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26个条目

社區發展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社區發展(Community Development)

目錄

什麼是社區發展

  社區發展是指在城鄉基層社區中社區居民依靠社區自身力量,在政府和其他組織機構的支持下,推動社區有計劃的社會變遷,改善社區的經濟、社會和文化狀況,提高社區居民的生活質量[1]

社區發展的各類學說[2]

  社區發展的概念自提出後,已逐漸成為國際通用的概念,但在實際工作中的側重點則很不同,主要存在著以下幾方面的說法。

  1.過程說

  認為社區發展指一種過程,即由公眾以自己的努力,與政府當局聯合一致,以改善社區的經濟、社會、文化環境,並把社區與整個國家的利益合為一體。這個複合的過程包括兩種基本要素:

  ①通過公眾自己的參與,儘可能靠自己的創造來改善生活水準;

  ②由政府以技術或其他服務來促進其發揮更有效的自助與互助,這個過程可以在各種為促進社區進步而策劃的具體項目中得以體現。

  社區發展從其本意看,是一種社會行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社區中的成員需要自己組織起來,找出他們的共同需要與問題,擬定共同計劃以滿足其需要、解決其問題。在此過程中,儘量運用社區的本地資源,必要時輔以政府或其他社團的協助。

  從社區發展的目標看,社區發展可認為是一種經全體社區成員積极參与,並充分發揮創造性的力量,以促進社區經濟與社會同步發展的工作過程。

  2.方法說

  與過程說觀點相似,尤其強調社區發展是一種達到某一種工作目標的手段(a meansto an end)或工作方式(a way of working)。這種情況在社區發展中普遍存在,代表不同意志的社區發展規劃編製者(如:經濟發展、福利工作、衛生工作等),通常在工作過程中會不斷尋求實現其工作目標的方法,使其隨社區的發展時效而變更,以引導某項工作方案在連續的階段內,成為能夠被大眾接受的方法。

  3.社會運動說

  強調社區發展是一種社會改造運動,其觀點為:社區發展是用以促進社會改善的一種運動。這種運動應由社區成員積极參与,儘量利用社區自身的力量推行,必要時輔以一定的工作技巧,提升社區成員的參與熱情。其目的在於喚起社區成員的自覺與自助。作為一種運動,在推行時需藉助居民的熱情,通過一定的領導方式宣傳,提出行動的理想目標,以促進社區的自覺,併進而改變居民的態度。這種觀點奉行依靠外來力量來推動社會變遷,在實踐中主要是社區工作的初期推動,但不宜形成一定的制度

  4.工作方案說

  認為社區發展是一系列的工作活動或工作方案。如某一項工作計劃、某一個規劃方案、某一項具體發展措施。強調該項工作的完成和社區的有形的發展,而忽視對社區成員的教育和心理影響。聯合國專門工作機構在推行社區發展的初期(1963年)曾一度提出這樣的定義:“通過人民自己的努力及與政府當局合作,以改善社區的經濟、社會和文化環境,把社區納入國家生活中,從而對推動國家進步作出貢獻”。後經羅斯(Murray C.Ross)對此提出爭辯和批判後,這一定義已很少被引用。A·鄧漢姆(mrthllr Dtlnhaln)將社區發展視為改善社區生活的有組織的努力,包括四個方面:

  ①一項有計劃的工作方案;

  ②對社區成員自助意識的鼓勵和培育;

  ③外來力量的援助;

  ④專家的研究和協助。

  雖然A·鄧漢姆的觀點仍偏重於方案的看法,但外延已有所擴大。

  5.小結

  基於以上的歸納,舒耐特(Frank H.Sehnert)在分析了一系列社區發展的定義後,認為它是一種以研究、訓練、教育、規劃、組織與行動,來達成社區目標的過程。巴頓(T.R.Batten)認為社區發展是一種“與公眾共同工作而不代替他們工作”的方式。華倫(Roland L.Warren)認為“社區發展是一種為加強社區的內在關係而做的有計劃的與持續的努力”。1970年美國密蘇里大學區域與社區發展研究所編的《社區發展工作過程說》一書中,強調社區發展是一工作過程。這一觀點逐漸成為目前對社區發展的主流看法。

