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主義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消費主義(consumerism)
目錄 |
消費主義是指人們一種毫無顧忌、毫無節制的消耗物質財富和自然資源,並把消費看作是人生最高目的的消費觀和價值觀。”消費主義表現在“對物質產品毫無必要的更新換代、大量占有和消耗各種能源和資源,隨意拋棄仍然具有使用價值的產品,採用難以承受的生活方式,等等”。在這種界定之下,消費主義的實質上是拜物主義,通過對物的消費和占有體現他們生活方式、身份地位和優越感,他們無所節制的消費污染了環境,過量地消耗了資源,帶來了極大的負外部性,但他們卻沒有為此付出代價。任由消費主義發展下去,資源將消耗殆盡,地球將衰亡,基於這樣的考慮,環保主義者提出,“地球不是我們從祖先那裡繼承來的,而是我們從子孫那裡借來的”。
消費主義是人類社會科學技術極為先進生產高度發達的結果,同時,消費主義又是現代化社會科學技術更為先進和生產水平更為發展提高的根本性的推動力量。消費主義是現代化社會老百姓的生存目的和精神面貌:崇拜羡慕模仿社會上層貴族明星各級富翁,唯利是圖極端自私,精神空虛頹廢(社會風氣敗壞、毒品屢禁不止的根本原因)。消費主義是現代化社會民心發散的誘惑劑、催化劑和加速劑,消費主義是現代化社會日益複雜化的直接根本原因,消費主義是引導人類社會走向最終自毀滅亡的癌症大爆發。
消費主義在發達國家產生和發展並繼而在全球流行開來,可從如下方面找到原因。
(1)經濟因素
二次大戰後,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有了迅速增長,由此使社會財富大量增加。這使許多人都以為,社會財富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於是,一種主張人們可以任意占有和消耗財富的消費主義思想便產生出來,並得到社會大眾的認同,產生了日益廣泛深刻的社會影響。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建設取得巨大成就。有相當一部分人成為改革的直接受益者,腰包鼓了起來,這成為消費主義在中國流行開來的物質基礎。
(2)政策因素
隨著凱恩斯主義成為資本主義國家制定經濟政策的指導思想和理論依據,鼓勵和刺激消費的經濟政策就相繼出台。有了來自國家政策的鼓勵和推動,消費主義就有了更為適宜生存發展的環境和土壤。在我國,為拉動內需,也一度有刺激消費的政策出台。在具體執行過程中,有些政策被誤讀為消費主義甚至浪費的依據。
(3)哲學因素
消費主義的滋生蔓延,還與西方哲學思想有密切聯繫。西方哲學在發軔之初就與東方哲學大異其趣。在西方哲學看來,人是一種真正的“理性動物”,人類的使命就是以其體力和智力瞭解世界,進而征服和控制世界,成為自然萬物的主宰,並使其為人類服務。這種哲學思想,不是把人類與自然的關係看作是一種和睦相處、互助互利的朋友關係,而是看作一種征服與被征服,剝奪與被剝奪的對立關係。表現在消費領域,它主張人類有權無限地占有和揮霍物質財富,以最大限度地滿足人們的感官需求。所以,西方哲學思想是消費主義的理論基礎。有了這一指導思想,消費主義的產生與發展就是順理成章的了。
(4)市場因素
銷售分析家維克特·勒博宣稱:“我們龐大而多產的經濟……要求我們使消費成為我們的生活方式,要求我們把購買和使用貨物變成宗教儀式,要求我們從中尋找我們的精神滿足和自我滿足。我們需要消費東西,用前所未有的速度去燒掉、穿壞、更換或扔掉”。許多人對勒博的號召做出了反應——也可以說,是生產商和銷售商在為消費主義推波助瀾。我們面前一個可以說明問題的數據是,2004年國內市場手機換機周期是18個月,2005年5月份的調查顯示,該周期已經縮短到1年。
(5)心態因素
暴富者心態在當前國人心態中表現地比較明顯。剛剛富起來的人們對財富還沒有樹立起正確恰當的觀念,表現欲強烈,這也為消費主義的流行提供了合適的土壤.
