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34个条目

綠色建築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綠色建築(Green Building)

目錄

什麼是綠色建築[1]

  綠色建築是指在建築的全壽命周期內,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築。

  綠色建築為人類提供一個健康、舒適的工作、居住、活動的空間,同時實現最高效率地利用能源、最低限度地影響環境。

綠色建築的起源和發展[2]

  綠色建築源於20世紀70年代中期。1973年,歐佩克國家爆發的石油危機波及美國,導致汽油價格飛速飈升。美國政府開始在全國範圍內對燃料實行配額使用,此舉促使許多美國人認識到過度依賴單一能源的風險和不明智。由此推動了對太陽能和電機的研究和關註。建築學家也從建築角度尋找建築物的節能途徑,包括採取各種措施封閉房屋門窗以及使用絕緣材料(如石棉)等提高供暖和供冷的熱效率。

  70年代後期和80年代初期,人們又逐步認識到不適當地採取門窗封閉和採用絕緣材料,會導致有毒有害物質的釋放,例如地毯、乙烯塑料牆體和地面地板釋放的有毒物質,絕緣材料中的有毒物,作坊和櫥櫃中的甲醛等。因而建築學家進一步研究和實施節能與保護室內空氣質量並重的措施,包括建築物內充分通風、採用大量的自然光以及擯棄化學處理材料而使用天然材料。

  此時,歐美國家有一些建築師應用生態學思想設計了不少被稱之為“生態建築”的住宅。在設計上一般基於這樣的思路:利用覆土、溫室及自然通風技術提供穩定、舒適的室內氣候;風車及太陽能裝置提供建築基本能源;糞便、廢棄食物等生活垃圾用作沼氣燃料及肥料;溫室種植的花卉、蔬菜等植物提供富氧環境;收集雨水以獲得生活用水;污水經處理後用於養魚及植物灌溉……因此,在這類建築中,草皮屋頂、覆土保溫、溫室及植被、蓄熱體、風車及太陽能裝置等成為其基本構造特征,如位於美國明尼蘇達州的歐勒布勒斯住宅就是這樣的一個典型建築。

  1985年,出現了“綠色建築”這一辭彙。美國紐約市環境保護基金會在公園路建成了一幢新型建築大樓。這幢大樓採用獨特的集中式自然採光結構、無毒絕緣材料和自然材料。此後,綠色建築的概念不斷為更多的人士所接受。企業老闆也認識到,節能意昧著節約資金,更多的陽光和新鮮空氣意味著雇員的心情愉悅因而也意味著更高的工作效率。1992年,美國建築研究所出版了《環境資源指南》第一版。此時,更多的人士認識到,綠色建築不僅是要建設地球友好的牆體建築物,而且也是為了確保空氣質量、節約能源、再迴圈和把建築物的負面影響降至最低。

  1992年裡約地球峰會上,綠色居住建築(綠色家居)曾經風光無限。聯合國向美國的“奧斯汀綠色建築計劃”授予了“環境示範行動”稱號。該計劃是由美國德克薩斯州奧斯汀市一家建築研究設計中心指導,由城市政府提供資金完成的。這是美國(也許是國際上)首次由一個城市建立與可持續性相關的建築計劃。該計劃的成功實施,也激發了美國其他各州和美國能源部進行類似項目的投資。波特蘭、丹佛和西雅圖等許多增長迅速、環境意識高的城市等已經發起了綠色居住建築計劃。這些計劃要求經營者學會節能、節水以及採用替代材料。許多計劃還派遣專家對相關建築進行地球友好性打分,以反應建築物設計和構築的環境市場價值,例如,不使用原始林木材可得2分,帶集水系統可得15分等。

  1998年10月26日至28日在加拿大西部都市溫哥華市中心海特攝政大酒店召開了“98綠色建築的挑戰”(Green BuiLding Challenge’98)會議。芬蘭、加拿大、英國、荷蘭、美國、丹麥、法國、挪威、奧地利、瑞典、瑞士、日本、德國、波蘭等14個國家派出了17個研究小組,參與會議的學術交流,介紹本國在綠色建築方面的實踐與經驗。我國大陸以及香港和臺灣地區也有代表參加,但沒有參加論文交流和發言。本次會議所討論的專題非常廣泛,分別涉及:綠色建築的評估工具及其運用,綠色建築的設計及其支持工具和過程,綠色建築的反饋信息,綠色建築的原則與理論,室內物理環境,城市問題,綠色城市的評估,有關國家綠色建築的實例等。會上對34個綠色建築進行了詳細評估,另有約100個建築在會上進行了展示。

