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7个条目

創新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創新(Innovation)

目錄

創新的概念

  創新是指人類為了滿足自身需要,不斷拓展對客觀世界及其自身的認知與行為的過程和結果的活動。或具體講,創新是指人為了一定的目的,遵循事物發展的規律,對事物的整體或其中的某些部分進行變革,從而使其得以更新與發展的活動。[1]

什麼是創新?

創新是指:以現有的思維模式提出有別於常規或常人思路的見解為導向,利用現有的知識和物質,在特定的環境中,本著理想化需要或為滿足社會需求,而改進或創造新的事物,包括但不限於各種產品、方法、元素、路徑、環境等等,並能獲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為。(來源創新方法研究會楊遠鋒)

  創新,顧名思義,創造新的事物。《廣雅》:“創,始也”;新,與舊相對。創新一詞出現很早,如《魏書》有“革弊創新”,《周書》中有“創新改舊”。和創新含義近同的辭彙有維新、鼎新等,如“咸與惟新”、“革故鼎新”、“除舊佈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創是始的意思,所以創造不是後造,而是始造。創造和仿造相對。通常說創造,含有造出了一個前所未有的事物的意味。說創新,大致有兩種意味。一種意味是創造了新的東西,這和創造實際是同一個意思。另一種意味是本來存在一個事物,將它更新或者造出一個新事物來代替它。在這種意味下,創新中包含了創造。但創造不可能憑空而起,新的創造一般是建立在原有的事物或其轉化的基礎上,包含了對原有事物的創新,因而創造中又包含了創新。人類的創造創新可以分解為兩個部分,一是思考,想出新主意,一是行動,根據新主意做出新事物,一般是先有創造創新的主意,然後有創造創新的行動。創造和創新還有一種特定的含義,即創造創新學術界主流的術語定義,創造是指想新的,創新是指做新的。[2]在西方,英語中Innovation(創新)這個詞起源於拉丁語。它原意有三層含義,一個,更新,就是對原有的東西就行替換;第二,創造新的東西,就是創造出原來沒有的東西;第三,改變,就是對原有的東西進行發展和改造。

  創新是企業家首次向經濟中引入的新事物,這種事物以前沒有從商業的意義上被引入經濟之中。

  1912年,約瑟夫•A•熊彼得(1883 – 1950)在《經濟發展理論》一書中首次提出“創新理論”(Innovation Theory)。創新者將資源以不同的方式進行組合,創造出新的價值。這種“新組合”往往是“不連續的”,也就是說,現行組織可能產生創新,然而,大部分創新產生在現行組織之外。因此,他提出了“創造性破壞”的概念。熊彼得界定了創新的五種形式:開發新產品;引進新技術;開闢新市場;發掘新的原材料來源;實現新的組織形式管理模式[3]

  彼得•F•德魯克(1909 – 2005)提出,創新是組織的一項基本功能,是管理者的一項重要職責。在此之前,“管理”被人們普遍認為就是將現有的業務梳理得井井有條,不斷改進質量流程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等等。然而,德魯克則將創新引入管理,明確提出是每一位管理者和知識工作者的日常工作和基本責任。

創新的內涵[4]

  創新是為客戶創造出“新”的價值。把未被滿足的需求或潛在的需求轉化為機會,並創造出新的客戶滿意。創新的目的不是利潤最大化,創新的目的是創造客戶。以犧牲客戶價值為代價的“創造”不是創新,其結果只能是給企業,甚至是整個行業,造成災難。因此,發明未必是創新,除非該發明能夠被應用並創造出新的客戶價值。創業也未必是創新,只有其新的事業創造出了“新的客戶滿意”,否則,新創企業很可能對現有的產業造成破壞。

  創新活動賦予資源一種新的能力,使它能夠創造出更多的客戶價值。實際上,創新活動本身就創造了資源。因此,創新是一項有目的性的管理實踐,遵循一系列經過驗證的原則和條件。創新是一門學科可以傳授和學習的。與在工商企業中一樣,創新對非營利組織公共機構同樣重要。

  在持續改進的過程中有時也能夠產生創新的成果,然而,更多的創新產生於對客戶需求更深刻的發掘和認識,從而創造出“全新的業務”和客戶價值,即所謂“顛覆式創新”。創新是有風險的,然而,“吃老本”或者“重覆改進”比創造未來風險更大。創新的障礙並非企業的規模,我們生活中的很多創新源自大企業;創新真正的障礙是現有的“成功模式”造成的“行為慣性”和“思維定式”。

  創新所釋放出來的生產力及其創造出來的市場價值推動了產業和社會的不斷進步,有效地避免了經濟的衰退和社會動蕩。創新不但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源動力,而且是推動社會進步,避免暴力革命對社會造成傷害的有效途徑。