消費主義的性質[1]
大部分學者認為消費主義是一種價值觀念、文化態度或生活方式,但不同學科的學者著重點不一樣,哲學研究著重價值觀念,文化人類學著重文化態度,社會學著重生活方式。毛世英認為:“所謂消費主義,是指一種鼓吹在大眾生活層面上進行高消費的價值觀念、文化態度或生活方式。”雷安定、金平認為:“消費主義是指人們的一種毫無顧忌,毫無節制地消耗物質財富和自然資源,並把消費看作是人生最高目的的一種消費觀和價值觀。” 劉曉君認為:“所謂消費主義主要是指以美國為代表的,在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普遍存在,也在不發達國家發現的一種文化態度,價值觀念或生活方式。”楊魁則認為,消費主義是一種全球性文化一意識形態,是指一種生活方式。程秀波認為,消費主義是人們對待消費的一種觀念、態度 。範美霞認為,消費主義是一種生活方式,更是一種意識形態,具有明顯的價值訴求 。不同的學者從不同的學科視野解說消費主義的性質,反映出消費主義現象對人們社會生活影響之深遠,引起了多種學科的重視。
消費主義中的消費目的[1]
消費的目的之一是滿足人的欲求,包括物質欲求和精神欲求,這是從哲學上人的需求角度來解釋的。耿莉萍認為,消費的目的並不是為了滿足實際需要,而是為了滿足不斷被刺激起來的消費欲望_。王寧認為,消費主義在於不斷追求難以徹底滿足的欲望 8]。曹麗娟認為消費的目的是為了滿足被有意識刺激起來的欲望所形成的需求 。岳書亮、李德也認為,消費的目的是對物質和精神欲望的滿足¨ 。
消費的目的之二,是為了再生產和利潤的獲得,這是從經濟學的角度進行解釋。毛世英認為,通過消費來促進資本快速周轉,加速從生產到消費的周期迴圈,推動擴大再生產?。由於生產具有無限擴大性,生產者對利潤的追求無止境,因而只有消費具有無限性,才能順利地完成再生產和利潤的獲取。消費的目的之三,是為了身份建構,這是從社會學角度進行的解釋。範美霞認為,消費主義宣揚的是一種通過消費來達到自我表達和自我價值認同[6-。程秀波認為,消費主義通過消費顯示人的身份和地位的高貴_。耿莉萍認為,消費者通過消費表達自己的主觀意義與客觀信息_。關於消費的這一目的,西方社會學家凡勃倫、鮑德里亞等進行了詳盡的論述,我國學者吸收了這一研究成果,但是還需要結合我國的具體國情進行研究。
消費主義中的消費對象[1]
大部分學者都認為,消費的對象不再是商品的使用價值,而是商品的符號象徵價值。範美霞認為,消費不再是消費品的使用價值,而在於消費品的符號與象徵意義_。耿莉萍認為,人們消費的主要不是商品與服務的使用價值,而是它們的符號象徵價值 。岳書亮、李德認為,人們對商品的消費已不再僅僅停留在其使用價值的層面上,更多地則是賦予了商品本身以符號的象徵意義。
消費主義的表現[1]
消費主義的表現之一是感性消費。消費者在傳媒的鼓吹下,盲目追求商品的符號信息,消費行為本身不再具有理性和節制,即不考慮對某一商品的消費是否必要,就是“跟著感覺走”的消費。另外,消費不計後果,不考慮它對自然資源的掠奪和對生態環境的破壞。
消費主義的表現之二是浪費性消費。倪瑞華認為,消費主義倡導的是一種“物用過就扔”的“一次性消費”,“耐用消費品”是“類一次性消費”。商品的使用與否不取決於它的使用價值,而是看它是否“合潮流”、“時尚”、“我是否喜歡”n 。陳莉認為,浪費還表現在對消費品的過度包裝,甚至包裝的成本要大於消費品自身的價值。
消費主義的表現之三是炫耀性消費。金平認為,消費主義下的消費者吃穿講排場,鬥富,對什麼事情都講究大操大辦 引。
消費主義的特征[1]
