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发展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社区发展(Community Development)
目录 |
社区发展是指在城乡基层社区中社区居民依靠社区自身力量,在政府和其他组织机构的支持下,推动社区有计划的社会变迁,改善社区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状况,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1]
社区发展的各类学说[2]
社区发展的概念自提出后,已逐渐成为国际通用的概念,但在实际工作中的侧重点则很不同,主要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说法。
1.过程说
认为社区发展指一种过程,即由公众以自己的努力,与政府当局联合一致,以改善社区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并把社区与整个国家的利益合为一体。这个复合的过程包括两种基本要素:
①通过公众自己的参与,尽可能靠自己的创造来改善生活水准;
②由政府以技术或其他服务来促进其发挥更有效的自助与互助,这个过程可以在各种为促进社区进步而策划的具体项目中得以体现。
社区发展从其本意看,是一种社会行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社区中的成员需要自己组织起来,找出他们的共同需要与问题,拟定共同计划以满足其需要、解决其问题。在此过程中,尽量运用社区的本地资源,必要时辅以政府或其他社团的协助。
从社区发展的目标看,社区发展可认为是一种经全体社区成员积极参与,并充分发挥创造性的力量,以促进社区经济与社会同步发展的工作过程。
2.方法说
与过程说观点相似,尤其强调社区发展是一种达到某一种工作目标的手段(a meansto an end)或工作方式(a way of working)。这种情况在社区发展中普遍存在,代表不同意志的社区发展规划编制者(如:经济发展、福利工作、卫生工作等),通常在工作过程中会不断寻求实现其工作目标的方法,使其随社区的发展时效而变更,以引导某项工作方案在连续的阶段内,成为能够被大众所接受的方法。
3.社会运动说
强调社区发展是一种社会改造运动,其观点为:社区发展是用以促进社会改善的一种运动。这种运动应由社区成员积极参与,尽量利用社区自身的力量推行,必要时辅以一定的工作技巧,提升社区成员的参与热情。其目的在于唤起社区成员的自觉与自助。作为一种运动,在推行时需借助居民的热情,通过一定的领导方式和宣传,提出行动的理想目标,以促进社区的自觉,并进而改变居民的态度。这种观点奉行依靠外来力量来推动社会变迁,在实践中主要是社区工作的初期推动,但不宜形成一定的制度。
4.工作方案说
认为社区发展是一系列的工作活动或工作方案。如某一项工作计划、某一个规划方案、某一项具体发展措施。强调该项工作的完成和社区的有形的发展,而忽视对社区成员的教育和心理影响。联合国专门工作机构在推行社区发展的初期(1963年)曾一度提出这样的定义:“通过人民自己的努力及与政府当局合作,以改善社区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环境,把社区纳入国家生活中,从而对推动国家进步作出贡献”。后经罗斯(Murray C.Ross)对此提出争辩和批判后,这一定义已很少被引用。A·邓汉姆(mrthllr Dtlnhaln)将社区发展视为改善社区生活的有组织的努力,包括四个方面:
①一项有计划的工作方案;
②对社区成员自助意识的鼓励和培育;
③外来力量的援助;
④专家的研究和协助。
虽然A·邓汉姆的观点仍偏重于方案的看法,但外延已有所扩大。
5.小结
基于以上的归纳,舒耐特(Frank H.Sehnert)在分析了一系列社区发展的定义后,认为它是一种以研究、训练、教育、规划、组织与行动,来达成社区目标的过程。巴顿(T.R.Batten)认为社区发展是一种“与公众共同工作而不代替他们工作”的方式。华伦(Roland L.Warren)认为“社区发展是一种为加强社区的内在关系而做的有计划的与持续的努力”。1970年美国密苏里大学区域与社区发展研究所编的《社区发展工作过程说》一书中,强调社区发展是一工作过程。这一观点逐渐成为目前对社区发展的主流看法。
