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25个条目

區域物流系統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區域物流系統

  區域物流系統是指以某一經濟區或特定地域為主要活動範圍的社會物流活動。

  區域物流一般表現為通過一定地域範圍內的多個企業間的合作、協作,共同組織大範圍專項或綜合物流活動的過程,以實現區域物流的合理化。區域物流通常需要地方政府的規劃協調服務和監督,在促進物流基礎設施的科學規劃、合理佈局與建設發展等方面給予支持。在規劃某區域物流系統時,例如,省域、城市物流系統,公路運輸站場規劃與佈局等,一般需要考慮區域物流設施與企業物流設施的兼容和運行方式。

  全國物流系統可以看作是擴大的區域物流系統。在全國範圍進行物流系統化運作時,需要考慮綜合運輸及運網體系、物流主幹網、區域物流及運作等。

區域物流系統的特征[1]

  將區域物流網路體繫系統化、最優化是現代物流區別於過去物資儲運的物品流通階段的最大特點。區域物流系統除了具有一般系統所共有的整體性、層次性、相關性、目的性和環境適應性等特點外,還具有以下特征:

  1. 區域物流系統是一個"人-機系統"。

  區域物流系統是由人和形成勞動手段的設備、工具所組成的,表現為物流勞動者運用運輸設備、裝卸搬運機械、倉庫、港口、車站等設施,作用於物資的一系列生產勞動。在這一系列的物流活動中,人是系統的主體。因此,研究物流系統應把人和物有機地結合起來,作為不可分割的整體加以考察和分析,而且應始終把發揮人的主觀能動作用放在首位。

  2. 區域物流系統是一個大跨度系統。

  一是地域跨度大,二是時間跨度大。在現代經濟社會中,企業間的物流常常會跨越不同地域,這使得區域物流的地域跨度更大。另一方面,企業通常採取儲存貨物的方式解決產需之間的時間矛盾, 這又使得區域物流的時間跨度加大。所以,區域物流系統必然是一個大跨度系統,其主要問題是管理難度較大,對信息的依賴程度較大。

  3. 區域物流系統是一個動態系統。

  一個區域物流系統總是聯結著多個生產企業和用戶,隨著需求供應渠道價格的變化,系統內的要素及系統的結構經常要發生變化。社會物資的生產狀況、需求變化、資源變化等均會影響到區域物流。為適應經常變化的社會環境,區域物流系統的各個組成部分也會經常修改。所以,區域物流系統是一個具有滿足區域內需要、適應環境能力的動態系統。

  4. 區域物流系統是橫跨生產、流通消費三大領域的複雜系統。

  區域物流系統的運行對象是遍及各種社會的物質資源,其大量化、多樣化特征使得區域物流更為複雜。物流活動的全過程跨越商品生產、物資流通及物品消費各個環節,並伴隨著大量物流信息,而且從事區域物流活動的人員、資金、經營網點範圍廣、數量大,這些均給物流系統的組織帶來很大的困難,因此,要做好商流、物流與信息流的協調與連接。

  5. 區域物流系統是多目標函數系統。

  區域物流系統的總目標是實現巨集觀和微觀經濟效益。但是,系統要素間有著非常強的"背反"現象,如物流成本與服務、物流成本與效率等都存在一定矛盾。因此,要建立多目標函數,併在多目標中求得物流的最佳效果。

區域物流系統的目標及評價[1]

  區域物流系統是區域經濟系統的一個分支, 其目標在於獲得巨集觀經濟效益和微觀經濟效益。這裡,巨集觀經濟效益是指區域物流系統對區域經濟效益的影響或貢獻;微觀經濟效益則指物流系統本身在運行後所獲得的企業效益。從巨集觀經濟效益出發,建立區域物流系統,必須綜合考慮物流對區域經濟社會因素的影響。從微觀經濟效益來看,其直接表現就是物流系統在組織"物"的流動中的所耗與所得之比。

  區域物流系統的構築是為現代物流發展服務的,其成功與否的標誌在於所提供的現代物流服務的效率是否最高,成本是否最低。從基礎設施項目來看,交通運輸體系、物流倉儲系統、物流信息交換以及傳輸網路建設的完善程度、整體效能優化與是否存在局部環節的瓶頸效應等對區域物流的快捷性有著重要的影響;從物流設施、設備的標準化和現代化來看,完善的區域物流系統應有利於物流各個環節的銜接,有利於企業,尤其是專業從事物流經營的第三方物流企業的組建和健康發展,有利於區域物流資源的重新整合。對區域物流系統的綜合評價主要涉及以下方面:

  1. 網路的通達性。

  根據用戶對物資所提出的數量、時間、地點等要求,及時運輸和配送物資是衡量物流部門服務質量的一個重要標誌。在進行區域物流平臺的設計時,必須充分考慮運輸網路佈局、配送中心選址、運輸工具配合、運輸路線等級改造、倉儲及裝卸自動化、物流信息平臺建設等因素,確保區域間良好的聯絡性和區域內充分的通達性。

  2. 物流活動一體化。

  現代物流不再是流通環節各相關要素的分散運動,而是將過去相對獨立的運輸、裝卸、倉儲、包裝流通加工配送等環節有機地聯繫起來,強調整體的最優化。同樣,區域物流系統的構建應以切實有利於物流活動一體化的實現為準則,這是現代物流區別於傳統物資流通的主要特征。

  3. 物流信息的電子化。

  完備的區域物流系統應以運用包括移動通信、車輛跟蹤定位、電腦線上經營管理系統和國際互聯網、公用經濟信息網、企業內聯網等在內的電腦網路技術為基礎,建立區域電腦物流信息網路體系和EDI 系統,以實現物流信息共用和商流、物流、信息流集成化應用目標。

區域物流系統與區域經濟系統的關係[1]

  總的來看,區域物流系統與區域經濟系統是局部與整體的關係。具體而言,區域物流系統與區域經濟系統的關係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區域經濟規模決定著區域物流規模。

  物流業屬於服務業,有著與其他服務業共同的特點,即需要依附於區域的生產性、流通性產業而存在。因此,區域經濟規模越大,區域物流發揮作用的空間亦越大,則區域物流的規模就越大。物流業發展的現狀已經表明,區域經濟越發達,或區域的製造業、商貿業越活躍,物流業也就有越良好的客戶群和市場基礎,就有大規模發展的可能。

  2. 區域經濟的發展水平和層次決定著區域物流的發展水平和層次。

  區域物流的發展狀況與區域的整體經濟發展水平密不可分。一般而言,區域經濟越發達,則其對區域物流的要求也越高,同時也越能夠為區域物流的發展提供優良的經濟基礎和物質技術條件。相反,如果區域經濟欠發達,區域物流的發展就沒有足夠的發展動力,同時,也就缺乏必要的經濟基礎和物質技術條件,包括必需的交通、通訊、倉儲等物流基礎設施條件,以及先進的物流管理理念、技術和人力資源等,從而也就無法向較高的水平和層次發展。自物流概念創立以來,其內涵一直被不斷地補充和修改的現實也從一個側面體現了物流發展與經濟發展的必然聯繫。例如, 美國1927年對物流的定義以商品實體分銷為主,主要包括運輸、儲存銷售等;1976 年開始延伸到商品的採購供應,強調物流的一體化管理;1985 年起增加了信息流管理的內容;1992 年,物流概念凸顯出物流增值服務內涵;1998 年,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市場國際化的發展,以供應鏈管理為核心的現代物流管理理念得到發展,物流的定義又一次被調整為"為了滿足顧客的要求所發生的,從生產地到銷售地的物質、服務以及信息的流動過程,以及為使保管能有效、低成本地進行而從事的計劃、實施和控制行為"。從物流概念的演變不難看到:在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物流服務的內涵和要求也在不斷發展、變化。

  3. 區域經濟結構決定著區域物流結構。

  區域的經濟結構及其變動趨向對區域物流結構,如物流基礎設施、物流服務範圍、類別、路線及水平等有著重要的影響。這是由物流業的服務屬性所決定的。區域物流業的發展是區域經濟發展的產物,屬於後發產業。它是維繫區域經濟各個部門、產業和企業之間關係的紐帶,並使之成為一個統一的有機整體。區域第一、第二產業的發展創造了物流需求,為發展區域物流提供了平臺,進而帶動區域物流業的發展。所以,區域的經濟結構也必然決定了區域的物流結構。例如,我國的中西部地區以工業原料、農產品等初級產品加工業為產業結構的重要組成,相應地,其區域物流的主要活動是以鐵路、水運為運輸方式的大宗貨物運輸,物流服務增值空間相對較小。

  4. 區域經濟關係影響著區域物流。

  區域物流系統是在區域經濟分工與合作的基礎上形成的,在化解區域經濟衝突,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區域經濟關係主要有三種形態,即區域分工,貿易、區際要素流動和區際產業轉移