  在高速變化的互聯網時代,創新正在成為每個組織和個人必須具備的能力。

創新概念的產生與發展

  在西方,創新概念的起源可追溯到1912年美籍經濟學家熊彼特的《經濟發展概論》。熊彼特在其著作中提出:創新是指把一種新的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結合”引入生產體系。它包括五種情況:引入一種新產品,引入一種新的生產方法,開闢一個新的市場,獲得原材料半成品的一種新的供應來源。熊彼特的創新概念包含的範圍很廣,如涉及到技術性變化的創新及非技術性變化的組織創新

  到20世紀60年代,隨著新技術革命的迅猛發展,美國經濟學家華爾特·羅斯托提出了“起飛”六階段理論,對“創新”的概念發展為“技術創新”,把“技術創新”提高到“創新”的主導地位。

  1962年,由伊諾思在其《石油加工業中的發明與創新》一文中首次直接明確地對技術創新下定義,“技術創新是幾種行為綜合的結果,這些行為包括發明的選擇、資本投入保證、組織建立、制定計劃、招用工人和開闢市場等”。伊諾思的定義是從行為的集合的角度來下定義的。而首次從創新時序過程角度來定義技術創新的林恩認為技術創新是“始於對技術的商業潛力的認識而終於將其完全轉化為商業化產品的整個行為過程”。

  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也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興起並組織對技術的變革和技術創新的研究,邁爾斯和馬奎斯作為主要的倡議者和參與者。在其1969年的研究報告《成功的工業創新》中將創新定義為技術變革的集合。認為技術創新是一個複雜的活動過程,從新思想、新概念開始,通過不斷地解決各種問題,最終使一個有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的新項目得到實際的成功應用。到70年代下半期,他們對技術創新的界定大大擴寬了,在NSF報告《1976年:科學指示器》中,將創新定義為“技術創新是將新的或改進的產品、過程或服務引入市場。”而明確地將模仿和不需要引入新技術知識的改進作為最終層次上的兩類創新而劃入技術創新定義範圍中。

  20世紀70~80年代開始,有關創新的研究進一步深入,開始形成系統的理論。厄特巴克在70年的創新研究中獨樹一幟,他在1974年發表的《產業創新與技術擴散》中認為,“與發明或技術樣品相區別,創新就是技術的實際採用或首次應用”。繆爾賽在80年代中期對技術創新概念作了系統的整理分析。在整理分析的基礎上,他認為:“技術創新是以其構思新穎性和成功實現為特征的有意義的非連續性事件”。

  著名學者弗里曼把創新對象基本上限定為規範化的重要創新。他從經濟學的角度考慮創新。他認為,技術創新在經濟學上的意義只是包括新產品、新過程、新系統和新裝備等形式在內的技術向商業化實現的首次轉化。他在1973年發表的《工業創新中的成功與失敗研究》中認為,“技術創新是一技術的、工藝的和商業化的全過程,其導致新產品的市場實現和新技術工藝與裝備的商業化應用”。其後,他在1982年的《工業創新經濟學》修訂本中明確指出,技術創新就是指新產品、新過程、新系統和新服務的首次商業性轉化。

  中國80年代以來開展了技術創新方面的研究,傅家驥先生對技術創新的定義是:企業家抓住市場的潛在盈利機會,以獲取商業利益為目標,重新組織生產條件和要素,建立起效能更強、效率更高和費用更低的生產經營方法,從而推出新的產品、新的生產(工藝)方法、開闢新的市場,獲得新的原材料半成品供給來源或建立企業新的組織,它包括科技、組織、商業和金融等一系列活動的綜合過程。此定義是從企業的角度給出的。彭玉冰、白國紅也從企業的角度為技術創新下了定義:“企業技術創新是企業家對生產要素、生產條件、生產組織進行重新組合,以建立效能更好、效率更高的新生產體系,獲得更大利潤的過程。”

  中國學者陳偉博士構築了創新管理學科架構體系。1994年,陳偉提出創新的第三種不確定性、創新追趕陷阱模型、以工藝變化為中心的產業創新模型等。1996年,在科學出版社出版中國第一部《創新管理》專著,成為該領域奠基之作。專著思路架構領先於歐美同類學者。1997年,《創新管理》獲安子介國際貿易研究獎第一名。《創新管理》被清華大學浙江大學哈工大等用作管理碩士、博士教材,博士生入學考試指定教材;中國省部級幹部技術進步高級研究班教材;北京大學商學網將《創新管理》與彼得•德魯克《創新與企業家精神》一道被列為兩本必讀創新論著。1992~1995年,陳偉承擔國家八五重大項目“中國技術創新理論研究”之子課題“技術創新過程組織”;1999年,項目獲國家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2007年,陳偉博士在美國《財富》雜誌(中文版)開設創新專欄。

