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夫曼定理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霍夫曼定理:工業化進程中工業結構演變的規律
目錄[隱藏] |
霍夫曼定理又被稱作“霍夫曼經驗定理”是指資本資料工業在製造業中所占比重不斷上升並超過消費資料工業所占比重。20世紀30年代初,德國經濟學家W.C.霍夫曼根據工業化早期和中期的經驗數據推算出來的。他把工業化某些階段產業結構變化趨勢外推到工業化後期。通過設定霍夫曼比例或霍夫曼繫數,對各國工業化過程中消費品和資本品工業(即重工業)的相對地位變化作了統計分析。得到的結論是,各國工業化無論開始於何時,一般具有相同的趨勢,即隨著一國工業化的進展,消費品部門與資本品部門的凈產值之比是逐漸趨於下降,霍夫曼比例呈現出不斷下降的趨勢,這就是著名的“霍夫曼定理”。
1931年德國經濟學家霍夫曼在《工業化的階段和類型》中提出。霍夫曼通過分析製造業中消費資料工業生產與資本資料工業生產的比例關係,得出了霍夫曼比例:
消費資料工業的凈產值
霍夫曼比例= ------------------------
資本資料工業的凈產值
根據霍夫曼比例,工業化進程包括四個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消費資料工業發展迅速,在製造業中占有統治地位;資本資料工業則不發達,在製造業中所占比重較小,其凈產值平均為資本品工業凈產值的5倍。
第二階段,資本資料工業發展較快,消費資料工業雖也有發展,但速度減緩,而資本資料工業的規模仍遠不及消費資料工業的規模,但前者的產值仍是2.5倍於後者的凈產值。
第三階段,消費資料工業與資本資料工業在規模上大致相當。
第四階段,資本資料工業在製造業中的比重超過消費資料工業並繼續上升。整個工業化過程,就是資本資料工業在製造業中所占比重不斷上升的過程,後者的凈產值將大於前者。
隨著工業品的升級,其比率是逐步下降的。
四個階段的霍夫曼繫數分別為5(±1),2.5(±1),1(±0.5),1以下。在工業化前期,消費資料主要是輕紡工業部門生產的,資本資料主要是重化工部門生產的,因而,霍夫曼對工業結構的研究實際上是在分析工業結構的“重工業化”趨勢。實際情況表明,霍夫曼關於工業化過程中工業結構演變規律的理論在工業化前期是基本符合現實的。
他對20多個國家1880年-1929年消費品工業和資本品工業比重的數據進行了歸納,並得出結論:在工業化的過程中,存在資本品工業產值的比重持續上升的必然趨勢;到20年代末期,在英、美、法、德等處於工業化中期末的國家中,資本品工業產值與消費品工業產值的比值已經大致齊平。
霍夫曼進而預言,進入工業化的後期階段以後,資本品工業產值的比重將繼續上升,成為主導的產業部門。在當時通行的國民經濟只包含工業和農業兩個主要的產業部門的分析框架下,這也就意味著,資本品工業在工業化後期將成為整個國民經濟中的主導產業部門。
在現代經濟中“霍夫曼定理”不能得到印證的主要原因是:
第一,“霍夫曼定理”是建立在先行工業化國家早期增長模式之上的。在這些國家工業化的早期階段,經濟增長依賴於機器作業對手工勞動的替代。在這一替代過程中必然發生的資本對勞動比例,或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使資本品生產的優先增長成為必然。
但是,正如20世紀50年代以來索洛、庫茲涅茨、舒爾茨、薩繆爾森等一大批經濟學家的研究成果所揭示的,現代經濟增長的主要源泉並不是資本投入,而是技術進步和效率提高。在這種情況下,資本品的優先增長就不再是必然的
第二,霍夫曼對工業化進程中經濟結構變化的研究,是在國民經濟只存在工業和農業兩個部門的理論框架下進行的,因此,他把資本品工業在工業中的比重的上升和居於主導地位,等同於它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上升和成為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
運用20世紀40年代確立的“產業三分”的框架來進行分析,我們看到的真實圖景是:無論是作為工業化第一梯隊的英、美,第二梯隊的 德、法,還是第三梯隊的日本,增長得最快的產業並不是工業,更不是資本品工業或重工業,而是服務業。不論從就業結構看還是從產值結構看,服務業都很快成為 國民經濟中占主要地位的產業部門。服務業,特別是其中的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對於先行工業化國家生產成本、特別是交易成本的降低和效率的提高,起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