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15个条目

金融脫媒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金融脫媒(Financial Disintermediation),又稱金融非中介化

目錄

什麼是金融脫媒

  金融脫媒是指隨著直接融資(即依托股票債券投資基金金融工具融資)的發展,資金的供給通過一些新的機構或新的手段繞開商業銀行這個媒介體系,輸送到需求單位,也稱為資金的體外迴圈,實際上就是資金融通的去中介化,包括存款的去中介化和貸款的去中介化。

  從存款的角度看,資金繞開低收益的商業銀行向高收益的方向走。這個現象直接取決於美國Q條例的限制,活期存款不收利息Q條例的實行一方面使商業銀行感到它的資金成本低,另一方面使人們感到以活期的形式將存款存到商業銀行是不合算的。因此就有一些機構提供類似於存款的工具,以逃避Q條例的限制。貨幣市場的發展就使得相當一部分的資金轉向貨幣市場工具

  從貸款的角度講,資金的需求方在獲得資金的時候也逐漸脫離中介。企業要獲得資金,可能不再向商業銀行借款,可能直接發債、發股票或者短期的商業票據。

  “金融脫媒”這個詞最早60年代出現在具備完善的金融體制和發達的資本市場的美國,英語中表達為“Financial Disintermediation”。在美國,大企業主要依靠在金融市場發行債券或商業票據籌集資金。20世紀90年代後,在西方國家債券籌資無一例外地超過信貸籌資。在證券化過程中,商業票據的發行部分取代了銀行公司短期信貸,同時,居民也越來越傾向於比儲蓄收益更大的基金保險等。傳統的商業銀行業務受到資金供給和需求的雙重影響相對萎縮,利差收人減少,依靠傳統業務難以維持生存,出現了金融脫媒現象。[1]

我國金融脫媒的特征[1]

  從發達市場經濟的銀行業發展歷程來看,近三十年來商業銀行都經歷了不同程度的金融脫媒過程。以國際銀行業的代表——美國銀行業為例,從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開始,由於貨幣市場共同基金、“垃圾”債券等替代市場的迅速發展,導致大量資金從銀行系統流失,出現了明顯的金融脫媒,並引發了美國銀行業一系列改革與創新活動。從目前的融資狀況來看,美國資本市場企業債券市場融資比重遠遠超過銀行信貸。在日本,儘管商業銀行長期占據金融市場的主導地位,但資本市場及政府債券市場的興起也對銀行信貸形成了替代。亞洲新興經濟體中,馬來西亞的資本市場融資遠高於銀行信貸,南韓則是資本市場、企業債券市場與銀行三足鼎立,印度的資本市場融資比重也接近銀行信貸。

  隨著金融改革與開放的不斷深入,特別是隨著直接融資市場的發展,我國銀行業也面臨著越來越明顯的金融脫媒趨勢的挑戰。從上世紀90年代股票市場的發展,到本世紀初貨幣市場基金的登場與迅速發展,再到去年以來以短期融資券發行開閘為標誌的債券市場發展,國內商業銀行感受到的脫媒壓力不斷增加。與此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同樣面臨金融脫媒的挑戰,處於經濟和體制轉型中的我國銀行業,其所處的環境及面I臨的問題同美國等發達市場經濟中的銀行業並不完全相同,有著轉型經濟中獨有的一些特征。

  1.現階段我國銀行業的金融脫媒更多地體現為單向脫媒,而美國銀行業則面臨雙向脫媒的壓力

  所謂雙向脫媒,是指銀行同時面臨負債資產兩方面的非中介化。負債方面,上世紀70年代末,美國大量興起的非銀行金融機構(主要是貨幣市場共同基金)能提供高收益的非儲蓄產品,例如,當時Q條例規定儲蓄存款的最高利率為5.5%,而貨幣市場基金則能提供高達10%的收益,由此導致商業銀行和儲蓄機構存款大量流失,出現顯著的借方脫媒趨勢。隨著美國對存款利率管制的放鬆,銀行等存款機構面臨的借方脫媒才逐步緩解。資產方面、,脫媒趨勢更為明顯。一方面是“垃圾”債券(JunkBonds)大量發行,使得許多原先只能靠銀行貸款的非投資級公司獲得新的融資渠道,對銀行中長期貸款形成替代;另一方面是商業票據(CommercialPaper)迅速發展,作為高流動性貨幣市場工具成為銀行短期貸款的替代產品。

