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資流通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物資流通是指以貨幣為媒介的生產資料商品交換,它是聯結生產與生產性消費的中間環節,是維繫社會再生產過程正常進行的必要條件。
物資流通是一個動態的運動過程,也是物資從生產領域向消費領域轉移的經濟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物資會發生形態的變化,即實物形態和貨幣形態的交替變化,由此會形成不同的流通形式,而流通形式的狀況,也標誌著物資流通的發達程度。物資完成其流通過程,要經歷一段必要的時間,這段時間就是購買、運輸、儲存、銷售的時間總和。流通時間越短,意味著物資周轉越快,流通效益越高。因此,縮短流通時間就成為加快流通速度的重要手段,這主要應從縮短購、運、存、銷的時間入手。此外,物資從生產領域進入消費領域,是通過相應的流通渠道而實現的,因而流通渠道的通暢與否,直接影響著物資流通的速度及其流向的合理程度。流通渠道有著多種形式,分別與不同種類物資的流通過程相適應,以保證流通過程的高效、通暢,進而保證生產過程的正常進行,真正發揮物資流通的作用及其功能。
物資流通中的經濟活動,從其運行過程看,是由物資的商流、物流、信息流和科技流等基本要素構成,這些基本要素具有各自不同的功能和行為,既相互區分又緊密聯繫,構成了一個物資流通系統。
1、商流
商流,是指物資價值的流通。它是商品流通過程中的買賣活動以及與其相關的宣傳、預測、推銷等的總稱。通過商流,實現生產資料商品的所有權或經營權的轉移。
物資的價值流通的中心環節是買賣交易。通過購買和銷售,使物資的價值在生產者、經營者、消費者之間往返運動,使價值得以實現和補償,同時為價值增殖提供條件。物資的價值流通過程從價值形態上制約和指導著物資流通的全過程,為物流活動提供前提條件和依據。
2、物流
物流,是指生產資料商品實物形態上的流通過程,即物資實體的流通。它包括物資實體在生產者、經營者、消費者之間轉移所經過的包裝、運輸、裝卸、儲存、流通加工等過程。
3、信息流
物資信息,是指物資流通過程中一切經濟運行狀態的表述,具體地說就是物資買賣活動和物資實體運動的狀態表述或反映,是生產資料經營活動中各種徵象的最新描述。物資信息的流通就是物資流通過程中的信息流,它是指反映與物資的“商流”、“物流”等有關的物資價格、供求、數量、質量、交通運輸和保管方法及時效等的信息,通過信息、情報、數據、圖表等形式來反饋和傳遞的經濟行為。
4、科技流
科技流通是指科技成果的有償轉讓並轉化為生產力的過程。實現這一過程的最有效方式是形成一個健全的科技市場。在物資流通過程中,也隨時伴隨著科學技術的推廣與使用,併發揮其效能的過程,從而實現以科技進步來推進物流現代化的進程。
生產資料流通的全過程包括:貨幣轉化為商品過程、商品轉化為貨幣過程、以及與之相伴隨的商品實物形態的轉移過程;與之相對應,物資流通的時間也分為:貨幣轉化為商品所需的時間、商品轉化為貨幣所需的時間、以及商品實物形態的轉移過程所需的時間。這三個過程和時間是互相交錯的,既相互獨立,又相互聯繫、相互制約。與這三個流通時間和過程相適應,物資流通的基本職能也有三個:
1、實現物資商品的使用價值,保證滿足社會生產和建設對物資商品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
這是物資流通的一個主要職能。實現物資商品的使用價值,表明瞭物資在市場上被銷售出去,生產物資的具體勞動符合社會的需要;物資的市場需求也得到了保證,即社會生產和建設對物資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獲得了滿足,同時,也標誌著再生產新階段的開始。
市場的需求與供給,是相互聯繫和相互制約的,只有社會總需求與總供給之間協調一致,才有可能順利實現物資的使用價值。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供給與需求的相互適應在市場上雖能大體實現,但仍需在自覺利用價值規律的基礎上,研究有支付能力需求的增長和需求結構的變化,搞好物資的總供給和總需求在數量和結構上的總體平衡。在此前提下,還必須對一些重要物資搞好按實物形態組織資源與需要之間的平衡銜接,如國家組織合同訂購等產需銜接方式,其目的在於實現重要物資的合理配置和正確使用,保證國家重點生產建設工程對各種物資的綜合需要,進而完成國民經濟建設的目標。
