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43个条目

創新型經濟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重定向自创新经济)

創新型經濟(Innovative Economy)

目錄

創新型經濟的概念[1]

  美國學者邁克爾·波特認為,經濟發展具有階段性,在不同的發展階段,驅動經濟增長的力量是不一樣的。國家競爭優勢的發展可分為四個階段,即要素驅動(factor—driven)階段、投資驅動(investment-driven) 階段、創新驅動(innovation-driven)階段和財富驅動(wealth—driven)階段。

  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從要素驅動階段、投資驅動階段逐漸進入創新驅動階段; 與此相對應,2l世紀的區域經濟發展模式也逐步轉變為創新型經濟發展模式。此時, 域經濟優勢已不冉嚴重依賴於自然資源勞動力資源的擁有狀況,而是依賴於國家和企業的技術創新構想和技術創新能力。

  自從英國政府1998年正式提出“創新驅動型經濟”這個概念以來,發展創新型經濟已經成為各個國家優先考慮的戰略目標。但是關於創新型經濟的涵義,學術界還沒有形成統一的見解。目前,在國內, 比較權威的解釋主要有兩種:一個是南京大學洪銀興教授的定義,另一個是浙江大學吳曉波教授的解釋。

  洪銀興教授認為:創新型經濟是指體現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的要求,以知識和人才為依托,以創新為主要推動力,以發展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技術和新產品為著力點, 以創新產業為標誌的經濟。它的基本特征為科技創新產業創新結合,知識創新主體和技術創新主體的合作創新經濟增長由主要靠物質投入(資本、勞動、土地)推動轉向創新(知識、技術、制度)驅動,形成具有自主創新能力的現代產業體系,企業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大學和科研機構介入技術創新體系。

  吳曉波教授則認為:創新型經濟是指以信息革命經濟全球化為背景,以知識和人才為依托,以創新為主要推動力,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經濟 (1)不同於單純依靠勞動力投入或資本的增加,以嚴重消耗資源作為代價的“增長型經濟”,創新型經濟是以現代科學技術為核心,以知識的生產、存儲、分配和消費為最重要因素的可持續發展的經濟。(2)不同於單純依靠引進設備和技術, 以照搬外來技術為主要推動力的“模仿型經濟”,創新型經濟是註重培育本國氽業和R&D機構的創新能力,發展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技術和新產品,以自主創新為目標和主要推動力的經濟。(3)創新型經濟不僅強調企業和國民經濟的發展,也重視創新帶來的居民生活水平的改善,追求社會與經濟的和諧統一。

  綜上所述,儘管人們對創新型經濟還有不同的認識和理解,短期內也很難達成一致意見;但足,對創新型經濟內涵的認識,至少在以下三個方面應該是沒有異議的:

  1.創新已經從驅動經濟增長的一種要素成為經濟發展的核心,並擴散到整個經濟體系,從而改變了經濟增長方式和發展模式。因為創新決定了社會資源的利用效率,進而影響社會的資源配置方式,從而產生了任何其他因素都難以比擬的對於經濟社會發展的推動力。

  2.知識和人才是創新型經濟最重要的兩個支撐要素,知識是創新的源泉,人才是創新的主體,可以說,創新就是二者的有機結合,或者說是知識的積累與人的創意和創造的融合:3.創新型經濟本質上是“人本經濟”,它體現了對人的自由和價值的尊重,核心理念是促進人與自然、經濟與社會和諧統一的可持續發展

創新型經濟的產生[2]

  眾所周知,真正意義上的現代經濟增長始於18世紀英國工業革命,其後擴展到其他西方國家。100多年以來,經濟學家們對於探索“經濟增長的本質”尤感興趣。“到底是什麼驅動了經濟的增長?”這是經濟學家一直孜孜不倦試圖解答的難題。從古典經濟學派到新增長學派,根據社會發展的不同階段,各個學派對經濟增長的本質提出了各自的不同見解。而西方經濟增長理論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一是資本決定論階段;二是技術決定論階段;三是人力資本論階段。

  資本決定論起源於亞當·斯密(1776)的資本理論,哈羅德-多馬模型(1939,1946)是其典型表達式,其理論核心是經濟增長最終取決於資本積累率。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技術決定論逐漸取代資本決定論,成為西方經濟增長理論中的主流。技術決定論以羅伯特·索洛模型及其理論(1957)、西蒙·庫茲涅茨(1959)、肯德里克(1972)與丹尼森(1962)等經濟學家的經濟增長因素分析理論為代表,其理論核心是:一國經濟增長中的決定因素是技術進步,促進技術進步並將之用於生產是經濟增長的關鍵。20世紀60年代初,舒爾茨(1961)正式提出了人力資本概念,由此人力資本理論開始建立和發展。經濟增長理論中的人力資本決定論成為重要分支之一,其理論以舒爾茨(1961)和貝克爾(1964)的人力資本理論為代表,其核心觀點是:人力資本(特別是教育)是現代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和源泉。在經歷了“資本決定論”、“技術決定論”、“人力資本論”之後,創新的重要作用日益得到人們的廣泛關註。

