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凍食品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隱藏] |
什麼是速凍食品[1]
速凍食品以米、面、肉類、蔬菜等為原料,通過急速低溫(-18℃以下)工藝進行加工,併在連貫低溫條件下進行運輸儲存,能夠最大限度的保存食品營養,具有美味、方便、健康、衛生、營養、實惠的優點。速凍食品按產品種類可以分為速凍米面、火鍋料製品以及預製菜餚類。就具體品種明細來看,速凍米面通常包括速凍水餃、湯圓、包子、粽子等;火鍋料製品通常包含速凍魚糜製品和速凍肉製品,如牛丸、魚丸、蟹棒等;速凍預製菜餚則包括天婦羅、藕夾、薯餅、酥肉等即烹即配製的成品或半成品。
速凍食品的分類[2]
速凍食品分四大類,即速凍果蔬食品、速凍畜禽食品、速凍水產食品和速凍調理食品。
①速凍果蔬。如速凍青刀豆、蘆筍、青豆、豌豆英、毛豆、馬鈴薯、莖椰菜、花萊及胡蘿蔔和速凍草莓、荔枝、桃、菠蘿及櫻桃等;
②速凍畜禽。如速凍豬、牛、羊分割肉,牲畜副產品,速凍雞、兔以及野味等;
③速凍水產品。如速凍魚、蝦及貝類等;
④速凍調理食品。如速凍三明治、漢堡包、比薩、油炸肉餅、燒賣、水餃、肉包、小籠包、春捲、炒飯、湯圓、餛飩、肉丸及魚丸和速凍奶汁烤萊、榨菜肉絲、回鍋肉、咖喱雞、魚香肉絲、青椒牛肉及青豆肉丁等盤菜。
速凍食品的特點[2]
速凍食品與其他食品相比有以下五大優點:
①衛生質優。食品經過低溫速凍處理,既能最大限度地保持食品本身的色澤風味及營養成分,又能有效地抑制微生物的活動,保證食用安全。
②營養合理。如速凍調理食品配料時,可以通過原料的不同搭配控制脂肪、熱量及膽固醇的含量,以適應不同消費者的需要。
③品種繁多。速凍食品現有四大類、3000多個品種,從副食到主食,從盤菜到小吃,樣樣俱全,這是其他任何加工食品不可比擬的,這也為那些不善於烹調的消費者提供了方便。
④食用方便。速凍食品既能性供需平衡,又能減輕家務勞動市垃圾,保護環境。
⑤成本較低。與罐頭食品相食品具有口味鮮和能耗低的優點品比罐頭食品能耗低30%左右。
速凍行業在發達國家得到展,尤其是70年代以來,行業翅目前美國的年人均冷凍食品消費左右,德國的年人均消費量接近本的年人均消費量在20kg左右來經濟進一步發展以及人們對叫求,方便快捷的速凍食品將獲得快速發展。
速凍食品行業發展歷史沿革[1]
速凍食品於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起源於美國。由於消費者對速凍食品缺乏必要的認識,以及配套服務設施發展不健全,行業發展十分緩慢。二次世界大戰後,速凍食品迅速發展起來,1948-1953年美國系統研究了速凍食品,提出了著名的T、T、T概念(指食品在生產、儲藏及流通各個環節中,經歷的時間( Time)和經受的溫度(Temperature)對其品質的容許限度(Tolerance)的影響。),並制定了《冷凍食品製造法規》。此後,伴隨著技術崛起及冷凍食品製造規範化,速凍食品實現工業化生產,行業迅速發展,產品深受消費者青睞。特別是果蔬單體快速凍結技術的開發,開創了速凍食品新局面。隨後於70年代速凍食品工藝在日本得到錘煉,首先在餐飲業進入公眾視野。
我國速凍食品行業迅速成長,發展歷程可分為四個階段:
80年代-90年代中,起步拓展期。隨著改革開放與社會主義市場化改革的進行,我國食品加工工業進入新紀元,速凍湯圓、速凍水餃、速凍粽子於此時出現並試驗生產。
90年代末-2005年,萌芽期。得益於生產及儲存設備、冷鏈運輸水平的高速發展,速凍米面製品,速凍魚糜製品都開始實現規模化生產與銷售,在全國多地涌現出眾多相關品牌,例如華北地區主要生產速凍米面製品的三全、思念等,東南地區主要生產速凍魚糜製品的安井、海欣等。
2005年-2015年,整合發展期。隨著城鎮化水平發展和生活節奏的加快,速凍食品逐步得到消費者認可,消費市場進一步擴大,企業更加重視產品創新,水果湯圓、壽桃包、紅糖饅頭、片棒丸類魚糜製品都於此時上市,後者開始廣泛運用於關東煮、麻辣燙、燒烤等消費形式中。
2015年以後,興盛期。伴隨著冷鏈的發展及餐飲行業的流程化與標準化發展對速凍食品行業指明瞭新的發展方向,同時隨著電子商務的發展,互聯網+為速凍食品行業打開了新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