  “綠色建築挑戰”是由14個國家組成的伙伴計劃,旨在開發和試驗建築物環境行為的新型系統。加拿大自然資源部作為該計劃的秘書處單位,由各國代表組成的國際框架委員會協調整個技術過程。計劃2000年10月下旬在荷蘭阿姆斯特丹召開第二次會議。

綠色建築的特點[3]

  一是綠色建築能夠使能源、資源消耗降至最低程度,想方設法利用太陽能、風能、地熱、生物能等天然能源再生能源,利用節能技術並防止污染,綠色建築和既有建築相比,耗能可以降低70%—75%,甚至更高。

  二是綠色建築具有地域性特征,強調採用本地的原材料,尊重本地的人文、自然、氣候條件,在風格上完全是本地化的,所以產生出新的建築美學和健康舒適的生活環境,而不是選用一般建築的商品化的生產技術,建造過程的標準化產業化造成了大江南北建築風貌大同小異。

  三是綠色建築周圍環境有潔凈的空氣、水源和土壤,避免不良自然環境的危害,不易遭受自然災害的侵襲,儘量保持和開闢綠地,在建築物周圍種植樹木,以改善景觀,保持生態平衡,並取得防風、遮蔭等效果。

  四是綠色建築有健康舒適的結構佈置,朝向、形狀、室內空間佈局合理,有良好的自然採光系統和充分的自然通風條件,宜人的周圍環境,其內部與外部採取了有效連通的辦法,能對氣候變化自動調節。

  綠色建築遵循可持續發展原則,體現綠色平衡理念,通過科學的整體設計,集成綠色配置、自然通風、自然採光、低能耗圍護結構、新能源利用、綠色建材和智能控制等高新技術,綠色建築必須充分展示人文與建築、環境與科技的和諧統一,它不僅可以滿足人們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而且能源和資源的消耗最為經濟合理,對環境的影響最小。

綠色建築的原則[4]

  綠色建築應遵循以下原則:

  1、和諧原則

  建築作為人類行為的一種影響存在結果,由於其空間選擇、建造過程和使用拆除的全壽命過程存在著消耗、擾動以及影響的實際作用,其體系和諧.系統和諧、關係和諧便成為綠色建築特別強調的重要的和諧原則。

  2、適地原則

  以人居系統符合生態系統安全、健康而客觀存在為依據,建設適宜空間、高效利用土地,符合人文特性、經濟屬性及建設選址的科學規劃、設計行為,是綠色建築建造、使用所必須遵守的條件和根本性原則。

  3、節約原則

  資源占有與能源消耗在符合建築全壽命周期使用總量與服務功能均衡的前提下,實現最小化與減量化的節約原則。

  4、高效原則

  建築作為人類的居所,其建造、使用、維護與拆除應本著符合人與自然生態安全與和諧共生的前提,滿足宜居、健康的要求,系統地採用集成技術提高建築功能的效能,優化管理調控體系,形成綠色建築的高效原則。

  5、舒適原則

  舒適要求與資源占有及能源消耗,在建築建造.使用與維護管理中一直是一個矛盾體。在綠色建築中強調舒適原則不是以犧牲建築的舒適度為前提,而是以滿足人類居所舒適要求為設定條件,通過人類長期依托建築而生存的經驗和科學技術的不斷探索發展.總結形成綠色建築綠色化、生態化及符合可持續發展要求的建築綜合系統集成技術.以滿足綠色建築的舒適原則。

  6、經濟原則

  綠色建築的建造、使用、維護是—個複雜的技術系統問題,更是—個社會組織體系問題。高投入、高技術的極致綠色建築雖然可以反映出人類科學技術發展的高端水平√旦是並非只有高技術才能夠實現綠色建築的功能、效率品質適宜技術與地方化材料及地域特點的建造經驗同樣是綠色建築的重要發展途徑。唯技術論和唯高投資論都不是綠色建築的追求方向,適宜投資、適宜成本和適宜消費才是綠色建築的經濟原則。

  7、人文原則

  建築是人類抵禦大自然對人類傷害與威脅的庇護所,保障人類生產、生活的生存安全、健康、舒適,從遠古人類棲息的”巢”、“穴”到”器“含義的建築,人類始終把集人類智慧、文明的建築與文化、美學、哲學緊密相連。凝固的文明結晶、社會人文雕塑都是對建築的人文價值的高度概括,建築既有歷史性,也有傳承性.更有人文特性。無論在任何國家、城鄉、地區.沒有文化內涵的建築都會使人居系統缺少特點、特色與特質,不但喪失了地域化優勢,更失去了國際化能力。這也是失去了人居生態系統中除自然生態、經濟生態以外的另一個重要生態要素——社會生態,人文原則就是一項不可或缺的生態原則。

