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25个条目

農業產業結構調整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農業產業結構調整(adjustment of agricultural structure)

目錄

什麼是農業產業結構調整[1]

  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是指根據市場對農產品需求結構的變化改變農產品的生產結構,從而使農業生產和市場需求相協調的過程。

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優化的必要性[2]

  我國的農業產業結構比改革開放時已經有了較大的改善,但目前仍要繼續優化。總體上說,進一步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是新階段我國農業發展的要求。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調整優化農業結構是新階段農業發展的客觀要求

  隨著我國農業生產力水平的提高,農產品供求關係逐步從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轉變,農業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由過去單一的資源約束變為資源和需求雙重約束,農產品結構和質量問題成為當前農業發展的突出矛盾。隨著城鄉居民生活由溫飽向小康邁進,消費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對優質農產品的需求明顯上升,並且表現出農產品需求多樣化的特點。面對這種市場需求的變化,迫切要求農業生產從滿足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向適應優質化、多樣化的消費需求轉變,從追求數量為主向數量、質量並重轉變。

  2.調整優化農業結構是擴大農業對外開放的必然要求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農業的國際化趨勢越來越明顯。特別是我國加入WT()後,農業的國際化進程大大加快。面向國內和國際兩個市場的需求來安排農產品的生產,利用國內和國際兩個市場的生產資源來調整優化農業結構,有利於揚長避短髮揮優勢,提高我國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3.調整優化農業結構是增加農民收入的有效途徑

  從目前看,由於供求關係的變化,依靠增加農產品數量或提高農產品價格來增加收入的潛力已經不大。而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提高農產品質量和檔次,發展名特優新產品,一方面可適應市場優質化、多樣化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提高農業的經濟效益,增加農民收入。

  4.調整優化農業結構是合理開發利用農業資源的重要手段

  人多地少是我國的基本國情。我國農業資源一方面相對短缺,過度開發利用,另一方面配置不合理,利用率不高,浪費嚴重。通過調整優化農業結構,充分發揮區域比較優勢,挖掘資源利用的潛力,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提高資源開發利用的廣度和深度,就可以做到資源的有效利用與合理保護相結合,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優化的原則[2]

  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必須統籌規劃,科學安排。由於各地的條件不同,農業產業結構不可能有一個統一的模式。一般說,農業產業結構的優化必須遵循以下原則:

  1.以市場為導向

  要根據市場需求及其變化趨勢調整優化農業結構,滿足社會對農產品多樣化和優質化的需求。調整優化農業結構不能局限於本地市場,而要面向全國,面向世界,適應國內外市場需求。不僅要瞄準農產品的現實需要,還要研究未來的市場需求趨勢,以便在未來的市場變化中搶占先機。政府有關部門要加強對市場變化趨勢的研究,逐步完善農產品市場體系和農產品流通體制,建立反應靈敏的信息網路,向農民提供及時準確的市場信息,為調整優化農業結構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

  2.發揮區域比較優勢

  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進一步擴大農業區域分工,實行優勢互補,是降低農產品生產成本,提高市場競爭力的必然要求。調整優化農業結構,要在發揮區域比較優勢的基礎上,逐步發展不同類型的專業生產區。每個地區要以資源為基礎,因地制宜,發揮本地資源、經濟、市場、技術等方面的優勢,發展具有本地特色的優勢農產品,逐步形成具有區域特色的農業主導產品和支柱產業,全面提高農業經濟效益

  3.依靠科技進步

  調整優化農業結構要充分依靠科技進步。要抓住改造傳統產品和開發新產品兩個重點,通過高新技術的應用、勞動者素質的提高,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優化。當前,世界農業正在孕育著以生物技術信息技術為主要標誌的新的農業科技革命,要抓住機遇,加快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促進農業結構調整優化和升級。

  4.穩定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要嚴格保護耕地、林地、草地和水資源,防治水土流失。在不適宜耕作的地區實行退耕還林、還草、還湖,保護生態環境,實行可持續發展。繼續大力開展農田水利等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大農業科技研發和推廣力度,通過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來加快優勢農產品的發展。

  5.用經濟手段調控和引導

  要正確處理政府引導和發揮市場機制作用的關係。政府要根據市場供求變化,調整產業政策,運用價格稅收信貸經濟杠桿,適時進行巨集觀調控,實現總量平衡。同時,要做好市場預測、技術輔導等服務,引導和支持農民進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總之,政府在結構調整中只能起引導作用,切忌採用行政命令強迫農民生產什麼、不生產什麼。五、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戰略方向我國農產品的供求關係已從過去的總量短缺變為供求總體平衡,而結構性供求矛盾開始突出,一些品種供過於求與另一些品種供不應求同時並存,農業發展的制約因素已經由過去單一的資源約束變成資源和市場的雙重約束。在這種背景下,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不僅要考慮各種農產品的數量平衡,而且要註意農產品的質量提升,更要努力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農業生產結構調整方向[3]

  農業生產結構,主要指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在內的大農業結構。

  (一)世界農業生產結構發展趨勢

  綜觀世界各國農業生產結構的發展,雖然各不相同,但總的趨勢可用三句話概括:

  畜牧業的發展速度快於種植業,畜牧業在農業生產結構中的比重愈來愈大。在發達國家,畜牧業產值一般超過農牧業總產值的50%,有的國家甚至達到90%。

  糧食結構調整的趨勢以發展飼料業為主。這是因為一些發達國家的食物結構中不斷提高動物蛋白的比重,對畜產品需求量增大了。目前在世界糧食總產量中,人吃的口糧占59%,飼料糧占41%,一些發達國家的飼料糧甚至占70%以上。

