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建設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社區建設是指對社區工作的總體概括,是在政府的主導下,依靠社區力量,利用社區資源,強化社區功能,解決社區問題,提高社區成員的生活質量,促進社區經濟、政治和文化事業協調、健康發展的過程。[1]
社區建設的基本原則[2]
(一)以人為本,服務居民
不斷滿足社區居民物質和文化生活需求,提高生活質量和文明程度,把為社區居民和單位服務作為社區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二)擴大民主,社區自治
科學合理地劃分社區,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實現社區居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監督。
(三)資源整合,共駐共建
整合社區資源,充分調動轄區單位和社會力量廣泛參與,形成共駐社區、共建社區、共用社區資源的良好態勢。
(四)責權統一,管理有序
健全社區組織,明確職責和權利,依法加強管理,寓管理於服務中,逐步增強社區凝聚力。
(五)因地制宜,循序漸進
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勇於創新,培育特色,樹立典型,有計劃、有步驟地實現社區建設的發展目標。
社區建設的內容[2]
社區建設內容,各地區不盡相同,一般來說,主要有六個方面。
1.社區服務,開展面向社區老人、兒童、殘疾人等的生活救助和福利服務,面向全體社區成員的便民利民服務和麵向屬地單位的社會化服務;
2.社區衛生,包括社區的公共衛生、醫療保健和計劃生育等;
3.社區治安,包括社區內的治安保衛、民事調解、幫教失足青少年、防火防盜和其他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如組織開展本社區經常性和群眾性的法制教育和法律咨詢、民事調解工作等;
4.社區環境,包括綠化、環境建設和環境保護等;
5.社區文化,包括各種群眾性的文化、體育、教育、科普活動,以及其他形式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活動;
6.社區組織,包括社區黨組織、社區自治組織、社區中介組織的建設。
社區建設的特征[3]
①綜合性。社區建設涉及社區內的千家萬戶、各行各業。就建設內容而言,既包括物質文明建設,也包括精神文明建設;就建沒條件而言,則既涉及自然地理因素,也涉及經濟因素和社會歷史因素,尤其是社區建設的後果不僅會影響社區本身的發展,而且會影響到整個城市和社會的發展。所以,社區建設必須綜合考慮,統籌兼顧。
②獨特性。社區建設必鬚根據各個社區的經濟發展水平、自然地理條件、社會歷史條件、因地制宜地進行,突出社區獨特風貌,體現社區個性和特點,避免千篇一律。
③長期性。社區建設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具有長期性,需要經過若幹年的努力,才能把社區建設好。所以,社區建設既要講效率,又要尊重客觀規律,絕不能急於求成。否則,欲速則不達,貽害無窮。
④群眾性。社區建設是一項群眾性的活動,需要廣大居民積极參与,投身到社區建設中去,為搞好社區建設獻計獻策,將社區建設當作自己的事情,貢獻自己一份力量。同時,社區組織也要註意調動居民參與社區建設積極性,充分發揮廣大居民的聰明才智,在社區建設中,做到科學決策,民主決策。
社區建設的功能[3]
社區建設涉及城市基層社會管理的方方面面,是城市基層工作的永恆主題,這是由其特有的功能決定的。
①服務功能。依托各類專業化分工的社區服務組織和服務設施,滿足社區各成員日常衣食住行以及文化生活等需求。社區服務以提高社區居民的生活質量為宗旨,以投資少、見效快、覆蓋面廣、便民利民、能就地解決問題為優勢,以公益性、服務性、群眾性、互助性為特征。
②協調和整合功能。社區以一系列法律規範、道德約束、社區公約、居民守則調適社區成員之間的社會關係,既確定相互交往和解決問題的正確方式,也確定對越軌者寬容的限度。社區整合的實質是異中求同,使不同的構成要素在某種一致的基礎上結合成一個整體。社區的整合功能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價值整合;二是規範整合;三是目標整合。
③凝聚功能。社區的組織結構有助於引導和鼓勵人們參與廣泛的社會交往和社會服務活動,有利於形成主體意識和家園歸屬感。社區成員在共同目標和利益的基礎上,通過共建機制,相互作用、相互吸引,從而形成一種社區特有的集中、聚合、凝結的合力。在社區發展中,社區居民在思想意識、心理情感上所具有的共同的歸屬感和認同感,是社區發展的基本前提。
④互助功能。社區中存在著大量以社會公益性和福利性事業為目標的組織,依托這一互助體系,使社區內的人們互相幫助、互相支援,以形成文明高尚的人際關係。