綠色建築的耗能特點[5]

  綠色建築岡地制宜地採用了各項節能技術,盡呵能地採用可再生能源,強調高效率地利用資料,最低限度地影響環境,與傳統建築相比,其耗能具有自身特點

  1、環境友好

  綠色建築地制宜地使用風能、太陽能、水能生物質能地熱能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這些可再生能源因其自身清潔、環保,可以大量減少CO2、SO2、NO2這些酸性物質的排放,從而大大減lbXg"環境的影響.

  2、可再生能源利用率高

  為了減少對常規能源的消耗,促進人類可持續發展,綠色建築根據當地氣候和自然資源條件,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我國《綠色建築評價標準》對綠色居住建築可再生能源的利州量作了規定:一般項為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占建築總能耗的比例大於5%;優選項為可冉生能源的使朋占建築總能耗的比例大於10%,對於綠色公共建築,《綠色建築評價標準》規定:一般項為採用太陽能、地熱、風能等可冉生能源利用技術;優選項為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占建築總能耗的比例大於5%。

  3、能效比和能源利用率高

  綠色建築內的暖通空調系統及熱水系統採用町再生能源技術、高性能繫數的冷熱源機組、變頻泵等多項節能技術,從而極大地提高了其系統能效比。綠色建築的照明和用電設備可以採用高效率的設備、先進的控制策略等節能技術,從而提高了能源利用率。此外設置在綠色建築的BAS,可以分項計量建築內各系統的耗能量,全面掌握建築能耗,便於發現有節能潛力的系統,提高系統管理水平和提出有針對性的改進措施,並且可以對設備的運行情況進行有效的淵節,減少不合理的能源消耗,這些十分有利於提高綠色建築的能源利用率。

綠色建築的實現途徑[6]

  1、加大宣傳力度,完善政策法規

  要牢牢樹立綠色建築的意識併在社會上大力宣傳,讓人們理解綠色建築的優點,組織全社會都參與到建築節能的活動中來,形成全民節能的意識。

  不僅如此,由於綠色建築以及建築節能市場是一個市場機制容易失靈的領域,尤其在既有住房節能改造、新能源的利用等方面,需要強有力的行政干預才能取得實質性進展。缺乏統一的協調管理機制,會形成不良競爭局面,也會產生各種社會資源的浪費。發達國家對建築節能都有一系列財稅政策支持,我國也應建立、健全相應的財稅政策體系,鼓勵和支持綠色建築的發展。在政府經常性預算中設立建築節能支出項目,主要用於節能宣傳、技術開發、示範推廣以及能耗調查和節能監管;將長期國債中一定的比例用於建築節能投入;設立既有建築節能改造專項基金和供熱運行機制改革專項基金;對建築節能產品減徵增值稅等。通過節能和環保政策,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消除市場失靈對綠色建築發展的消極影響,並可提高資源的配置效率。當然,綠色建築以及既有建築綠色化節能改造,光靠政府投入很難解決如此龐大的資金需求,社會各界投資,開發商房屋產權單位、業主都要發揮積極作用,甚至引入外資參與。只有政策發揮好引導和規範作用,才有利於促進綠色建築市場的健康發展;而不是過多干擾市場運行,去參與市場競爭甚至代替市場,妨礙其市場機制運作以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

  進一步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可在制度上對建築節能給予保證。通過法律手段,綠色建築體系的技術規劃才能夠轉化為全體社會成員自覺或被迫遵循的規範,綠色建築運行機制秩序才能夠廣泛和長期存在。

  2、加快技術進步,整合技術資源

  要發揮好技術和產品的節能環保作用。綠色、節能、環保等理念是通過很多技術體系來支撐的。要加快技術進步,不斷創新技術、工藝材料,在此基礎上,根據氣候條件、材料資源、技術成熟程度以及對綠色建築的功能定位,因地制宜,選擇推廣適應當地需要的、行之有效的建築節能技術和材料。

  在技術創新上,著力創新節能降耗減排技術,節水與水資源利用的設計技術,提高室內環境質量設計技術等,加大外牆內保溫技術、空心磚牆及複合牆體技術、節能窗的保溫隔熱和密封技術,以及太陽能、地熱等可再生能源技術的開發應用力度。

