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15个条目

信息產業管理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信息產業管理[1]

  信息產業管理是對信息產業發展進行規劃決策組織、調節和監督的一種控制活動,是國民經濟巨集觀管理下的產業經濟管理,但它又比國民經濟巨集觀管理下的部門經濟管理更複雜、涉及的範圍也更廣泛。這是由信息產業和信息產品的特點決定的。

  信息產業是集信息技術設備製造、信息生產與開發、信息採集與處理、信息流通傳播信息服務等功能於一身的複合型產業。它既包括某些新興的行業,如軟體業、資料庫業、信息咨詢業等,又包括國民經濟中原有的某些傳統行業,如出版業、圖書館業、郵政業等。這種複合產業是在科學技術不斷進步、社會分工不斷細化的情況下,新興行業與國民經濟的某些原有部門進行交叉滲透、相互作用的過程中,將原有的一些部門進行分化、改組合併而形成的一個新的產業群。作為一種複合型產業,信息產業的管理具有複雜性,而信息產品既具有實物形式,又具有精神形式這一特征,更加重了信息產業管理的複雜性。

  通常情況下,產業管理是一種政策法規的管理,是通過產業管理體制來實現的。因此,信息產業管理的主要內容是信息產業管理體制、信息產業政策和信息市場管理等。

信息產業管理的內容[2]

  信息產業管理的概念規定了信息產業管理的任務,信息產業管理的任務決定了信息產業管理的內容。

  (1)政策管理

  即政策、法規管理,指的是信息產業部門通過信息產業政策和法規、法律對產業進行管理。信息產業管理者通過建立相應的政策法規去規範信息企業管理者的行為,使企業管理者按照國民經濟發展的要求去行動,達到產業管理的目的。因此,政策法規管理既是信息產業管理的主要內容,也是信息產業管理的主要手段。

  (2)調控管理

  信息產業的發展實際上是信息產業內的各信息企業發展的總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行為是受利益驅動的。在許多情況下,企業為了追求企業利益的最大化,企業管理者在管理自己企業的時候,有時會偏離兼顧國家利益的方向。在偏離方向的時候就要求通過產業管理約束企業行為,從總體上進行協調控制,這就是信息產業發展的巨集觀調控。市場經濟條件下,信息產業管理中的巨集觀調控,是以指導性計劃為主的間接調控體制,主要是利用信息產業政策和經濟杠桿,通過政府的巨集觀調控作用,實現信息產業的結構優化和總量平衡保證信息產業持續、穩定的發展和良性迴圈。這種巨集觀調整的任務是由國家一級的信息產業管理部門完成的。國家信息產業管理部門負責制定信息產業政策、規劃和有關標準,對全國性的信息產業活動統一部署實施,使信息產業的發展符合國家經濟發展的整體利益。

  (3)市場監督管理

  市場監督管理是指信息產業的信息商品市場的監管。市場調節機制是推動信息產業生產要素流動、促進信息資源優化配置的基本運行機制,也是組織、調控信息產品生產與流通的重要手段。因此,要完善信息商品交易法規和信息商品市場管理制度,逐步形成有序的信息商品市場體系。信息企業在信息商品市場體系中享有充分的自主經營權,併在承受信息商品市場競爭的壓力下產生新的發展動力。

  (4)信息化管理

  信息產業肩負著推進各類信息化進程的任務,其中包括信息產業、信息企業自身的信息化,非信息產業、非信息企業的信息化,國民經濟信息化社會信息化等。信息產業、信息企業自身信息化是信息產業管理任務的組成部分。非信息產業、非信息企業(包括國民經濟、社會)的信息化,也是信息產業管理的任務。所以,信息產業管理肩負有推進各類信息化進程的責任

  (5)創新管理

  在信息技術的核心技術上取得自主知識產權是信息產業獨立形成的主要標誌。要達到這一目標就要不斷的進行技術創新。在信息產業管理中,要大力推進產業內各部門科研機構的優化組合和改組轉制工作,在企業建立技術開發中心,或者建立虛擬研發組織,實現技術創新、市場開拓生產經營一體化。要積極引入高技術風險投資基金的運作方式和機制,為技術創新創造必要的外部環境。要選準突破口,力爭在一些重要領域取得新突破。

信息產業管理的性質[2]