⑤穩定功能。社區建設在協調社會關係、緩解社會矛盾、解決社會風險、維持社會穩定方面具有獨特的功能,素有“社會穩定器”之稱。如加強基層民主政治建設,有利於社區形成安定團結的局面;加強對軍烈屬和傷殘軍人的優撫工作,有利於軍隊建設、國防鞏固;加強社區治安管理,可有效防盜防火,直接穩定社會秩序;加強民事糾紛調解,可化解社會矛盾,避免演變為重大社會失範行為。特別是在建立市場經濟體制的過程中,新與舊、先進與落後各種思想觀念的撞擊和摩擦加劇,加之一些改革措施不配套、不完善,社會上諸如職工下崗、居民收入差距過大、國企改革等一些新的矛盾和社會熱點問題增多,這些矛盾和問題大多與居民的生活息息相關。只有扎扎實實地進行社區建設,才能實現居民安居樂業,確保社會穩定。
物業管理與社區建設的關係[3]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逐步建立和社會體制的轉型,社區建設受到政府各界的普遍關註,成為城市現代化建設與發展的重中之重。同時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人口的增加,社區在國家、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生活中的地位也日益凸顯。社區的發展呼喚社會力量的廣泛介入,這為物業管理這一與社區成員生活密切相關的新興產業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在社區建設的視野下物業管理的有效參與,將增強社區歸屬感,使居民安居樂業,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保障安定的社會局面,而且有利於提高現代城市管理的專業化、社會化和現代化水平。將物業管理工作納入社區建設是現代城市建設和社會管理的重要方面和必備條件,同時也是物業管理行業良性發展的長遠之計,物業管理企業只有將自己的專業管理融人到整個社區的建設之中,才能更好地發揮自身優勢,實現自身的價值。
1.物業管理與社區建設的異同
(1)物業管理與社區建設的共同點
①指導思想一致。物業管理和社區建設都以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為內容,以加強城市管理為重點,以物業管理區域和社區為載體,按照一定的規範,通過管理和服務,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推動社會發展與城市進步。
②管理目標一致。物業管理和社區建設都要以人為本,為人的生存、共處、享受、發展提供便利。物業管理側重於完善物業及周邊環境的功能,而社區建設則著眼於協調人際關係。
(2)物業管理與社區建設的區別
①建設主體及性質不同。物業管理是以物業管理企業為主體的企業行為,為有償服務;社區管理則是以地方政府街道辦事處為主體的政府行為,屬行政管理。
②管理內容不同。物業管理主要是通過對“物業”的管理實現為業主或使用人的服務;社區建設則圍繞“人”的生活的各方面,如衛生保健、計劃生育、婚姻家庭、文化娛樂、鄰裡關係、安置就業等,進行規範、協調、溝通、指導、教育、管理等。
③管理功能不同。物業管理的功能是給業主創造一個安居樂業的生活、工作環境以及實現物業的保值和增值;而社區建設的功能在於通過樹立良好的人際關係來體現以“人”為中心的各項建設,塑造社區文化氛圍,推進社區意識的培養和精神文明建設。
④管理手段不同。物業管理堅持“業主至上,服務第一”的工作原則,名為管理,實則服務;社區建設以行政為依托,以協調為重點,以互助管理的方式實施管理。
(3)物業管理與是社區建設的關係
從物業管理與社區建設的發展史來看,雙方可謂相濡以沫,並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已形成一種相互依賴,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關係。
①社區建沒依賴物業管理。這是因為物業管理是社區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物業管理所從事的公共秩序維護、保潔、綠化、房屋及設施設備的維護等工作,正是社區建設中最基本的職能範疇。同時,物業管理企業在社區文化建設中的作用不可或缺,其在社區組織的各種健康有益的社區文化活動,不僅有利於豐富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且有助於促進鄰裡和睦,增強業主的認同感和歸屬感。由此看來,物業管理是社區建設的基礎。
②物業管理需要社區指導。儘管物業管理是社區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物業管理企業在主體關係、管理內容、管理功能及管理手段上與社區建設存在較大差異,這就決定了物業管理在工作中將有部分管理工作需藉助社區的協調、支持與配合。同時,社區建設得好,社區功能完善,居民素質提高,各主體自覺履行職責,有助於物業管理制度的有效遵守和執行,有助於業主自律機制的建立,有助於矛盾和糾紛的減少,物業管理自然事半功倍。