在物資的銷售過程中,還要求合理地組織經濟聯繫並保持其一定的穩定性。在大部分物資都進入市場交易的情況下,穩定一些重要物資的產需關係仍然是十分必要的,也是符合物資銷售過程經濟聯繫的合理性和穩定性要求的。對於一些主要物資,跨部門、跨地區地在生產單位之間合理規劃和組織訂貨,為消費單位固定供貨單位,推行供貨單位和消費單位一定時期內的穩定協作關係,這對於實現物資的使用價值,滿足其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也是有益的;此外,通過市場交易自由選購的橫向購銷關係,是分配各種具體規格、型號物資的最有效形式,也是實現物資的使用價值和滿足社會生產和建設對物資有支付能力需求的重要經濟聯繫形式,這種形式必將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而成為實現物資使用價值的主導形式。
2、實現物資的價值,保證以貨幣形式補償物資生產中的社會必要耗費
這是物資流通的另一主要職能。實現物資的價值,就是物資的生產者不僅必須在流通中通過商品交換把自己的產品銷售出去,而且還必須按一定的價格取得相應的貨幣收入,以補償生產中的各種消耗,為擴大再生產創造條件。價值的實現,也標誌著生產的完成。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作為商品價值貨幣表現的價格,同商品的需求變動和收入變化有著直接的依存關係,企業間的商品交換,也必須遵循等價交換的原則才能實現,而等價補償則是實現商品價值的根本條件之一。因此,對於一些主要物資,必鬚根據社會必要消耗和市場供求狀況合理地確定價格和比價關係,並使價格水平能適應隨時變化的市場供求狀況;同時,進入市場交易的物資,也必須嚴格遵循市場等價交換的原則,使價格與價值相符,只有這樣,買者和賣者之間的交換才是正常的、合理的、有效的,才有可能保證物資商品價值的順利實現,同時,也使生產過程中的必要勞動耗費得以補償。
物資價值的體現—價格,必須以社會必要勞動耗費和市場供求變化情況為依據,不能脫離,否則,不僅會偏離和扭曲社會再生產的比例,不能反映已經達到的勞動生產率水平和各部門間的勞動力配備情況,而且會給流通造成障礙,影響商品價值的實現和生產耗費的補償。此外,物資價格也不能隨市場供求的變動而及時調整,難以發揮價格機制的調節作用,因而也不能調節供求,促使商品流通的擴大和商品價值的順利實現。與此相聯繫,實行實物計劃分配的少數重要物資,在分配調撥的過程中,也應遵循等價交換的原則,這也是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
物資流通的這一職能,正在於要完成物資商品價值的實現,完成物資商品生產過程中社會必要勞動耗費的及時補償。一方面,它使商品進入流通過程,實現商品向貨幣的轉化過程,使生產企業得到相應的合理收益;另一方面,企業的收益又使得擴大再生產成為可能,生產得以補償,再生產的物質條件得以實現。這樣,商品源源不斷地進入市場,滿足各種需求,使生產連續不斷地進行,生產出適銷對路的產品,這一系列的過程不斷迴圈,周而複始,又會帶動流通過程的不斷發展,流通職能的進一步完善。
3、實現物資實物形態的轉移過程,保證以最短的時間和最小的耗費使產品從生產地轉移到消費地
物資在流通過程中,不僅會發生價值形式的交替變化(即商品形式和貨幣形式的變化),更主要的是相伴隨發生的商品使用價值從生產地到消費地的轉移,即商品實物形態的轉移過程,這是流通的主要內涵。這個過程在時間上的長短,意味著物資流通周轉速度的快慢,以及相應引起的流通中社會勞動耗費的多少,流通費用的高低。
一般而言,交通運輸網、運輸工具以及其他設施越發達,裝卸、倉儲、保管等現代化水平越高,組織管理越科學合理,則物資從一個生產階段到另一生產階段的間歇、停留和轉移時間就越短,相應地社會勞動耗費就會越少,流通費用也就越低,流通效益就會越高。因此,要加強物資流通企業、部門同交通運輸企業、部門的聯合,發展企業間的橫向聯繫,合理規劃物資的流向,減少流通的中間環節,合理設置倉儲網點,以加快物資流通的速度,保證在最短的時間內,以最小的耗費,把產品從生產地轉移到消費地,實現物資流通實物轉移的職能。這對改善國民經濟的平衡關係,發展部門間、地區間的分工協作關係,改進全社會範圍內的生產力佈局狀況,合理調整部門和地區間及其內部的生產結構和產品結構,合理生產聯繫、縮短空間距離,及時彌補生產過程中的時空差異,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
這一職能,也是物資流通合理化的客觀要求和具體體現。物資流通的合理化,正在於要按照流通的客觀規律和生產、消費、運輸等方面的實際條件,以最短的路程、最少的環節、最小的運力、最快的時間、最佳的運輸方式、最低的費用,把物資不斷地和質量完好地從生產地轉移到消費地。可見,這正是流通職能的本質規定,二者相互協調,統一於物資流通的運行過程之中。
