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互動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產業互動是指在一定區域內,某些產業之間通過政府或市場的調節,形成相互間的共同發展。產業互動思想產生於工業革命前期,並隨著工業化的深入而不斷發展。18世紀工業革命以後,由技術創新導致的持續的經濟發展和社會變革進程,加快了社會分工,技術進步使社會經濟中分化出了很多新興的產業門類,與此同時,隨著分工的深化和產業的擴展,產業間的協作成為這一時期的一個突出問題,而產業互動發展思想正是為解決這一問題產生的。產業互動發展思想在不斷發展和完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主要包括產業互動發展的原因、機制、目標和產業選擇的步驟等內容。
區域產業“同構化”,是催生產業互動發展的根本原因。由於地區利益的存在,各地產業結構形成和調整中的關係實際上是博弈對策關係。各經濟主體在產業結構調整中可以互相學習,相互適應,不斷根據外界的信息和以前的經驗調整自身的行為。出於對地區利益的追求,各地區就會大力發展那些附加值高、利潤大的產業和產品。但從大局來講就會造成產品積壓、滯銷,結果造成供求失衡,最後不得不大幅度降價銷售。其實質就是放大了的個人理性與集體理性的矛盾,即在產業選擇中產生了“囚徒困境”。這也就解釋了各地政府在地區利益的驅動下_進行盲目建設和結構趨同的原因。如果缺乏區域性的整體明確的產業分工政策,沒有利益分享機制和補償機制,最優效益和帕累托最優是無法實現的。
產業互動的方式[1]
- 資源依托型互動。
目前,不少浙商的對外投資主要用於對欠發達地區的資源開發利用。浙商是利用原料產地發展加工業,如貴溪銅產品工業園90%是浙商投資的此外還有小水電開發,如江西小水電的80%被浙商買斷開發市場導向型互動。在非日用品產業發展中,發達地區推動產業升級的一個重要模式是構建全國性的營銷網路。產業擴散隨營銷網路的延伸來實現,其特點是營銷勝和市場開拓性,而不是生產性。但是,生產隨著營銷走、隨著市場走,生產需靠近消費市場或靠近資源市場。在銷售網路進入後,就有可能就地設廠。同時,欠發達地區可利用發達地區的市場渠道,通過一定的合作方式,把江西的產品推出去,併在經濟一體化上加強互動。
- 物流通道型互動。
欠發達地區缺乏有效的物流通道,從而制約了經濟發展。發達地區主要分佈在沿海地區,交通便利,走向國際市場比較便捷。比如,目前江西已與廈門達成鐵海聯運,並有意向與寧波建立鐵海聯運,寧波港吞葉能力強,通關條件好,同時江西的浙商占全部客商的1啟,這些有利條件使得寧波港有較高的積極性來發展空間引導型互動。利用欠發達地區產業發展的空間來集聚企業,形成相互配套協作的產業組織,特別是較好區位的地域空間,更具有吸引投資和產業轉移的引力。江西有94個工業園區,且儲備了44萬畝土地,可以充分利用這一經濟載體,實現與發達地區的產業集群性開發。同時,利用經濟發展空間推動與發達地區的產業體繫上的優勢互補。
- 資本聯結型互動。
如可以引進外部資金推動產業升級,引進外部資金改造國有企業,引進外部資金投資基礎設施建設。比如,江西現有高速公路1780公裡,十一五期末將達到3000公裡,可以考慮允許民營資本進入江西新鋼的500萬噸薄板、江銅10萬噸電解銅項目都可以推向市場,尋求戰略投資者,在項目上實現資本的聯結。通過合資、參股、獨資等各種方式,推動產業的互動發展。
產業互動的策略[1]
產業互動要有利於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的產業結構調整、升級。欠發達地區要充分利用後發優勢,避免走發達地區在產業發展過程中走過的彎路。要根據環境友好、資源節約、產出高效、人力資源優勢發揮等原則,完善和提升區域產業結構,增強區域經濟實力。