  這三種形態對區域物流系統的形成有著重大影響。第一,區域物流系統的建立必然以物的流動為基礎,積極推進區域經濟的合理分工和貿易,使區域經濟關係協調一致,將帶來大量區際物流需求,從而對區域物流系統的建立產生巨大的促進作用。相反,如果區域產業趨同、區域分工模糊,就會阻礙物的流動,不利於區域物流系統的建立。第二,區際要素流動的數量與方向主要受區域綜合實力對比的影響。區際要素流動,包括區際勞動力流動、區際資本流動、區際技術和創新傳播,無疑將引起區域物流需求、物流投入和物流技術等的變化,對區域物流系統的建立和發展具有直接效應。第三,區際產業轉移屬於區域擴散效應的一種,有利於區際關係的調整和協調。美國經濟地理學家湯普森在他的"區域生命周期理論"中將工業區的發展分為青年(Youth)、成熟(Maturity)、老年(Old Age)三個階段。根據這一理論,在區域生命周期的青年期,工業區或中心城市扮演著"增長級"的作用,各種要素凈流入量大,加速了工業區或中心城市的發展。在成熟期,工業區或中心城市具有擴散作用,出現了產業的區間轉移,各種要素凈流出量大,從而加快了鄰近區域的經濟發展。同時,在上述兩個階段中,要素的流入流出將促進該區域物流的發展。到了老年期,產業走向衰退,如果不通過創新來調整產業結構,進入新一輪的生命周期迴圈,該區域將失去活力,物流量也會急劇減少,該區域物流的發展勢必受到限制。可見,正是區域經濟關係的建立與發展推動著區域之間貿易及各種要素的流動,進而帶動了區域物流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區域物流系統的構建

  系統的構建區域物流體系,有必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制定物流發展大綱

  物流大綱從現代物流產業的角度對區域物流進行定位,大綱要根據環境的變化做出進一步的調整和策略推進。就區域物流和城市物流而言,在“加強國際競爭力,適應世界經濟一體化新形勢”,“構築高水平的物流系統”,“充實物流社會資本”等相關部分都有關於區域物流未來發展的描述,主要是交通體系與物流據點建設與發展、物流與環保、區域物流規劃、區域物流資本充實等相關內容。可以說,隨著物流產業在區域經濟中戰略地位的確定,區域物流業同樣在區域經濟中確立了其戰略地位。

  (2)全局性和區域性相結合

  區域物流發展是全局性和區域性相結合的統一體。就整體性而言,區域物流發展服從全國戰略發展需要,整體佈局。信息化、標準化、物流成本核算等方面達到了高度統一;不同物流區域之間服從整體規劃發展,都市圈內部、地方圈內部以及都市圈和地方圈之間,通過信息技術、通訊技術和發達的現代化交通系統達到有效溝通和協調發展。就區域性而言,不同區域的城市功能不同,產業結構有所差異,地理環境有所區別,因而區域物流規劃與發展各有特色。如:沿海區域更加註重港口經營和海運,國際性大城市更加註重國際物流基礎設施的建設和國際物流業務的發展,重要樞紐城市則更註重存儲與配送物流。

  (3)自上而下的發展

  區域物流系統的構建,離不開政府對經濟的巨集觀調控,甚至有必要進行多方干預,包括產業政策區域開發與發展規劃等方面。由政府制定統一戰略,指導區域物流發展;地區則根據國家的發展戰略和地區特點,進行區域物流的規劃和戰略實施

  (4)相關主體密切合作

  在國家和區域政府的規劃協調下,區域物流發展依賴於相關主體的合作,主要包括三個層次:

  國家和地方的合作:國家主要負責構築具有國家級水平的高效物流網路,確保交通運輸業各種運輸工具法規的統一性;而地區則結合地方特點,在區域物流領域、物流系統與區域社會協調、構築迴圈型社會等領域發揮更大的作用。雙方互相配合,以促進國家綜合物流計劃的實現和區域經濟的協調、穩步發展。

  政府和民間企業的合作:政府逐漸放寬物流政策,加大物流基礎設施等硬體和物流管理等軟體的力度,解決社會領域問題,以創造良好的環境,充分調動企業的積極性,協助企業實現信息共用和標準化發展,提高效率,推進物流共同化和整合化發展;創造公平市場,促進競爭。企業則著力於創造自己高效的物流系統,提高經營管理水平。

  民間企業之間的合作:在物流一體化過程中,企業通過建立橫向和縱向的戰略合作與競爭關係,促進區域產業集群的形成和發展,實現相關方的信息共用,提高共同集配率,發展多式聯運,改善經營,提高區域物流效率,降低區域物流費用,以提高區域產業競爭力