  此外,各類財務公司如各大汽車財務公司也成為銀行貸款市場上的有力競爭對手。從我國銀行業的脫媒現象來看,儘管隨著證券投資基金、貨幣市場基金等新型投資工具的出現,一部分存款和儲蓄形成了分流,但總體看,由於資本市場發展滯後,目前我國可供大眾投資者選擇的投資品種仍然比較稀缺,同時對教育、醫療、養老等改革預期的不確定性使得銀行儲蓄仍然是居民的首選,高達近50%的儲蓄率就是很好的證明。因此,目前我國銀行業面臨的金融脫媒,借方的非中介化程度尚比較低,更多的是體現在貸方的非中介化,即資產方面的脫媒。由於企業可以通過發行股票、企業債、短期融資券等方式進行直接融資,特別是短期融資券,成本遠低於銀行貸款,因此,對銀行貸款形成了直接替代。這種單向脫媒,從另一個方面也體現在銀行存貸差的不斷增加。2005年末,我國商業銀行的存貸差額達到創紀錄的9.2萬億元人民幣,比上年末增加近5萬億元。

  2.我國銀行業的金融脫媒具有多階段疊加的特性,而美國銀行業則經歷了不同階段的脫媒衝擊

  美國銀行業的金融脫媒,最初主要是是受資本市場發展和貨幣市場共同基金迅速增長的影響,這可以視作第一波和第二波的金融脫媒過程。在經歷了上世紀80年代的金融管制放鬆和銀行產品創新高潮以後,美國商業銀行基本經受住了這兩波金融脫媒的影響,整個90年代成為美國銀行業發展的輝煌時期。90年代末期以來,隨著以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商業銀行在獲得巨大商機的同時,開始面臨新一波金融脫媒的挑戰。這一波由電子商務帶來的金融脫媒挑戰,主要體現在金融服務方式的變革和大量非金融機構向銀行業的滲透。一方面,電子商務所具有的信息爆炸、信息透明、低成本等特征使交易各方能更有效地獲取信息,增強了金融消費者主動性和自主性,從而降低對金融中介信息提供方面的依賴。另一方面,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使得非金融機構能以較低的成本快速進入金融服務領域。目前規模較大的網路服務機構,如 YahooMSN 等,以及一些大型的零售企業Wal Mart 等正利用其龐大的客戶基礎、銷售網路等提供金融服務並參與市場競爭,部分機構已經向支付清算這一銀行最基本功能領域進行滲透,動搖了銀行的壟斷地位。

  同美國銀行業金融脫媒相比,我國銀行的脫媒具有明顯的“後發優勢”。在面臨著資本市場、貨幣市場基金、債券市場發展等第一、二波脫媒衝擊的同時,我國銀行業也進入了網路時代,必須同時面對電子商務帶來的新一波脫媒影響。據統計,我國目前擁有約8700萬網民,為世界之最,未來將有約60%的網民通過網路進行各類交易,對金融服務的需求將日益個性化、主動化。同時,上述美國電子金融發展中的新生事物許多也已經在我國出現,一些非金融機構通過建立第三方支付平臺,如“付費通”、“支付寶”等來為客戶提供金融服務,已經介入了銀行傳統的支付清算領域。因此,同美國銀行業相比,我國銀行業必須要同時應對多階段疊加的金融脫媒。

金融脫媒的發展[2]