  創新其實並不是一個全新的概念,在新古典經濟學派制度經濟學派對經濟增長現象的解釋中均有關於創新的描述。但是兩學派均未把創新作為直接推動經濟增長的本質原因。最早真正將技術創新直接作為推進經濟增長原因的是學者亞當·斯密卡爾·馬克思。而進一步系統地提出創新概念並推動人們對創新進行深入研究應歸功於美籍奧地利經濟學家約瑟夫·熊彼特熊彼特在1912年出版的《經濟發展理論》中提出了技術創新的概念。他認為技術創新就是企業家抓住市場機會重新組合生產要素的過程,並將技術創新歸結為下列五種情況:(1)引進新產品或產出質量更好的產品;(2)使用新的生產方法;(3)開闢新的商品市場;(4)獲得原料或半成品的新供應源;(5)實行新的企業組織形式。他將影響經濟的因素劃分為內在因素和外在因素。認為人口、欲望狀態、經濟和生產組織的變動都是引起生產擴張的外在因素,而只有技術創新才是一個“內在因素”,“經濟發展”也是“來自內部自身創造性的關於經濟生活的一種變動”(Schumpeter,1912)。熊彼特認為,真正使資本主義強大起來的是源於創造性利潤。在其名著《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和民主》中,熊彼特將創造性視為現代經濟的第一助推器,而利潤就是燃料。熊彼特的觀點是:新產品和工藝對於消費者來說是極其可貴的,各國政府應該通過賦予知識產權或者創新努力的其他成果以短期壟斷的方式來鼓勵企業家們。在熊彼特看來,正是由於企業家的創新行為,才使得資本主義出現周期性的發展。

  20世紀80年代末期以後,伴隨著在西方發達市場經濟國家出現新一輪的、不同於以往經濟增長周期的經濟增長(被稱之為新經濟增長),新經濟增長理論(又稱為內生增長理論)在西方應運而生,經濟增長理論的發展進入第四個階段。新經濟增長理論把技術進步放在經濟增長的突出位置,技術創新更多地進入了主流經濟學的視野,影響著發展研究與發展政策。

  新經濟增長理論以特殊的知識與專業化的人力資本積累論為發展主體,由羅默盧卡斯等為代表的經濟學家建立。他們在繼承和發展技術進步論和人力資本論的基礎上,在強調經濟增長不是外部力量而是經濟系統內部力量,尤其是在內生知識發展和技術變化結果的基礎上,通過對知識外溢人力資本投資研究與開發收益遞增勞動分工和專業化、邊乾邊學、開放經濟和壟斷化等問題的研究,建立了新的經濟增長模型,重新闡釋了經濟增長的源泉,提出了新的政策建議。正如羅默理論認為:“經濟收益遞增型模式,是以知識創新和專業化人力資本為核心的經濟增長,它不僅可能形成資本收益的內部遞增,而且可能使傳統的生產力要素也隨之產生遞增效益,從而牽動整個經濟的規模效益遞增,突破傳統意義上的增長極限。”

  從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看,任何一個國家都是首先成為世界的科技強國,然後成為經濟強國的。美國正是憑藉其世界最具活力的科技創新大國地位而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浪潮中全面超越英國的。從現實來看,觀察各國經濟的發展,無創新型經濟的由來、概念與意義第l章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單純的勞動力投入抑或是資本增加已經難以實現經濟的突破增長。尤其在發展中國家,經濟全球化日益明顯,如果在全球供給過剩的情況下仍然堅持傳統工業化,很難在新的國際競爭中獲得較多利益,而且,傳統工業化已經不能成為發展時期後起國家經濟快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目前,發達國家在產業發展和科技進步上處於有利地位,已經較早地進入了加速增長時期,發展中國家也已經開始意識到如果還將自身置於國際產業鏈的低附加值域,長期增長和快速發展的目標就很難實現。過去備受歡迎的外國直接投資也受到一定程度的質疑。有學者認為這是一種以嚴重消耗資源作為代價而換來的經濟增長,對東道國經濟的持續發展極為不利。因此,在借鑒國外技術經驗的基礎上,積極發展“模仿創新”、“自主創新”才是經濟發展的根本出路,以“創新”為核心的經濟時代已經來臨。目前,信息技術生物技術等高新技術對傳統產業產生的影響在全面展開,創新型經濟所引發的新經濟形態和增長周期正在醞釀之中。