在社区发展的实践中,以上的学说所反映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分别贯穿于社区发展的不同阶段。如西方许多国家在推行社区发展的初期,由于需要向公众推广,并激发公众的参与激情,这个阶段主要视社区发展为一种社会改造运动。但宣传计划不可能长期而持续地进行,在进人工作实施阶段后,具体的发展规划和行动方案就成为社区发展的主要方式。如:为推进社区发展行动的进行,许多国家和政府纷纷制定“社区发展计划”,希望通过政府有关机构与非政府组织的合作,将社区发展引导到正常的发展轨道上。不过这也只是一种社区的物质建设和有形发展,对社区成员的社区意识和自助互助精神的提升并无多大促进。这种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反而会使物质建设难以长期维持。从社区长远发展来看,比较理性的态度是持有持续发展的观点,适当运用宣传、规划、物质建设手段,通过公众自助自治能力的培育,使社区成员、社区工作人员、行政主管人员及专业技术人员与专家等各方力量可以在不同的社区发展阶段发挥各自的作用。
当然,上述各方作用的发挥程度还得依赖不同的社会制度安排基础,尤其是公众参与这个环节,我国与西方国家存在着截然不同的基础。关于公众参与社区发展规划,我国至今尚未有可行的法律程序保障,因此也没有相应的一套完整的程序支持。公众参与的积极性从客观上看并未受到重视和调动,目前社会精英阶层的参与很大程度上替代了普通公众的参与。从社会进化与制度变迁的角度看,这个状态与中国经济的改革与发展阶段是契合的,属于正常现象。但需要引起各方重视的是经济收入水平差距拉大所引起的社会阶层的分化,尤其是各阶层间差距的过分拉大,使得在社会上处于劣势的阶层往往在争取自身权益的时候不具有足够的话语权。从这一角度来看,尽快建构一套适用于各阶层的公众参与的制度平台,对社区发展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社区发展的原则[3]
由于社区发展是社区内各种要素和事物为达到一个目标而朝着正向的社会变迁的过程,所以在进行社区发展时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民主原则
民主原则是指社区的发展目标及达到目标的步骤与方法,是经过民主程序制定的。社区推行一项服务计划,或修建一项公共工程,都必须提出几种方案并提供各种详细信息供居民参考,广泛征求社区内甚或社区外居民的意见。这样就会集思广益,少犯错误,又可最大程度满足社区内居民的需要。如广州市政府在兴修地铁时就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公布了几种修建方案,并在报纸上登载了各方面的不同意见,使大多数居民通过争论达成了共识。通过这种方式,在广州市地铁工程开工时,就在各方面得到居民的支持,因为居民也参与了社区决策的过程。
(二)解决问题的原则
社区发展的目标应该指向解决社区问题,否则发展的结果就不能有效地改进社区的现实生活,也难以合乎社区的迫切需要。社区的问题有多种,但对社区成员来讲,这多种问题中有轻重缓急之别,所以社区发展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就应该深入研究。所以本原则认为,在人力、财力、资源及时间都很有限的情况下,应先解决最迫切的问题。
(三)自力更生的原则
社区自力更生的原则具体表现为:①应充分运用社区内部所提供的资源;②应充分依靠社区内部具有发展设计能力的人才;③应努力激发社区成员发展的需求。当然,自力更生并不是绝对排斥外援,但基点在于自助。比如,某村发展敬老院,虽然可以聘用外边的人来帮忙,但一定要立足于依靠自己的社区成员同心协力把项目办好,这样才符合社区发展的基本原则。
(四)全体参与的原则
社区发展事务是全社区成员共同的事业,应该尽量由全体居民参与并推动。在开始进行时,可能会有部分社区成员不了解社区发展的意义与方法而不太乐意参与,或有人怕担负责任而不愿参与。在这种情况下,社区领导人员应带头做出示范并进行引导,减轻其他人的心理压力。如1987年在巴黎举行的“我爱巴黎”的运动,动员全体巴黎居民参与,收到很好的效果。
(五)自下而上的原则
社区发展的目标应该是社区大多数人所需要的,而并不是一小部分领导人员有要求。所以社区领导人要依据基层居民的意见,提出社区发展目标,才会得到大多数社区成员或下级组织的支持,社区目标的产生也应先由居民进行讨论,然后作出决定并贯彻执行。
(六)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同步发展原则
社区发展是有目标的,改进社区的经济与文化条件是社区发展的重要目标。不但要大力发展社区的物质文明,而且还要大力发展社区的精神文明。从影响社区成员的衣、食、住、行条件到人的思想观念,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要同步发展。否则,虽然经济得到发展,物质财富也得到增加,但如果因此丧失了精神文明,丧失了社区的良好风尚,我们要付出的代价将是不可估量的。我们所说的社区中的两个文明同步发展,就是要两者全面地、协调地发展。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不可偏废。