  金融脫媒現象最早發生於歐美金融市場,其發展在西方日臻深入,可以說近幾十年來歐美的商業銀行是伴隨著金融脫媒的發展而發展的。從金融發展史看,大規模金融脫媒現象起源於20世紀60年代的歐美,其發生的主要原因是強制性變遷(政策、制度改變)和誘致性變遷(市場環境改變)兩種力量共同推動作用的結果。一方面,進入20世紀70年代後,主要西方國家都發生了嚴重通貨膨脹市場利率大幅飆升,而銀行業由於仍受有關當局嚴格的利率管制銀行存款實際收益率呈現負值,導致證券市場分流銀行存款,進而分流銀行信貸資產。另一方面,由於金融管制放鬆,極大地激發了金融創新的積極性,其中金融創新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金融機構的創新。在這種情況下(以美國為例),美國存款類金融機構(含商業銀行和儲蓄機構)的資產所占比重呈現長期下降趨勢。1960年美國存款類金融機構資產占全美金融機構資產總值的57.9%(其中商業銀行總資產占金融結構資產總額的40%),而基金和投資公司資產僅占12.6%。1997年基金和投資公司資產占比升至25.9%,而同期美國商業銀行資產占比則下降為23%。從上述兩組數據可以看出,在近40年期間,美國提供直接融資服務的非銀行金融機構取得了長足發展。另外,從金融產品的規模看,2000年末,美國股票市值達到美國私人部門貸款餘額的3倍,這也清楚地說明美國金融脫媒的迅速發展趨勢。

  金融脫媒不僅是發達國家和地區金融發展的一個趨勢,在亞洲幾個新興工業國家的發展也是如此。儘管這些國家由於金融發展水平所限,商業銀行仍然是整個金融的主體組成部分,但是,這些國家和地區的直接融資增長速度迅猛,它們的股票市值的增速度都遠遠高於當地商業銀行資產的增長速度。例如,在1983—2004年期間,亞洲幾個新興工業國家的股票市值年平均增長率為26%,而同期銀行資產年平均增長率為15%;我國臺灣地區也呈現類似的情形,其股票市值年平均增長19%,而銀行資產年平均增長13%。

  由此可見,隨著經濟發展、市場化水平提高和金融監管的逐步放鬆,金融脫媒已經成為金融發展的一個全球性趨勢。

  自20世紀90年代滬深證券交易所相繼成立以來,我國的直接投資一直發展較快。截至2006年11月3日,滬深兩市股票總市值達62910.23億元,據數據統計股票市值在GDP中的比重自2000年後也呈逐年回升之勢,金融脫媒現象已在中國日益顯現。

金融脫媒對商業銀行經營管理的影響[1]

  一、對商業銀行經營管理的影響

  總體影響:金融脫媒將使商業銀行為代表的傳統金融中介失去融資主導地位,銀行利差收入減少,依靠傳統的業務越來越難以維持生存,從而使依靠傳統業務、利差收入的經營模式面臨危機。具體主要表現為:

  首先,金融脫媒將逐步撼動商業銀行的霸主地位。金融脫媒導致銀行儲蓄資產在社會金融資產中所占比重有可能持續下降,及由此引發的社會融資方式由間接融資為主向直、間接融資並重轉換;隨著直接融資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資金直接進入資本市場,投資於股票、基金、債券等,銀行的資金來源相對減少,銀行融資中介功能將漸漸削弱,銀行將逐步失去了其融資主導地位。

  其次,金融脫媒將對商業銀行傳統的信貸業務帶來很大影響。優質企業一直是銀行信貸發展的重點,股份制商業銀行中小金融機構也在同步跟進,將大量貸款投向優質企業。隨著短期融資券等這些直接的債權融資工具的推出,大量優質企業會利用這一工具進行短期融資優質客戶的融資渠道和融資方式得更多地通過發行股票、債券進行直接融資,隨之而來的是商業銀行的優質客戶資金貸款的需求就會相應減少。