對消費主義特征的研究,戴銳和劉曉君的研究語言表達簡潔,內容較為全面。戴銳認為,消費主義派生出了以下特征:(1)為消費而消費。人們不再傾向於關心消費的結果,即不再僅為了維持生存與發展而消費,而是更追求消費行為本身的社會意義。(2)消費就是一切。以消費為人生支點,人生只有消費,只有及時行樂,要儘可能地避免勞作。(3)一切為了消費。以消費為人生目的,活著就是想方設法滿足自己的消費欲求。(4)消費一切。不管是物質資料、文化藝術,甚或人自身都可以成為消費對象供人消費。(5)不顧一切地消費。人的消費不再受個人支付能力的嚴格限制。~戴銳主要是圍繞消費行為本身在消費主義下的特征進行研究的。而劉曉君則是更全面、更系統地研究消費主義特征。他認為,(1)西方消費主義文化是建立在機器大工業基礎上,以大規模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為特點的一種工業文化,它以鮮明的重視物質消費的物質主義為特征,並通過物質的占有來達到心理的滿足;(2)消費主義的大規模消費需求是被製造出來的,並於無形中將所有人都捲人其中,使人們永無止境地追求高消費;(3)消費主義是對商品象徵意義的消費,並將其看作是自我表達和社會認同的主要形式,看作是較高生活質量的標誌和幸福生活的象徵;(4)向社會各個領域滲透的消費主義日益在全球獲得其正當性和合法性,成為一種新的社會統治方式,體現著一種新型的社會生活組織。
消費主義產生及發展的原因分析[1]
1.本質原因。程秀波認為,消費主義從本質上說是由資本的內在邏輯決定的,資本的本性是追逐利潤,追求經濟的增長,生產愈來愈多的產品 。王代月還運用馬克思的資本流通理論說明生產和消費都是資本增值的手段,但在一定的歷史時期何者受重視取決於當時的具體形勢。福特主義出現後,生產的重點轉到生活資料的生產,必然要求大規模的消費。
2.經濟原因。金平認為,進入20世紀,特別是二戰以後,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迅速發展,社會物質財富大量增加。社會各階層的生活水準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使很多人以為地球資源的儲量是無限的,物質產品的供給是無限的, 社會財富是取之不竭的。於是,主張人們可以恣意占有和消耗財富的消費主義思想便產生出來。
3.政治原因。上世紀的經濟大危機之後,凱恩斯的經濟理論被許多國家採用。凱恩斯認為,經濟危機產生的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因此要刺激消費和投資,增加有效需求,促進經濟發展 。各國政府為了保證國民經濟穩定運行並適度增長,對消費主義通常採取預設、縱容和鼓勵的態度 。正是在這樣的政治環境下,消費主義逐漸成為人們消費行為的一種觀念。
4.心理原因。消費品除了能滿足人的生理需求外,也可以用來顯示相對支付能力,滿足自尊的需要,更確切地說是為了滿足虛榮心,於是出現炫耀性消費 1 。也有學者認為,在資本主義社會裡,人在生產中是不自由的,因此為了追求自由,人把註意力轉向消費領域,試圖通過自由的購買消費品行為來使自己的不自由感得以消除,實現自己潛在的平等願望。因而,勞動中缺乏自我表達的自娛和意圖,就使人們變得越來越依附於消費行為,把消費視為一切 。戴銳認為,我國接受消費主義的原因之一也是心理問題。改革開放後,我國人民要求恢復被抑制的生活需要,關註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這為以後生活需求的畸形膨脹和消費主義生活方式的出現提供了一個心理起點。另外,我國人民才開始有了真正自主的消費生活,加之諸多社會變革的逐步推進,人們對新的經濟生活變得不太適應,其消費心理很不成熟,追求時尚的趨附心理,追求流行的從眾心理以及攀比心理,對價格上漲與假冒偽劣的恐懼心理等大量存在,對傳媒的消費引導也具有較強的依賴性,因此,很容易接受消費主義 。
5.文化原因。消費主義的興起有深刻的哲學根源。在西方哲學看來,人是一種真正的“理性動物”,人類的使命就是以其體力和智力瞭解世界,揭示宇宙萬物的運行規律,進而征服和控制世界,成為自然萬物的主宰,並使其為人類服務。這種哲學思想不是把人類與自然的關係看作是一種和睦相處、互助互利的朋友關係,而是看作一種征服與被征服、剝奪與被剝奪的對立關係,表現在消費領域,它主張人類有權無限地占有和揮霍物質財富,以最大限度滿足人們的感官需求。另外,享樂主義在現代社會的文化體系中占據中心地位,它導致人類對物質主義的瘋狂追求,從而導致消費主義的產生 。
