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15个条目

哈爾濱工業大學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重定向自哈工大)
哈尔滨工业大学(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哈爾濱工業大學(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哈爾濱工業大學網站網址:http://www.hit.edu.cn/

目錄

哈爾濱工業大學簡介

  哈爾濱工業大學是隸屬於國防科工委的全國重點大學,創建於1920年。“哈工大”的發展始終受到國家的重點支持。20世紀50年代,“哈工大”是我國政府確定的學習蘇聯先進教育制度的兩所院校之一。1954年“哈工大”進入國家首批重點建設的6所高校行列,1984年再次被確定為國家重點建設的15所大學之一,1996年首批進入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的院校;1999年被確定為國家 “985工程”重點建設的9所大學之一。

  經過86年的建設,“哈工大”現已發展成為一所理工為主,理、工、管、文、經、法結合,在國際上享有一定聲譽的研究型全國著名重點大學。“哈工大”的學科建設以航天特色為主,突出通用性為準則,充分發揮學科交叉、融合的優勢,形成了由重點學科、新興學科和支撐學科構成的較為完善的學科體系。學校以學科劃分為21個學院(系),設有66個本科招生專業、143個碩士學位點、81個博士學位點、18個博士後流動站、18個國家重點學科,8個國家重點實驗室、 22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哈工大”還創辦了深圳研究生院、威海校區,建立了科學技術研究院和工業技術研究院,現在“哈工大”已經形成了“一校三區”的辦學格局。

  學校現有普通高等教育全日制學生39,334人,其中本科生25,035人、碩士生8,433、博士生4,387人。學校具有一支銳意進取、業務精良和作風過硬的師資隊伍,他們教書育人,科研攻關,碩果纍纍。學校有專任教師2,948人,有教授809人,副教授1141人,其中工程院院士、科學院院士22人(含雙院士2 人),國家教學名師4人,教育部創新團隊6個,“長江學者”20人,有博士生導師636人。他們中許多人是國內外知名的專家與學者,有幾十人擔任國家高科技領域的首席專家或專家組組長。2005年學校科研經費總額達10.7億元,在科研規模、水平和經費上均居全國重點高校前列。學校取得了一批國內領先、接近或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的科研成果。在國家“863”高科技工作10周年總結評估中,“哈工大”綜合評價居全國高校第二位。

  “哈工大”歷史上就是一所國際化、開放性的學校,曾以俄式、日式模式辦學。改革開放後“哈工大”的國際影響更為深廣,並與美、英、法、德、日、俄等24個國家和地區的126所高等院校和企業建立了校際合作關係,聯合培養研究生、主辦學術會議和進行科研合作。“哈工大”還是國際宇航大學(ISU)在亞洲唯一的一所常設分校。

  建校86年來,“哈工大”以她悠久的辦學歷史、優良的辦學傳統和深厚的文化底蘊,為國家培養出了10餘萬優秀畢業生。在中國的高等院校中,有百餘位大學校長和80餘位兩院院士畢業於“哈工大”。也正由此,“哈工大”在社會上有著“學在哈工大”的美譽,多年來吸引著全國各地的優秀學子到這裡深造,放飛著理想和希望。如今“哈工大”人也在與時俱進、不斷開拓,在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道路上不斷抒寫著新的壯麗詩篇。

哈尔滨工业大学
放大
哈爾濱工業大學

校史沿革

  哈爾濱工業大學始建於一九二零年,當時校名為“哈爾濱中俄工業學校”。

哈爾濱工業大學的創建,與帝俄在中國建設中東鐵路(抗日戰爭勝利後,改稱“中長鐵路”)有直接關係,建校的宗旨是為中東鐵路培養工程技術人才,學校按俄國的教育模式辦學。直至一九三五年,日本用物資換取了中東鐵路蘇聯一方的產權,學校的教學活動開始嚮日本教育模式過渡。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哈爾濱工業大學由中長鐵路局領導,屬中蘇兩國政府共同管理。解放前的30年,哈工大培養了許多在科技教育界享有聲望的學者和社會活動家,校友遍佈世界各地。

  創建階段( 1920.5-1928.2)   哈爾濱中俄工業學校(即哈爾濱工業大學的前身)是1920年5月開始籌建的,10月17日 舉行開學典禮。當時設鐵路建設和電氣機械工程兩個科。首屆三個班共招收103名學生,實行學分制,學制四年,一律用俄語教學。