  在建材選用上,要按照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原則,發展新型綠色建材,完善有關技術標準,實施資質認證制度,加強各項性能指標的檢測,加速新型節能綠色建材的推廣應用,並儘量使用可再生建材,加大對新型管材系統和節水節電設施的應用,如用化工合成管材替代傳統的鑄鐵管材,全面推廣節水水箱、便器和延時感應沖洗閥等節水設施,配置中水回用系統,廣泛採用節能燈具、聲光控開關等高效節電設施等。

  在技術整合上,在綠色建築領域,新觀念、新技術、新建材不斷涌現,不缺乏技術,缺乏的是整合。關鍵要根據建築功能要求,把不同的節能技術有機地整合到同一建築中,統籌協調發揮其各自的作用。例如,針對節能降耗,既應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又要充分採用新興技術、新型材料、新型裝備,更多依賴建築智能化系統來實現對各系統的控制,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此外,應積極建立建築節能技術交流推廣平臺,主動吸收國外先進的建築節能經驗和技術,併在全國廣泛推廣。

  從建築全壽命周期出發,正確處理節能、節地、節水、節材、環保及建築功能之間的關係,鼓勵綠色建築技術、工藝、建材的研發,廣泛利用智能技術完善建築功能,降低建築能耗並以綠色技術的不斷創新,推動建築業走向集約化發展的道路。

  3、完善監管體系,註重過程監督

  綠色建築是一個貫穿規劃、設計、施工、使用全過程的系統化工程,體現為全過程的系統管理。節能降耗並不僅僅是決策者和設計師的事情,需要每一個人都參與進來,在策劃設計階段要堅持節能環保原則,施工過程、建材選用、施工工藝和日常使用都要達到節能、降耗、環保的要求。

  在立項階段,在對新建建築工程項目的可行性研究報告或者設計任務書進行論證和評價時,應包括合理利用能源的專題論證,並作為項目審批的重要內容。

  在設計階段,要對建築物的各項環境指標進行周密考察,嚴格按照節能標準和規範進行設計。在設計過程中,針對綠色建築各個構成要素,確定相應的設計原則和設計目標。綜合考慮能源、資源、建築材料、廢棄物等各種建設過程和使用過程中有關因素,通過詳細的環境評估、工程分析,選擇合適的工作方式和手段,形成多元化的建築文化。在設計完成後,要進行電腦模擬,對建築本身、能源轉換及設備系統、可再生能源這三項與建築節能密切相關的內容進行評估,併進一步加以優化。

  在招標階段,實施市場準入制度,註意將建築節能技術的落實列入重要評價條件作為評定和選擇的依據,施工單位應具備ISO 14001環境管理體系認證要求,具有相應的建築和節能施工資質。

  在施工階段,採用快速施工工藝、清潔施工工藝、迴圈使用施工工藝、保溫施工工藝等,以提高效率,節約能源,增加和延長材料的利用率;還可減少用材不當和施工污染對人體健康造成的影響;認真落實建築節能管理相關措施,著力抓好建築施工階段執行標準的監管。

  在驗收階段,把節能環保技術和建材的應用情況,作為審核工程質量不可忽視的因素,在檢測的基礎上對節能和各類環保指標進行科學評估和全面驗收。

  在使用階段,建築交付使用以後的物業管理和用戶日常節能至關重要,物業管理部門要通過對設備運行狀態進行監測和相關數據的測量彙總,用數據提醒用戶如何最合理地實現節能目標,要細化到用戶應該什麼時候開窗通風等細節,而不是單靠空調調節室內溫度。

  綠色建築所採用新技術、新設備運行狀態的監視和控制,要納入到現有的控制體系中來,實現這些新技術、設備與現有控制手段的有機結合。要定期檢查能耗情況,結合氣候變化、入住率、設備狀況等實際使用條件下的能耗分項計量數據,判斷該建築運行管理是否節能高效,從而獎優罰劣,並完善包括節能和環保內容在內的房屋建築質量賠償辦法。