  進入21世紀,信息技術推動下知識社會的形成及其對技術創新的影響進一步被認識,科學界進一步反思對創新的認識:技術創新是一個科技、經濟一體化過程,是技術進步應用創新雙螺旋結構”共同作用催生的產物。知識社會條件下以需求為導向、以人為本的創新2.0模式進一步得到關註。宋剛等在《複雜性科學視野下的科技創新》一文中通過對科技創新複雜性分析以及AIP應用創新園區的案例剖析,指出了技術創新是各創新主體創新要素交互複雜作用下的一種複雜涌現現象,是技術進步與應用創新的“雙螺旋結構”共同演進的產物;信息通訊技術的融合與發展推動了社會形態的變革,催生了知識社會,使得傳統的實驗室邊界逐步“融化”,進一步推動了科技創新模式的嬗變。要完善科技創新體系急需構建以用戶為中心、需求為驅動、以社會實踐為舞臺的共同創新、開放創新的應用創新平臺,通過創新雙螺旋結構的呼應與互動形成有利於創新涌現的創新生態,打造以人為本的創新2.0模式。

  人類所做的一切事物都存在創新,創新遍佈人類的方方面面,如觀念、知識、技術的創新,政治、經濟、商業、藝術的創新,工作、生活、學習、娛樂、衣、食、住、行、通訊等領域的創造創新,而不僅僅是技術領域的事情,儘管技術創新對人類的生產生活有決定性意義。[2]何道誼認為事物創新—仿復模型具有普遍適用性,在這一模型下生產力由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和仿復能力決定,生產力公式為:生產力 =(學習能力 + 創新能力)× 仿復能力。[5]仿復能力指仿照一定的模式進行複製、復做的能力,如企業的年生產能力、年服務接待人次能力。何道誼在《技術創新、商業創新、企業創新與全方面創新》中提出並論述了全方面創新大研發概念。企業全方面創新,分為作為構成企業有機體的軟系統的創新,包括戰略創新、模式創新、流程創新、標準創新、觀念創新、風氣創新、結構創新制度創新;作為企業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的硬系統的創新,即人、財、物、技術、信息及其相關體系和管理的創新,如職責體系、權力體系、績效評估體系、利益報酬體系溝通體系的創新;通用管理職能的創新,包括目標、計劃、實行、檢饋、控制、調整六個基本的過程管理職能的創新和人力、組織、領導三個基本的對人管理職能的創新;企業業務職能的創新,如技術、設計、生產、採購物流營銷銷售、人力、財務等專業業務職能的創新。由於科技的普遍適用性、連續進步的顯著性和發展的長期累積性,科技創新是推動人類造作進步的根本性驅動力,所以研發通常指技術研發。研發是創新成模的過程,研發功能是專門從事創新的功能。企業創新不僅僅是產品技術的創新而是各個方面的創新,那麼,企業的研發也不僅僅是產品技術的研發,而是涵蓋各個方面。[5]

創新的內容[1]

  創新包括:

  創新的關係:

理論創新是指導,制度創新是保障,科技創新是動力,文化創新是智力支持。它們相互促進,密不可分。

創新的主體[1]

  創新的主體:人類。這裡人類包含兩層含義,一是指個人(如:自然人的發明創造,像愛迪生等);二是指團體或組織(如:國家創新體系的建立)。

創新的客體[1]

  創新的客體:客觀世界。包括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以及人類自身思維規律

創新的過程[6]

  1.信息搜集與整理

  創新的第一階段就是進行信息的搜集與整理。管理者要從管理目標與需要出發。大量搜集與整理信息資料。分析組織內部存在的不協調。界定所要解決的問題與任務要求。同時明確客觀環境與主觀條件。在此基礎上。理清創新的大致方向。

  2.創新方案的制定

  創新是有風險的。為了將這種風險降到最低。企業必鬚根據本企業內外的實際情況。結合公司的整體發展戰略和業務特點。制定適合本企業的創新方案。

  3.實施創新

  有了創新方案。就要迅速付諸實施。而不論這一方案是否絕對完善和十全十美。如果想等到創新方案達到完美的時候再行動。那將是看到別人成功的時候。

  4.不斷完善

  前已述及。創新是有風險的。是可能失敗的。為了儘可能避免失敗。取得最終的成功。創新者在開始行動以後。要不斷研討。集思廣益。對原有方案進行補充.修改和完善。

  5.再創新

  這一輪的創新成功。則為下一輪的創新提供了動力。創新不能停止。必須要在一個新的起點上實施再創新。即使這一輪創新失敗。也要從失敗中總結經驗.吸取教訓。為持續創新提供借鑒。

