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74个条目

社區整合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社區整合

  社區整合是指社區各要素之間彼此適應與調節,以達到相互協調和良性運行。社區整合主要表現為社區參與活動的增多、社區成員積極性的提高、社區歸屬感的增強等。

  社區整合的根本目的是協調社區中的政治文化經濟人際關係社會生活等各種關係,調整社會分化過程中產生的社會問題

社區整合的內容

  就總的情況而言,在整合度較高的社區,居民對社區的認同度也較高,而在整合度較低的社區,居民對社區則較少認同心理。在一個整合度極高的社區中,居民大多會積极參加社區活動,社區各要素間的合作關係也隨之增強。總的說來,社區整合應包括以下方面的內容:

  1、文化整合

  文化整合是指藉助社區機構組織及相應社區規範,使社區各階層居民在價值、信仰、思想觀念上保持一致,從而能用社區主流文化所倡導的價值與觀念指導自身行為,自覺將自身行為限定在文化所容許的範圍之內。特別是在社會處於轉型和變化的時期,文化異質性增強,人們在價值、觀念上呈現出多元趨勢,社區更應藉助其文化整合機制,在居民中倡導一種符合新時期發展需要、有利於社區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建設的基本價值體系,為社區大系統的整合創造條件。

  就其實質而論,價值觀念是居民行為的重要精神動力,它在思想上規範著生活於社區中居民的言、行,維繫著居民言、行與社區系統的一致性。正確的價值觀念導向可以統一居民的思想和行為,保持整個社區的整合狀態。因而居民的價值整合在社區文化整合中占據首要地位。不僅如此,價值整合還是社區整合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整合機制。只有保持基本價值的一致,社區才會在結構與行動上保持協調,居民才可能有共同的社會生活。當然,任何社區中的個人在價值觀念上均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差異,但是,只要經過統一的、特殊的文化熏陶,必然會在社會生活的基本方面形成大體一致的觀念。因為,凡是被特定社區文化肯定的事物,必定會符合多數成員的價值。反之亦然。

  2、規範整合。

  社區的規範是建立在相應社區價值基礎之上的,是因價值而產生的價值保障機制。一般說來,規範建立必須經由文化整合途徑,才能變得系統而協調。通過文化整合,社區規範會逐漸內化,維持特定社區的社會秩序,使社區事務及居民生活能順利進行。

  換言之,規範整合的目的是建立一整套相應秩序和制度,確定社區各構成要素間的社會關係和互動形式,為所有組織機構活動的順利開展和社區居民的正常生活提供一整套規則。

  3、溝通整合

  溝通整合是指為確保社區人際溝通的順暢與人際關係的融洽而進行的整合。尤其是在現代社會人際關係日益淡漠,人際交流阻隔的情況下,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越來越呈現出非人格化的疏遠和隔離,因而更需進行溝通整合。

  為此,社區應該通過社會組織和社區機構的集體活動,為居民創造彼此接觸,互相交流的機會,以增進彼此間的互動,擴大居民的人際交往範圍,滿足其交往需求情感需要,造就居民在心理上的相容性,增強彼此的認同感。減少因互不瞭解形成的陌生心理,降低因誤解而造成的人際矛盾和人際糾紛,增強團結,使居民能夠生活在互敬、互愛、互諒、互助的文明氛圍中。

  4、功能整合。

  社區是由不同組織、機構,不同人群組成的小社會,整體內部各組成部分存在著直接或間接的相關關係。一方面,社區各要素在功能上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另一方面,彼此又交叉、滲透,相互依賴。不僅如此,社區各部分間的聯繫是多方面、全方位的,很少發生單一的聯繫。這是因為社區是一個綜合的生活共同體,在這個共同體中,各階層居民及各社團結構的需要均需獲得滿足。社區內部組織的複雜性決定了社區的功能整合機制。只有通過各部分間的功能整合,才能使社區組織和結構在功能上形成互補關係,使社區各要素間在關係中形成分工合作,相輔相成的融洽局面,以保證整體正常功能的完善發揮。此外,社區還應通過既定規範,促進或抑制各組成部份的功能作用,使各部分功能的發揮滿足社區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需要,以保證社區大系統的功能作用。

  值得註意的是,社區整合的概念並非絕對的,它並不要求社區居民在價值、信仰,行為模式等方面完全一致,而是表現為居民在基本價值和行為模式一致基礎上的求同存異。尤其是隨著現代社會分化程度的加深,無論是價值還是人的行為,均存在著多元化的變化勢頭。這種價值和行為的差異性是社區開放度增大的標誌。只有在開放體系中存在的個人,才能保持其個性差異,併在文化和規範允許的情況下,按自身價值行動。而這種觀念和行為的相對自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進社會的改變和發展,使社區更具活力。

社區整合的因素

  促進社區整合的因素主要有:

  1、社區共同利益

  發展社區經濟滿足社區居民的共同需要,可促進社區居民相互間的合作與一致。

  2、社區領導者。

  具備以下條件的社區領導者(正式領導者或自然領導者)可促進社區的整合:願為社區居民服務;能看到社區全面利益;能與社區中各界人士接觸;志願在本社區長久居住;具有社區中重要職業的身份;能使用民主領導方式;不為派系利益左右;能對他人產生影響,等等。

  3、社區互助技術。

  促進有移民的社區的整合,要運用各種互助技術。如發展居民新的共同價值觀;擴展各類居民的活動範圍;介紹新成員加入社區各群眾團體;邀請新成員參加社區工作並予以表彰等等,以加強新老居民間的溝通與瞭解,促進其相互間的適應與合作。