  在社區發展的實踐中,以上的學說所反映的狀況在一定程度上分別貫穿於社區發展的不同階段。如西方許多國家在推行社區發展的初期,由於需要向公眾推廣,並激發公眾的參與激情,這個階段主要視社區發展為一種社會改造運動。但宣傳計劃不可能長期而持續地進行,在進人工作實施階段後,具體的發展規劃和行動方案就成為社區發展的主要方式。如:為推進社區發展行動的進行,許多國家和政府紛紛制定“社區發展計劃”,希望通過政府有關機構與非政府組織的合作,將社區發展引導到正常的發展軌道上。不過這也只是一種社區的物質建設和有形發展,對社區成員的社區意識和自助互助精神的提升並無多大促進。這種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反而會使物質建設難以長期維持。從社區長遠發展來看,比較理性的態度是持有持續發展的觀點,適當運用宣傳、規劃、物質建設手段,通過公眾自助自治能力的培育,使社區成員、社區工作人員、行政主管人員及專業技術人員與專家等各方力量可以在不同的社區發展階段發揮各自的作用。

  當然,上述各方作用的發揮程度還得依賴不同的社會制度安排基礎,尤其是公眾參與這個環節,我國與西方國家存在著截然不同的基礎。關於公眾參與社區發展規劃,我國至今尚未有可行的法律程式保障,因此也沒有相應的一套完整的程式支持。公眾參與的積極性從客觀上看並未受到重視和調動,目前社會精英階層的參與很大程度上替代了普通公眾的參與。從社會進化與制度變遷的角度看,這個狀態與中國經濟的改革與發展階段是契合的,屬於正常現象。但需要引起各方重視的是經濟收入水平差距拉大所引起的社會階層的分化,尤其是各階層間差距的過分拉大,使得在社會上處於劣勢的階層往往在爭取自身權益的時候不具有足夠的話語權。從這一角度來看,儘快建構一套適用於各階層的公眾參與的制度平臺,對社區發展是具有積極意義的。

社區發展的原則[3]

  由於社區發展是社區內各種要素和事物為達到一個目標而朝著正向的社會變遷的過程,所以在進行社區發展時要遵循以下原則。

  (一)民主原則

  民主原則是指社區的發展目標及達到目標的步驟與方法,是經過民主程式制定的。社區推行一項服務計劃,或修建一項公共工程,都必須提出幾種方案並提供各種詳細信息供居民參考,廣泛征求社區內甚或社區外居民的意見。這樣就會集思廣益,少犯錯誤,又可最大程度滿足社區內居民的需要。如廣州市政府在興修地鐵時就通過大眾傳播媒介公佈了幾種修建方案,併在報紙上登載了各方面的不同意見,使大多數居民通過爭論達成了共識。通過這種方式,在廣州市地鐵工程開工時,就在各方面得到居民的支持,因為居民也參與了社區決策的過程。

  (二)解決問題的原則

  社區發展的目標應該指向解決社區問題,否則發展的結果就不能有效地改進社區的現實生活,也難以合乎社區的迫切需要。社區的問題有多種,但對社區成員來講,這多種問題中有輕重緩急之別,所以社區發展到底要解決什麼問題,就應該深入研究。所以本原則認為,在人力、財力、資源及時間都很有限的情況下,應先解決最迫切的問題。

  (三)自力更生的原則

  社區自力更生的原則具體表現為:①應充分運用社區內部所提供的資源;②應充分依靠社區內部具有發展設計能力的人才;③應努力激發社區成員發展的需求。當然,自力更生並不是絕對排斥外援,但基點在於自助。比如,某村發展敬老院,雖然可以聘用外邊的人來幫忙,但一定要立足於依靠自己的社區成員同心協力把項目辦好,這樣才符合社區發展的基本原則。

  (四)全體參與的原則

  社區發展事務是全社區成員共同的事業,應該儘量由全體居民參與並推動。在開始進行時,可能會有部分社區成員不瞭解社區發展的意義與方法而不太樂意參與,或有人怕擔負責任而不願參與。在這種情況下,社區領導人員應帶頭做出示範併進行引導,減輕其他人的心理壓力。如1987年在巴黎舉行的“我愛巴黎”的運動,動員全體巴黎居民參與,收到很好的效果。

  (五)自下而上的原則

  社區發展的目標應該是社區大多數人所需要的,而並不是一小部分領導人員有要求。所以社區領導人要依據基層居民的意見,提出社區發展目標,才會得到大多數社區成員或下級組織的支持,社區目標的產生也應先由居民進行討論,然後作出決定並貫徹執行。

  (六)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同步發展原則

  社區發展是有目標的,改進社區的經濟與文化條件是社區發展的重要目標。不但要大力發展社區的物質文明,而且還要大力發展社區的精神文明。從影響社區成員的衣、食、住、行條件到人的思想觀念,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都要同步發展。否則,雖然經濟得到發展,物質財富也得到增加,但如果因此喪失了精神文明,喪失了社區的良好風尚,我們要付出的代價將是不可估量的。我們所說的社區中的兩個文明同步發展,就是要兩者全面地、協調地發展。兩者相互聯繫,相互促進,相互制約,不可偏廢。