  創新型經濟產生的主要原因有兩個方面:一為技術創新;二為制度創新。正如美國前總統柯林頓在2000年4月5日“白宮新經濟會議”上所說,美國經濟增長的原因,其答案不是單一的。他歸結為四條,其中起主導作用的有兩條:一是新經濟的性質,它以技術為動力,以創意(ideas)為引導,植根於創新和進取心;二是美國企業制度的力量。以美國經濟為例,我們可以追溯創新型經濟的產生過程。第一,從技術創新層面分析。美國在二戰後一直重視科學技術的創新,從而率先進行了以電腦互聯網發展等信息技術為主線的技術革命。信息技術革命以新的供給創造了新的需求,又以新的需求推動了新的供給,促進了社會總供求的良性互動,推動了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從而延長了經濟擴張期,降低了經濟波動的幅度。同時,美國在生物技術、機電製造技術、新材料技術、航空航天技術上有許多創新的成果和專利應用到了生產中,產生了許多新的產品。美國的技術創新促進了企業的橫向一體化縱向一體化企業規模不斷擴大,跨國公司數量增多,企業產生了規模經濟。第二,從制度層面分析。美國有一系列促進技術創新和經濟發展的制度和政策,主要制度和政策有:

  (1)引進科技人才制度。美國多次修改移民法,保證每年有一大批國外的科技人才獲得HIB簽證。企業也為科技人才提供優惠待遇及工作條件和職業發展機會,從而形成了吸引國外優秀科技人才的長期制度。

  (2)科技創新的投資制度。長期以來,企業有技術創新投資的積極性,形成了政府與企業共同投資進行研究開發的制度,保證了科學研究的科技投入持續增長。

  (3)高技術產業化的制度。美國鼓勵興辦高科技園,實行軍事高科技民用化,在企業建立了技術人股、技術人員享受利潤分配股票期權等收入分配製度,這些制度能促進高科技迅速產業化。

  (4)專利制度。美國的專利制度有利於企業創新,企業通過獲得技術和產品的專利而在一定時間內保留壟斷地位,同時,科技創新會產生技術“溢出效應”(泰勒爾,1988),推動產業經濟的發展。

  (5)特許制度。美國的企業為使技術快速傳播且能儘快獲得經濟效益,實行了特許制度。特許制度有利於新技術的擴散,有利於促進經濟的發展。美國還制定了一些有利於企業創新與發展的金融、財政等制度,由此可見,良好的制度是推動美國新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美國的經濟增長為中國經濟發展提供了範例,創新型經濟在中國也初顯端倪,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

創新型經濟的特征[3]

  創新型經濟具有這樣一些特征:

  1.新的更高的勞動生產率越來越依賴於以高新技術為基礎的知識信息的產生併在經濟、社會領域中的廣泛應用。長期以來,社會經濟領域,特別是生產部門的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往往通過增加資本和勞動力的量的投入,隨著世界經濟變得越來越複雜,發展變化越來越迅速,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再加上社會經濟領域中部門之間相互依賴程度越來越高,知識信息的創新、加工、處理與傳播勢必成為發展經濟、提高勞動生產率和社會進步的中心環節,整個社會經濟生產過程將圍繞著創新的知識信息流來組織實施。

  2.在創新型經濟中,知識信息的創新及加工處理在生產中占居主導地位,並逐步變成主要工作。因此,對創造性信息的獲取方式與應用效率將成為具有戰略意義的大事。

  3.隨著創新型經濟發展,社會生產活動的組織與管理模式將發生根本變化。以電子電腦為基礎的管理信息系統,將使社會生產組織的管理機構更具靈活性、適應性,使其中的每個成員對決策過程的參與成為必要與可能,社會生產管理將進一步科學化、規範創新型經濟與創造力教育化、市場化

  4.創新型經濟進一步呈現國際性:以信息技術為標誌的創新型經濟突飛猛進,尤其是近年來發展起來的信息高速公路,加強了世界各國之間的聯繫,使超越國界的投資、生產管理市場營銷勞動和技術交流成為不可阻擋的世界潮流。這種潮流在本世紀末更趨強勁,各國的經濟發展會越發顯示國際化的趨勢。創新型經濟的發展促進經濟生產國際化,使得創新知識和信息的採集、處理和使用方面占優勢的國家處於經濟競爭中的有利地位。新的國際勞動分工將更多地依賴於對創造性信息的加工、處理和迅速應用的能力。