6.大眾傳媒的推動。國內學者一致認為,大眾傳媒對消費主義的產生和發展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戴銳認為:“人們越來越多地接受消費主義這種生活觀念,如果要追根溯源,起推動作用的因素當首推大眾傳媒。”ll 曹麗娟認為,消費主義生活方式的形成是出於商業集團的利益驅使並通過依附於他們的大眾傳媒的商業集團廣告或其他各種文化、藝術的形式推銷給大眾 ]。王代月認為,大眾傳媒尤其是廣告使消費主義被製作並得逞 。楊魁認為消費主義的形成更重要的影響因素是人為的誘導和推銷的結果。
消費主義造成的危害[1]
1.資源危機。
一方面,消費主義導致了生產的無限擴大,生產對自然資源的無限索取;另一方面,消費主義主張個人的無限消費,導致人均消耗資源量上升,資源消耗總量增加,而地球的資源存量是有限的,由此帶來了資源危機 。另外,消費主義倡導高檔消費、過度消費、時尚消費、超前消費、一次性消費等,不僅使企業加快了商品更新換代的速度,消耗了大量自然資源,而且使得消費者將大量仍有使用價值的商品拋棄,這樣導致了資源的巨大浪費,加重了資源危機。
2.生態危機。
消費主義通過支持“大量生產一大量消費一大量廢棄” 的現代生活方式導致了全球性的生態危機,因為大量生產和大量消費所誘導的人類欲望將超越地球生態圈的承受限度,而大量廢棄所造成的垃圾過剩將超越生態系統的自我修複和轉化限度 ]。而自利的生產商和消費者很少考慮環境的承載能力,也不願為維持和支撐這種物質消費模式所造成的環境、能源和生態後果支付必要的代價 。結果必然造成自然資源的破壞和生態環境的污染。
3.價值觀危機。
(1)消費主義沒有帶來幸福感。牛津大學心理學家邁克爾·阿吉爾在其《幸福心理學》一書中指出:真正的幸福是被掩蓋了的社會關係、工作和閑暇。而在消費主義社會中,社會關係特別是家庭和團體中的社會關係被忽略了,另外,生活節奏隨著國家工業化和商業化程度的增大而加快,人們能夠享用的閑暇時光越來越少。所以在消費主義社會中,儘管消費者能夠得到充裕的物質滿足,但他們也並不感到特別的快樂l3]。另外,消費主義認為,消費是人們精神滿足和自我滿足的根本途徑, 而精神滿足和自我滿足是幸福的同義詞,這也就是說,消費的滿足等於幸福的獲得,然而這是極其虛幻的。物欲的滿足是感性快樂,而感性快樂並不等同於幸福 。
(2)消費主義對自由的拋棄。在資本主義社會中,人在消費領域也是不自由的,消費者面對空前的市場誘惑總是顯得矛盾重重, 自由選擇越來越成為一種心理負擔,而非一種經濟權利的享受。另外,人的情趣是被安排好的,需求是被刺激起來的,消費的行為缺乏主動性,人並不是主動地參與這些活動而是被動地吸收這一切 。
(3)消費主義對平等的褻瀆。消費主義宣揚在消費面前人人平等,然而消費並不能得到平等。首先,消費主義從根本上就是一種被操縱的結果, 只要卷入其中,就體現了消費主義不平等的本性 。其次,消費主義的消費是以貧富懸殊、社會不公和人類的延續危機為前提的,以社會上一部分人甚至多數人的生存需要和基本需要的犧牲為代價的。就一個國家來說,在生產力發展的一定水平上,社會所創造的物質財富總量是有限的,因此,富人過多的消費必然意味著窮人的消費不足;地球資源的有限性決定了全球性總供給也必然是有限的,因此,富國的過度消費意味著窮國人民的消費不足;當代人過多地消費資源和財富,必然影響著後代人的生存條件。
4.對人的全面發展的破壞。
首先,消費主義社會中的人把人生的目的及人的價值實現都歸結為物質消費,他關註的只是個人的物質享受。必然對政治失去興趣,放棄社會的責任和歷史的使命,因此喪失對現實社會制度和社會問題的批判能力, 喪失辯證思維能力,成為單向度的人。其次,消費主義將物質消費作為衡量人的價值的標準,認為自我價值只是體現於自我的消費和享受之中,否定人的內在價值,使人成為被動、貪婪的消費者,喪失了道德信仰和能動創造性 ]。再次,消費主義加劇了“人為物役”的異化傾向。消費主義是物質主義,它使人成為金錢、財富和欲望的奴隸,成為沒有思想和精神的軀殼¨ 。一切商品本來是服務於人的,是人們製造出來滿足自己需要的異己物,但消費主義倡導的人對商品、金錢的過分追求,反而使人本身被商品所控制,甚至成為商品的奴隸。這樣,人們越來越重視賺錢和享受,而忽視德性、品格以及指導人全面發展的哲學智慧的培養。最後導致人的道德水準逐步降低,人的智慧也為物所累而呈現退化趨勢,人的綜合素質也變得越來越差 。