  4、充分發揮市場的激勵和約束作用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綠色建築首先是一種商品,它從生產到消費背後有許多利益主體共同支撐,這些利益主體共同構成一條完整的產業鏈。作為這一產業鏈條的不同環節,開發機構、研究機構、設計機構、建設機構、產品供應商、行業協會消費者金融機構乃至媒體等方方面面,都在綠色建築這項高度集成的系統工程的發展歷程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是制約綠色建築發展的直接因素。只有市場機制才能將這些利益主體統一起來。要完善市場運行機制,使各個利益主體既各得其所,又相互配合,以調動各方面發展綠色建築的積極性。發揮市場配置資源基礎性作用的方式多種多樣,除了各種要素的市場化配置之外,實行建築能效認證和標識制度,是常用的市場化方式。德國制定了房屋建築的能耗標準,提出了“能源證書”概念,即建築開發商銷售住房時,必須向購房者提供住宅每年能耗的“能源證書”,以提高透明度,讓消費者放心;在美國,建築要由該國綠色建築委員會“能源與環境設計先鋒”進行認證。只有當綠色環保成為社會消費的主流理念,綠色成為一種潮流綠色,建築市場的發展才能形成不竭的動力。

  總之,發展綠色建築是建築業轉變發展方式的基本趨勢。要抓住降低碳排放、降低能源消耗這個關鍵,努力發揮好技術創新的支持作用、行業監管的規範作用、政策引導的促進作用、市場機制的效率作用,實現綠色建築的持續健康發展。

發展綠色建築的意義[6]

  大力發展綠色建築意義重大。它是落實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的重要舉措;是轉變建築業增長方式的迫切需要;是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促進資源綜合利用,建設節約型社會,發展迴圈經濟的必然選擇;是節約能源,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關鍵環節;是探索解決建築行業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等問題的根本途徑;是改造和提升傳統的建築業、建材業,實現建築事業健康、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重大戰略性工作。

  1、綠色建築節約能源和資源,減少C02的排放

  建築本身就是能源消耗大戶,同時對環境也有重大影響。據統計,全球有50%的能源用於建築,同時人類從自然界所獲得的50%以上的物質原料也是用來建造各類建築及其附屬設施。另外,建築引起的空氣污染、光污染、電磁污染占據了環境總污染的1/3還多。人類活動產生的垃圾,其中40%為建築垃圾。對於發展中國家而言,由於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對住宅、道路、地下工程公共設施需求越來越高,所耗費的能源也越來越多,這與日益匱乏的石油資源、煤資源產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

  21世紀上半葉中國的資源供應形勢比20世紀嚴峻得多,特別是水、.耕地與石油能源不足。如果不採取相應的有效措施,經濟繁榮的自然資源物質基礎將出現全面性危機。面對如此嚴峻的資源短缺、環境危機的局面,節約資源是中國緩解資源約束的現實選擇。目前中國建築業是占地、耗水、耗材和耗能大戶,並存在嚴重的資源浪費、污染環境等問題,大力發展建築節能和積極推進綠色建築刻不容緩。這對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具有戰略意義。

  2、綠色建築減少環境污染,保護生態環境

  大力發展綠色建築是減少環境污染、保護生態環境、提高生活質量、保障人民身體健康的迫切需要。當前農村環境問題日益突出,生活污染加劇,工礦污染凸顯,飲水安全存在隱患,呈現出污染從城市向農村轉移的態勢。這其中建築行業是主要的污染源之一。要改變這種局面,就需要大力推進以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為主要特征的綠色建築體系和生態城市建設,這是保障城鄉人民健康的迫切需要。

  3、綠色建築是建築業轉變增長方式的迫切需要

  目前,發展綠色建築已成為房地產業轉型的重要方向,成為決定企業成敗的關鍵因素。我國建築能耗在終端總能耗中所占的比例為30%,而且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而迅速攀升。房地產業在節能降耗減排中占據重要地位。大力發展綠色建築,推進建築節能,對於整個社會的節能降耗,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以及實現整個經濟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隨著可持續發展和節能環保的理念深入人心,綠色建築已成為建築業發展的基本方向。

  4、綠色建築可提供更加舒適的生活環境

  綠色建築是生態建築、可持續建築。綠色建築能夠提供更加舒適的生活環境是由其本身性質決定的。其內容不僅包括建築本身,也包括建築內部以及建築外部環境生態功能系統及建構社區安全、健康的穩定生態服務與維護功能系統。通過綠色建築,可以充分利用一切資源,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從規劃、設計、環境配置的建築手法人手,通過各種綠色技術手段合理地提高建築室內的舒適性,同時為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環境質量。室外環境是通過科學的整體設計,集成綠色配置、自然通風、自然採光、低能耗圍護結構、新能源利用、中水回用、綠色建材和智能控制等高新技術,達到資源利用高效迴圈、節能措施綜合有效、建築環境健康舒適的目的。