  5.創新型經濟使人類的生產、生活方式發生結構性的變化。創新的科學技術不僅通過對生產力諸要素的滲透和改造,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形成新的生產設備生產過程和新的產品,同時開創新的工藝,從而成為推動社會生產發展的重要源泉。創新型經濟引起了產品結構產業結構就業結構生產組織管理手段的變革,也促進了人類思想文化的發展,改造著人們的思想觀念和精神面貌,致使就業者層次發生了變化。從1970-1994年間,在經合組織所有國家整個製造業中,熟練工人就業數量增加了10%,而不熟練工人就業數量則下降了70%;與高技術相關的高工資就業量增加了20%,中等工資就業量下降了20%;按接受教育程度分,中學畢業以下的失業率是10.5%,而有高等教育學歷的失業率僅為3.8%。

  6.創新型經濟使創造性的科技知識成為重要的生產要素。新的實踐告訴我們,知識投資具有高回報率,它能有效地促進生產方式轉變、產品換代和服務改善,因此,知識已成為重要的生產要素。當然,科技知識成為生產要素必須有一定的前提條件,這就是要求全社會具有知識的創造、傳播、轉化、吸收和應用的能力。正因為此,創新型經濟與創造力教育如飛機兩翼,它們的關係只能是相輔技術創新與科技產業化相成、推輓前進,兩者缺一不可。

  綜上所述,我們應從新世紀創新型經濟發展的主要特征出發,充分認識提高人們創新能力的重大歷史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說,人類的創新意識推動了創新型經濟的發展,而創新型經濟的發展又促使人們向更高的創新層次發展。

創新型經濟與傳統經濟有何不同[1]

  與傳統意義的資源驅動、資本驅動不同,創新驅動有著巨大的“魔力”。有經濟學家這樣比喻:如果說經濟發展是一艘航行的大船,投資拉動就好比是人力拉縴,而創新驅動則好比給大船裝上了發動機。一般投資拉動型經濟投入產出比只有1:2左右,而創新驅動則可以達到驚人的1:50以上。

  (一)投資驅動型經濟模式為什麼不可持續

  首先,由投資需求所產生的對於包括核心技術在內的外部資源的高度依賴,從根本上來說,與依靠創新與技術進步所支撐的現代經濟發展趨勢是背道而馳的,因而,很難支撐經濟的快速持續發展。

  其次,投資驅動,尤其是政府大規模的投資,會產生擠出效應,一方面擠壓民間的有效投資,抑制民營企業創新發展的積極性;另一方面也會對居民的收入產生擠出效應,導致內需不足。而一味地依靠出口來拉動經濟增長,又會導致對國際市場的高度依賴,經濟發展缺乏自主性。

  其三,資源環境代價大,經濟發展的難度不斷增加。而且這種缺乏自主性的外生性經濟增長還容易招致國際上的壓力,最終導致污染留給自己,利潤送給別人,而別人還不領情的尷尬局面。

  (二) 創新型經濟為什麼可以做到可持續

  20世紀90年代,當中固的投資驅動型經濟大顯威力的時候,美國卻在進行著一場被經濟學家稱之為“新經濟” 的一場徹底變革,技術創新的浪潮席卷全國。在長達l0年之久的最長增長期,美國在微電子、半導體、激光、超導、生物工程、新材料、航天科技等許多尖端領域都有不俗的表現。“新經濟” 的“新”,就新在經濟發展的內生性和可持續性:

  首先,創新驅動的經濟發展方式解決了生產要素報酬遞減的問題。創新和技術進步通過不斷提高要素生產率,彌補了由於要素投入增加而導致的生產率下降並最終導致要素報酬遞減的趨勢,從而為經濟長期持續發展提供了可能。

  其次,經濟發展需要各種各樣要素和資源的組合,當其中的某一種要素或資源出現短缺時,經濟發展就會因為該種要素或資源的短缺而面臨瓶頸。而創新則可以通過新的發現與創造來突破經濟發展由於要素或資源短缺所造成的瓶頸。

  最後,與經濟發展所需的其他資源相比,創新、創意和創造是一種綠色資源,可以反覆多次使用,而且越開發活力就越強,越使用效率就越高。所以,創新驅動既是經濟階段提升和要素結構變化的必然結果,也是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推動力。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1. 1.0 1.1 李建波.論創新型經濟的涵義、特征與發展趨勢[J].前沿, 2011(7):3
  2. 吳曉波.浙江省創新型經濟藍皮書2005[M].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12
  3. 李南征.技術創新與科技產業化[M].中國經濟出版社,1999年08月第1版.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8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Yixi,KAER,连晓雾,Mis铭,Lin,Tracy,苏青荇,LuyinT,陈cc.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創新型經濟"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