  信息產業管理具有很強的理論性和實踐性。以下是對兩個方面地闡述。

  ①信息產業管理的理論性

  信息產業管理以一系列的理論研究成果和實踐經驗作為自己管理的基礎。這些理論研究成果不僅包括信息產業經濟學、信息產業管理自身的研究成果,而且包括理論經濟學相關應用經濟學研究成果。沒有後者就無法建構和形成系統的信息產業管理理論。例如,沒有微觀經濟學,就很難討論信息產業的組織管理。沒有投入產出經濟學,就很難討論信息產業的關聯管理。另一方面,信息產業管理又是建立在一系列的實踐經驗基礎之上的,這些實踐經驗不僅包括信息產業管理自身的經驗,而且包括巨集觀與微觀經濟管理方面的經驗。沒有後者,信息產業管理的理論仍是不完善的、有缺陷的。

  ②信息產業管理的實踐性

  信息產業管理對於促進理論研究的深化和實踐活動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首先,信息產業管理所揭示的眾多信息產業發展規律、管理機制和協調手段,對制定合理的信息產業政策,選擇信息產業的戰略重點有積極的幫助。其次,信息產業管理中總結出來的各種實踐經驗和管理方法,對人們進行具體的管理活動,防止信息產業管理出現失誤、偏差,也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信息產業管理的特點[2]

  信息產業管理具有如下特點。

  ①“綜合”特點

  信息產業管理介於巨集觀經濟管理與微觀經濟管理之間。與巨集觀經濟管理相比,信息產業管理強調對信息產業結構的平衡和信息產業結構向高度化發展的管理。與微觀經濟管理相比,信息產業管理強調對信息產業組織規模和市場組織秩序的管理。此外,信息產業管理還強調產業部門的關聯管理。

  ②“分析”特點

  作為一門管理學科,信息產業管理與其他管理學一樣也帶有突出的實證性。但它在實證中不僅註重描述而且更強調分析。它認為,一切實踐經驗和理論原則都不僅反映了經濟運行的一般規律或機制,而且都受各種具體變數的系統制約。因此,需從系統關係中進行對比研究,才能真正把握住實踐經驗的“合理內涵和理論原則的基本內涵”。

  ③“演進”特點

  信息產業經濟在運行中受到眾多變數的影響,每一因素的變化都可能在或大或小的程度上引起信息產業經濟態勢的改變。與此對應,信息產業管理在研究中始終註意變數問題,強調從運動發展的角度、“過程”的角度把握每種經濟現象和整個信息產業經濟關係,反對用固定的一成不變的觀點看待問題。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信息產業管理是在眾多經濟學科,包括西方經濟學的基礎上得以形成的一個新的、獨立的研究領域。但它畢竟剛剛起步,因此有必要弄清相關學科理論與信息產業管理的關係,打好信息產業管理進行更深入研究的基礎。

信息產業管理的經濟學基礎[2]

  信息產業管理是以經濟理論管理理論為基礎的,研究信息產業發展規律、管理原則和管理方法,具有很強的現實性和實用性。

信息產業管理與西方經濟學理論

  西方經濟學理論從威廉·配第時代算起,迄今己300多年,大致上可分為微觀經濟學和巨集觀經濟學兩部分。微觀經濟學以研究價格為中心,主要考察企業和家庭的經濟行為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不涉及產業和產業之間的經濟關係。巨集觀經濟學以研究國民收入為中心,主要考察國民收入的運動,即考察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的最終產品的總量關係,亦不涉及產業間的關係。所以,在巨集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理論體系中都沒有“產業’’和“產業管理”的範疇。但是,這並不意味著西方經濟學理論對產業管理活動毫無影響,其對信息產業管理的影響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對產業經濟管理任務的影響

  在產業經濟管理的任務上,微觀經濟學提出的壟斷競爭的關係問題、規模經濟問題、交易成本問題、局部均衡問題等等,都討論了企業的組織規模、結構狀況和發展規律,強調了要以效率為標準,選擇企業內的企業關係結構(即產業組織),為信息產業組織理論的形成和信息產業組織管理的建立提供了理論依據。另一方面,巨集觀經濟學中提出的國民收入、最終產品總值、總供給總需求等概念和充分就業經濟增長等目標,強調了要重視各經濟變數間的關係和經濟部門間的關係,以促進經濟的巨集觀平衡,為信息產業關聯理論的建立和信息產業關聯管理提供了理論依據。