加強產業發展的環境建設。不僅是交通、通訊、物流、能源供給等條件,更重要的是人文環境建設,體制機制創新,配套服務體系建設等。要避免引進企業的“孤島效應”,當地企業應增強與引進企業的配套協作,形成帶動效應。要加強產業服務,只有有效的產業服務,才能實現招商引資。外商投資和產業轉移的條件常常是:借雞生蛋、借窩孵蛋、借市融資、借船出海、借梯登高、借台亮相、借腦生存、借網輻射。這些方而的環境好,外商就願意來投資設廠積極引導本土企業發展,這是與發達地區產業互動的根本性條件。只有本土企業的創新創業,才能有效地承接發達地區的產業轉移或主動地對接發達地區的產業體系。同時,本土企業發展得好,有利於吸引外資投入,能尋求更好的配套體系,而且可以鼓勵外資更有信心地投入資本。
產業互動的模式[2]
產業互動一般包括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產業,並且這些產業之間存在著緊密的關聯關係,包括中間產品的投入產出關係,資金、勞動力等要素配置關係,市場互補或者替代關係等。根據產業之間的相互關係,可以把互動模式歸納為產業支撐互動模式、產業帶動互動模式、產業禍合互動模式和產業融合互動模式。
- 產業支撐互動模式
所謂產業支撐互動模式就是互動的兩個產業在不同的階段交替起著支撐作用,通過產業互動促進相互發展的產業互動模式。在產業支撐互動模式下,互動的產業之間會建立一種產業支撐發展關聯,其中一個產業會支撐另一個產業的發展,形成一個支撐產業和被支撐產業;在短期內,兩個產業之間主要是單向的支撐關係,從長期來看兩個產業之間存在的是一種產業互動發展關係(見圖一)。
經濟生活中的一些產業互動問題都是屬於產業支撐互動模式,比如工業反哺農業問題、區域產業互動問題、資本密集型產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互動問題等,一般來說,以非均衡發展理論為基礎的產業發展模式都是產業支撐互動模式。
這一模式最為典型的互動是工業和農業的互動。在工業化初期,農業為工業的發展提供積累和剩餘,張培剛歸納為要素貢獻、產品貢獻、市場貢獻和外匯貢獻。在這一個階段,工業是被支撐產業,而農業是支撐產業。而當工業化進入中期以後,支撐產業和被支撐產業的內容發生了交換,農業會成為被支撐產業而受到工業的支持。產業支撐互動模式一般具有如下一些特征:
第一,產業支撐互動模式的原因是生產要素的稀缺性,既可能是資本要素稀缺,也可能是自然資源要素的稀缺。正是由於有限的資源不能同時支持多個相關產業的發展,所以會出現一種產業優先發展,另外一種產業支撐發展的情況。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相關產業之間的結構會發生變化,特定情況下經濟結構失衡會不斷加劇,而加劇的結構失衡反過來又要求滯後發展的產業優先發展。
第二,產業支撐互動模式具有明顯的階段性。階段內產業互動是一個量變的過程,階段之間由於支撐和被支撐產業的互換使產業互動是一個質變的過程。在階段內是一個產業支撐另一個產業發展,產業之間是單向的互動而不是雙向的互動關係,但是從長期看產業支撐互動模式會呈現出雙向互動的特點。
第三,不同國家政府介入的程度有所不同。從工業化國家的發展過程來看,產業支撐互動模式的第一個階段政府介入一般較少。但是在一些發展中國家,由於資本和技術稀缺,如果按照市場機制來配置資源價格,資本和技術的要素價格會很高,這樣就不會形成預期的特定產業發展所需要的要素價格,所以也會出現政府通過行政手段配置資源的情況;產業支撐互動模式的第二個階段一般政府介入較多,各國政府普遍通過各種財政和產業政策支撐不平衡產業的發展。
- 產業帶動互動模式
所謂產業帶動互動模式就是互動的兩個產業中一個產業對另一個產業產生持續而穩定帶動效應,從而實現產業互動發展的互動模式。第二次工業革命以後,科學技術成為了產業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因此產業帶動互動模式也越來越普遍了。一般來說,科學研究帶動新技術的產生,而新技術會產生新的產品,新產品會引導新的產業形成,最後以新產業為基礎會形成橫跨數個產業的新領域,從而實現一個從新技術一新產品一新產業一新領域的過程。在產業帶動互動模式下,往往會有一個突破性發展的產業起著主導作用,帶動其他產業發展,而其他產業的發展反過來會進一步強化該產業(見圖二)。