③社區建設應當尊重物業管理的自主權。“以服務為宗旨,以經營為手段,以效益為目標”是物業管理的重要特征,對此,社區應予以充分理解,不能濫用行政權力任意干涉其合法經營活動,或打著社區建設的旗號搞攤派及無償調撥,否則將最終影響社區建設的正常運營。要按市場規律辦事,社區建設中凡能通過市場行為解決的,都應交由市場機制來處理。要努力構建和推廣以物業管理為主要平臺的社區服務模式,輿論上加強引導,政策上給予扶持,創建社區建設政企分開、良性互動的新機制,通過大力發展物業管理,促進社區建設健康快速發展。
④物業管理要自覺配合社區建設。鑒於權屬關係,物業管理應自覺服從社區以及區內工商、稅務、公安、消防、房地產、環保、園林、綠化、環衛等行政部門的指導和監督,積極、主動配合其工作。實踐表明,物業管理的好壞.直接關係到居民的切身利益,關係到社會的穩定和發展。將物業管理納入社區建設,有利於物業管理的健康發展,符合社區建設的目標和要求,是保障居民合法權益的有效措施,是促進和加強社區建設發展的重要方面。
2.物業管理與構建和諧社區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系統地提出了“不斷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的要求。社區作為人民群眾生活的家園、各類經濟社會組織活動的舞臺,已成為城市管理的重心。住宅物業管理作為社區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區建設的基礎性工作,對推進建設“管理有序、服務完善、環境優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際關係和諧的現代化社區”責無旁貸。
(1)培養和建設融洽的社區人際關係
國內房地產商在開發和經營住宅小區的過程中,常常不可避免地陷入與業主的對立。在很多小區,上演著業主與物業管理者和開發者之間形式各樣的衝突,這些衝突把正在孕育的、原本就脆弱的社區文化破壞殆盡!之所以社區衝突成為當前城市社會的普遍現象,一個重要原因是業主與開發商、物業公司之間缺乏理性溝通的理念和渠道,反而使聚眾、貼“大字報”、拉條幅、鬧事、打架等低級的原始鬥爭方式成為雙方溝通的主要手段。物業管理企業和業主奉應是魚水情深,卻反目成仇,成了對立的兩大陣營。
和諧社區要求加強業主與業主、業主與開發商、業主與物業管理企業之間的溝通,講求誠信,避免信息不對稱。物業管理企業通過組織社區居民開展形式多樣的交流活動,使住用人與開發商、物業管理企業彼此消除陌生與誤會,取得相互認可和信任,形成一種互相包容,和平共處,共存共榮的“合作伙伴”關係。
(2)建立安全、便捷、舒適的生活環境
和諧的定義要求每個個體都能實現安居樂業的願望,只有每一個社區個體細胞都和諧,才有可能實現整個社區的和諧。和諧的社區必須為業主提供全面基礎配套設施(交通、醫療、衛生等),並能夠對這些設備設施進行及時保養和維護;和諧的社區還應有豐富的教育資源,教育體系完備,為業主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和諧的社區需具備酒店、會所、商場等場所,滿足業主不同層次的需求。
物業管理企業可根據多年積累的經驗,在前期介入階段,通過向開發商提供專業建議,來推動小區設施的完善;待小區建成交付使用後,物業管理企業應充分整合小區內的各種資源,滿足業主衣、食、住、行、游、樂、玩等各方面的需求,並通過制定完善的規章制度和崗位職責,維護社區環境的整潔、優雅、安全與便利,為業主打造一份好心情。
(3)營造社區互幫互助、友愛關懷的氛圍
物業管理可通過多種方式豐富社區文化生活,增進鄰裡關係,緩解人們平日里緊張、高速的工作壓力,進而營造出一種氛圍、一個“圈子”,在社區成員中確立共同的價值目標,讓業主對社區產生一種親切感、認同感和歸屬感,激發全體社區成員對社區、對集體的高度熱情,從而積极參与社區的文化活動、體育活動、公益活動等,發揚互助精神。鄰裡和諧是和諧社區的重要表現,“增進鄰裡感情,構建和諧社區”是讓社區居民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小事做起、從力所能及的事做起,逐步清除彼此之間的隔閡、冷漠、排斥狀態,強化社區團結意識,重建人們之間的相互信任和接納意識,增強居民的歸屬感、認同感、親情感、溫馨感,增進鄰裡感情,努力形成團結互助、扶貧濟困、平等友愛、融洽和諧的社區環境的重要嘗試。
物業管理企業管理的是物,但服務的是人,通過舉辦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使社區成為一個有利於人與人之間溝通、人與自然之間和諧、人與文化融通的健康、開放的工作和生活環境,創造一個具備良好人際關係、社會公德的社會環境,使社區成為安樂祥和、安居樂業的場所,從而促進整個社會的和諧發展。
建設和諧社區是一個系統工程,建設單位、物業管理企業、業主及業主委員會、政府部門、社區居委會、新聞媒體等各方都要共同努力,在分工清楚的基礎上,形成合力,共同營造和諧社區的氛圍。
一些地區基層不管群眾意見不管百姓有無住處,把百姓的家毀了。至使百姓魚家可歸,民怨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