創新的核心[1]

  創新的核心:就是創新思維。是指人類思維不斷向有益於人類發展的方向動態化的改變。

創新的關鍵[1]

  創新的關鍵:就是改變。向新的方向、有效的方面進行量和質的變化。

創新的結果[1]

  創新的結果:有兩種。其一是物質的,如:蒸汽機、電腦;其二是非物質的,如:新思想、新理論、新經驗等。

創新的特征[1]

  創新的特征:價值取向性;明確目的性;綜合新穎性;高風險、高回報性。(主觀能動性)

創新的作用[1]

  創新的作用有三點:

  1)滿足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客觀需要。

  2)深化了人類對客觀世界的認知。

  3)提高了人類對客觀世界的駕馭能力。

創新的原則

  創新原則就是開展創新活動所依據的法則和判斷創新構思所憑藉的標準

  1.遵守科學原理原則

  創新必須遵循科學技術原理,不得有違科學發展規律。因為任何違背科學技術原理的創新都是不能獲得成功的。比如,近百年來,許多才思卓越的人耗費心思,力圖發明一種既不消耗任何能量、又可源源不斷對外做功的“永動機”。但無論他們的構思如何巧妙,結果都逃不出失敗的命運。其原因在於他們的創新違背了“能量守恆”的科學原理。為了使創新活動取得成功,在進行創新構思時,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1)對發明創造設想進行科學原理相容性檢查

  創新的設想在轉化為成果之前,應該先進行科學原理相容性檢查。如果關於某一創新問題的初步設想,與人們已經發現並獲實踐檢查證明的科學原理不相容,則不會獲得最後的創新成果。因此與科學原理是否相容,是檢查創新設想有無生命力的根本條件。

  (2)對發明創新設想進行技術方法可行性檢查

  任何事物都不能離開現有的條件的制約。在設想變為成果時,還必須進行技術方法可行性檢查。如果設想所需要的條件超過現有技術方法可行性範圍,則在目前該設想還只能是一種空想

  (3)對創新設想進行功能方案合理性檢查

  任何創新的新設想,在功能上都有所創新或有所增強。但一項設想的功能體系是否合理,關係到該設想是否具有推廣應用的價值。因此,必須對其合理性進行檢查。

  2.市場評價原則

  為什麼有的新產品登上商店櫃臺卻漸漸銷聲匿跡了呢?

  創新設想要獲得最後的成果,必須經受走向市場的嚴峻考驗.愛迪生曾說:“我不打算發明任何賣不出去的東西,因為不能賣出去的東西都沒有達到成功的頂點。能銷售出去就證明瞭它的實用性,而實用性就是成功。”

  創新設想經受市場考驗,實現商品化和市場化要按市場評價的原則來分析。其評價通常是從市場壽命觀,市場定位觀,市場特色觀,市場容量觀,市場價格觀和市場風險觀七個方面入手,考察創新對象的商品化和市場化的發展前景,而最基本的要點則是考察該創新的使用價值是否大於它的銷售價格,也就是要看它的性能、價格是否優良。但在現實中,要估計一種新產品的生產成本銷售價格不難,而要估計一種新發明的使用價值和潛在意義則很難。這需要在市場評價時把握住評價事物使用性能最基本的幾個方面,然後在此基礎上作出結論。

  (1)解決問題的迫切程度;

  (2)功能結構的優化程度;

  (3)使用操作的可靠程度;

  (4)維修保養的方便程度;

  (5)美化生活的美學程度。

  3.相對較優原則

  創新不可盲目追求最優、最佳、最美、最先進。

  創新產物不可能十全十美。在創新過程中,利用創造原理和方法,獲得許多創新設想,它們各有千秋,這時,就需要人們按相對較優的原則,對設想進行判斷選擇。

  (1)從創新技術先進性上進行比較

  可從創新設想或成果的技術先進性上進行各自之間的分析比較,尤其是應將創新設想同解決同樣問題的已有技術手段進行比較,看誰領先和超前。

  (2)從創新經濟合理性上進行比較選擇

  經濟的合理性也是評價判斷一項創新成果的重要因素。所以對各種設想的可能經濟情況要進行比較,看誰合理和節省。

  (3)從創新整體效果性上進行比較選擇

  技術和經濟應該相互支持、相互促進,它們的協調統一構成事物的整體效果性。任何創新的設想和成果,其使用價值和創新水平主要是通過它的整體效果體現出來。因此,對它們的整體效果要進行比較,看誰全面和優秀。

