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勞動生產率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比較勞動生產率(Comparative Labor Productivity)
目錄 |
比較勞動生產率、二元對比繫數和二元反差指數是二元經濟結構的三個主要測度指標。
比較勞動生產率,即一個部門的產值同在此部門就業的勞動力比重的比率,它反映1%的勞動力在該部門創造的產值(或收入)比重。
比較勞動生產率大致能客觀地反映一個部門當年勞動生產率的高低,通常第一產業比較勞動生產率低於1,而第二、三產業比較勞動生產率高於1。比較勞動生產率越高,表明本部門的產值與勞動力比值越大。第一產業和第二、三產業的比較勞動生產率的差距越大,經濟的二元性越顯著。
從時間序列考察,當經濟結構二元性處於加劇階段時,農業部門的比較勞動生產率逐漸降低,非農業部門的比較勞動生產率逐漸升高;在兩 部門的比較勞動生產率差別達到最高點後,農業部門比較勞動生產率又轉而逐漸升高,從低於1的方向趨於1,非農業部門比較勞動生產率則趨於下降,從高於1的方向趨於1。所以,農業部門比較勞動生產率的變動軌跡呈現“U型”特征。同時,非農業部門比較勞動生產率的變動軌跡呈現“倒U 型”特征。
設G為總產值(或總收入),L為勞動力總數,G1為農業部門產值(或收入),G2為非農業部門產值(或收入),L1為農業部門勞動力數,L2為非農業部門勞動力數。又設B1為農業部門比較勞動生產率,B2為非農業部門比較勞動生產率。很顯然G1 + G2 = G,L1 + L2 = L。則,比較勞動生產率的數學計算公式:
是你盜百度百科還是百度到你呀,浪費網路空間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