  (2)對產業經濟管理功能和手段的影響

  在管理方法上,西方經濟學提出既重視客觀經濟機制的調節功能,又重視運用政策手段管理經濟。也就是說,註意運用財政政策貨幣政策收入分配政策價格政策反壟斷政策和經濟增長政策等政策手段管理經濟,使各項政策相互配套、發揮系統功能的優勢,給信息產業管理以啟示和借鑒。

  (3)對產業經濟管理方法的影響

  在方法論上,西方經濟學強調定量分析,運用現代數學工具分析和研究各類經濟問題,這為信息產業管理的科學化、系統化和具體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思路。五十多年來,許多經濟學家將西方理論經濟學的基本原理應用到實際經濟活動中,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為產業經濟學的形成和產業經濟管理理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同時也說明,西方經濟學理論是進行信息產業管理的重要基礎。

信息產業管理與應用經濟學

  這裡主要闡述信息產業管理與生產力經濟學、管理學等應用經濟學理論的關係。

  (1)信息產業管理與生產力經濟學

  生產力是社會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生產力經濟學主要討論了生產力的四種基本組合方式,即質態組合、量態組合、空間組合和時間組合。提出對全部生產力因素的匹配、設計、調整、安排和治理,並對生產力因素進行社會化管理。生產力經濟學給信息產業管理以重要啟示。生產力經濟學認為,生產力的質態組合就是生產力結構變化的規律性。生產力的量態組合就是生產力規模變化的規律性。生產力的空間組合就是生產力佈局變化的規律性。生產力的時間組合就是生產力時序變化的規律性。生產力的這四種組合方式,一旦為人們所認識,並被人們用來對生產力進行管理,就形成了結構經濟、規模經濟、佈局經濟和時序經濟

  結構經濟是指人們根據生產力因素質態組合方式發展變化規律的一切要求,自覺地調整生產力結構(各種投入產出鏈)的內部適應性而取得的增產或節約。結構經濟的狀況受自然因素、技術因素、經濟因素和社會因素等一系列變數的制約。提高結構經儕,必須重視產業結構技術結構、勞動力結構和產品結構的管理。

  規模經濟是指人們根據生產力因素量態組合方式發展變化規律的要求,自覺地選擇和控制企業或其他經濟實體的規模,而取得的增產或節約。規模經濟的狀況受科學技術發展水平、經濟條件狀況、自然資源狀況和社會狀況等一系列變數的制約。提高規模經濟,必須重視企業規模的管理。

  佈局經濟是指人們根據生產力因素空間組合方式發展變化規律的要求,自覺地選擇生產力因素的空間佈局而取得的增產或節約。在佈局經濟中,自然因素起著決定性作用,但這並不意味著技術因素、經濟因素和社會因素無關緊要。提高佈局經濟,必須重視產業的全國性佈局、區域性佈局等管理。

  時序經濟是指人們根據生產力因素時間組合方式發展變化規律的要求,自覺地安排生產力諸因素的時序而取得的增產或節約。自然因素(包括環境的自然條件和生產力因素的自然特性)對時序經濟有特別顯著的影響。此外,作為經濟環境管理體制也會從它的決策結構、信息結構和動力結構三方面對時序經濟發生制約。提高時序經濟,必須重視按照產業發展的各種時序規律的綜合要求進行產業管理。

  信息產業管理系統全面反映了生產力經濟學的上述要求。其中,信息產業部門管理、信息產業結構管理、信息產業關聯管理反映了結構經濟的要求。信息產業的區域關聯管理、區域佈局(信息產業結構)、關係分析(信息產業各部門)等反映了佈局和經濟的要求。信息產業組織管理反映了規模經濟的要求。信息產業發展管理、信息產業政策制定則反映了時序經濟的要求。從這些意義上說,信息產業管理是生產力經濟學在應用中的具體體現。

  (2)信息產業管理與管理學

  狹義的管理學是指企業管理,廣義的管理學則由巨集觀經濟管理、企業管理、部門管理等構成。信息產業管理既遵循管理學的一般原理和規則,又在許多管理方法和技巧上受到管理學的啟發。

  ①管理活動過程

  “管理就是計劃、組織、控制等活動的過程,是組織中協調各系統的活動,並使之與環境相適應的主要力量。”這就意味著:

  第一,信息產業的部門管理、結構管理、關聯管理、組織管理、發展管理等等都是一個有組織有計劃的過程,由這些管理複合而成的信息產業管理也是一個有組織有計劃的經濟活動過程。離開了組織活動和計劃活動,就談不上管理。

