人的開放性性格形成強烈反差。這種性格決定下的物質文化景觀之一——民居建築表現為以宗祠為中心,分三個圈層的同心圓結構。最外一層是防禦外來入侵需要,中間一層是客家人居住區,最里一層是宗祠。在鄉村景觀構成中,精神文化景觀是內核;決定了其他兩種文化景觀。制度文化景觀是精神文化景觀與物質文化景觀的過渡部分,是維繫鄉村一體的紐帶之一。物質文化景觀是其表現形式。

  (二)按組成成分、外部特征、內部結構、景觀功能、發生演化等劃分

  1.農業景觀

  ①田原風光:水鄉景觀、乾旱區景觀、梯田景觀;②林區風光:森林景觀、種植園景觀;③漁區風光:海洋漁場景觀、淡水魚場景觀;④草場景觀:草原景觀、草山草坡景觀;⑤城郊景觀等。

  2.聚落景觀

  ①集鎮景觀:旅游型集鎮景觀、交通型集鎮景觀、鄉行政中心型集鎮景觀、工業型集鎮景觀、商貿型集鎮景觀;②村落景觀:農村景觀、牧村景觀、漁村景觀、山村景觀等。

  3.民俗文化景觀

  ①傳統民居;②傳統服飾;③傳統飲食;④娛樂;⑤民間文藝;⑥節日慶典;⑦婚戀習俗;⑧禮儀;⑨信仰等。

鄉村旅游資源的旅游價值[3]

  1.滿足人們求知的需要

  鄉村能滿足人們獲取鄉村知識、開闊視野的需要。鄉間村落的選址、發展演變、文化意蘊、鄉村社會結構關係都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和科學文化內涵,形成了與其他地區尤其是城市有顯著區別的鄉村景觀風貌。

  2.滿足人們旅游審美的需要

  中國傳統鄉村受儒家文化、道家思想,以及“風水說”思想的影響,景觀構成方面有山有水,有樹有花,雞鳴犬吠,營造出一個世外桃源般的生態村落意象。這與現代都市景觀中的高樓林立、人嚷車喧的景象形成鮮明的反差,都市居民回歸鄉裡,可放鬆身心、寄情山水。

  3.滿足人們休閑娛樂的需要

  鄉村的節慶、農耕等活動等均具有很強的可參與性,鄉村休閑的群聚性,鄉村音樂、舞蹈、繪畫、工藝製作的淳樸及原始性等都可讓游客體驗、參與。

  4.滿足人們社會歸屬感的需要

  尋根究底,現代都市居民大多與鄉村居民有著這樣那樣的親密關係,或是親戚,或是朋友,對鄉土、鄉音、鄉情存在“剪不斷、理還亂”的情愫。到鄉村尋親、訪友,抑或純粹地休閑、度假,能滿足人們對社會歸屬的心理需要。

參考文獻

  1. 吳肖濰,李重.旅游資源規劃與開發.電子工業出版社,2009.06
  2. 2.0 2.1 駱高遠,吳攀升,馬駿.旅游資源學.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年2月
  3. 李燕琴,張茵,彭建.旅游資源學.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6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6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HEHE林,Mis铭.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鄉村旅游資源"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