第二次工業革命以來,很多產業的產生和發展都是遵循了這一產業互動模式,內燃機產業及其相關產業的互動就是比較典型的代表。內燃機的技術進步使內燃機的體積越來越小,功率越來越大。在內燃機技術進步的影響下,內燃機製造開始成為一個獨立的產業,內燃機產業的發展帶動了汽車等運輸工具製造業的發展,而汽車工業的發展帶動了石油工業和道路建築業的發展,反過來,這些產業的發展又會促進內燃機產業的不斷發展,從而形成了一個互動過程。內燃機的技術進步通過產業互動的機制形成了一個緊密聯繫的橫跨二三產業的內燃機產業一汽車產業一石化產業一道路建築一交通運輸產業生態群落。產業帶動互動模式的特點可以歸納如下:
第一,產業帶動互動模式的基礎一般是一種新興的共性技術。共性技術是指在很多領域內已經或未來可能被廣泛採用,其研發成果可共用並對一個產業或多個產業及企業產生深刻影響的一類技術,這種技術可能是一種新能源、新動力,也可能是一種新材料、新工具。由於這種技術具有共性的特點,所以很多產業都與之有緊密關聯。基於共性技術的新產業發展為其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新的空間和新的產品和服務生產方法,從而產生與其他產業的互動。
第二,產業帶動互動模式是一種鏈式產業互動。這種模式下,往往存在一個主導產業,產業互動會以主導產業為核心向外進行輻射。主導產業和帶動產業之間會形成一種產業鏈和產業集群的發展形式,產業之間的互動會沿著不同產業組成的鏈條不斷向下傳遞,而下游產業發展的反作用也是通過產業鏈條內部的投入產出關係來進行反饋。
第三,產業帶動互動模式是波浪式發展的。從時間上來看,這種產業互動模式在歷史上是呈波浪式出現的,新的共性技術的產生會形成一輪新的產業互動的浪潮,在一個產業互動過程結束以後,第二個產業互動出現以前,產業發展是穩定和平靜的,接著又會出現下一個由新的技術推動的產業互動浪潮。
第四,產業帶動互動模式的主體是企業和政府。共性技術的突破將會帶來更多的盈利和更大的發展前景,所以市場經濟下的企業會積极參与到這個互動過程當中。歷史上工業革命過程中,新興產業的興起和很多新興企業的發展緊密相連。在傳統的經濟發展中,研發是經驗積累下的偶然過程,政府介入不深;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研發活動已經逐漸成為一種企業主導的經營活動。由於共性技術存在廣泛的外部性,所以僅僅靠市場機制不會產生足夠的供給,政府就應該支持共性技術產業的發展,以糾正市場機制的無效性。
- 產業耦合互動模式
產業耦合互動模式是指互動的產業在價值鏈中交錯組合,協同構成同一價值鏈的互動模式。在產業禍合互動模式下,互動的產業之間存在著較強的互補關係,產業邊界緊密銜接和交義重疊,在互動的過程中,不同產業構成了同一價值鏈的不同環節。價值鏈理論是由邁克爾·波特提出的意在描述企業內部各種業務的不同作用的一個基本理論,但是隨著分工的深化,特別是外包業務的普及,以前完全由同一企業內部完成的業務開始由橫跨不同產業的各種企業協同完成,價值鏈也從一個企業組成演變為由多個企業協同組成,由此產生一種新的產業互動模式—產業禍合互動模式(見圖三,下頁)。
製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的互動是一種典型的產業禍合互動。隨著工業化發展和社會分工的深化,一些環節從製造業脫離出來而獨立形成了一個新的產業門類,即生產性服務業。生產性服務業開始是製造業中一些輔助的環節,比如人力資源管理,員工教育、管理咨詢等,企業通過業務外包得到這些生產性服務;逐漸地,企業的一些核心環節如像研發設計也獨立出來成為了生產性服務業的一部分。生產性服務業與製造業的互動是生產性服務業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在產業互動過程當中,製造業對生產性服務業需求越來越強,而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也以製造業的需求為基礎。產業禍合互動模式的特征如下:
第一,產業禍合互動模式的基礎是由於分工而導致的迂迴的生產過程。Karaomerioglu(1999)提出,由於迂迴的生產過程需要使用更為專業的勞動力與更多的資本,以及更多的中間投入,所以生產過程的重組和迂迴也是提高生產力的重要因素。分工的深化可以分離出新興的獨立產業,而新興的獨立產業和源產業之間本身存在著緊密的技術經濟聯繫,因此從效率提高的角度看,迂迴的生產過程和產業互動是一種重要途徑。
第二,產業耦合互動模式是一個動態互動過程。李江帆等認為製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的互動過程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在互動初期生產性服務業起著“潤滑劑”的作用,互動中期生產性服務業起到了“生產力”的作用,最終生產性服務業起著“推進器”的作用。呂政(2006)把生產生服務業與製造業的互動分為三個階段:種子期、成長期和成熟期,在不同階段二者互動程度和內容有較大的差異。
第三,從產業互動的過程來看,產業邊界緊密銜接而又交義重疊。在價值鏈的上游環節,生產性服務業為製造業提供產品開發外包和採購外包服務;在價值鏈的中游環節,製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相互滲透;在價值鏈的下游環節,生產性服務業提供物流、營銷和售後服務。
第四,企業是產業禍合互動模式的主體,政府起著管制的作用。由於企業競爭加劇,企業有著通過剝離非主營業務,採用業務外包來提高效率的動力,從而成為產業互動的主體。而如何互動,互動的規則,以及對互動方向的引導是政府的職能,政府應該通過多種政策手段來規範互動過程。
- 產業融合互動模式
產業融合互動模式是指原來分立的兩個或者多個產業通過產業互動衍生出新的產業的過程,其原有的產業邊界會逐漸模糊或者消失(見圖四)。產業融合的範圍比較廣泛,比如三網融合就是信息技術和傳統產業互動融合的典型;此外,證券、銀行和保險業的互動融合也是產業融合的比較重要的經濟現象;農業與旅游業之間的融合,酒店服務業與房地產業之間的融合,生物業與能源業之間的融合,建築業與製造業之間的融合,食品、醫葯與化工業之間的融合等也是產業融合的例子。
傳統經濟中廣播電視產業、新聞報刊產業、電信產業以及電腦網路傳播產業是不同的產業部門,但是在信息技術革命的背景下,原來通過三套網路系統提供的服務可以通過共用一套實體網路實現,原來徑渭分明的廣播電視產業、新聞報刊產業、電信產業以及電腦網路傳播產業也出現了產業邊界的模糊化。在這些產業交義重疊的部分出現了基於數宇傳播技術的新的產業,新的產業可以提供高清電視服務,網路視頻通話、實時動態新聞、互動時電子雜誌等服務。產業融合互動模式體現出以下一些特點:
第一,在產業融合互動模式下,促使產業實現互動的原因有兩個方而:一方面,由於新技術的出現使原有產業運行模式發生了變化,產業有了業務流程重組的可能;另一方面,由於政府管制的變化,原有的政府的一些規制措施被改變從而使產業消除了融合的政策障礙。
第二,產業融合互動模式下產業互動大致可以分為四個層面,第一個層而是技術的融合,共性技術的產生替代原來多樣化的低效率的傳統技術;第二個層面是產品的融合,新產品實現原有多種產品的功能替代傳統產品;第三個層而是市場的融合,原有的不同市場空間融合為一個統一的市場;第四個層而是管制的融合,原來分頭管理的政府部門也在產業融合背景下融合為一個單一部門。
第三,該模式下產業互動的過程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在初始階段,各個產業是分立發展的;融合互動的初期階段,分立發展的產業之間開始融合,技術和產品開始實現部分融合,在互動的過程中,產業互動不斷加深融合的程度,逐漸使市場和規制也開始融合;在產業融合成熟階段,新的產業開始確立和發展,新的融合在醞釀過程中。
第四,產業融合的主體是企業和政府。企業有著融合發展的動力,而政府的規制是決定融合能不能順利實現的關鍵因素。政府需要對融合的過程、程度、途徑和方式作出規範和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