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性消費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一次性消費是指消費過程的短暫性、不可重覆性,實質上是一種追求方便、快捷、高效的消費取向。
一次性消費形成的社會背景[1]
一次性消費的形成和流行有著複雜的社會背景,它是經濟、科技、文化、宗教等多方面因素綜合作用孕育而成的。
1.消費主義與一次性消費。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們擺脫了物質極端匱乏的束縛,從而進入了豐衣足食的時代。但是,社會產品的極大豐富帶來的不是持久的繁榮而是資本主義國家產能過剩而導致的經濟危機,傳統的節儉原則成了現代工業化大生產持續發展的束縛,在這一背景下,起源於美國的消費主義成為新的消費價值觀念備受推崇、及時享樂的消費觀日漸成為人們的生活信條。於是,享樂消費主義取代了強調節儉摒棄奢侈的節儉主義,消費被鼓吹為成功的標誌、人生的意義。在這種價值觀的指導下,人們開始藉助瘋狂的消費、大量的占有來滿足自己永無止境的物欲。一次性消費也在這一大潮中應運而生。
2.社會壓力與一次性消費。現代社會是一個高節奏、高競爭、高壓力、高效率的社會,在這種環境中,人們需要宣泄情感、釋放壓力、實現個人的“價值”:換言之,消費成了物欲滿足和情感宣泄的重要渠道。一次性消費就是在這樣一種錯綜複雜的社會環境中,迎合了現代消費者快節奏的生活方式而風靡的:一用即丟、方便、快捷,又免去了很多後續工作使得一次性用品日益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生活中,一次性消費越來越受歡迎。
3.科學技術與一次性消費。一次性消費首先是經濟、科技飛速發展和社會化大生產的產物,是現代工業文明的產物。沒有科學技術的革命,就不會有人從自然中的解放和物質的極大豐富,也就不會有一次性消費的流行。可以說科學技術的進步是一次性消費流行的基礎條件。
一次性消費對自然環境的影響[1]
一次性消費涉及到的問題並不簡單,而是廣泛而深刻的,這裡將從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關係的角度對一次性消費進行系統的分析。
1.人與自然
社會財富增長與自然環境保護的衝突成了現代工業文明發展的最大悖論,其根本的原因是人與自然關係的不平衡。中國傳統文化中有“天人合一”的思想,認為人與自然存在一種不可分的整體關係。一方面,人依賴於自然。人作為自然的產物,無時無刻不受到自然無私的恩惠。另一方面,自然對人存在著約束作用。自然界的每一事物都相互聯繫和制約,形成一個統一、不可分割的整體。一旦自然界的某一部分發生了變化,其它各個部分也即相應地發生變動。自然界正是以這種客觀規律影響和制約人類活動。
隨著工業革命帶來的社會化大生產的發展,人們開始了對自然大規模的開發、改造活動,由於片面地追求發展以及對自然無止境的掠奪,人類踐踏了自然界的客觀規律,從而釀成了資源枯竭、環境惡化、生態破壞的苦果。由此可見,人與自然存在著辯證統一的關係,人類大自然的命運是緊密交織的,所以在開發、改造自然的時候,應該尊重和愛護自然。
2.人與社會
人是社會的產物,任何人都不可能脫離社會孤立地生存和發展。社會在人的實踐活動中,不斷地變化和發展。社會有其自身發展的客觀規律,人類有自己的需要,人與社會的關係同樣是以和諧為基礎的,一次性消費引發的諸多環境、社會問題,疏遠了人與禮會的這種關係。而中國傳統的節儉原則也同樣重要。物盡其用就是最大限度地實現物品的價值,是一種簡朴實在的消費觀,是對勞動成果的尊重,對人類共同創造的社會財富的尊重。相反地,一用即拋的過度揮霍、炫耀行為無情地踐踏著勞動的價值。
3.人與自我
人除了是一個社會人,更是一個以自我的形式獨立存在的個體。自我是意識的核心,自我是人作為一個整體的精神所在,一個人的思想、言行與情感都受其支配。人與自我的關係應該遵循和諧原則,在這一原則的作用下,人應該努力保持自我的完整而避免其走向分裂。自我的完整與和諧不能通過物質完全實現,因為欲望是無窮無盡的。因此,人應該努力在欲望和現實之間保持平衡,而不是竭力放縱欲望。
一次性消費摒棄了傳統的節儉觀念,使得自我受物欲的干擾和牽制。在傳統的自然經濟時代,人們崇尚一種“去奢從簡”的價值觀,社會在一種量入為出的節儉型經濟狀態中發展人類社會處於一種和諧的自然狀態中,在這個平和、安寧的世界里,人們的精伸得以寄托,個人價值得以實現。
解決一次性消費的策略[2]
一次性消費的泛濫違背了人與自然、人與環境、人與自我的和諧關係,因此尋求一次性消費的解決之道刻不容緩。解決一次性消費的基本指導思想是適度消費與和諧發展原則,即人類在生產過程中保持人類與自然的和諧;在生活中,遵循合理消費觀,凈化社會風氣,保持人類與社會的和諧;在個人內心,註重個人精神追求,充實精神生活,構築圓滿充實的精神家園,這需要社會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一)政府角度
政府應發動社會各界力量共同努力營造端正、淳樸的社會風氣,唯有在和諧、端正的社會中,人性才能回歸純樸厚實,人與自然、社會也才能歸於和諧。具體策略如下:可以聯合社會公益組織,開展全民道德教育,提倡合理消費、適度消費,廣泛宣傳環保知識,愛護人類共有的家園;通過大眾媒體的正確引導,營造良好的社會輿論環境,引導人們樹立正確、健康的價值觀、人生觀和消費觀;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制定相應政策規範並限制一次性用品的大規模生產和應用,如提高一次性用品生產的進入門檻;引導一次性產品製造企業合理轉型;促進一次性產品生產企業開發一次性用品的替代品;完善一次性用品的衛生檢測、監督體系,從生產源頭到消費終端保證一次性用品的衛生安全性。
(二)企業角度
企業是一個社會組織,其一言一行對社會的影響不言而喻。企業應樹立較強的道德倫理觀念,明確自己的社會責任,秉持互利原則,轉變急功近利的利己主義行為,對自然、對社會、對消費者負責,兼顧企業、社會與環境三方的共同利益。具體策略是:積極研發、生產可持續消費的產品,如開發可重覆消費的替代品,以減輕人類生活、生產對環境的壓力;最大限度地使用節能、環保型材料,如在選擇製造產品原料時,優先選擇可回收利用或能降解材料,以及減少不必要的過度包裝,儘可能地減少對環境的污染,降低副作甩,徹底轉變通過廣告等媒體對消費者的欲望進行挑逗的非倫理行為,引導消費者適度、合理地消費。
(三)消費者角度
消費者應端正個人的消費觀,秉持合理、適度的消費原則,具體做法如下:重拾節儉美德,建立可持續消費觀,反對奢侈浪費,提倡並鼓勵珍惜資源、珍惜勞動成果的行為,儘量減少或避免一次性消費,堅持迴圈和重覆使用消費品;註重個人精神的升華,豐富個人的內心世界,讓個人在自己充實的精神家園裡得到自我的實現與提升:態度決定一切,唯有從根本上改變不良的消費、生活習慣,才能從根源上杜絕急功近利的生產方式,緩解人類與自然、人類與社會的矛盾。
怎麼這麼多錯別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