  當然,人們對於建築質量的認識不可避免要經歷一個從膚淺到內在的發展過程,從豪華裝修到豪華綠化再到今天的綠色建築,人們最終會發現,只有強調環境友好、健康高效的綠色建築所帶來的建築質量,才是深刻而本質的。正是由於可持續發展、能源危機、房地產轉型和消費者需求變化都在綠色建築中找到了共同的契合點,綠色建築的興起成為了發展的必然選擇。

我國綠色建築的現狀與展望[7]

  我國在改革開放之前,長期實行計劃經濟。建築領域在許多方面用材用料多處於“吃大鍋飯”的狀態,建築生產中例行節約始終強調得不夠,在建築的標準方面餘量也太大,使我國建築能耗高、浪費大。近30年來中國的建築發生非常大的變化,但家庭住房的自有率高,生產方式屬粗放型,增長方式也不合理,生產效率低,能耗高,技術含量低,生產污染嚴重等問題,都影響到我國綠色建築的發展乃至可持續發展。

  如前所述,發展綠色建築意義重大,推進綠色建築的發展是建設事業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的重要舉措;是貫徹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的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是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搞好資源綜合利用,建設節約型社會,發展迴圈經濟的必然要求;是實現建設事業健康、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重大戰略性工作。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提出:“堅持開發節約並重、節約優先,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大力推進節能節水節地節材,加強資源綜合利用,完善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全面推行清潔生產,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節約型增長方式。推進綠色建築是發展節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築的具體實踐”。

  中國在建築節能方面已經做了20多年的工作,並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1986年,我國開始制定自己的節能法規。1995年,建設部制訂了《建築節能“九五”計劃和2010年規劃》,其基本目標是新建採暖居住建築1996年以前在1980~1981年當地通用設計能耗水平基礎上普遍降低30%,為第一階段;1996年起在達到第一階段要求的基礎上節能30%,為第二階段;2005年起在達到第二階段要求的基礎上再節能30%,為第三階段。

  對採暖區熱環境差或能耗大的既有建築的節能改造工作,2000年起重點城市成片開始,2005年起各城市普遍開始,2010年重點城市普遍推行。對集中供暖的民用建築安設熱表及有關調節設備按表計量收費的工作,1998年通過試點取得成效,開始推廣,2000年在重點城市成片推行,2010年基本完成。新建採暖公共建築2000年前做到節能50%,為第一階段,2010年在第一階段基礎上再節能30%,為第二階段。

  夏熱冬冷區民用建築2000年開始執行建築熱環境及節能標準,2005年重點城鎮開始成片進行建築熱環境及節能改造,2010年起各城鎮開始成片進行建築熱環境及節能改造。

  在村鎮中推廣太陽能建築,到2000年累計建成1000萬平方米,至2010年累計建成5000萬平方米。村鎮建築通過示範倡導,力爭達到或接近所在地區城鎮的節能目標。

  1996年出台一個很重要的國家標準《民用建築設計標準》,也就是採暖居住區必須實行這個標準,這包括三北地區,占中國國土的70%,確定了節能能耗,其中建築節能要節約30%,採暖設備節能要節約20%。但由於當時節能的手段不行,技術不配套,大部分地區經濟能力有限,政府決定放寬四年,2000年在全國正式推廣,但是在北京、天津在1996年已經開始執行。北京、天津占了三北地區節能的70%,因此現在北京市節能標準提高到了節約65%。

  1998年發佈《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築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節約能源法》,提出建築節能是國家發展經濟的一項長遠戰略方針,能源的節約與能源的開發並重,並把能源節約放在首位。

  國家目前正在積極編製一些建築節能管理條例,以及節約用水的管理條例、建築工程驗收規範,還有城市照明的導則等。

  2005年12月修訂了《民用建築節能管理規定》,頒佈實施了《公共建築節能設計標準》,同時還對全國各省、自治區(不含西藏)、直轄市、計劃單列市、省會城市共35個城市進行了建築節能工作專項檢查。

  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國民用建築節能的管理規定、法規體系初步建立;初步形成了建築節能的技術支撐體系;建築節能的試點示範工程已經完成;建立了廣泛的國際合作。但應當看到,我國建築節能工作起步晚,而且推行難度也比較大,涉及社會接受能力、資金來源的諸多問題。雖然制定了許多強制性的建築節能設計標準,但標準執行率還比較低。所以,要增強社會保護環境的意識,響應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十一五”節能的主要工作有四項:一是新建的建築全面實行節能50%的設計標準,建立4個直轄市和北方地區達到65%的國家標準和技術支撐體系,完成綠色建築和超低能耗建築的]00個示範工程,形成相關的技術配套政策;二是既有建築的改造,尤其是公共建築的改造取得突破性進展,同時北方地區的供熱體制改革基本完成,推動北方地區的既有居住建築的節能;三是可再生能源在建築中規模化的應用取得實質性突破;四是形成國家和各級政府推動建築節能有關法規的強制性推動力。