  4、社區標誌與儀式。

  前者指社區中共有的名勝古跡、自然風景、紀念建築、獨特傳統,以及社區中自行組織的球隊、樂隊、文藝團體等等;後者指社區的節日慶典,如新建築落成典禮、學校開學或畢業典禮等等。當這些標誌與儀式能為社區居民所賞識並提高他們對社區的共同情感時,它們就能成為促進社區整合的力量。

社區整合的形式[1]

  社區是一個複雜的多元系統。社區整合是多因素、多力量互相影響和綜合作用的結果。因而社區整合形式與社區自身性質,內部結構組成有關,社區內部各部分之間的相互關係,從根本上制約著社區的整合形式。就社區各要素問的結合性質而論,社區整合形式可分為同質整合與異質整合兩種。前者是在各社區要索性質、功能相近的社區中進行的整合活動,是在同質文化的基礎上形成的整合形式;後者則是在社區各要素(其中包括人口要素,即社區居民)性質功能呈現出極大差異性的社區中進行的整合活動,是對不同文化特征,不同功能、作用的社區要素的整合。

  法國社會學家E.杜爾凱姆在(社會分工)一書中曾系統地討論過整合問題。杜爾凱姆認為,不同性質的社區整合方式不同。在傳統的、生產力發達的農業社區中,社區的整合依靠“機械團結”。這種機械團結完全建立在社區中個人間的相似性和同質性之上。由於社區中的個人意識到彼此間差異性較小,生活方式相同,價值、信仰一致,情緒體驗基本無差異,因而成員間心理認同度大,社區凝聚力強,社區整合度也較高。但是,這種高整合狀態是與社區的高一致性相關的。在這種高一致性社區中,居民在財富占有,社會地位上並未產生分化現象,成員個性完全被湮沒於集體之中。由於共同信奉的宗教和“圖騰”將社區成員整合為一體,個人行為帶有極大的集體順從性。這種傳統“機械團結”的客觀標誌則是對差異性、異質性的強制和壓迫,差別和異質性總會被“機械團結”所消滅。杜爾凱姆進而認為,這種“機械團結”是同質社區整合的紐帶,同質社區的整合依靠的是機械團結。

  隨著社會分工的產生,人們的交往方式拓寬,謀生手段開始多樣化,分工導致社區分化現象產生,社區同質性降低,異質性開始增強。因此,現代社會的整合機制則以分工為紐帶,形成一種有機連結。杜爾凱姆認為,現代社區如一個具有各種器官的有機整體,居民按分工執行自己的專門職能。現代社區的有機團結是建立在異質性基礎之上的,個人與群體的差異顯著。這種差異性隨著社區的發展而增強,社區發達程度越高,異質性也更大。分工雖然導致分化,但它使成員之間彼此依賴,從而圍繞分工,又出現了新的整合趨勢。杜爾凱姆最後認為,分工越細,居民對社區依賴越深,個人行動專業性越強,個性更加鮮明。而社區中部分的差異性越大,社區整合的統一性越有可能。

  改革開放之前,在自然經濟占主體地位的農村社區,作為社區主要構成部分的農戶,在結構、功能上十分相似,居民有共同的語言、文化、習俗和勞作、生活方式,特別是在人民公社化時期,農村居民的個性幾乎完全被湮沒在文化的同質性中,社區整合為同質集合形式。改革開放之後,社會流動加快,城市社區異質性增強。但是,發達的社會分工仍是社區整合的基礎,個人不能脫離整體生存的現實使居民更多地依賴於他人的勞動協作和整體力量,併在此基礎上形成社區的異質整合。

  系統理論認為,任何組織和結構均非諸要素的簡單相加,組織或結構中諸要素的有序結合會產生一種整合效應,即出現一種整體大於部分簡單相加之和的良好效果。換言之,多要素集合化的結果會使整體產生一種新的性質,這種新性質的表現效果具有超個體總和的規定性。社區整合可以產生超越個體簡單集合的更強力量,促進社區目標的實現,滿足社區各要素的需要。整合的社區對居民行為有較強的導向作用,對越軌和偏離現象也有更大的控制力。只要城市社區能發揮其整合功能,強化居民間的對話與溝通,在文化、價值、規範、行為方面進行多向整合,就能充分發揮社區居民的積極作用,消除其消極影響,使城、鄉社區建設向著良好方向發展。

社區整合的做法

  (1)通過宣揚或倡導一種基本價值觀念,為社區整合提供基礎。

  (2)造就一種社區組織體系,為社區組織共處於一個整體之中提供結構框架。

  (3)通過社區內部的利益調整活動,增強社區內部各組成部分之間的利益相關性。

  (4)通過風俗、禮儀輿論和其他集體活動形式,增強社區成員在共同生活中產生的認同感和對特定地域與特定地域性社會組織產生的歸屬感和地域共存感。

  (5)以緊湊的聚居形式和交通網路將社區各組成部分在空間上連為一體。

  社區整合的前提是構成要素的共同性與相互依賴性;社區整合存在的基礎是社區成員在價值體系或生活目標上的基本一致性;社區整合存在的條件是社區成員對社區生活的共同參與;社區整合的保證是一系列鼓勵整合行為、抑制非整合行為的制度和規範;社區整合的作用在於將社區構成要素的分力匯成合力,維持社區的存在與發展。

參考文獻

  1. 張勝康.論社區整合[J].四川社科界,2004,10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3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Lin,寒曦,刘维燎.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社區整合"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