  創新只要效果好,機理越簡單越好。

  4.機理簡單原則

  在現有科學水平和技術條件下,如不限制實現創新方式和手段的複雜性,所付出的代價可能遠遠超出合理程度,使得創新的設想或結果豪無使用價值。在科技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結構複雜。功能冗餘。使用繁瑣已成為技術不成熟的標誌。因此,在新創的過程中,要始終貫徹機理簡單原則。為使創新的設想或結果更符合機理簡單的原則,可進行如下檢查:

  (1)新事物所依據的原理是否重疊,超出應有範圍

  (2)新事物所擁有的結構是否複雜,超出應有程度

  (3)新事物所具備的功能是否冗餘,超出應有數量

  5.構思獨特原則

  我國古代軍事家孫子在其名著《孫子兵法·勢篇》中指出:“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河。”所謂“出奇”,就是“思維超常”和“構思獨特”創新貴在獨特,創新也需要獨特。在創新活動中,關於創新對象的構構是否獨特,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考察:

  (1)創新構思的新穎性

  (2)創新構思的開創性

  (3)創新構思的特色性

  6.不輕易否定,不簡單比較原則

  不輕易否定,不簡單比較原則是指在分析評判各種產品創新方案時應註意避免輕易否定的傾向。在飛機發明之前,科學界曾從“理論”上進行了否定的論證:過去也曾有權威人士斷言,無線電波不可能沿著地球曲面傳播,天法成為通信手段。顯然,這些結論都是錯誤的,這些不恰當的否定之所以出現是由於人們運用了錯誤的“理論”,而更多的不應該出現的錯誤否定,則是由於人們的主觀武斷,給某項發明規定了若幹用常規思維分析證明無法達到的技術細節的結果。

  在避免輕易否定傾向的同時,還要註意不要隨意在兩個事物之間進行簡單比較。不同的創新,包括非常相近的創新,原則上不能以簡單的方式比較其優勢。

  不同創新不能簡單比較的原則,帶來了相關技術在市場上的優勢互補,形成了共存共榮的局面。創新的廣泛性和普遍性都源於創新具有的相融性。如市場上常見的鋼筆、鉛筆就互不排斥,即使都是鉛筆,也有普通木質的鉛筆和金屬或塑料桿的自動鉛筆之分,它們之間也不存在排斥的問題。

  總之,我們應在儘量避免盲目地、過高地估計自己的設想的同時,也要註意珍惜別人的創意和構想。簡單的否定與批評是容易的,難得的卻是閃爍著希望的創新構想。

  以上是在創新活動中要註意並切實遵循的創新原理和創新原則,這都是根據千百年來人類創新活動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提煉出來的,是創新智慧和方法的結晶。它體現了創新的規律和性質,按創新原理和原則去創新並非束縛你的思維,而是把創新活動納入安全可靠、快速運行的大道上來。

  在創新活動中遵循創新原理和創新原則是提升創新能力的基本要素,是攀登創新雲梯的基礎。有了這個基礎就把握了開啟創新大門的“金鑰匙”。

創新的原理

  1.綜合原理

  綜合是在分析各個構成要素基本性質的基礎上,綜合其可取的部分,使綜合後所形成的整體具有優化的特點和創新的特征。

  2.組合原理

  這是將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學說、技術、產品的一部分或全部進行適當疊加和組合,用以形成新學說、新技術、新產品的創新原理。組合既可以是自然組合,也可以是人工組合。在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組合現象是非常普遍的。

  愛因斯坦曾說:“組合作用似乎是創造性思維的本質特征。”組合創新的機會是無窮的。有人統計了上世紀以來的480項重大創造發明成果,經分析發現三四十年代是突破型成果為主而組合型成果為輔;五六十年代兩者大致相當;從80年代起,則組合型成果占據主導地位。這說明組合原理已成為創新的主要方式之一。

  3.分離原理

  分離原理是把某一創新對象進行科學的分解和離散,使主要問題從複雜現象中暴露出來,從而理清創造者的思路,便於抓住主要矛盾。分離原理在發明創新過程中,提倡將事物打破並分解,它鼓勵人們在發明創造過程中,衝破事物原有面貌的限制,將研究對象予以分離,創造出全新的概念和全新的產品。如隱形眼鏡是眼鏡架和鏡片分離後的新產品。

  4.還原原理

  這個原理很重要也十分經典。

  還原原理要求我們要善於透過現象看本質,在創新過程中,能回到設計對象的起點,抓住問題的原點,將最主要的功能抽取出來並集中精力研究其實現的手段和方法,以取得創新的最佳成果。任何發明和革新都有其創新的原點。創新的原點是唯一的,尋根溯源找到創新原點,再從創新原點出發去尋找各種解決問題的途徑,用新的思想、新的技術、新的方法重新創造該事物,從本原上面去解決問題,這就是還原原理的精髓所在。