5.消費主義對青少年的負面影響。
青少年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關係國家未來的發展,因而消費主義對他們的負面影響備受學者的重視。戴銳認為消費主義對青少年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五個方面:理想的失落,自主意識和創造力匱乏,個性的喪失,批判精神的泯滅,文化人格的病態,最終導致青年精神的整體潰敗 。陳勝認為,高收入家庭青少年與低收入家庭青少年在消費方面的社會斷層,對低收入家庭青少年的成長存在著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可能會導致這部分人發生越軌行為,從而對社會造成危害 。
6.消費主義對教育和文學的影響。
陳新文分析了消費主義對我國教育的消極影響:第一,它使學校由育人的機構變成了買賣消費的市場;第二,它使學生的學習更加功利化,講求實用;第三,它使師生關係由民主、平等而演變為契約、合同式關係;第四,它使教育公平問題更加突出 ]。王智華和吳衛華認為消費主義中的大批量的文化產品的生產最終導致文化傳播的通俗與淺顯,導致傳統時代中所形成的精英文化和高雅文化向膚淺文化的轉移 ]。尚榮認為消費主義消解了精英文化的理想主義精神,並將詩性從日常生活中清掃出門,使文學自身的生產與傳播方式,乃至文學的功能和風尚發生重大改變 ]。姚登權認為,消費主義時代是沒有名著和經典的時代。
抵制消費主義的研究[1]
1.加強理論研究。首先,理論界應深入研究消費主義產生的原因及其表現和危害¨ 。其次。構建新型消費倫理觀。國內學者對這部分內容的研究比較多。提出多種消費倫理觀,如可持續消費¨ 1、適度消費?等,並對這些消費觀的內容、原則進行了詳細的闡釋。
2.運用經濟手段。主要是運用稅收政策,對高收入者實行累進個人所得稅,對豪華奢侈消費征收高額消費稅。
3.運用法律手段。制定完備的法律保護公有財產和私有財產,保護公有財產是為了防止公款消費,保護私有財產是為了讓財產擁有者對財產的使用有長遠打算[14]0制定相關法律對媒體實行監督。
4.加強宣傳教育。加強對正確消費觀的宣傳,教育人們進行理性消費 。陸彥明認為,發展休閑教育可以引導人們選擇正確的消費方式¨ 。
目前,國內學者對消費主義的內涵界定、消費主義產生的原因及其影響研究得比較多,取得的成果也比較明顯。但是對如何抵制消費主義的研究明顯不足,對於構建合理科學的消費觀,還需要進行深入的研究。另外,在關於消費主義的研究中缺乏對消費本性的研究:消費是什麼,是人的自我生成過程還是生產的對立面,抑或同時具有兩方面的性質?筆者以為只有對消費的本性進行深入的研究。才能解決消費主義的問題,使消費的發展融人人類社會的科學發展之中。
美國消費主義的興起[2]
這裡所說的消費主義,指的是人們的一種無節制地消費物質財富和自然資源,並把消費看作是人生存在意義的消費觀和價值觀?可以看出,“消費主義”不同於任何經濟意義上的消費,它是指一種生活方式,消費的目的不是為了滿足自身合理的實際需要,而是為了滿足被有意識刺激起來的欲望所形成的需求?在這種情況下,人們消費的已經不再是商品或服務的使用價值,而是它們的符號象徵價值?它起源於戰後西方發達國家,是一種倡導消費至上,享樂至上的消費觀和價值觀?改革開放後,隨著迅速發展中的社會轉型與消費社會的逐步確立,中國開始進入大規模消費時代,消費主義思想開始逐步滲入我國並不斷擴大其影響。
現代意義的消費主義起源於19世紀末的美國?19世紀末美國的消費主義以上流社會“炫耀式消費”為特征,20世紀 20年代開始以“大眾消費”為特征,最近20年來,美國掀起了消費主義高潮?曾有調查顯示:20世紀90年代末,63%年收入50,000— 100,000美元的美國家庭存在信用卡透支現象,美國家庭平均只將35%的可支配收入用於儲蓄.