  中國在綠色建築方面也進行大量工作。在2005年,中國不僅首次頒佈已編製5年之久的《中國綠色建築導則》,舉辦“首屆國際智能與綠色建築研討會”,還從國外引進了綠色建築的先進技術,其中包括:綠色建築整體設計觀念,智能、綠色建築整體技術細節,節能建築配套產品,生態化建築新技術以及綠色建材和設備。這些舉措表明,綠色建築在中國的大有可為。

  2005年3月“首屆國際智能與綠色建築技術研討會”召開,建設部、科技部等部委正式提出綠色建築概念,以智能和綠色建築技術研究開發和推廣應用為重點開展了大量工作,組織國內科技界、企業界以及大專院校的專家學者,對我國綠色建築領域的關鍵技術、設備和產品進行了聯合攻關,現在已經取得了一些階段性成果。建設部、科技部組織編製印發了《綠色建築技術導則》,還商定“十一五”期間聯合開展“綠色建築科技行動”;建設部還設立了“全國綠色建築創新獎”,併在首屆會議上頒發了“首屆全國綠色建築創新獎”獲獎證書,又頒佈了《綠色建築評價標準》。

  我國的綠色建築發展現在正是蓬勃發展時期,到目前為止我國不同氣候區的居住建築節能標準已經出齊,建設部與科技部聯合印發了《綠色建築技術導則》,明確了綠色建築的內涵、技術要求和應遵循的技術原則,指導各地開展綠色建築工作。2006年底編製完成《綠色建築評價標準》,使綠色建築的評定和認可有章可循、有據可依。建設部正在加快研究、制定《建築節能管理條例》,明確各級人民政府、建設行政主管部門以及有關企業法律責任,相應的權利與義務。同時正在積極研究、制定建築節能經濟激勵政策,調動從事節能建築各方的主動性創造性,為節能建築的開發、建設營造良好的法律環境。目前當務之急是結合國情制定、頒佈綠色建築標準和評估規範,研究開發和推廣綠色新技術、新材料和成熟適宜的綠色建築技術體系。

  總體來說,中國的綠色建築發展應該說還是處於起步階段。隨著近年來大量國外先進技術的引入,大家對於如何發展綠色建築已經並不太陌生。綠色建築應該遵循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可持續發展就是要使經濟發展有利於當地環境和基本生活條件的變化,這已經成為目前規劃和發展的重要指導思想。針對環境污染、資源過量消耗等社會與環境問題提出切實可行、持久的解決方法,有利於未來的發展。

  根據世界各國在綠色建築發展上的一些經驗,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我們認為,目前中國的綠色建築發展應該具備下列幾方面考慮。

  (1)建築整體設計

  建築整體設計就是指在建築設計的初始階段,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通過被動式建築設計、建築參數優化設計等建築設計及技術手段,並結合周邊建築及環境的影響,而提出的可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如太陽能、風能等,減少對石油等能源的依賴,創造舒適的人居環境的設計理念。這是對綠色建築設計師的基本要求,也是目前綠色建築在我國發展的最大技術障礙之一。

  更廣泛地講,一個成功的綠色建築區域規劃還應該包括便利的公共交通設施、醫療設施、購物場所、休閑娛樂場所,儘量減少汽車的使用,鼓勵步行或使用自行車。同時應將發展社區、保護自然、保護歷史資源融為一體,充分利用現有基礎設施,減少重建。

  (2)關鍵技術及產品的研發

  綠色建築的發展,除了要有合理的建築設計,具體到建築的各個構件也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合理應用適用的節能技術可在滿足舒適要求的同時使建築節約約1/3能源費用。這些關鍵技術和產品包括低能耗高能效的建材、先進的絕熱技術、充分考慮遮陽和日光利用的高性能集成窗系統、建築氣密性的處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系統的使用、高能效設備和用具的使用、區域熱電冷聯產技術等。

  (3)資源與環境影響

  資源與環境保護是綠色建築技術發展的基石。建築與環境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在建築的建造過程中應更多註重保存建築所在地的生態完整性,註重景觀美化,選擇低能耗的建材,儘量就地取材;在選擇建材時,儘量採用可回收再利用的材料,這有利於保護自然資源和原材料;減量減少建築廢棄物,可減少垃圾對環境的影響;安裝節水、節能產品在保護資源的同時還有助於降低建築使用費用;選擇種植屋面有利於降低建築的能量使用、緩解城市熱島效應、防止暴風雨的危害,以及在保護植物和改善空氣質量方面都是有利的。