  5.移植原理

  這是把一個研究對象的概念、原理和方法運用於另一個研究對象並取得創新成果的創新原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就是該原理能動性的真實寫照。移植原理的實質是借用已有的創新成果進行創新目標的再創造。

  想想拉鏈還有什麼用途?想起來就記在下麵,以後想起來仍可寫在這裡,積累多了,就能創新。

  創新活動中的移植依重點不同,可以是沿著不同物質層次的“縱向移植”;也可以是在同一物質層次內不同形態間的“橫向移植”;還可以是把多種物質層次的概念、原理和方法綜合引入同一創新領域中的“綜合移植”。新的科學創造和新的技術發明層出不窮。其中有許多創新是運用移植原理取得的。

  6.換元原理

  換元原理是指創造者在創新過程中採用替換或代換的思想或手法,使創新活動內容不斷展開、研究不斷深入的原理。通常指在發明創新過程中,設計者可以有目的、有意義地去尋找替代物,如果能找到性能更好、價格更省的替代品,這本身就是一種創新。

  迂迴原理很有實用性。

  7.迂迴原理

  創新在很多情況下,會遇到許多暫時無法解決的問題。迂迴原理鼓勵人們開動腦筋、另闢蹊徑。不妨暫停在某個難點上的僵持狀態,轉而進入下步行動或進入另外的行動,帶著創新活動中的這個未知數,繼續探索創新問題,不要鑽牛角尖、走死衚衕。因為有時通過解決側面問題或外圍問題以及後繼問題,可能會使原來的未知問題迎刃而解。

  8.逆反原理

  逆反原理首先要求人們敢於並善於打破頭腦中常規思維模式的束縛,對已有的理論方法、科學技術、產品實物持懷疑態度,從相反的思維方向去分析、去思索,去探求新的發明創造。實際上,任何事物都有著正反兩個方面,這兩個方面同時相互依存於一個共同體中。人們在認識事物的過程中,習慣於從顯而易見的正面去考慮問題,因而阻塞了自己的思路。如果能有意識、有目的地與傳統思維方法“背道而馳”,往往能得到極好的創新成果。

  9.強化原理

  強化就是對創新對象進行精煉、壓縮或聚焦,以獲得創新的成果。強化原理是指在創新活動中,通過各種強化手段,使創新對象提高質量、改善性能、延長壽命、增加用途。或產品體積的縮小、重量的減輕、功能的強化。

  10.群體原理

  大學生創新小組就是一種群體原理的運用。

  科學的發展,使創新越來越需要發揮群體智慧,才能有所建樹。早期的創新多是依靠個人的智慧和知識來完成的,但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要想“單槍匹馬、獨闖天下”,去完成像人造衛星、宇宙飛船、空間試驗室和海底實驗室等大型高科技項目的開發設計工作,是不可能的。這就需要創造者們能夠擺脫狹窄的專業知識範圍的束縛,依靠群體智慧的力量、依靠科學技術的交叉滲透,使創新活動從個體勞動的圈子中解放出來,煥發出更大的活力。

  在創新活動中,創新原理是運用創造性思維,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出發點,也是人們使用何種創造方法、採用何種創造手段的憑據。因此,掌握創新原理,是人們能否取得創新成果的先決條件。但創新原理不是治百病人的“萬應靈丹”,不能指望在淺涉創新原理之後,就能對創新方法瞭如指掌並使用自如、就能解決創新的任何問題只有在深入學習並深刻理解創造原理的基礎上,人們才有可能性有效地掌握創新方法,也才有可能成功地開展創新活動。

創新的過程

  不少傑出的創新都留下了動人的傳說:瓦特看到壺蓋被蒸汽頂起而發明瞭蒸汽機,牛頓被下落的蘋果砸了頭而發現了萬有引力,門捷列夫玩紙牌時想出了元素周期表。……如果創新如此簡單,創造學就實在是不用學了。我們研究創新的過程,是把過程看得比結果更為重要。創新是由創新思維的過程所決定的,而結果僅是過程的成功產物。但是,在教育上的一個缺陷是註重創新成果的渲染,而對創新的過程卻講得不多,甚至導致人們對創新的誤解。

  創新的“四階段理論”是一種影響最大、傳播最廣,而且具有較大實用性的過程理論,由英國心理學家沃勒斯提出。該過程理論認為創新的發展分4個階段:準備期、醞釀期、明朗期和驗證期。

  (1)準備期

  準備期是準備和提出問題階段。一切創新是從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開始的。問題的本質是現有狀況與理想狀況的差距。愛因斯坦認為:“形成問題通常比解決問題還要重要,因為解決問題不過牽涉到數學上的或實驗上的技能而已,然而明確問題並非易事,需要有創新性的想象力。”他還認為對問題的感受性是人的重要的資質,準備還可分為下列3步,力求使問題概念化、形象化和具有可行性。