  1922年4月2日,學校改名中俄工業大學校,學校由四年改為五年,原設兩個科分別改為鐵路建築系和機電工程系。畢業生經考試委員會答辯合格,授予工程師稱號。

  中蘇共管階段( 1928.2-1935.3)

  1928年2月4日,學校隸屬關係發生變化,改由中華民國東省特區領導,校名改為東省特區工業大學校,東省特區行政長官張寰湘將軍擔任校理事會主席,東北政府國民教育部總長劉哲任校長,為學校歷史上第一位中國校長。1928年10月20日,將法政學院和商學院併入,學校正式定名為哈爾濱工業大學,由中蘇共管,張學良將軍任校理事會主席。

  1931年春,開始招收研究生。

  偽滿洲國時期(1935.3-1945.8)

  隨著日本帝國主義入侵東北,到1935年學校完全被日本人接管,改用日語授課,指定招收中、日籍學生。1936年1月1日 ,學校改名為國立哈爾濱高等工業學校。1937年1月以後,學校完全轉入按日本方式辦學階段。日本人鈴木正雄任校長,直至1945年8月離任。

  1938年1月1日起,學校改名為哈爾濱工業大學。從此,哈爾濱工業大學的校名就一直沿用至今。

  中長鐵路管理時期(1945.9-1949.3)

  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後,“哈工大”由中蘇兩國政府共同管理,有中長鐵路局領導。這時的辦學宗旨是為中長鐵路培養工程技術人員,學制5年,一律用俄語上課,到 1950年新中國接管前,設有土木建築、電氣機械、工程經濟、採礦、化工和東方經濟等系及預科。這段時期“哈工大”不僅醫治了戰爭創傷,而且有所發展,積累了一定的辦學經驗,為新中國接辦、改造和發展“哈工大”打下了一定的基礎。

  從1920年建校到解放前,“哈工大”一直按俄或日式辦學,用俄語或日語授課,這使“哈工大”自建校起就具有鮮明的國際性特征。

  從1920年起到俄文班最後一批學生1938年末畢業,按俄式辦學的“哈工大”共培養畢業生1267 人,其中中國學生382人,蘇聯及波蘭學生885人,這些畢業生分佈在中國大陸、臺灣、香港以及蘇聯、澳大利亞、波蘭、美國、加拿大、紐西蘭和巴西等世界各地。他們普遍地接受了西方早年的學制教育,獲得了當時歐洲先進的科學技術知識。其畢業文憑得到蘇聯的歐洲國家的承認。解放前的30年,“哈工大”培養了許多在科技教育界享有聲望的學者,也有的成為社會活動家。

  開創第一個黃金時代(1949-1966)

  新中國成立後,哈爾濱工業大學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發展時期。

  1950年6月,“哈工大”回到新中國懷抱併進入全面改造和擴建的新階段。1951年,“哈工大”被國家確定為我國高等教育學習蘇聯的兩所院校之一,成為學習蘇聯先進經驗,為國內各高校培養優秀人才的基地,並以“工程師搖籃”而飲譽全國。


哈尔滨工业大学校园
放大
哈爾濱工業大學校園

  工大新生

  1949年,“哈工大”開始從全國招收研究生,是國內最早培養研究生的院校之一。

  1950年6月7日,中共中央電告東北局:“中長鐵路已決定將‘哈工大’交給中國政府管理”。並指示“哈工大”“應著重招收國內各大學理工學院的講師、助教和研究生。主要學俄文,兩年畢業即分配到各大學任教”。這是“哈工大”回到新中國懷抱併進入全面改造和擴建階段的重要標誌。後來,學校決定6月7日為哈工大建校紀念日。

  學蘇樣板

  1951年7月至1956年6月,哈爾濱工業大學先後舉行了5次教學方法及科學技術報告會,並受高教部委托舉行兩次全國機電專業會議,每次都有數十所兄弟院校參加,“哈工大”成為全國高校學習蘇聯教育經驗的視窗。

  由民轉軍

  1960年.哈爾濱工業大學在技術革新,技術革命運動中與哈爾濱市107個工廠協作,完成460多個機械化自動化項目,體現了教育科技為國民經濟服務的方針。

  國家支持

  為了辦好“哈工大”,解放後,一批年富力強,富有經驗的領導幹部被派到“哈工大”擔任領導工作;一批學術造詣高深的教授被招聘或被抽調到“哈工大”,成為辦學中堅力量; 67位蘇聯專家和3位捷克專家先後被聘請到“哈工大”,幫助學校建設國家急需的專業、培養教師和學生;一批先進的儀器設備從蘇聯運回,使“哈工大”的實驗室和實習工廠一躍居於全國最前列……在國家的重點支持下,“哈工大”經過改造和擴建,獲得了很大發展。

