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證思維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辯證思維(Dialectical Thinking)
目錄[隱藏] |
什麼是辯證思維[1]
辯證思維是指以變化發展視角認識事物的思維方式,通常被認為是與邏輯思維相對立的一種思維方式。在邏輯思維中,事物一般是“非此即彼”、“非真即假”,而在辯證思維中,事物可以在同一時間里“亦此亦彼”、“亦真亦假”而無礙思維活動的正常進行。
辨證思維模式要求觀察問題和分析問題時,以動態發展的眼光來看問題。
辯證思維是唯物辯證法在思維中的運用,唯物辯證法的範疇、觀點、規律完全適用於辯證思維。辯證思維是客觀辯證法在思維中的反映,聯繫、發展的觀點也是辯證思維的基本觀點。對立統一規律、質量互變規律和否定之否定規律是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規律,也是辯證思維的基本規律,即對立統一思維法、質量互變思維法和否定之否定思維法。
辯證思維在創新中的作用[2]
1、統帥作用
辯證思維是高級思維活動。它根據唯物辯證法來認識客觀事物,能夠反映事物的本來面目,揭露事物內部的深層次矛盾。它從哲學的高度為我們提供世界觀和方法論,所以,它在更高層次上對其它思維方式有指導和統帥作用
2、突破作用
在活動中經常遇到困難,不是發現不了主要問題,就是因提供不出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案而導致“僵局”,往往在此時,辯證思維就成了我們打破僵局的有力武器。
3、提升作用
人類對事物的認識總有一個由淺入深,有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過程,上升為理論,這就需要辯證思維幫助我們全面總結思維成果,提升成果的認識價值。
辯證思維的方法[3]
1、聯繫
聯繫就是運用普遍聯繫的觀點來考察思維對象的一種觀點方法,是從空間上來考察思維對象的橫向聯繫的一種觀點。
2、發展
發展就是運用辯證思維的發展觀來考察思維對象的一種觀點方法,是從時間上來考察思維對象的過去、現在和將來的縱向發展過程的一種觀點方式。
3、全面
全面就是運用全面的觀點去考察思維對象的一種觀點方法,即從時空整體上全面地考察思維對象的橫向聯繫和縱向發展過程。換言之,就是對思維對象作多方面、多角度、多側面、多方位的考察的一種觀點方法。
辯證思維的運用[4]
1、怎樣運用事物的對立面
對立,可以是相互對立的兩種事物,也可能是同一事物中矛盾的雙方。
1)有意設置對立面
有時對立面錶面上並不存在,我們就要主動去設置,或者說去創造。
2)有意強化對立面
強化對立面,在考慮問題的時候就是要把有對立面和沒有對立面的情況做認真的對比,把對立雙方在一起和不在一起的情況進行對比和分析。
2、怎樣把握對立的統一性
對立,比較容易理解和把握,而在對立的兩極中找到它們的統一性,並運用統一性去創造性地解決複雜的問題,是掌握辯證思維方法的難點。統一性往往是深藏在事物的背後,不易找到,也不易理解。只有深刻地觀察、分析,深入地思考,才能發現這個統一性。把對立的雙方在一定的條件下統一起來,就是創新。
1.就是按照唯物辯證法的原則, 在聯繫和發展中把握認識對象, 在對立統一中認識事物。[5]
2.辯證思維的基本方法:歸納與演繹、 分析與綜合、 抽象與具體、 邏輯與歷史的統一。
- 歸納與演繹。歸納和演繹是最初也是最基本的思維方法。歸納是從個別上升到一般的方法,即從個別事實中概括出一般的原理。演繹是從一般到個別的方法,即從一般原理推論出個別結論。歸納和演繹的客觀基礎是事物本身固有的個性和共性、特殊和普遍的關係。歸納和演繹是方向相反的兩種思維方法,但兩者又是互相依賴、互相滲透、互相促進的。歸納是演繹的基礎,作為演繹出發點的一般原理往往是歸納得來的;演繹是歸納的前提,它為歸納提供理論指導和淪證。在實際的思維過程中,歸納和演繹是相互推移、交替使用的。歸納和演繹都具有局限性,單純的歸納或演繹還不能揭示事物的本質和規律,需要運用更為深刻的其他思維方法。
- 分析與綜合。這是更深刻地把握事物本質的思維方法。分析是在思維過程中把認識的對象分解為不同的組成部分、方面、特性等,對它們分別加以研究,認識事物的各個方面,從中找出事物的本質;綜合則是把分解出來的不同部分、方面按其客觀的次序、結構組成一個整體,從而達到認識事物的整體。分析和綜合的客觀基礎是事物整體與部分、系統與要素之間的關係。分析和綜合是兩種相反的思維方法,但它們又是統一的,相互聯繫、相互轉化、相互促進。分析是綜合的基礎,沒有分析就沒有綜合;綜合是分析的完成,離開了綜合就沒有科學的分析。分析和綜合的統一是矛盾分析法在思維領域中的具體運用。
- 抽象與具體。抽象和具體是辯證思維的高級形式。抽象是對客觀事物某一方面本質的概括或規定;思維具體或理性具體是在抽象的基礎上形成的綜合,它不同於感性具體,感性具體只是感官直接感覺到的具體,而理性具體則是在感性具體基礎上經過思維的分析和綜合,達到對事物多方面屬性或本質的把握。由抽象上升到具體的方法,就是由抽象的邏輯起點經過一系列中介,達到思維具體的過程。
- 邏輯與歷史的統一。由抽象上升到具體的邏輯思維過程同客觀事物的歷史過程和認識的歷史過程應當符合,也就是邏輯和歷史的統一。邏輯指的是理性思維或抽象思維,它以理論的形態反映客觀事物的規律性。歷史包括兩層意思:一是指客觀現實的歷史發展過程,二是指人類認識的歷史發展過程。真正科學的認識是現實歷史發展的反映,要求思維的邏輯與歷史的進程相一致。歷史是邏輯韻基礎和內容,邏輯是歷史在理論上的再現,是“修正過”的歷史。邏輯和歷史的一致是辯證思維的一個根本原則。[6]
辯證思維的案例[1]
- 示例一:蘇格拉底的悖論
有一天,蘇格拉底遇到一個年輕人正在向眾人宣講“美德”。蘇格拉底就向年輕人去請教:“請問,什麼是美德?”