  (5)法律和政策推動和保障

  政府要通過建立和完善和物流相關的各項不同層次的法律和政策以推動和保障區域物流的快速和良性發展。

  (6)融資渠道的多樣化

  在區域物流發展投資方面,要採用多樣化的融資渠道。政府主要投資於基礎設施建設,如:高速鐵路、港口建設、物流基地物流園區信息化建設。而民間主要投資於物流建設的其他方面。並且,隨著私營化的發展,民間投資比例應相對逐漸升高。

  (7)重視信息技術、標準化和新技術的採用

  現代物流產業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也就是對運輸、倉儲、裝卸、流通加工和配送等環節信息化發展的過程。通過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有效提高管理效率,減少由於勞動力缺乏帶來的產業發展問題,加強區域物流規劃控制和一體化經營。

  (8)物流的環保性

  區域物流的發展是與區域發展緊密相連的。經濟發展不能忽略了環境問題,造成城市交通擁擠,公害頻繁發生,各類經濟發展規劃都要強調環保特性。就物流方面而言,在提高物流活動效率化的同時,從保障國民日常生活的觀念出發,確保穩定而安全的物流服務。如:開發、普及低公害、環保型汽車,提高卡車裝載量和運輸效率;推廣卡車裝卸貨時關閉發動機等生態環保駕駛方法,減少柴油車輛PM的排放量;利用汽車改造 NOX法,對車輛種類進行限制,對運輸企業進行指導;改進交叉路口和過道口的同時,將集中在住宅區的過密交通轉移至設備地帶;儘可能將流通業務設施集中一處,並儘量將物流基地選在城區外圍的環線公路兩側或沿海地帶,這樣有利於減少卡車過多地進入市區,更好地控制市區交通總量;港口設施的建設規劃要與區域資源再生利用設施的選址相配套,建設海上廢棄物處理設施時,應有助於靜脈物流的通暢等。

區域物流系統構建的意義

  1.社會經濟發展促進現代物流業的發展

  (1)經濟全球化促進現代物流的發展

  (2)企業追求利潤和核心競爭能力促進了現代物流發展

  (3)我國經濟發展的現實促進現代物流業的發展

  2.現代物流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

  (1)降低運行成本,改變區域經濟增長方式

  (2)形成新的產業形態,優化區域產業結構

  (3)區域經濟一體化促進現代物流的發展

區域物流系統的結構

  1.三大服務領域:國際物流、區域物流、市域物流

  基本發展目標為:

  (1)適應跨國公司全球經營戰略需求的國際物流體系

  (2)高時效性的區域運輸服務體系;

  (3)提供快速、準時、多樣化服務的市域配送服務體系。

  2.具有相互補充的核心業務能力,構成物流行業主體的企業群體
  3.兩大基礎平臺:物流基礎設施平臺;物流基礎信息平臺

  (1)物流基礎設施平臺規劃

  物流基礎設施平臺的構成包括:

  A.物流園區:位置、規模、功能;

  B.貨運通道:連接主要物流節點的貨運幹線,包括連接端點、道路等級、可利用時段、飽和情況等;

  C.外部交通設施:含港口、機場、鐵路等,包括其容量、航線航班等;

  D.配送道路體系:包括分時段允許配送車輛通行區域、允許配送車輛停靠區域。

  (2)物流信息平臺規劃

  物流基礎信息平臺不同於物流信息系統,它的任務是為企業的物流信息系統提供基礎信息服務(交通狀態信息、交通組織與管理信息、城市商務及經濟地理信息等),承擔供應鏈管理過程中不同企業間的信息交換樞紐支持,提供車輛跟蹤、定位等共用功能服務,提供政府行業管理決策支持等。

  規劃的任務是確定整個物流信息系統體系框架,進行技術分解,確定各子系統之間的銜接要求,明確信息組織方案等。

  4.(一個產業巨集觀發展政策環境的)兩大基礎支柱

  適應行業階段性發展需要的政策環境;政府部門的協同工作機制

  分析國外物流政策演變過程可以看到,政策環境具有階段性特點。例如市場管制,一般在市場不成熟的情況下採用較強的市場準入管制(管制方法為資格條件準入),當市場發育到一定階段採用放鬆管制的原則。

  三大服務體系通過基礎設施平臺、信息服務平臺和企業間的戰略協同構成有機整體。

參考文獻

  1. 1.0 1.1 1.2 薑華.區域物流系統的特征及其與區域經濟系統的關係.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6年3期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0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區域物流系統"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