社區發展的內容及構成[2]

  1.社區發展的內容

  從社區構成的結構和要素來看,社區發展是一種基於一定計劃的系統發展,其發展內容(見圖)主要涉及:

Image:社区发展.jpg

  (1)社區主體因數——社區成員的發展。社區發展的根本因素和衡量標準是社區成員各方面素質的提高,因此社區成員是社區結構中十分關鍵的一項因素。

  (2)社區隱體因數——共同意識及社區文化。有關社區互動的社區道德規範、文化、價值觀及控制力量等的培育,是社區發展的精神內核。

  (3)社區連體因數——社區組織管理機制。對於維繫社區內各類組織與成員關係的權利結構和管理機制,如果運用得當,可以成為社區發展的支撐力量。

  (4)社區載體因數——物質環境與設施。社區的自然資源、公共服務設施、道路交通、住宅建築等硬體環境,能夠承載社區成員的物質需求,是社區發展首先需要具備的物質基礎保障。

  2.構成關係

  從系統的均衡性來看,只有這四個部分內容協調共進,才能促成社區發展目標的有效達成。因此研究這四部分之間的關係,以及怎樣才能促進它們協調發展,是社區發展規劃的核心內容。在奉書所界定的狹義城市居住社區的概念範疇中,它們的相互關係表現為:

  (1)主體—隱體

  社區成員與社區文化間的關係密切,“社區的實質就是一種文化的紐帶把個人和社會連接起來。”從社區成員的角度來看,其生活在或遷入於某一社區,必須享有或遵從該社區已有的主流文化傳統,然後在適應和改造社區環境的過程中不斷更新社區文化內容。而從社區文化的角度看,一定的社區文化環境,對成員的社區生活,尤其是青少年的社會化過程具有重要的引導作用。

  (2)主體—連體

  社區成員與社區組織間的關係更為直接,因為社區組織實質上是一種相對固定的人群關係,其目的是為了達成大家所共同的目標。就成員個人而言,通過一定的組織形式參與某些社區事務或活動,是個體進行社會化的重要形式,也是提升自身在社區中權力份額的有效途徑;而對社區組織來說,不論是正式或非正式的社區組織,都需要通過一定的制度運行進行各階層成員間的互動,以達到組織的目標,使社區資源的配置有利於該組織的成員。

  (3)主體—載體

  社區成員與社區物質環境和硬體設施間的接觸頻繁,互動關係表現明顯。所謂“環境造就人”一說中的環境指的雖然是廣義上的環境(包括人文社會環境和物質環境),但良好及宜人的物質環境無疑對個體性情的陶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既然是一種互動的過程,社區成員與社區物質環境和硬體設施間的關係很容易形成良性迴圈或惡性迴圈,而兩者間關係的改善則不是社區主體和載體自身可以完成的,需要人文環境的培育、政策導向、一定組織制度的保證,甚至藉助市場的力量。

  (4)隱體—連體

  社區文化與社區組織間存在一種併列的關係,兩者各自相對獨立地發展,但又相互影響。特定的文化氛圍對社區組織的形成和發展具有影響,而社區組織的壯大對某種社區文化的形成也具有推動作用。

  (5)隱體—載體

  社區文化與社區物質環境和硬體設施間是一種相互映射的關係。雖然環境的建設與文化的孕育是兩個相對獨立的過程,但文化的內容往往通過人為的創造和使用過程反映到物質環境中,而物質環境的營造則受到一定文化階段的制約。

  (6)連體—載體

  社區組織與社區物質環境和硬體設施間是一種間接互動的關係,這兩者之間的相互影響需要通過主體的參與、隱體的作用才能夠形成。由於社區類型的不同,這四部分內容及相互的關係在強度上會有所差異(表)。這種相關程度的差異對調整不同類型社區系統的不均衡性具有參考意義。

社區構成內容的相互關係的強度差異比較
社區類型主體—隱體主體—連體主體—載體隱體—連體隱體—載體連體—載體
傳統型直接相關/強直接相關/強間接相關/較強直接相關/強直接相關/強間接相關/較強
公配型間接相關/較強間接相關/較強被動相關/較弱間接相關/較強被動相關/較弱間接相關/較強
商品型被動相關/較弱被動相關/較弱間接相關/較強被動相關/較弱被動相關/較弱被動相關/較弱
邊緣社區直接相關/強直接相關/強直接相關/強直接相關/強間接相關/較強被動相關/較弱