美國消費主義的產生可以從經濟基礎和社會因素兩個方面來分析?從經濟基礎來看,“第二次工業革命”使資本主義高速發展,19世紀80年代,其工業總產值占到世界工業總產值的30%,居世界第一位;同時,鐵路迅速發展,商業化農業生產的出現,電氣工業同時興起,大公司企業隨著產生,這些為美國消費主義的產生提供了經濟基礎?丹尼爾·貝爾在《資本主義文化矛盾》中指出,現代意義上美國消費主義興起的社會因素是“幻覺劑哄動”取代了新教倫理?美國人的感覺方式的變化,社會結構的變化使得美國出現了新生活方式,“從美國社會高消費經濟狀態下新的購物習慣的發展,及其對新教倫理和清教精神(這兩項準則支持著美國資產階級社會的傳統價值體系)的侵蝕中”,我們可以看出變化?“經濟衝動”代替了“宗教衝動”,也就是說美國主流社會的生活價值觀發生了變化.
美國消費主義的傳播[2]
消費主義為何在我國產生並迅速發展?有人認為是市場經濟的作用以及國家一度出台的鼓勵消費,拉動內需的政策引導的結果;有人將其歸因於經濟的迅速發展;也有人認為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對西方文化的接受和認同?陳昕在《救贖與消費》中將消費主義作為一種大眾文化來研究,認為它代表的是一種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其特征表現為現實生活層面上的大眾性消費(無論是觀念性的還是實際的)?大眾媒介的積極介入和主導以及大眾對消費時尚(主要為消費的符號象徵意義所創造)的追求?這樣似乎能更好地解釋消費主義在我國經濟發展水平尚低的情況下能夠蔓延,並且開始為沒有經濟能力的大學生所接受的原因了?學術界認為, 正是類似麥當勞這樣的跨國公司提供了美國式的大眾消費主義生活方式,並通過好萊塢?麥當勞傳播的文化信息而傳遍世界各地,從更深層的意義上說,美國消費主義的生活方式的傳播和擴散是以文化霸權主義的形式實現的.
對我國大學生消費主義價值觀的影響[2]
(一)我國消費主義價值觀滋長的原因
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的長足進步、社會生產力與物質財富極大增長為我國消費社會的形成奠定了基礎。改革開放前的30年間,在中國整體性的社會利益結構框架內,人們逐漸忘掉了個人利益。改革開放以後的首先也是最大的變革就是社會利益關係的變化,人們的利益意識開始覺醒,與此同時,原有的整體性的利益結構便崩解成無數個小碎片,造成了社會利益單元的個體化,整個社會呈現一種利益饑渴現象,中國人對物質追求的這種狂熱與能力被空前地釋放。
具有相對獨立性和滯後性的消費主義價值觀在鋪天蓋地的“廣告”和日漸成熟的信貸服務等助推器與載體的推動下蓬勃發展並被人們普遍接受.
美國消費主義價值觀的形成與一個新興階層——中產階級的形成。穩定和發展密切相關。美國的中產階級形成與20世紀二三十年代,隨著美國社會經濟的空前發展以及大眾消費社會的形成,中產階級逐漸成為了美國社會的中堅力量,“中產階級成為文化思想界主流的代言人。他們的推波助瀾最終使消費主義價值觀以及後來發展到了高峰的享樂主義價值觀在理論與文化上得到認同與確定。”為此,年輕人首先被中產階級的生活方式所吸引,他們追求放縱冒險的新奇生活;他們追求享受,充分享受社會的物質富裕,道德上毫無顧忌,更強調成功本身與成功的目的;他們崇拜成功,崇拜對象發生了轉變,從崇拜西部牛仔轉變為崇拜成功的中產階級人士與娛樂偶像。體育明星等;他們漠視政治,政治價值觀被扭曲,政界成為青年的奚落與開玩笑的對象;他們思想上處於一種極度空虛、無根、無序狀態.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社會階層不斷分化、組合,其中的一個亮點就是中產階層的產生。儘管學者對中產階層的定位各不相同,但不可否認的是中產階層已經成為當代中國社會分層與流動研究中不可迴避的社會現象,中產階層的價值觀也同樣最大地影響了社會的主流價值觀。我國的中產階級雖然還遠沒有發展到美國那時的階段,但他們已經開始了對我國青年價值觀的影響。
(二)為什麼大學生的消費價值觀最易受影響
面對西方大眾消費文化的滲透,同時由於學校德育教育功能的缺失和家庭引導的失當,當代大學生的消費觀受到消費主義的影響較大。全球化時代的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的消費群體,他們大學生活的環境日新月異,豐富多彩,以網路媒體為依托,大學生與世界的交流日益密切,他們通過網路瞭解世界最時尚的信息,他們思想前衛,易於受流行文化的影響,現實的經濟能力並沒有限制他們對消費時尚的追求。當前,很多高校的德育教育內容體系和教學脫離現實生活,德育教育被冷落,功能缺失,以大學生為代表的青年消費觀沒有及時地通過教育手段的干預而及時地建立;他們沒有固定收入,基本不能自食其力,父母的收入是他們生活費的主要來源,但是,有些父母儘管經濟拮据,也儘量滿足孩子的消費需求,這使得大學生的消費呈現了超越自身支付能力的情景.