  第二,管理既然是一個有組織有計劃的控制過程,就離不開管理的目標。控制包括促進、限制和平衡,其目的在於實現預期的目標。與此相應,在信息產業管理及其各個分系統管理中也都存在目標問題。控制既是對每個分系統進行調節以實現分目標的過程,也是對各個分系統進行調節以實現信息產業管理總目標的過程。

  第三,管理是協調目標與環境關係的主要力量。在信息產業管理中,產業規劃的形成和產業政策的制定至關重要。在這個過程中必須重視目標的選擇和政策的配套問題。

  ②管理效果的影響因素

  管理效果受到管理體制、管理機制、管理工具管理技術等狀況的影響。在信息產業管理中正確選擇管理體制、管理機制、管理工具和管理技術,是有效進行計劃、組織和控制活動的重要前提,也是確定管理目標的重要前提。在選擇中,既要剋服主觀隨意性又要防止就事論事,而且還要強調這些選擇的程式性、規範性、系統性和合理性。

信息產業管理與產業經濟學

  如前所述,信息產業管理的核心問題是產業結構的關係問題,而信息產業結構管理是建立在產業結構經濟分析的基礎之上的。在進行信息產業結構與關聯分析過程中,離不開產業經濟學的各種理論和方法。

  配第-克拉克定理霍夫曼定理等產業結構分析方法,羅斯托筱原三代平赫希曼的主導產業政策選擇理論,列昂節夫、赫希曼的產業關聯分析方法等對於研究信息產業結構關係問題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克拉克是利用勞動力指標研究產業結構狀況的。克拉克發現,隨著人均國民收入的提高,部分勞動力逐漸由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轉移,勞動力結構比重在第一產業相應減少,在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相應增加。這就是著名的“配第一克拉克定理”。該定理主要指出了經濟發展中勞動力在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分佈結構中的演變規律,還指出了勞動力分佈結構變化的動因是經濟發展中產業之間產生的相對收入的差異。

  關於產業結構演變動因的深化分析則是由西蒙·庫茨涅茲完成的。他在繼承克拉克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從國民收入和勞動力在產業間的分佈兩方面,對產業結構變化進行了深入研究。

  庫茨涅茲通過對某一產業的比較勞動生產率(比較勞動生產率=國民收入的相對比重/勞動力的相對比重)進行分析後認為,第一產業的比較勞動生產率在大多數國家都低於l,而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的比較勞動生產率則大於l,第二產業的比較勞動生產率普遍上升,勞動力相對比重總體看微增或變化不大。第三產業的比較勞動生產率在時間系列上表現為下降趨勢,但勞動力的相對比重上升。

  霍夫曼定理是關於工業化過程中工業結構演變規律及工業化階段的理論,研究的內容主要是工業化過程中霍夫曼比例,霍夫曼比例是研究工業產業結構聯繫的重要指標。霍夫曼通過對近20個國家的資本資料凈產值和消費資料凈產值變動比值進行時間系列分析後,發現此比例隨時間的變化而不斷下降。霍夫曼比例II消費資料工業部門凈產值/資本資料工業部門凈產值。這個比例的變動如果從大到小,表明工業化進程加強,它是掌握工業生產部門結構聯繫和變化的“指示器”。

  配第-克拉克定理提供了產業結構動態分析方法,庫茨涅茲的深化研究則提供了產業結構政策分析方法,這些方法可以綜合運用於信息產業結構管理上。

  信息產業結構分析的目的在於選擇合理的信息產業結構政策。一般說,產業結構政策是根據一定時期內一國經濟結構的內在聯繫,揭示產業結構的發展趨勢和發展過程的。

  按照產業結構高度化的發展規律,規定各產業部門在產業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制定協調產業結構內部比例關係的政策。採用這一做法的前提是要選擇和確定一定時期的主導產業,通過主導產業帶動國民經濟各產業部門政策的確定,並推動其產業地位的確定。

  日本經濟學家筱原三代平提出了“收入彈性基準”和“生產率上升基準”。發展經濟學家赫希曼則從產業間相互聯繫的角度研究了主導產業部門問題,奠定了主導產業的選擇理論和選擇方法。通常將前者稱為“筱原基準”,後者稱為“赫希曼基準”。按筱原基準,就要把那些收入彈性大、有巨大社會需求,且生產率上升快、技術水平高的產業作為政府的重點扶植對象。按赫希曼基準,就要選擇那些前後關聯度均大的產業作為政府重點扶持的對象。上述“基準”,為信息產業管理提供了產業經濟政策理論。