社区发展的内容及构成[2]
1.社区发展的内容
从社区构成的结构和要素来看,社区发展是一种基于一定计划的系统发展,其发展内容(见图)主要涉及:
(1)社区主体因子——社区成员的发展。社区发展的根本因素和衡量标准是社区成员各方面素质的提高,因此社区成员是社区结构中十分关键的一项因素。
(2)社区隐体因子——共同意识及社区文化。有关社区互动的社区道德规范、文化、价值观及控制力量等的培育,是社区发展的精神内核。
(3)社区连体因子——社区组织管理机制。对于维系社区内各类组织与成员关系的权利结构和管理机制,如果运用得当,可以成为社区发展的支撑力量。
(4)社区载体因子——物质环境与设施。社区的自然资源、公共服务设施、道路交通、住宅建筑等硬件环境,能够承载社区成员的物质需求,是社区发展首先需要具备的物质基础保障。
2.构成关系
从系统的均衡性来看,只有这四个部分内容协调共进,才能促成社区发展目标的有效达成。因此研究这四部分之间的关系,以及怎样才能促进它们协调发展,是社区发展规划的核心内容。在奉书所界定的狭义城市居住社区的概念范畴中,它们的相互关系表现为:
(1)主体—隐体
社区成员与社区文化间的关系密切,“社区的实质就是一种文化的纽带把个人和社会连接起来。”从社区成员的角度来看,其生活在或迁入于某一社区,必须享有或遵从该社区已有的主流文化传统,然后在适应和改造社区环境的过程中不断更新社区文化内容。而从社区文化的角度看,一定的社区文化环境,对成员的社区生活,尤其是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2)主体—连体
社区成员与社区组织间的关系更为直接,因为社区组织实质上是一种相对固定的人群关系,其目的是为了达成大家所共同的目标。就成员个人而言,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参与某些社区事务或活动,是个体进行社会化的重要形式,也是提升自身在社区中权力份额的有效途径;而对社区组织来说,不论是正式或非正式的社区组织,都需要通过一定的制度运行进行各阶层成员间的互动,以达到组织的目标,使社区资源的配置有利于该组织的成员。
(3)主体—载体
社区成员与社区物质环境和硬件设施间的接触频繁,互动关系表现明显。所谓“环境造就人”一说中的环境指的虽然是广义上的环境(包括人文社会环境和物质环境),但良好及宜人的物质环境无疑对个体性情的陶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既然是一种互动的过程,社区成员与社区物质环境和硬件设施间的关系很容易形成良性循环或恶性循环,而两者间关系的改善则不是社区主体和载体自身可以完成的,需要人文环境的培育、政策导向、一定组织制度的保证,甚至借助市场的力量。
(4)隐体—连体
社区文化与社区组织间存在一种并列的关系,两者各自相对独立地发展,但又相互影响。特定的文化氛围对社区组织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影响,而社区组织的壮大对某种社区文化的形成也具有推动作用。
(5)隐体—载体
社区文化与社区物质环境和硬件设施间是一种相互映射的关系。虽然环境的建设与文化的孕育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但文化的内容往往通过人为的创造和使用过程反映到物质环境中,而物质环境的营造则受到一定文化阶段的制约。
(6)连体—载体
社区组织与社区物质环境和硬件设施间是一种间接互动的关系,这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需要通过主体的参与、隐体的作用才能够形成。由于社区类型的不同,这四部分内容及相互的关系在强度上会有所差异(表)。这种相关程度的差异对调整不同类型社区系统的不均衡性具有参考意义。
社区类型 | 主体—隐体 | 主体—连体 | 主体—载体 | 隐体—连体 | 隐体—载体 | 连体—载体 |
---|---|---|---|---|---|---|
传统型 | 直接相关/强 | 直接相关/强 | 间接相关/较强 | 直接相关/强 | 直接相关/强 | 间接相关/较强 |
公配型 | 间接相关/较强 | 间接相关/较强 | 被动相关/较弱 | 间接相关/较强 | 被动相关/较弱 | 间接相关/较强 |
商品型 | 被动相关/较弱 | 被动相关/较弱 | 间接相关/较强 | 被动相关/较弱 | 被动相关/较弱 | 被动相关/较弱 |
边缘社区 | 直接相关/强 | 直接相关/强 | 直接相关/强 | 直接相关/强 | 间接相关/较强 | 被动相关/较弱 |
注:1.直接相关是指两者之间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2.间接相关是指两者间的因果关系需通过第三方媒介发生;3.被动相关是指在主导因果关系决定下的相关。