  從此,“哈工大”在中央有關部委的領導下,一直受到國家的重點支持。

  進入首批重點

  為適應國民經濟恢復和發展的需要,學校專業設置逐年增加。1957年,已發展到7個系23個專業,基本上建設成為學習蘇聯教學制度的新型多科性工業大學。

  形成優良傳統

  李昌校長指出:教師要過三關,即教學關、科研關、水平關,五十年代學校培養的“八百壯士”都經歷了這樣嚴格選擇和砥礪磨練的過程。

  在辦學、治學、求學實踐中,“哈工大”的優良傳統“規格嚴格,功夫到家”逐步形成。初期是貫穿在日常教學工作的每一個環節,現已形成體現在教學、科研、思想政治工作、行政管理等方面工作中的“哈工大”精神。

  1952年,“哈工大”學制改為5年,加強對學生的工程訓練,使學生具備獨立承擔工程技術任務的能力,畢業生授予“工程師學位證書”,使哈工大在五十年代就以“工程師的搖籃”而飲譽全國。

  第一個黃金時代

  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在馮仲雲、李昌、陳康白、高鐵等同志的領導下,“哈工大”在改造擴建的基礎上,進入了大建設、大發展、大提高階段,為國家培養了上萬名學子,人們把這一時期稱為“哈工大”歷史上的第一個“黃金時代”。

  這一時期,學校招生規模不斷擴大,在校學生最多時達8000餘人,教師隊伍迅速增長,1957年已發展到800餘人,平均只有27.5歲,他們承擔了全部教學、科研任務,被譽為“哈工大”的“八百壯士”;科研工作有很大的發展與提高,各專業與一些工廠、研究所建立起固定的科技協作關係,為實現教學、科研、生產三結合以及科研為國民經濟服務打下了可靠的基礎。

  再鑄輝煌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經過撥亂反正,解放思想,“哈工大”很快恢復了元氣,教學科研的各項工作逐步步入正軌,特別是九十年代以來,沐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哈工大”進入了歷史上的第二個“黃金時代”。

  1977年,恢複本科生招生;1978年,恢復研究生招生;1982年,開始招收博士研究生。1984年,再一次被列為全國重點建設的十五所院校之一。同年,成為全國首批試辦研究生院的22所院校之一,標志著“哈工大”研究生教育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這是“哈工大”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的里程碑。1992年,創辦“哈工大”高新技術園區,探索出一條“一校辦區,一區補校,校區結合,一校兩制”新的辦學模式。1996年成為首批進入“211工程”建設的院校之一。1999年5月,被全總授予“五一勞動獎狀”。1999年11月又成為國家按照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學目標重點建設的9所高校之一。

  創建一流大學,關鍵在於造就一大批一流的大師和學者。“哈工大”歷來十分重視師資隊伍的建設,不拘一格地選拔和培養拔尖人才。哈工大第一代、第二代“八百壯士” 為學校的發展和建設立下了豐功偉績,其中許多人已成為國內外知名的專家和學者。在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下,面臨市場經濟的嚴重衝擊,“哈工大”領導堅持把師資隊伍建設放在首位,強化政策導向,狠抓措施落實,使新一代的“八百壯士”脫穎而出,已成為創建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學的排頭兵。

  開創未來

  1999年11月14日是“哈工大”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時刻,國防科工委、教育部和黑龍江省政府在這一天共同簽署了重點共建哈爾濱工業大學的協議,從此,哈爾濱工業大學的發展建設進入了一個新的歷程。

  進入國家重點建設的九所大學行列,對哈爾濱工業大學及時難得的歷史機遇,也是艱巨的任務和嚴峻的挑戰。在新的世紀,我們將從科學建設入手,全面提高學校的辦學質量和辦學水平,造就一支高素質的師資隊伍和管理隊伍,並通過學校各項工作的深化改革,使學校的教育質量、學術水平和整體辦學實力有顯著提高,成為我國的高水平人才培養、高新技術研究及成果轉化和國防科技研究的重要基地,繼而用30年或更長一點的時間,把哈爾濱工業大學建成理工為主,理工管文結合,開放式研究性的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學。

  展望未來,我們充滿信心。在新的世紀,我們將再創輝煌!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45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JACK,SIMON,山林,Wwdz,Angle Roh,Vulture,001,林巧玲,Frawewdccder,Tracy.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哈爾濱工業大學"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