  第三,金融脫媒使中國銀行業主要依靠利差收入的盈利模式將會受到嚴峻挑戰。中國銀行業主要盈利來自於貸款利差收人,在中國銀行業現有的資產結構中,信貸資產一般占85%左右,利差收入在總收入結構中占90%以上。在這一模式下,商業銀行的業務發展和利潤增長很大程度上依賴於信貸資產規模的擴張,信貸資產規模一旦出現萎縮,傳統業務盈利空間進一步縮小,銀行就面臨生存考驗。隨著金融脫媒的逐步顯現,銀行業的盈利能力還會出現下降。

  第四,金融脫媒將逐步改變商業銀行傳統的經營模式短期融資券是短期企業債券的“雛形”,一旦優質客戶更加傾向於通過發行企業債券進行短期和中長期融資,商業銀行經營模式和戰略將發生改變。從銀行資產配置角度,短期融資券的推出,將縮小商業銀行利差空間。

  因此,從長遠角度,短期融資券將從資產和負債方面雙向影響傳統銀行的業務,而外部的壓力將促使商業銀行轉變經營發展戰略。

  第五,從金融發展的一般規律以及國家大力發展資本市場的政策導向來看,金融脫媒化程度的加強將是長期趨勢,這將給中國現行的分業經營體制下的銀行業帶來很大挑戰。

  此外,與推行金融短期融資券相呼應,在中國“金融脫媒”深化的過程中,我們還將面對一系列標誌性事件。、包括:商業銀行在貨幣市場發行大額存單;商業銀行規模化信貸資產的大規模證券化;在銀行間市場發行企業債券,最終統一銀行間市場交易所市場股權分置改革全面完成,股票市場的不斷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的不斷深化,人民幣匯率市場工具的完善;允許金融業混業經營等等。由此,中國出現了比較典型的金融脫媒現象,金融脫媒將成為中國的商業銀行面臨的最嚴重的問題之一。

  二、對商業銀行各項業務的挑戰和機遇

  1.挑戰

  (1)儲蓄存款總量增長下降,同業存款替代一般存款,但現金漏損增加,存款總量增長下降

  隨著金融脫媒的發展,證券市場產品的品種將日益豐富,有些產品收益較高,有些產品流動性很強(如一些國家的貨幣市場基金賬戶可以直接簽發發票),人們的投資方式更加多元化,從而對商業銀行的一般存款產生一定的替代效應。雖然這些存款最終以同業存款的形式回到商業銀行,但現金漏損增加,商業銀行存款總量的增長會受到一定影響,且存款的穩定性趨差及資金成本增加。此外,由於商業銀行的貸款需求受到影響,使其派生存款的增長被抑制,從而降低一般存款在商業銀行負債中的比重。美國商業銀行在金融脫媒的過程中存款占負債的比重顯著下降,而借入負債的比重則顯著上升。統計分析表明,我國股市景氣程度與儲蓄存款增速之間存在中度的負相關關係。隨著我國股票市場迎來規範發展的歷史機遇,以及債券市場規模的迅速擴大和品種的豐富,居民將有更加多樣和收益率更高的投資工具可供選擇,我國商業銀行儲蓄存款的增長將受到更加顯著的抑制。預計15年內,儲蓄占我國居民金融資產的比重將從85%下降到60%左右。