  美國經濟學家瓦西里·列昂節夫首創的“投入產出分析”理論也是進行產業關聯分析的重要理論。該理論不僅可以對經濟體系中各個產業部門問投入與產出的相互依存關係進行數量分析,而且還可以利用產品投入與產出的有關數量比例去研究國民經濟中的其他問題。進行信息產業關聯管理,也要利用“投入產出”這個有效工具,深刻認識一國的信息產業狀況,探索其發展規律,預測其結構變動的結果,以及制定其發展規劃等。

  此外,微觀信息經濟學中關於信息商品的特性、價值、價格、經濟效益及評價,巨集觀信息經濟學馬克盧普、波拉特的信息產業分類及信息產業測度方法等理論也為信息產業管理提供了信息經濟學基礎。

  綜上所述,信息產業管理作為產業經濟管理的一個新領域,它的許多理論養分要取自己形成的經濟學科,但又根據實踐經驗進行新的總結概括,具有自己的特性。它的發展和完善,既取決於信息產業管理活動的發展和完善,也取決於相關經濟學科的進一步發展和完善。

信息產業管理體制的模式[2]

  信息產業管理體制是對信息產業進行巨集觀管理的產業管理體制。它是管理機制(推動信息產業發展)、各級管理機構(運行管理機制進行管理)和管理制度(保證管理機制發揮作用)等方面的統一體。信息產業的管理體制是實現信息產業發展目標的重要組織保證。它決定著信息產業運行的有效方式,制約著信息產業的管理水平,是合理組織信息產業發展和有效保證信息產業正常運轉的主要手段。信息產業的管理體制有以下三種模式。

  (1)集中式

  集中式信息產業管理體制是按照統一計劃對全國信息產業的發展進行有意識的控制與協調,對信息產業的各個行業、各個部門的發展進行統一分工、統一安排和統一管理,使全國信息產業的管理機制形成一個有機整體。這種體制有利於調動信息生產要素,有利於充分發揮巨集觀大系統的功能,可以實現全國信息資源的合理開發和充分共用。但是,這種體制需要政府大量投入,容易導致整個產業管理體制的僵化,難以適應不斷變化的信息環境,還會造成對企業的束縛,限制企業的自主發展

  (2)分散式

  分散式信息管理體制是完全由信息產業各部門(各信息企業)根據市場需求進行自我協調的管理體制。這種管理體制是信息產業在發展過程中自發形成的。在這種體制下信息產業各部門(各企業)完全靠自己的預測選擇發展方向,選擇的標準只是企業自身的需求和效益。因而由此可以形成有效的競爭,在競爭中求得信息各部門、各信息企業的相對平衡。這種管理體制能夠滿足不斷變化的社會信息需求,可以滿足企業的靈活管理,但是缺乏統一安排,既影響信息產業與其他產業的平衡發展,也影響信息產業內各行業的平衡發展,有時產業內各行業的過度競爭也會導致資源的浪費。

  (3)集中、分散結合式

  集中、分散結合式是集中式管理體制和分散式管理體制結合在一起的管理體制。這種管理體制可以避免上述兩種方式的弱點,發揮兩種方式的長處。一個國家的信息產業所實行的管理體制,是由這個倡家的具體國情和這個國家信息產業的現狀決定的。因為信息產業的管理體制是受政治經濟體制、社會經濟水平和信息產業的發展水平資源約束條件、社會環境的影響和制約的。信息產業的形成和發展,使國民經濟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其本身也成為國民經濟的一個重要產業。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生產社會化程度的不斷提高,信息產業也必將成為當代最有發展前途的新興產業。加強對信息產業管理的研究,提高信息產業管理水平,對整個國民經濟發展具有極大推動作用。

信息產業管理的任務[3]

  信息產業管理的任務,就是對內促進本產業的發展,對外協調本產業和其他產業之間的關係。完成任務的標準,就是滿足國民經濟發展的需求。這就要求產業管理者必須站在國家利益的立場上,支持那些能夠滿足國民經濟發展對本產業要求的活動,有時為了這樣做,可能要限制或犧牲本產業某些局部的利益。