  ①對知識和經驗進行積累和整理;

  ②搜集必要的事實和資料;

  ③瞭解自己提出問題的社會價值,能滿足社會的何種需要及價值前景。

  (2)醞釀期

  醞釀期也稱沉思和多方思維發散階段。在醞釀期要對收集的資料、信息進行加工處理,探索解決問題的關鍵,因此常常需要耗費很長時間,花費巨大精力,是大腦高強度活動時期。這一時期,要從各個方面,如前面講到的縱橫、正反等等去進行思維發散,讓各種設想在頭腦中反覆組合、交叉、撞擊、滲透,按照新的方式進行加工。加工時應主動地使用創造方法,不斷選擇,力求形成新的創意。著名科學家彭加勒認為:“任何科學的創造都髮端於選擇。”這裡的選擇,就是充分地思索,讓各方面的問題都充分地暴露出來,從而把思維過程中那些不必要的部分捨棄。創新思維的醞釀期,特別強調有意識的選擇,富有創造性的人期就註意選擇,所以,彭加勒還說: “所謂發明,實際上就是鑒別,簡單說來,也就是選擇。”

  為使醞釀過程更加深刻和廣泛,還應註意把思考的範圍從熟悉的領域,擴大到錶面上看起來沒有什麼聯繫的其他專業領域,特別是常被自己忽視的領域。這樣,既有利於衝破傳統思維方式和“權威”的束縛,打破成見,獨闢蹊徑,又有利於獲得多方面的信息,利用多學科知識“交叉”優勢,在一個更高層次上把握創新活動的全局,尋找創新的突破口。有時也可把思考的問題暫時擱置一下,讓習慣性思維被有意識地切斷,以便產生新思維;再有,靈感思維的誘發規律告訴我們,大腦長時間興奮後有意鬆弛,有利於靈感的閃現。

  醞釀期的思維強度大,困難重重,常常百思不得其解,屢試難以成功;“山重水複疑無路”卻又欲罷不能。此時良好的意志品質和進取性性格就顯得格外重要。因為這是醞釀期取得進展直至突破的心理保證。

  創造性思維的醞釀期通常是漫長的。艱巨的,也很有可能歸於失敗。但唯有堅持下去,方法對頭,才是充滿希望的。

  (3)明朗期

  明朗期即頓悟或突破期,尋找到瞭解決辦法。

  明朗期很短促。很突然,呈猛烈爆髮狀態。久盼的創造性突造突破在瞬間實現,,人們通常所說的“脫穎而出”、“豁然開朗”、“千里尋它千百度,驀然迴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等都是描述這種狀態的。如果說:“踏破鐵鞋無覓處”描繪的是醞釀期的話,“得來全不費功夫”則是明朗期的形象刻畫。在明朗期靈感思維往往起決定作用。

  這一階段的心理狀態是高度興奮甚至感到驚愕,像阿基米德那樣,因在入浴時獲得靈感而裸身狂奔,欣喜呼喊:“我發現了!我發現了!”雖不多見,但完全可以理解。

  (4)驗證期

  驗證期是評價階段,是完善和充分論證階段。突然獲得突破,飛躍出現在瞬間,結果難免稚嫩、粗糙甚至存在若幹缺陷。驗證期是把明朗期獲得的結果加以整理、完善和論證,並且進一步得到充實。創新思維所取得的突破,假如不經過這個階段,創新成果就不可能真正取得。論證一是理論上驗證,二是放到實踐中檢驗。

  驗證期的心理狀態較平靜,但需耐心、周密、慎重,不急於求成和不急功近利是很關鍵的。

  何道誼將人的創新活動分解為四個基本的思想行動歷程:第一歷程,“想新的”精神觀念和思想意識,即追求更好,希望並相信能夠創造出新的更好的;第二歷程,“想新的”思考探索活動,即創造思考;第三歷程,從思考到行動,按想到的新主意做實驗,採取行動探索新的,直至創新成模;第四歷程,嘗試新的,對創新形成的模本進行試驗性應用和改進;應用成功之後自然就是創新模本的重覆推廣。前兩歷程是一類,即想新的;後兩歷程是一類,即做新的;知行合一,第二歷程和第三歷程通常結合在一起,形成思考和實驗探索的連接迴圈,同樣思考和應用試驗也結合在一起。[5]

關聯條目

參考文獻

  1.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2008年河北省創新能力考試複習題(第1章—第12章)
  2. 2.0 2.1 何道誼.“小議創造和創新”.
  3. 熊彼得.《經濟發展理論》[M].華夏出版社.2015
  4. 彼得•德魯克.《創新與企業家精神》[M].機械工業出版社.2009
  5. 5.0 5.1 5.2 何道誼.《技術創新、商業創新、企業創新與全方面創新》.
  6. 趙愛威,耿紅莉.管理學基礎.化學工業出版社,2008.2.
  • 陳偉,創新管理,科學出版社
  • 倫敦商業院貝蒂塔教授,陳偉,企業創新教程,中國財經出版社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372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評論(共21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創新"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Zxcok8 (討論 | 貢獻) 在 2009年4月17日 16:39 發表

好啊。永遠支持!