  (2)優質大企業客戶貸款將被資本市場迅速分流

  銀行的傳統業務是存貸款,通過存貸平衡獲取收益。其產生的根源是為瞭解決信息不對稱,依賴自身信用滿足資金供求方。當市場發展到一定程度,可以通過一系列的制度法規,要求進行信息披露,降低信息不對稱程度時,通過資本市場和直接的實業投資而更受歡迎,也在某種程度上降低了企業的融資成本,從而實現了資金的體外迴圈,造成信貸脫媒。1992年以來,隨著股票市場以及企業債券市場的發展,優質大型企業得以通過證券市場融資,銀行貸款開始逐漸被直接融資所替換,大中型企業對銀行貸款的依賴度逐漸減少。2005年股票市場共籌集資金1883億元,比上年增加23%,相比1996年235.3億元,9年年平均增加26%。下半年國內股市IPO再融資開閘之後,股票市場的籌集金額將更快增長,若每年增加30%,對優質企業貸款分流的規模效應將是顯而易見的。2005年,短期融資券發行對商業銀行貸款業務形成強烈衝擊。融資券的發行實施備案制,其準人和發行比一般企業債券和銀行貸款快,融資成本低,對大中型企業具有較強的吸引力。自2005年5月底中國人民銀行頒佈《短期融資券管理辦法》後,截至當年12月31日,共發行1424億元人民幣,這個數字相當於2005年全國各項新增貸款18273億元的7.8%,人民幣新增短期貸款的27%。目前美國企業通過商業票據等短期融資方式獲得融資的占比在18%左右,而目前我國這一比例不到2%。假設到2010年短期融資券占企業融資比例達到10%,屆時,企業短期融資券的發行規模將達到12600億元,對商業銀行優質客戶貸款的衝擊將更趨明顯。在短期融資券的帶動下,企業債的發行也有所加快,2005年共發行654億元人民幣,是上年的2倍。隨著支持企業債配套措施的出台,企業債券將逐漸成為債券市場中另一亮點。假設2010年企業債達到企業長期融資的10%,其規模將擴大到1萬億左右。隨著股票市場債券市場的快速發展,商業銀行優質企業貸款將被迅速分流,對商業銀行的利息收入帶來強烈衝擊。

  (3)創業板將進一步分流優質中小企業貸款

  目前,十一五規劃提出,要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形成自主創新的基本體制架構,同時要求實施支持自主創新金融政策,發展創業風險投資。從國外發展的經驗來看,風險投資基金和創業板在支持中小企業創新中起著關鍵作用,在我國創業板的設立已不存在法律、制度障礙,從資本市場發展的取向看,其設立只是時間問題。創業板對企業上市較主板市場寬鬆,一般不設最低盈利要求,只要求企業有未來三年的業務規劃,對企業上市的最低市值規定較低,適合治理規範、經營前景良好的中小企業,特別是中小型科技企業。這些優質中小型企業是目前商業銀行爭奪的重點客戶,隨著融資渠道的拓寬,商業銀行優質中小企業貸款將面臨分流。國外成熟資本市場創業板企業與主板企業數大致相當,若按1000家上市公司,平均發行價為20元,平均總股本為3500萬,其中50%立即公開發行來計算,則將分流3500億元信貸資金

  (4)商業銀行傳統對公業務經營模式將受到挑戰

  金融脫媒的深化意味著直接融資將加速替代商業銀行優質企業貸款,在貸款被分流的同時,由於同業存款和大企業存款的迴流作用,商業銀行對公存款總額不僅不會受到分流影響,甚至會有所增長,其結果就是對公業務貸差趨於縮小甚至轉變為巨額存差,商業銀行傳統依靠大中型企業貸款獲取利息收入為主的經營模式和盈利模式將難以為繼。金融脫媒迫使商業銀行對公業務必須轉型,對商業銀行調整內部資源配置、改革體制機制、提高經營管理能力提出了要求。其一,商業銀行將從單純的融資中介向全面的服務中介轉型,面對的客戶需求將更加多樣化,這對商業銀行加強內部資源配置、完善體制機制、提高業務創新能力和市場適應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二,商業銀行的貸款對象被迫由大客戶向中小企業客戶轉變,隨著市場的變化,同業競爭加劇,客戶選擇難度增加,銀行對信貸資產的重新佈局需要投入更多資源,經營壓力在增大。其三,新業務和中小企業貸款的發展使商業銀行面臨的風險將被迅速放大,對銀行提高風險管理能力提出了嚴峻挑戰。

