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43个条目

低碳產業集群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低碳產業集群

  低碳產業集群是指低碳產業及其相關和支持性產業在一定區域內聚集。

  目前,發展低碳產業集群的主要模式有:“將傳統製造業集群改造為低碳產業集群;將工業園區綜合優化為低碳產業集群;將生產性服務業集群提升為低碳產業集群;將新能源新材料行業定位於低碳產業集群。

我國低碳產業集群的巨集觀背景[1]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地方產業集群得到充分發展,成為區域與產業競爭力的重要來源。從區域分佈上看,中國的產業集群主要分佈於東南沿海地區,其中浙江、福建兩省集群經濟產出已占到這兩省工業的50%。中西部地區的產業集群也得到長足的發展。目前產業集群在新技術、新材料、新能源等領域也展示出強勁的活力。從企業組織結構來看,中國地方產業集群主要是以小型生產企業和服務企業為主體。在各方面的推動下,產業集群政策已成為許多地方中小企業政策的核心內容。

  中國地方產業集群存在的主要問題之一是耗能較高,污染較重,對環境與資源構成較大壓力。為應對這些問題,2007年l1月國家發改委下發《關於印發促進產業集群發展的若幹意見的通知》(發改企業[2007]2897號)。這是第一個在中央政府層面制定的促進產業集群發展的專門文件。該文件提出,要切實推進發展迴圈經濟和生態型工業。選擇若幹產業集群開展迴圈經濟試點,建立產業集聚區內物質能量迴圈利用網路,發展生態型工業和生態型工業園區。貫徹實施《清潔生產促進法》和《節約能源法》等法律法規,通過清潔生產、資源節約、污染治理和淘汰落後等手段,推動高消耗高污染型產業集群向資源節約和生態環保型轉變。加強對廢舊物資回收利用集群污染綜合整治,對於排放集中、污染嚴重的產業集聚區,探索集中治理方式,推廣節能減排共性技術,降低企業治理成本。

  可以認為,當前提出發展低碳產業集群,就概念來說,這是全新的,但其中部分內容實際上已在探索之中。低碳產業集群的提出,立足於全球低碳經濟發展的巨集觀背景,立足於中國新型工業化新型城市化道路的必然要求,立足於提高中國企業和產業競爭力的長遠需求,其內涵的深刻性超出了以往所謂的資源節約型、生態環保型產業集群的範疇。低碳產業集群是低碳經濟時代產業集群發展的主要導向模式。低碳經濟的概念來源於英國在2003年發表的《能源白皮書》。其中總體目標是到2050年將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礎上削減60%,從根本上把英國變成一個低碳經濟的國家。產業集群是指一組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聯繫的公司和關聯的機構,它們同處或相關於特定的產業領域,由於具有共性和互補性而聯繫在一起。據此,我們認為:低碳產業集群是指通過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實現清潔能源結構和高能源效率的產業集群。這裡的技術創新指產業集群中被少數企業所試用或者被廣泛採用的新型低碳技術;制度創新則可能包括一系列共性平臺的使用或者約束機制和交易機制的建立,達到節能降耗的目的。

發展低碳產業集群的必然要求[1]

  1、低碳產業集群是產業集群轉型升級的必然要求從全球產業集群的分工體繫上看,中國產業集群總體來看有一些顯著特征。一是集中於生產製造環節,在設計、營銷物流等環節比較落後;二是從價值上看,是處於全球價值鏈的底部。這樣的產業集群顯然具有明顯的高碳特征。

  最近有學者在研究中國地方產業集群問題時,深刻地指出:被鎖定在低端的中國的產業集群架構起所謂的“世界工廠”,這個工廠的產品用於滿足美歐發達國家需要。美歐發達國家一方面將高價值環節拿走,一方面又將高排放高能耗的環節棄留在中國。這將對中國日後的減排工作造成巨大壓力。這一點,甚至連歐美輿論也毫不諱言。英國廣播公司2007年1O月5日的一篇報道中指出:“西方消費需求加劇中國碳排放”,它提供的一份研究報告認為:中國工廠生產同一件產品產生的二氧化碳比歐洲工廠多1/3,而且在運輸這些產品的過程中產生了更多的二氧化碳。最近,還出現了一些國家的某些跨國公司為躲避國內的碳稅,有意識地將高排放的粗加工製造環節轉移到中國,又從中國進口初級產品到本國進行精加工。基於以上分析,為了從根本上應對低端高碳產業集群在我們環境與資源造成的長遠壓力,中國目前遍佈於各地的高碳產業集群轉型升級的基本方向就是發展低碳產業集群,逐步擺脫被“碳鎖定”的局面。