註:1.直接相關是指兩者之間存在直接的因果關係;2.間接相關是指兩者間的因果關係需通過第三方媒介發生;3.被動相關是指在主導因果關係決定下的相關。

  3.社會資本

  上述社區發展內容及其相互間的協調對社區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西方社區發展規劃理念中非常註重對人與人之間互動所產生的動力的培育。社區各方成員的協調涉及社會資本這一概念,社會資本常被用於市民社會和社區發展、社區組織以及社區參與等的過程與成果的描述及評判。

  正如物質資本指向物質對象、人力資本指向個體特性,社會資本指向的是個體間的聯繫——即社會網路與社會規範間的相互關係,以及由此產生的信賴感。在這一層面上,社會資本的概念更接近於“市民德行”(civic virtue),但這兩者之間並非等同,只有在相對孤立的個體市民能夠有效聯合起來,形成互動的社會網路時,社會資本才產生(Putnam,2000)。

  因此就理論而言,社會資本指的是一系列的制度、關係,以及保證社區中社會互動頻度和強度的規範;同時,社會資本又不僅僅是這些制度或規範的簡單加和,而應該能夠將這一系列的制度、規範有效“粘合”起來(世界銀行,1999)。社會資本還可以理解為由積極的人際關係儲備構成:例如信任感、相互理解、共同的價值觀和行為規範等一系列可用以有效組織社區人際網路合作互動的紐帶(Cohen and Pmsak,2001)。

  由於社會資本在公眾集體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從質量和數量上影響著解決的結果,因此,在社區發展中,社區社會網路中固有的、基於互惠主義的共有的信念、共用的信息及相互間的信任感就顯得較為重要,這種默契能促進協調與合作,具有互利性。

社區發展的方法與步驟[4]

  社區發展的方法與步驟是指推進社區發展的手段、途徑和程式,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和環節:

  (1)社區調查

  社區調查的目的在於運用科學的方法瞭解社區的實際狀況。為社區發展計劃的制定和社區發展活動的實施提供依據和參考。社區調查的內容重點是社區存在的問題,社區資源狀況、社區文化背景、社區內部關係等。社區調查的方式主要有全面調查、典

  (2)社區發展計劃的制定

  社區發展計劃是指對社區發展的整體規劃和設計或對社區發展某一個或若幹個方面的工作的部署和安排。制定社區發展計劃的目的在於,有效地利用社區資源,協調社區的各種社會關係,合理地發展社區居民的生活服務設施,充分調動社區居民的參與積極性,從而促進社區的綜合協調發展。社區發展計劃是多種多樣的,按其內容,可分為單項計劃、多項計劃和整體規劃;按其時間,可分短期計劃中期計劃長期計劃等。

  (3)社區內部力量的動員與協調

  社區內部力量的動員和協調就是通過集會、討論、征求意見、宣傳等方法,協調社區內部各團體、各階層的關係,廣泛動員社區居民積极參与社區發展,以實現通力合作和社區整合

  (4)社區發展資金的籌措

  社區發展資金的籌措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申請政府的資助;二是進行社會募捐。社會募捐是社區發展資金來源的一個重要渠道。社會募捐的對象包括居民個人、宗教組織、慈善機構和其他社會組織等。

  (5)社區服務的實施

  按照聯合國經濟與社會理事會1960年發表的《社區發展與有關服務》報告的研究,社區服務主要包括以下內容:農業服務、營養服務、社會教育職業訓練、合作事業、家庭副業、社會福利、住宅建設、衛生服務等。社區服務分為直接服務和間接服務。直接服務是指社區發展組織舉辦的有關經濟、政治、文化、教育等各種活動。間接服務是指社區工作人員所作的調查、設計、募捐、人員訓練、工作評價等工作。

  (6)社區發展方案的評估

  社區發展方案評估的目的在於使人們全面瞭解和認識社區發展方案的執行情況、所取得的實際效果和存在的問題,為方案的修正和改進提供參考,以使方案同社區的長期發展目標相一致,促進社區協調發展。社區發展方案的評估主要涉及以下內容:方案實施的可行性,方案實施的過程及情況,方案實施所取得的實際效果,方案實施所獲得的認同度,方案實施的成本和效益,方案與社區發展整體目標的吻合程度,方案實施中存在的問題以及改進措施等。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1. 肖萍.社會學概論.天津大學出版社,2008.10
  2. 2.0 2.1 趙民,趙蔚.社區發展規劃——理論與實踐.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
  3. 黎熙元.現代社區概論.中山大學出版社,2007.7
  4. 潘小娟.中國基層社會重構:社區治理研究.中國法制出版社,2004年01月第1版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26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HEHE林,林巧玲,y桑,寒曦,Lin,Tracy.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社區發展"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