  1.信息產業發展的巨集觀調控

  產業的發展,實際上是產業內各企業發展的總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行為總是要受到利益的驅動。雖然不排除確實有許多優秀的企業管理者在管理自己企業的時候能夠同時兼顧國家的利益,但是在許多情況下,企業為了追求自身1贏利益的最大化,就有可能偏離上述要求。這個時候就要求通過產業管理來約束企業的行為,從整體上來協調和控制。這就是通常所說的“產業活動是以生產社會化的形式進行的,任何社會化的生產活動都要進行調節”的道理。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協調社會生產主要靠市場機制,即市場調節。我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決定了對國內各種產業活動的調節,既需要採取計劃手段,也需要利用市場機制,是巨集觀調控和市場調節相結合。

  信息產業活動自然也是如此,只不過它的調節方式有所不同。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信息產業管理中的巨集觀調控,是以指導性計劃為主的間接調控體制,主要利用信息產業政策和經濟杠桿,通過政府巨集觀調控作用,實現信息產業產業結構優化和總量平衡,保證信息產業的持續、穩定發展和良性迴圈。這種巨集觀調控的任務是由國家一級的信息產業管理部門(工業和信息化部)來完成的。工業和信息化部負責制定信息產業政策、規劃和有關標準,對全國性的信息產業活動進行管理。比如,全國性的信息基礎設施,由國家統一部署實施,對信息產業內各行業、各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由信息產業的管理部門進行協調,使信息產業的發展符合國民經濟發展的整體利益。

  為了實現有效的巨集觀調控,必須建立完善的信息產業管理體制。

  2.政策法規管理

  信息產業的政策法規管理,指的是信息產業管理部門通過信息產業政策和法律、法規對產業進行管理。因為產業是由許多本產業各個行業的企業組成的,企業的運作是各個企業管理者的事情,產業管理者不可能去直接指揮企業的各種生產經營活動,只能通過建立相應的政策法規來規範企業管理者的行為,使企業管理者按照國民經濟發展的要求去行為,達到產業管理的目的。所以,政策法規管理既是信息產業管理的主要內容,也是信息產業管理的主要手段。

  3.信息產業的信息市場監管

  市場調節機制是推動信息產業生產要素流動、促進信息資源優化配置的基本運行機制,對於組織、調控信息產品的生產與流通也是重要的手段。因此,要大力培育和發展信息市場體系,完善信息交易法規和信息市場管理制度,使市場調節機制在法制的軌道上運行,使信息市場在國家巨集觀調控下得到規範,逐步形成有序的信息市場體系。

  信息企業在這樣的信息市場體系中,將由於剋服行政束縛和行業壟斷而獲得充分的自主經營權,同時也將承受信息市場競爭的壓力而產生新的發展動力。

  4.推進信息化的進程

  在信息化過程中,既有信息產業、信息企業的信息化問題,也有非信息產業、非信息企業的信息化的問題,還有國民經濟信息化、社會信息化問題。對於前者,自然是信息產業管理任務的組成部分,對於後兩者,也是信息產業管理的任務。所以,信息產業管理肩負有推進全國各類信息化進程的責任。

  5.信息產業內的技術創新

  在信息技術的核心技術上取得自主知識產權是信息產業獨立形成的主要標誌。要達到此目標只有不斷地進行技術創新。

  在信息產業管理中,要大力推進產業內各部門科研機構的優化組合和改組轉制,在企業建立技術開發中心,或者建立虛擬研發組織,實現技術創新、市場開拓和生產經營一體化。要積極引入高技術風險投資基金的運作方式和機制,為技術創新創造必要的外部環境。要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選準突破口,力爭在一些重要領域取得新突破。

  6.信息企業的運營指導

  產業管理部門不能代替企業管理者去管理企業,但是產業管理部門不能對企業的生產運營不聞不問。信息產業管理的任務之一就是對信息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給予具體指導,幫助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幫助企業做好各項工作等。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1. 柯平,高潔主編.信息管理概論.科學出版社,2007.6.
  2. 2.0 2.1 2.2 2.3 2.4 宋學清,王雙主編.信息工作概論.西安地圖出版社,2008.09.
  3. 司有和編著.信息管理學通論.機械工業出版社,2009.06.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0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连晓雾,KAER,Dan,Yixi,Gaoshan2013,林晓辰.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信息產業管理"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