  2、低碳產業集群是企業提高競爭力的必然要求

  國家發改委原主任馬凱同志撰文指出:中國經濟增長方式存在“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協調、難迴圈、低效率”的問題,在有些地區、有些行業、有些企業還相當突出。中國地方產業集群的快速增長在很大程度上是消耗大量物質資源實現的,存在著嚴重的高排放和高污染的問題。據測算,中國資源的產出率大大低於國際先進水平,每噸標準煤的產出效率相當於美國的28.6%;歐盟的16.8%;日本的10.3%。高碳產業集群的發展模式實質上損害了企業的競爭力。西方國家早在研究所謂“綠色競爭力”,並利用其技術上的競爭優勢,在國際上推行低碳貿易壁壘,限制高能耗、高排放的產品出口到這些發達國家去。面對這種貿易壁壘,我們一方面要保護自身利益;另一方面要著眼長遠,提高產品能源效率,降低排放,最終提高企業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

  3、低碳產業集群是新型工業化發展的必然要求

  中國地方產業集群在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過程中,重要的問題是處理與能源及環境的關係。要摒棄發達國家走過的老路子,也要清醒看待過去自身走過的老路子。這條老路子的基本特征就是高能耗、高排放的“高碳型”工業化道路。據統計,1900-2004年全球累計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中約80%是工業化國家排放的,美國、中歐和西歐約占全球累計排放量的58.98%,美國曆史累計二氧化碳排放約占全球累計排放量的28.03%。

  就中國而言,對比國際上工業化進程初期的資料,在人均GDP處於500—3500美元階段時,中國人均碳排放量與日本同一發展階段的人均排放量相當;略低於西歐的人均排放量。一方面,我們堅持認為:當前中國的二氧化碳排放就像發達國家處於工業化初期一樣,是生存型排放;另一方面,從全球經濟合作和長遠觀點來看,中國應當堅定沿著新型工業化道路走下去,發展低碳產業集群,降低能耗和排放。

  4、低碳產業集群是新型城市化發展的必然要求。

  中國在應對城市發展一系列壓力的過程中,開始新型城市化的探索。首當其衝的就是要面對能源超常利用壓力、生態環境改善壓力等。有關學者關於新型城市化的目標設計為我們描繪了這樣的藍圖:到2050年中國城市的單位能量消耗和資源消耗所創造的價值在2000年基礎上提高15—2O倍,提早實現聯合國提出的“四倍躍進”的目標,爭取到2040年實現能源消耗的“零增長”,爭取到2035年實現溫室排放的“零增長”。新型城市化必然要求發展低碳產業集群。這個產業集群中的龍頭骨幹企業和數目眾多的中小企業應以低碳經濟為模式和方向;在產業集群中直接就業和間接服務於該產業集群的市民應以建設低碳社會,推行低碳生活為模式和方向;政府部門、行業組織應以提供低碳基礎設施、實施各項低碳產品和行業標準為模式和方向;科研機構、大學和質檢等機構應以提供低碳知識與技術,為低碳經濟發展提供智力支持為模式和方向。總之,低碳產業集群是低碳城市的核心組成部分。

我國低碳產業集群的發展現狀[2]

  目前,我國低碳產業集群尚處於起步階段,對其發展模式的研究也還不甚成熟。已有的文獻中,馮奎探索性地提出了低碳產業集群的四種發展模式:一是傳統製造業集群升級為低碳產業集群,二是工業園區綜合優化為低碳產業集群,三是生產性服務業集群提升為低碳產業集群,四是新能源新材料行業的發展定位於低碳產業集群。

  我國低碳產業集群可以歸納為兩類:一是由傳統產業集群升級優化形成的低碳產業集群,二是新型的低碳產業形成的集群

  1、傳統產業集群升級優化形成的低碳產業集群。以浙江紹興印染業為例。紡織印染行業是高能耗高排放的行業。為實現印染業集群低碳化發展,紹興縣100餘家印染企業將逐步集聚到濱海綠色印染基地。

  政府在低碳產業集群發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計劃用5年時間,出資3O億元使全縣8O%以上印染企業集聚提升到濱海新區。通過整合、減少用地和淘汰產能,目前90餘家企業簽訂了集聚協議,集聚後他們將被整合為70餘家,此舉預計減少用地32%,淘汰產能30%;新落戶企業均與園區簽訂節能減排協議,承諾每米印染布附加值年均提高10%以上,單位增加值能耗年均下降5%。此外,政府充分重視政策的引導作用,圍繞控量提質制定配套政策,強化要素保障,強化輿論先導,為集聚升級營造良好氛圍。