年輕人不屑地看著蘇格拉底說:“不偷盜、不欺騙等品德就是美德啊!”
蘇格拉底又問:“不偷盜就是美德嗎?”
年輕人肯定地回答:“那當然了,偷盜肯定是一種惡德。”
蘇格拉底不緊不慢地說:“有一次,我在軍隊當兵,接受指揮官的命令深夜潛入敵人的營地,把他們的兵力部署圖偷了出來。請問,我這種行為是美德還是惡德?”年輕人猶豫了一下,辯解道:“偷盜敵人的東西當然是美德,我說的不偷盜是指不偷盜朋友的東西。偷盜朋友的東西就是惡德!”
蘇格拉底又問:“又有一次,我一個好朋友遭到了天災人禍的雙重打擊,對生活失去了希望。他買了一把尖刀藏在枕頭底下,準備在夜裡用它結束自己的生命。我知道後,便在傍晚時分?留進他的卧室,把他的尖刀偷了出來,使他免於一死。請問,我這種行為是美德還是惡德啊?”年輕人仔細想了想,覺得這也不是惡德。這時候,年輕人很慚愧,他恭恭敬敬地向蘇格拉底請教什麼是美德。
事物總有正反兩個對立面。愛迪生在試製白熾燈泡時,曾經失敗了1200次,有個商人諷刺愛迪生是個毫無成就的人。愛迪生哈哈大笑:“我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因為我證明瞭這1200種材料不適合做燈絲。”可見,失敗其實也是成就。
有一次,美國艾士隆公司董事長布希耐在郊外散步時偶然看到幾個小孩在玩一種又醜又髒的昆蟲,愛不釋手。他頓時聯想到:某些醜陋的玩具在部分兒童心理上占有位置。市面上銷售的玩具一般都是造型優美,色彩鮮艷的,為什麼不能生產一些醜陋的玩具給孩子們玩呢?
於是,他安排研製了一套醜陋玩具,果然一炮打響,收益很大,醜陋玩具在市場上形成了一股熱潮。可見,很多時候,醜的就是美的。
古羅馬神話故事中有一位守門神,叫做努雅斯,他有兩個相反的面孔,所以又稱為兩面神。要進入他的大門必須要面對兩種不同的臉孔,要想安全過關,就必須要有從不同的角度反轉得快的頭腦。這就是古羅馬時代的“努雅斯理論”,它教導大家凡事都要一分為二,要面對事情正反兩個方面,從不同的角度辯證地來思考事情。
- 示例二:晴天雨天都不開心
一位老婆婆去找禪師說:“我每一天都很憂愁,禪師能否幫幫我?”禪師問是為何,老婆婆說:“我有兩個女兒,大女兒嫁個賣傘的,小女兒嫁給賣帽子的。如果是晴天,我就擔心大女兒家沒生意。如果是雨天,我就擔心女兒家沒生意。,因此,每一天都很憂愁。”禪師笑笑:“呵呵,其實你應該每天都很開心呀。如果是晴天,小女兒家生意好。如果是雨天,大女兒家生意好。這樣來看,天天是好天。”
我們總是墨守成規,用過去的思路來思考問題,慢慢形成越來越多的成見。當成見積累到一定的程度,我們就開始鑽牛角尖自尋煩惱。有時候,我們應該提醒自己:換一個角度看看,或許,心靈也會獲得一種自由。
- 示例三:幾隻白色大象
美國最重要的心理學家之一——威廉·詹姆斯寫了一本書,那本書成為心理學和宗教研究上非常重要的里程碑,名字叫《宗教經驗的種種》(Varietiesof Religious Experience)。
他環繞整個世界旅游,為那本書搜集資料;有很多宗教方面的書被寫出來,但是沒有一本書能夠到達那個高度。威廉·詹姆斯很努力在它上面下功夫,他也來到了印度,他必須如此,如果你在寫一本關於宗教的書,那麼,印度是一定要來的。
他來到了印度,去看一個在喜馬拉雅山上的聖人,那個聖人沒有告訴他名字,事實上,聖人是沒有名字的,所以不需要告訴他名字。他去看那個聖人,然後問了一個問題。他讀印度的經典,經典裡面說地球由八隻白色的大象支撐著。
他是一個邏輯學家,所以感到困惑,便問那個聖人:“這看起來很荒謬,那八隻大象站在什麼上面,它們如何被支撐著?”
那個聖人說:“被另外八隻更大的白色大象支撐著。”
威廉·詹姆斯說:“但是那並沒有解決問題,那八隻較大的白色大象又是站在什麼上面呢?”
那個聖人笑了,他說:“大象又站在大象上面,然後又站在另外的大象上面,一直推論下去,你可以繼續問,而我將回答你同樣的問題,直到最底下的。”
威廉一詹姆斯想,可以再問一次:“那個最底下的被什麼所支撐?”
那個聖人說:“當然,被八隻更大的大象所支撐。”
講的很全面,受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