  (4)室內環境品質

  室內環境品質問題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室內熱環境問題,一個是室內空氣質量問題。室內環境的優良品質是滿足人們舒適性要求的根本,也是建築的初衷,而上述各個方面所涉及的問題,其最終目的就是要提供優質的室內環境品質,也就是要滿足舒適的熱環境要求和健康的室內空氣質量。因此,室內環境品質標準是綠色建築評價的基礎。在這裡,一方面要弄清楚熱舒適的影響機理,在此基礎之上結合氣候、建築、環境等因素改善室內熱環境;另一方面要在滿足室內熱環境的要求下,尋求室內空氣質量保證的方法。

  (5)綠色建築評估體系的開發

  國外的綠色建築評估體系發展較快,目前已基本渡過了評估參數確定階段,正逐步開始完善標識階段。相對而言,我國由於綠色建築的起步較晚,因此相應的評估系統開發工作也進行得較晚。此時應特別註意的是,由於氣候、地域、環境參數、資源狀況、人文素質、技術水平、法規標準以及發展現狀等的不同,國外體系的評估參數在很大程度上不適應於中國綠色建築的發展。因此,中國的綠色建築評估體系應建立在充分調研、科學立項、切實實踐的基礎之上,這將是綠色建築發展的一大重點。在研發新建建築綠色評估體系的同時,應同時開發既有建築綠色化的評估方法。

  (6)政策支撐

  任何一個新事物的發展都離不開推動力。而政策法規正是綠色建築發展的驅動力。在這方面,前面已經談到了很多,但是這裡仍然要加以強調。政策支撐最基本的是要建立政策法規,因此制定合理、切實可行的政策法規是保證政策實施的先決條件,要防止不切實際的理想政策。而政策支撐最關鍵的是執法力度,目前中國建築節能法規的執行力度還較低,應該設立相應的執法監督機構,切實保障建築法規的實施。與此同時,激勵政策有利於綠色建築在中國的發展,應出台相應的獎勵措施以鼓勵和促進綠色建築的開發和建設。

  (7)教育和培訓

  中國綠色建築的發展,急需一批熟知綠色建築理念,致力於綠色建築建設的決策者、開發者、規劃者、設計者、建設者和管理者職業教育培訓有利於知識的更新,與時共進。

  (8)優秀建築的推廣

  綠色建築在中國的推廣和實施還需要一段歷程。在中國綠色建築發展的初始階段,綠色建築示範工程從科研示範角度來講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但是,示範建築不應僅為示範而建設,將所有的綠色手段都搬上,而忽略大眾建築的可承受性,這就失去了可推廣性。綠色建築的實施,應該充分結合國情以及當地資源和環境特征,從合理規劃及建築整體設計著手,通過合理的建築設計,從建築自身角度減少對能源的依賴,採取合理開發當地可再生能源等切實可行的措施,對資源和能源合理應用,循序漸進地向綠色建築的方向發展。通過與建設者的通力合作,中國的優秀綠色建築的涌現將會層出不窮。

參考文獻

  1. 趙新良著.第四章 中國建築文化現代化之路 建築文化與地域特色.中國城市出版社,2012.01.
  2. 孫啟巨集,王金南編.第六章 綠色家居 可持續消費.貴州科技出版社,2001年09月第1版.
  3. 李閩榕,魏克良,馬承佳等主編.“海西”國土資源、環境保護、綠色建築理論與實踐: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高層論壇論文集.海風出版社,2009.11.
  4. 《綠色建築》教材編寫組.第一章 中國綠色建築的科學研究 綠色建築.中國計划出版社,2008.8.
  5. 楊維菊主編.第13章 綠色建築耗能檢測方法 綠色建築設計與技術.東南大學出版社,2011.06.
  6. 6.0 6.1 白潤波,孫勇主編.第一章 緒論 綠色建築節能技術與實例.化學工業出版社,2012.06.
  7. 李百戰主編;何天祺,鄭潔副主編.第一章 緒論 綠色建築概論.化學工業出版社,2007年09月第1版.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93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方小莉,Lin,Mis铭,寒曦,刘维燎,苏青荇,Tracy.

評論(共1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綠色建築"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M id efd23ded983c4bad8b5df2863f5bbfcc (討論 | 貢獻) 在 2021年1月25日 12:28 發表

好文章!

回複評論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