  印染行業協會也充分發揮自身作用,對行業調研,與政府參謀;加強行業管理,倡導節能減排,通過能源計量和行業信用評估,促進行業有序發展;做培訓指導,加強企業交流,提升行業技術水平和整體素質等,力促印染業低碳化發展。

  濱海新區是中國印染行業協會確定的綠色印染研發生產基地,有完備的污水處理系統和企業小迴圈,行業中迴圈,園區大迴圈的“三張網路”,區內集中了全球最先進、最環保的氣流染色缸和定型機,以及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中水回用設備,都有效保障了低排放的控制和能源效率的提高。

  紹興縣印染業集群的低碳化轉型發展中,政府充分發揮了其主導作用,通過政策引導,要素保障,為集群升級營造良好氛圍;印染業協會也大力發揮了自身作用,當好政府參謀和企業引導角色;集群本身亦是充分重視技術設備的引進與推廣。

  但產業低碳化發展,技術創新是其核心力量。濱海新區剛剛投入使用,新遷入企業需儘快適應新環境,藉助政府和協會的力量,發揮集群的創新優勢,儘快形成集群自身的區域創新體系。且印染行業是上下游高度關聯的一體化行業,紹興印染業集群在產業鏈的上游與下游,對原材料的獲取和成品的運輸環節疏於改進。印染業的主要生產原料是各種染料、助劑等高污染的化工原料,新遷入企業應加快更換傳統染料的步伐,儘快採用並普及使用健康型環保型的綠色染料。成品的運輸在低碳之路上也可大有作為,目前低碳物流已經成為趨勢,紹興印染業應加強與物流業的合作交流,通過整合現有資源,優化資源配置以及對運輸線路的合理佈局與規劃等措施,實現運輸環節的節能減排。產業鏈的各個環節都有“被低碳”的空間,需要及時有效地抓住。

  2、新型的低碳產業形成的集群。列舉兩類有代表性的新型低碳產業集群,一類是以保定高新區為代表的新能源型低碳產業集群,一類是以四川內江市西南再生資源產業園區為代表的廢舊資源回收型低碳產業集群。

  (1)保定市新能源產業集群。保定高新區是中國近百個國家級高新區中唯一的以新能源主導產業科技園區。園區以新能源與能源裝備產業為特色,形成了光伏發電裝備、風力發電裝備、新型儲能裝備、高效節能裝備、輸變電和電力自動化裝備等六大產業體系,擁有英利公司、中航惠騰公司等多個骨幹龍頭企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區域創新平臺和產業聚集優勢。

  保定高新區發展的成功在於四個“強調”:強調低碳理念引領。把低碳產業、低碳應用上升到管理層面,宣傳低碳理念,轉變居民生活方式。社區建設中,從低碳材料選擇、低碳建築規划上進行低碳把關,居民區實現一鍵式太陽能熱水器系統。太陽能路燈系統,太陽能信號燈,以天然氣為主的公交車等等。註重低碳教育與研究,在小學開設低碳課程,在大學設置低碳課程,利用高校的優勢建立低碳發展研究院。

  強調特色產業支撐。形成了多晶硅、單晶硅、薄膜電池為主的光伏電池產業格局,在全國率先啟動“國家光伏發電集中應用示範區”的建設;區內輸變電與“電”字型大小產業優勢突出,擁有多個領軍企業和強大的自主創新能力,形成了各類變壓器製造、電力輸送裝備、變電設備等電站建設裝備製造體系。

  強調科技創新驅動。高新區在其建設過程中,根據新能源裝備企業特點,有針對性地推動原始創新集成創新,扶植了一批擁有自有知識產權和知名品牌國際競爭力較強的優勢企業,鼓勵其自主研發,自創專利。英利公司自主研發科技成果500餘項,有十多項專利和世界上最先進的太陽能光伏發電成套技術,矽片、電池盒組件生產線均處於國際領先水平。風電企業中的惠騰公司、國電龍源電氣公司在技術創新方面也各有成果。

  強調區域集群化發展。區內風電產業涵蓋風電葉片、整機、控制等核心設備製造產業鏈條,相關企業2O餘家,產品廣泛分佈在國內16個省的90個陸上和海上風場,併成功出口美國、俄羅斯等多個國家;高新區新能源產業已成為區域經濟強有力的帶動引擎,2010年國家高新區評價中,保定高新區綜合排名在54個國家級高新區中住列23,較以前有了大幅提高。