  在產品結構中,優質品的比重日趨增大。

  現代社會發展中,市場對優質、營養、享用方便的農產品有較高的需求,這決定農產品應包含著更多的服務,發展凈菜、小包裝半成品速凍食品方便食品,使消費者購買商品同時購買了勞務,適應現代快節奏生活;針對環境污染,對純天然“綠色食品”的需求將會增加。這都使一般生活必需食品的需求彈性提高,並增加農產品附加值,同時,也驅使農產品加工業控制農產品原料質量,實行一體化經營。

  (二)我國農業生產結構的調整方向

  中共中央十五屆三中全會指出:“按照高產優質高效原則,全面發展農林牧副漁各業;”“糧食作物要確保總產量穩定增長,提高產量,改善品質,儘快淘汰不適銷品種。”

  根據國民經濟對農業的總體要求和十五屆三中全會的有關精神,農業生產結構調整的方向有以下要點:

  在確保糧食總產量穩定增長,提高單產和改善品質的同時,積極發展林業、畜牧業和其它各業。增加林業、牧業的比重。在種植業中應逐步擴大飼料綠肥種植面積,促進畜牧業發展。

  在區域佈局上,積極發展牧區畜牧業的同時,加快發展農區畜牧業。

  畜牧業結構的發展,在穩定生豬生產的同時,突出發展草食型、節糧型畜禽業。增加羊、牛的比重。改良品種。

  經濟作物的發展要提高質量,合理調整區域佈局。

  加快發展水產養殖業,穩定近海捕撈,擴大遠洋捕撈。

  “菜籃子”產品生產要推廣優新品種,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實現均衡供給。

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優化的措施[2]

  根據農業結構的變化規律,以及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結構調整的經驗,要進一步調整優化我國的農業產業結構,必須採取以下的措施:

  1.加強農民專業合作社農產品運銷組織發展,幫助農民瞭解市場

  在繼續穩定農戶家庭經營體制的基礎上,積極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扶持農村個體運銷大戶,培育民間運銷組織。同時,積極發展“訂單農業”,有條件的地方要發展生產基地與連鎖經營配送中心相結合的新型流通方式。總之,要通過各種方式解決農戶分散經營與大市場的矛盾,幫助千家萬戶瞭解市場,使農民能按照市場需求來調整農業結構。

  2.加大對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

  實踐證明,農業產業化經營是調整優化農業結構的重要途徑。通過農業產業化經營,千家萬戶的農民實現了與市場的對接。因此,要繼續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進而帶動農業結構的調整優化。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壯大龍頭企業。政府要加大對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為龍頭企業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要加快對現有農產品加工企業和流通企業的技術改造,鼓勵採用新技術和先進工藝,提高加工能力和產品檔次。要加大對現有農副產品加工業和流通業的改組改造,把有市場、有效益的加工企業和流通企業,改造成為龍頭企業。鼓勵投資主體多元化,廣泛吸引各類合作經濟組織、社會民間資本和國外資本參與龍頭企業建設。鼓勵龍頭企業到主產區建立生產基地,帶動農民調整結構。

  3.健全農產品信息體系、市場體系和質量標準體系

  首先,要完善中央和地方的農業信息網路,強化省級農業信息體系建設,健全縣級農村經濟綜合信息服務體系,在有條件的地方要逐步將農村經濟信息系統向鄉鎮和農戶延伸。做好農產品生產信息、技術信息價格信息和供求信息的收集和發佈工作,為農民調整農業結構提供及時準確的信息。其次,要加強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重點培育和發展輻射面大的農產品批發市場,加強農產品加工貯藏運輸設施以及市場信息服務系統的建設。最後,要制訂和修訂農產品質量標準,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監督監測體系,積極開展農產品質量認證工作,完善農產品優質優價政策。

  4.加強農業科技創新,為農業結構調整提供技術支撐

  首先,要適應農業結構調整的要求,重新確立農業科技研發的重點。農業科技研發重點要從主要追求增產技術轉向追求優質高效技術,從以糧、棉、油、糖、畜禽等大宗農產品生產技術為主轉到大宗農產品生產技術與特色農產品生產技術並重,從生產技術領域拓展到產後加工、保鮮、儲運等領域。其次,要抓住關鍵技術,實行科技攻關。重點要圍繞高科技育種技術、設施農業技術、節水農業技術、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生態農業技術、綠色無公害生產技術、工廠化生產技術、標準化生產技術,以及農產品精深加工技術、農產品保鮮儲運技術、農產品質量監測和動植物檢疫技術進行重點攻關。最後,要加強農技推廣體系建設,加快農業科技成果應用步伐。當前,要為農民及時提供農業結構調整所需要的種子、苗木、種畜禽、菌種等,併為農民解決農產品加工、儲運、銷售過程中的技術問題。

  5.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

  首先,要結合標準化農產品基地建設,完善農田水利、道路、電力基礎設施,為農業結構調整創造條件。其次,要加強農業生態環境建設,為發展優質農產品提供環境條件。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1. 中國科學院國情分析研究小組編.中國20年戰略機遇期的“三農”與發展.商務印書館,2005年12月第1版.
  2. 2.0 2.1 2.2 張忠根編著.農業經濟學.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08.
  3. 劉桂芝,孟志中主編.中國農村經濟經營管理業務指導全書.遠方出版社,2004.03.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0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