3.社会资本
上述社区发展内容及其相互间的协调对社区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西方社区发展规划理念中非常注重对人与人之间互动所产生的动力的培育。社区各方成员的协调涉及社会资本这一概念,社会资本常被用于市民社会和社区发展、社区组织以及社区参与等的过程与成果的描述及评判。
正如物质资本指向物质对象、人力资本指向个体特性,社会资本指向的是个体间的联系——即社会网络与社会规范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信赖感。在这一层面上,社会资本的概念更接近于“市民德行”(civic virtue),但这两者之间并非等同,只有在相对孤立的个体市民能够有效联合起来,形成互动的社会网络时,社会资本才产生(Putnam,2000)。
因此就理论而言,社会资本指的是一系列的制度、关系,以及保证社区中社会互动频度和强度的规范;同时,社会资本又不仅仅是这些制度或规范的简单加和,而应该能够将这一系列的制度、规范有效“粘合”起来(世界银行,1999)。社会资本还可以理解为由积极的人际关系储备构成:例如信任感、相互理解、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等一系列可用以有效组织社区人际网络合作互动的纽带(Cohen and Pmsak,2001)。
由于社会资本在公众集体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从质量和数量上影响着解决的结果,因此,在社区发展中,社区社会网络中固有的、基于互惠主义的共有的信念、共享的信息及相互间的信任感就显得较为重要,这种默契能促进协调与合作,具有互利性。
社区发展的方法与步骤[4]
社区发展的方法与步骤是指推进社区发展的手段、途径和程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和环节:
(1)社区调查
社区调查的目的在于运用科学的方法了解社区的实际状况。为社区发展计划的制定和社区发展活动的实施提供依据和参考。社区调查的内容重点是社区存在的问题,社区资源状况、社区文化背景、社区内部关系等。社区调查的方式主要有全面调查、典
(2)社区发展计划的制定
社区发展计划是指对社区发展的整体规划和设计或对社区发展某一个或若干个方面的工作的部署和安排。制定社区发展计划的目的在于,有效地利用社区资源,协调社区的各种社会关系,合理地发展社区居民的生活服务设施,充分调动社区居民的参与积极性,从而促进社区的综合协调发展。社区发展计划是多种多样的,按其内容,可分为单项计划、多项计划和整体规划;按其时间,可分短期计划、中期计划和长期计划等。
(3)社区内部力量的动员与协调
社区内部力量的动员和协调就是通过集会、讨论、征求意见、宣传等方法,协调社区内部各团体、各阶层的关系,广泛动员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社区发展,以实现通力合作和社区整合。
(4)社区发展资金的筹措
社区发展资金的筹措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申请政府的资助;二是进行社会募捐。社会募捐是社区发展资金来源的一个重要渠道。社会募捐的对象包括居民个人、宗教组织、慈善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等。
(5)社区服务的实施
按照联合国经济与社会理事会1960年发表的《社区发展与有关服务》报告的研究,社区服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农业服务、营养服务、社会教育、职业训练、合作事业、家庭副业、社会福利、住宅建设、卫生服务等。社区服务分为直接服务和间接服务。直接服务是指社区发展组织举办的有关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各种活动。间接服务是指社区工作人员所作的调查、设计、募捐、人员训练、工作评价等工作。
(6)社区发展方案的评估
社区发展方案评估的目的在于使人们全面了解和认识社区发展方案的执行情况、所取得的实际效果和存在的问题,为方案的修正和改进提供参考,以使方案同社区的长期发展目标相一致,促进社区协调发展。社区发展方案的评估主要涉及以下内容:方案实施的可行性,方案实施的过程及情况,方案实施所取得的实际效果,方案实施所获得的认同度,方案实施的成本和效益,方案与社区发展整体目标的吻合程度,方案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措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