  2.機遇

  (1)同業存款、企業機構大額存款業務面臨發展機遇

  資本市場發展在分流銀行儲蓄存款的同時,相當一部分將以證券公司客戶交易結算資金、自有營運資金存款,登記公司自有資金、清算備付金、驗資資金存款等金融機構同業存款以及企業存款的形式迴流至商業銀行。其中金融機構同業存款的增長與資本市場發展具有較明顯的相關性,資本市場發展越快,同業存款的增長也越迅速,規模越可觀。從1997年我國商業銀行同業存款有統計以來,同業存款總體上呈現快速增長的態勢,從1997的1911.1億元,至2004年達到4318.5億元,在資本市場迅速發展的2000年,最高達到6141億元,占當年金融機構存款來源的6.8%。直接融資的發展使居民儲蓄向企業轉移,企業直接融資的金額一般都上億元,甚至100億元以上,這部分資金在用出去之前有一個沉澱期,給商業銀行拓展大額存款業務提供了機遇。

  (2)融資融券、證券質押貸款等支持金融市場和金融交易的新型融資業務獲得發展契機

  在傳統信貸業務可能被直接融資所替代的同時,金融脫媒的發展也會催生新的資產業務。一是隨著證券市場的發展以及券商融資融券業務的推出,券商將可以以證券質押的形式為客戶提供資金,銀行可以藉此開展針對券商融資融券業務的新型資產業務。融資是證券公司借款給客戶購買證券,客戶到期償還本息,即“買空”;融券是證券公司出借證券給客戶出售,客戶到期返還相同種類和數量的證券並支付利息,即“賣空”。據研究,美國的信用交易規模占證券交易金額的比重為16%~20%,信用交易保證金貸款收入占手續費收入在38%左右。證券業內有關專家預計,考慮到國內券商融資成本、融資渠道、風險控制能力及投資者結構等因素與國外的差距,融資融券業務的貸款利息收入大致可達到手續費收入的20%。2005年滬深兩市股票總成交金額為31664億元.,比上年減少25%,股市回暖帶動成交量迅速上升,假設年成交量為5萬億元,如果佣金按2%。雙邊收取,手續費收入為200億元,融資融券業務可創造息差收益40億元。

  二是隨著直接融資的發展,證券品種的日益增加以及證券市值的不斷擴大,銀行的證券抵押貸款業務將面臨發展機遇。目前商業銀行金融資產抵押業務開展的較少,在提高風險管理能力的前提下,未來有價證券質押期貨市場中的標準倉單質押融資等資產業務將大有可為。

  三是投資者在交易中有對流動性資金的需求,銀行將有機會延伸其傳統信貸業務優勢,為企業收購兼併、企業和券商承銷業務、基金公司融資、機構的新股申購業務等提供過橋貸款等其他融資服務。

  (3)支付結算業務將獲得較大發展機會

  金融市場的發展將使金融產品日益多樣化、複雜化,金融交易規模也迅速擴大,這將極大地促進商業銀行支付結算業務的發展。以證券市場的清算服務為例,商業銀行可大力發展的領域包括,一級清算服務——即法人證券公司與滬深證券交易所中央登記公司之間的證券資金匯劃;二級清算業務——即法人證券公司與下屬證券營業部之間的證券資金匯劃;三級清算業務——即個人投資者在證券營業部資金賬戶與商業銀行存款賬戶之間的證券資金匯劃。截至2004年我國商業銀行支付結算收入144.92億元,包括金融市場、同業結算在內的單位結算收入總計38.9億元,占支付結算收入的27%,基本保持每年15%以上的增幅。預計未來隨著金融市場的發展以及對資金支付結算需求的增加,商業銀行針對金融市場開展的支付結算業務將得到更快發展,預計每年增幅將達到20%,單位結算收入至2010年可望達到116億元。