  保定新能源產業的發展,早已在國內形成優勢,保定的優勢在於研發和創新,這也是其希望所在,但現在國內新能源產業已經進入狼煙四起的“戰國”時代,目前光伏市場供求比例是25:1,形勢嚴峻。保定新能源技術在國內雖處於領先地位,但核心技術仍在國外,因此,保定高新區需要創造更寬鬆自由更有利於創新的環境,吸引國內外高端人才,進一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努力掌握新能源產業發展的主導權。

  (2)四川西南再生資源產業園區。四川內江市西南再生資源產業園區,是國內首批“城市礦產”示範基地。城市礦產即可回收再利用的廢舊物資,開發城市礦產就是對廢棄資源進行產業化、規模化、專業化的再生利用的過程。西南再生資源產業園區對“城市礦產”規範化的“園區式經營”,使得廢舊物資回收再利用成為新型“低碳產業”集群。

  園區通過“回收網點——園區分揀中心——產品精深加工”路線初步實現對廢舊物資的“園區式經營”;通過規範化運作“城市礦產”實現規模壯大,規範化運作“城市礦產”要做到兩個“堅持”:一是堅持規範化運作,防止二次污染;二是堅持規模化經營,實現規模效應

  通過精深加工提高產品附加值。園區在廢塑料精深加工、危險廢棄物處理、廢棄物加工等精深加工項目提高其再生資源處理能力。園區現欲申請成為全省報廢汽車定點拆解中心,與市內汽車零部件基地對接,進行汽車零部件的再造,在精深加工基礎上,將初級加工向工業成品製造轉化,以此帶動整個產業的升級轉型,構建“低碳產業”集群。再生資源也有“高科技含量”的可觀效益。一個形象的舉例“簡單切割碎化一個塑料瓶,與成功再造一個塑料瓶,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目前園區與南韓sK、德國格諾斯、美國愛瑞等大型利廢集團的接洽旨在利用南韓SK集團可口可樂公司合作的渠道效應。

  內江市西南再生資源產業園區雖尚處於起步階段,但發展模式、規劃建設思路還是現實可行的,政府也是大力支持。與此同時,內江也要有前瞻意識,園區尚處起步階段,回收體系尚未實現網路化,產業鏈條也需要再延伸再合理化,技術裝備目前是大力引進、消化、吸收,沒有自主研發、設計、製造能力,基礎設施也都處於建設階段。要註意設施的共用,促進資源迴圈利用的公共服務信息服務技術服務等平臺的組織搭建。另外,園區在管理上要進一步規範化,建立完善的規章制度和指標考核體系,建立符合現代企業制度要求的組織結構,實現行業管理規範化、高效化,切實解決單個企業“小、散、亂”的問題。

我國發展低碳產業集群的措施[2]

  第一,加強政策調節,利用各種政策手段支持產業集群節能減排工作的有序進行。

  有效的政策工具是低碳產業集群建設的根本保障。集群內的政府相關部門可以在國家低碳經濟的法規政策體系指導下,根據本集群的實際情況,出台一些扶持性財稅政策和要素保障政策,支持新型低碳項目和產品;同時,也要出台一些限制性政策來制約“高碳”行為,健全獎罰政策,強化激勵和約束共同作用。

  第二,重視低碳關鍵技術的研發。

  主要包括低碳產品創新和低碳工藝創新:(1)低碳產品創新,即開發可節約原材料和能源的新產品,使用後易於回收再生的產品。(2)低碳工藝創新,主要指生產過程中的各種低碳技術,包括清潔生產、末端治理等技術。

  第三,發揮集群優勢,促進低碳技術的創新與推廣。

  集群特殊的結構和網路有著自己獨特的自主創新優勢。橫向上,企業地理臨近,可通過模仿或通過共用知識,產生協同效應.激發創新潛能,促使低碳技術的快速創新。縱向上,低碳技術可通過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進行傳遞和推廣,由此產生技術創新的聯動效應.促進技術創新;網路關係中,集群內部企業網路聯繫複雜,在其交流互動中容易激發技術知識的累積和交互擴散,由此形成區域創新體系.提升集群整個網路的低碳技術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 1.0 1.1 馮奎.中國發展低碳產業集群的戰略思考[J].對外經貿實務,2009年,10
  2. 2.0 2.1 劉丹丹.對我國低碳產業集群發展現狀的述評[J].經濟師,2012,1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0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Lin,刘维燎.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低碳產業集群"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