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網路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企業網路(Enterprise Network)
目錄 |
企業網路是指由一組自主獨立而且相互關聯的企業及各類機構為了共同的目標,依據專業化分工和協作建立的一種長期性的企業間的聯合體。供應鏈協調、外包和下包生產、特許經營、戰略聯盟和虛擬企業等,都可以看作是企業網路在組織上的具體存在形式;“第三義大利”中小企業集群、日本汽車廠商組織和美國西部“矽谷”與東部128 公路地區產業集聚等,都可以看作是企業網路在空間上的具體存在形式。經濟學界普遍把企業網路看成是企業和市場之間的中間組織,是企業之間的分工協作形成的聯合體,在現代信息技術基礎上實現了市場的價格機制和組織內部權利機制的綜合,代表了合作性競爭的新型關係。[1]
企業網路中網路一詞的含義是指與企業活動有關的一切相互關係以及由昕有信息單元所組成的多維向量空間, 同時也是指企業與市場間相互作用與相互替代而形成的企業契約關係或制度安排。它與網路技術中網路的含義不同,但是網路技術對企業網路以及網路化經營方式有重要的推動作用,是後者的技術基礎,相關企業之間依靠電腦網路增強聯繫。[2]
企業網路的研究歷程[1]
20世紀90年代以前,在主流經濟學的學術文獻中,企業網路被作為例外現象而被放在腳註中一筆帶過。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後,隨著實踐中網路組織的興起,經濟學者對企業網路給予了極大的關註。經濟學界對企業網路的研究主要是應用威廉姆森的交易成本經濟學。這一理論從技術層面的資產專用性、人性層面的有限理性和行為假設層面的機會主義出發,指出了縱向相關企業之間的交易困難,一定程度上解釋了在什麼情況下以及如何導致縱向一體化的形成。但是面對各種企業網路形式的大量涌現和蓬勃發展,這一理論不僅顯得缺乏解釋力,而且暴露出它的局限性。
企業網路發展的一個特點恰恰是企業的縱向非一體化。企業不再依靠其產權邊界的擴張,而是依靠企業網路,利用別的企業的資源來擴展自己的能力。問題在於,威廉姆森用來分析縱向一體化成因的幾個主要因素都還存在,但是企業不是傾向於合併、擴大,而是傾向於縮小自己的產權邊界,從已經擴展了的價值鏈中,退回到擁有核心能力的價值環節上。正如朱彤所指出的,作為一種研究方法,網路分析在經濟學相關領域中的運用已經有很長的時間了。實際上,在西方主流學者關註縱向非一體化企業研究以前,一批激進的學者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就一直關註著企業網路這種新現象,相繼提出了“彈性專業化理論”、“彈性企業模式”、“新競爭”和“系統集成”等新的理論分析範式,從不同角度較好地解釋了企業網路現象,並與發達國家企業網路發展的實踐表現出高度的一致性。
企業網路的理論特征[1]
第一,將技術、組織創新和市場結合起來分析企業網路組織的產生。在激進學者的分析中,可以看到市場的新變化: 以持續性產品創新為基礎的熊彼特式競爭出現。市場本身被看作參數,企業面對市場的變化,積極、主動進行創新,而不是消極適應。
第二,著眼於企業內部生產過程的分工。上述激進學者都闡明瞭企業內部分工的變化,指出流水線式的分工不適合持續性產品創新的新競爭,必須把勞動的概念和執行結合起來,建立一種新型的勞資合作關係,因為“技能的增強現在有一個新的作用,即必須授予關鍵的彈性技工以生產改進中最重要的角色和在勞動力中的核心地位。”
第三,企業網路內不同企業組織之間的合作和競爭的關係源於技術創新的新特性和降低成本的必要。以個性化選擇和競爭為特征的體制顯然不足以作為這個過程的支撐因素,維持這種關係有賴於相關企業以及企業內部員工的主動學習和主動配合,實現這種主動學習和主動配合必須依靠互換行為和社會規範(認同) 作為整合分工的長期性機制。
任何一個國家或地區的企業網路的形成,不僅受制於該國或地區所處的特定時間和地點,而且也受制於已經走過的道路。例如,彈性專業化理論關註的“第三義大利”中小企業集群、“系統集成“理論關註的美國高新技術企業集群,與日本大廠商形成的彈性核心外圍企業網路模式相比,既具有一致性,也具有差異性,這種差異恰恰是這些國家或地區過去發展的“遺產”。“第三義大利“的競爭優勢和美國領頭企業重新獲得的競爭優勢,恰恰是把本國或地區的“遺產“與企業網路發展的一般趨勢結合起來的結果。
企業網路系統[2]
企業網路不是一種由產權關係維繫的嚴密組織,它是一種由自組織過程形成, 建立在各個企業相互密切關聯基礎上的巨系統。這個系統中不存在命令者和指揮者。作為其子系統的各個企業具有自主協調性。大家基於對競爭壓力的共同感受,對合作博弈雙贏結果的憧憬,對任務、遠景的深度理解,通過信息網路和交易網路自行結合在一起, 並通過協調自己與其他企業之間的關係來完成任務。這是一種直接運用相關信息的自主協調。
企業網路系統的發展, 是各個企業出於提高自身效益和效率的考慮, 通過對交易節點、交易方式的自發選擇和企業之間自主協調的自組織方式促成的。交易是廣泛存在的,某些交易在市場中進行, 另一些交易在企業中由要素所有者產權交易的方式進行。企業網路系統實際上是根據專業化分工和儘量少增加交易費用的原則, 將原來可能在一個企業中進行的不同類型或不同階段生產分別交給更有效的企業進行。這種產品的交易具有現實性, 與這些產品生產有關的產權較容易界定。現代技術手段特別是先進測試手段的應用,使交易的現實性得到更多保障。同時,在外包生產方式中, 外包的是完整產品的生產, 而不是產品某些零部件的生產。由於對產成品的檢測比分別對每一個零部件和半成品的檢測工作量小, 因而交易費用也低得多。適應靈捷生產要求組成的虛擬企業,也是根據充分發揮專業化優勢和便於企業之間交易的原則組成的。任務按照板塊為單位在成員企業之間分配, 每個企業承擔全部工作中一個相對獨立的組成部分。這樣既保證了企業內生產的有效性,又保證了企業間交易的有效性。通過對交易節點的選擇,各個企業獲得了立足自身優勢, 橫向擴大規模或縱向深化職能的空間,既節約了交易費用,又提高了效率。
正是這種潛在利益引誘相關企業朝著子系統關係升級和巨系統整體優化的方向演化。許多企業願意將原來處於企業內部的物流管理部門分離出去,然後再採取與第三方物流合作、交易的方式實現加工製造(或銷售)與物流的對接, 也是因為物流企業將運輸、倉儲等工作進行了整合、統籌, 實現了高效率的橫向一體化,提供了比製造、銷售企業自身物流更經濟有效的方式。同時,由現代管理技術支持的對工作崗位、工作程式的創造性安排,使得對工作質量和責任的認定更加容易,交易費用相對降低。因此,與第三方物流對接的網路式生產帶來的是雙贏的結局。企業僅僅出於自身有效性的考慮,也會義無反頤地選擇這一方式。正是這種在新環境下追求改善自身境況的努力,促使作為子系統的企業做出了有利於系統優化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