  (4)代理銷售、托管業務、自營業務獲得新的機會

  隨著國內市場對金融服務需求的日益增加,基金、保險、券商集合理財金融產品將進入快速發展的機遇期s基金業在1998年起步,其首發規模由當年的107億元,2005年達到1002億元,年均增長高達27%,基金資產至2005年末超過5000億元,如果以0.25%。0.3%的代銷手續費率以及0.2%的托管費率計算,商業銀行可獲得13億元左右的收人。未來隨著證券市場的快速發展,基金業的發展將隨之加速,商業銀行基金代銷和托管業務收入將更為可觀。我國商業銀行從2000年開始代理銷售保險產品,引入之初即發展迅速,銀行代理的保費收入從2001年的45億元開始迅速增長;至2005.年其中四年分別達到388億元、765億元、795億元和1200億元,以目前銀行代理保險手續費率普遍3%左右的水平,未來商業銀行將每年獲得36億元以上的收入,並將逐年快速增長。在完善相關配套政策,證券公司的集合理財業務將得到規範發展,由於國內證券投資和理財市場潛力巨大,該業務一旦起步將迅速發展,為商業銀行代理銷售業務進一步拓寬空間。在綜合經營限制逐漸放開的情況下,商業銀行有望直接進入這些業務領域,獲得更大的發展機會。

  (5)企業理財現金管理資產管理等咨詢類中間業務前景廣闊

  直接金融工具的快速發展有利於商業銀行企業理財等咨詢類中間業務的發展。第一,隨著債券市場、基金業的發展以及各類證券品種的增加,商業銀行資金業務的運作空間將會擴展,也可以進行不同風險和收益的資金運作,有利於為市場提供更多,以及更多樣化的理財產品。第二,證券品種的增加,有利於商業銀行進行多樣化的資產組合,降低代客理財的投資風險,增加銀行理財產品市場吸引力。第三,隨著金融投資品種的增加,企業資產選擇的機會增加,投資的專業性將增加,企業將更多的求助於專業機構對其進行現金、資產管理,為銀行發展相關業務提供機會。

  (6)投資銀行業務獲得巨大發展潛力

  投資銀行業務有三個層次:一是為企業兼併收購、資產重組債務重組、企業資本運作提供策劃,其角色是企業的財務顧問;二是債券、股票買賣、轉讓及基金的發售、管理、買賣與轉讓等白營業務,其角色是證券承銷商;三是直接參与企業的兼併收購、資產重組、風險管理、戰略投資等業務,投行作為企業的金融工程師,資本運營專家。隨著金融脫媒的深化,現代企業制度的建設,改組、聯合、兼併、租賃股份制改造、規範上市債券發行等多種產權制度和經營機制改革方式的實行,使企業在資本運作及其咨詢方面產生更多的需求;銀行憑藉資金、網路等優勢在這些領域中能夠發揮重要作用,這一領域前景看好。

參考文獻

  1. 1.0 1.1 1.2 王廷科,馮嗣全.中國商業銀行轉型與國際化研究.山西經濟出版社,2007.6
  2. 中國平安精英大學生勵志計劃學術論文獲獎文集 2007 金融捲.人民出版社,2008.4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98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HEHE林,Yixi,KAER,连晓雾,Gaoshan2013,y桑,Tracy,寒曦,LuyinT.

評論(共3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金融脫媒"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118.33.81.* 在 2013年1月8日 08:58 發表

謝謝啦

回複評論
111.113.24.* 在 2014年1月8日 16:05 發表

非常詳細

回複評論
137.132.250.* 在 2015年10月3日 23:08 發表

20世紀90年代後,在西方國家債券籌資無一例外地超過信貸籌資。在證券化過程中,商業票據的發行部分取代了銀行對公司的短期信貸,同時,居民也越來越傾向於比儲蓄收益更大的基金或保險等。

回複評論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