回複評論
210.73.78.* 在 2009年5月5日 11:57 發表

支持創新!

回複評論
219.237.225.* 在 2009年7月1日 13:59 發表

最後一條“創新的原理”感覺不完整。

回複評論
Dan (討論 | 貢獻) 在 2009年7月1日 16:31 發表

219.237.225.* 在 2009年7月1日 13:59 發表

最後一條“創新的原理”感覺不完整。

謝謝您的建議,已對相應內容做了補充

智庫百科是一部內容開放的百科全書,也是人人可以參與編寫的百科全書,您也可以參與進來哦~

回複評論
220.255.7.* 在 2010年1月26日 17:07 發表

作為 MBA 百科的要求來講, 這樣的解釋是沒有說服力了, 以上純屬 垃圾

回複評論
222.45.228.* 在 2010年3月10日 10:22 發表

很喜歡,創新! 更加全面了,檔次不一樣了噢!

回複評論
杨云 (討論 | 貢獻) 在 2010年11月15日 21:12 發表

創新除了人才本身,整個社會環境更重要。如果抄襲的法律成本更低,創新就會成為先驅被犧牲掉。 另外,創新本非只是指發明,更有價值的是技術整合和商業模式。

回複評論
222.129.46.* 在 2011年1月19日 09:45 發表

其實中國創新專家水平很高,比如傅家驥、陳偉。 陳偉的專著《創新管理》在全球最領先。他還在美國《財富》雜誌開設了創新專欄。

回複評論
188.220.249.* 在 2011年8月6日 15:30 發表

220.255.7.* 在 2010年1月26日 17:07 發表

作為 MBA 百科的要求來講, 這樣的解釋是沒有說服力了, 以上純屬 垃圾

學術上來說,我同意你的觀點,以上內容的確沒有什麼說服力,但是,希望大家也能尊重一下別人的觀點和努力成果。畢竟innovation 所包含和涉及的面比較大,不可能簡單的幾百字能說清楚。我認為上文作者只是想給大家一個最最基本對innovation的印象,也就足夠了。我是也是MBA, 主修INNOVATION。

回複評論
112.118.106.* 在 2012年1月19日 19:46 發表

以上的內容都非常實用.很是豐富,幫助了我很多

回複評論
123.120.211.* 在 2012年2月4日 20:37 發表

建議客觀公正的發佈學術內容,涉及個人的最領先、全球第一之類最好不用,否則就變成個人廣告,也會失去智庫百科的公信力!

回複評論
183.31.203.* 在 2013年5月25日 11:05 發表

中國式教材

回複評論
121.225.169.* 在 2013年6月27日 15:54 發表

不是很滿意

回複評論
111.240.161.* 在 2013年8月17日 13:07 發表

太爛了

回複評論
58.213.113.* 在 2015年6月2日 17:22 發表

對我們這些什麼都不懂的人來講,很好了

回複評論
27.152.231.* 在 2016年4月13日 02:09 發表

還可以

回複評論
xujiaurn (討論 | 貢獻) 在 2017年4月10日 11:06 發表

可以加入innovation dilemmas 和 first-mover advantages and late-mover advantages 的內容就更好了。

回複評論
111.30.132.* 在 2017年6月12日 18:24 發表

內容很豐富,沒有目錄就很苦惱,是我沒有發現嗎?

回複評論
120.42.91.* 在 2017年6月13日 09:24 發表

111.30.132.* 在 2017年6月12日 18:24 發表

內容很豐富,沒有目錄就很苦惱,是我沒有發現嗎?

有目錄的,一般在頁首的左邊,標題旁邊的小方框,你註意看下

回複評論
49.159.67.* 在 2018年7月24日 22:48 發表

林志明

回複評論
39.173.7.* 在 2022年1月21日 19:08 發表

中國創新方法研究會會員楊遠鋒研究總結後給出的創新定義為:

創新是指以現有的思維模式提出有別於常規或常人思路的見解為導向,利用現有的知識和物質,在特定的環境中,本著理想化需要或為滿足社會需求,而改進或創造新的事物,包括但不限於各種產品、方法、元素、路徑、環境等等,並能獲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為。

回複評論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