(三)消費主義對當今大學生消費價值觀的影響
大學生群體的消費主義傾向主要表現為高消費。品牌消費和洋消費。它既表現為大學生的現實消費行為,也表現在大學生的欲購情節和消費追求中。很多青年把對符號象徵消費的青睞看作新穎、時尚、個性、品位的象徵。
1.消費與身份建構——大學生消費意識觀念的誤區
西方消費意識。消費觀念在各種傳播媒介推波助瀾的作用下,衝擊著中華民族勤儉節約的傳統生活準則,也在客觀上對年輕大學生追求高消費。超前消費等觀念的形成起著促進作用。不少大學生認為消費行為是身份的象徵,他們視勤儉為寒酸,視浪費為慷慨,視奢侈為高雅。追求時髦。超前消費。先花未來的錢的消費時尚已經超越艱苦朴素的傳統美德而居於首位。一些大學生用獎學金,甚至困難補助費來請客,以顯示自己的豪爽。大方。
2.超前消費與時尚追求
正處於自我需求不斷擴張發展時期的大學生,希望通過消費上的新潮。時尚。前衛來顯示自己的青春活力,以新異的消費形象向社會展示自身成長的成熟,尤其在今天,“時尚和新潮”消費成為多數大學生的心理需求。有調查顯示,2004年全國大學生年平均消費額為1萬元,這遠遠高出中國人均年度可支配收入。當前某些高校流行“一月五百貧困戶,千兒八百才夠用,兩三千元能扮酷,四千五千真大戶”的順口溜,表現了他們的高消費潮流;他們以擁有“三大件”:手機。電腦。MP3或MP4為時尚;以上網、飈歌、購物為娛樂活動的時尚;以慶祝的項目和理由越來越多為時尚; 以寒暑假和黃金周外出旅游為時尚;以發電子郵件、短消息、上網聊天為交往聯絡感情的時尚方式。高消費成為某些大學生引以為豪的資本, 也使一些並不富有的學生成為“月光族”或靠信用卡透支的超前消費者。
3.品牌消費與個性凸顯
市場經濟的逐漸完善,個體的價值地位得到顯著提升;全球化時代的大學生的主體意識不斷增強,他們追求差異,崇尚獨立、自由。《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與新浪文化頻道於2005年4月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在被調查地1150名青年中,買東西時看重品牌的占77.8%,只有1.8%的人表示不會受品牌的影響,另有20.4%的人態度模糊。
4.攀比消費與虛榮追求
攀比消費是目前大學生消費的一個重要特點。西方“消費主義”的價值觀崇尚物質消費,追求享樂主義。大生學不成熟的消費心理,在推崇世俗化物質享受的浪潮中,在群體模仿式的消費行為中成為俘虜,一些大學生形成了攀比心理。別人有的我不僅要有,還要比別人好;你請客,我也要請客,而且我請客的檔次還要比你高。
評論(共9條)
消費主義的研究還是很準,95後年輕人對品牌的要求一個比一個高,還不。承認被消費主義洗腦
不能同意更多
消費主義的研究還是很準,95後年輕人對品牌的要求一個比一個高,還不。承認被消費主義洗腦
個人同意你的觀點,未來10-20年是奶頭樂的天下。
消費主義的研究還是很準,95後年輕人對品牌的要求一個比一個高,還不。承認被消費主義洗腦
個人同意你的觀點,未來10-20年是奶頭樂的天下。
消費主義的研究還是很準,95後年輕人對品牌的要求一個比一個高,還不。承認被消費主義洗腦
同意,確實所有人都有過消費主義的表現。
不敢苟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