物資流通過程與生產過程一樣,在社會再生產過程中處於重要的地位。生產決定流通,流通反作用於生產,而在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生產就會完全建立在流通的基礎之上,它們都是再生產過程不可或缺的必要組成部分,統一於再生產過程之中。這種統一性表現在社會再生產運動過程的兩個方面:從企業或部門來看,物資流通是再生產的兩個必要階段,即購買原料和銷售產品階段;從企業或部門之間的相互聯繫來看,物資流通是生產和生產性消費的中介;從資金運動的角度來看,物資流通又成為社會總資金迴圈和周轉的一個必要階段。可見,物資流通在社會再生產過程中處於特殊重要的地位,這就決定了物資流通在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的特定功能。
物資流通的功能是由流通運行體的內在要素的相互作用所決定的,是其相互作用的規律性的具體體現和內在的本質規定。流通的功能是在動態的流通運行過程中發揮作用的,它既是流通規律的客觀反映,同時也受各種外部環境因素的制約。其作用不僅表現在人們通常說的“流通作為社會再生產過程的一個重要環節而對生產過程起反作用”的方面,也表現在流通在一定生產力發展階段對生產的決定性作用方面,更重要的是表現在對社會擴大再生產的速度、比例、結構以及社會經濟效益等重大國民經濟問題上所起的重要調節作用。具體而言,物資流通的功能可歸納為以下幾方面:
1、實現功能。物資流通是實現物資商品價值和使用價值的唯一途徑。生產企業的產品,只有進入流通過程,才能實現其自身的價值,獲得相應的貨幣收入,同時,也才能實現其使用價值,滿足市場上的需求;生產企業的產品,只有進入流通過程,才能得到社會的承認,才能成為對社會生產有用的產品,否則,就會造成產品的積壓,不能滿足生產的需要;此外,生產企業的產品,只有進入流通過程,實現了其價值和使用價值,也才能實現對生產過程中必要勞動的及時補償,保證再生產過程的不斷進行。可見,物資流通過程,從某種意義上講,就是物資商品價值和使用價值的實現過程,它們構成了物資流通過程的經濟內容。由此不難看出,物資流通在社會再生產中最基本的作用,是生產資料補償的實現作用。即在社會再生產過程中消耗掉的物資(包括擴大再生產所需追加的物資),不論從價值形態上,還是從實物形態上都需要得到補償,而這種補償只有經過物資交換—物資流通才能實現。因此,物資價值和使用價值的實現作用,是物資流通客觀獨具的功能。
2、中介功能。物資流通作為再生產過程的中介,它一端聯繫著生產過程,一端聯繫著消費過程,發揮著必不可少的銜接作用。企業或部門作為商品生產者,它們是各種使用價值的生產者,是同整個社會分工體系彼此聯繫著的,這種聯繫是在流通領域中作為買賣關係出現的和作為銷售與供應來實現的。物資流通總是處於生產的兩極之間:一極是物資商品的生產者,另一極是物資的消費者,這就是說,物資流通是處在生產同生產性消費的中介。在這裡,一方的買意味著另一方的賣,買和賣、供和銷,必須相互銜接和配合,不能發生任何脫節和間斷。這就要求有一個中介過程來銜接,而物資流通正可以擔當此任。對生產者而言,產品進入流通過程,實現了價值和使用價值,滿足了市場上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而且還實現了再生產過程的合理補償;對消費者而言,所需產品從生產地經由流通過程到達消費地,滿足了消費者的現實需要,也彌補了生產和消費的時空差異。物資流通中介功能的實現,使得生產過程和消費過程得以銜接,這一方面對於流通的環節、速度、規模、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有利於促進生產結構與消費結構的合理性,剋服產銷脫節、供需脫節的不合理現象。流通中任何環節的停滯或脫節,都會影響生產過程和消費過程的銜接,進而使社會再生產過程發生中斷。可見,物資流通的中介功能,對於社會再生產過程的連續性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3、調節功能。物資流通對於社會再生產過程乃至國民經濟的運行過程,具有極為有力和有效的調節作用,這是由流通所處的地位以及流通本身的客觀規律所決定的流通功能。物資流通是實現社會再生產的必要條件,它能滿足社會生產迅速發展對物資的各種需求;它能保持社會再生產的合理比例關係,調整產品結構以及產業結構的合理性;它是實現社會資源合理配置的物質基礎,調節著社會資源的合理流動;它還是生產企業、消費企業經濟利益關係的調節器,滿足其各方經濟利益的要求;它是調整社會生產力佈局的有力手段,使社會生產分工和專業化發展更加合理和快捷,提高社會勞動生產率,促進技術進步和現代化程度的普及;物資流通也是國民經濟各部門保持優化比例關係和生產結構的重要影響因素,它好似國民經濟機體的血脈系統,不斷迴圈,不停地運作,隨時調節著“機體”內的各項“器官”的平衡,而它的暢通無阻,則是其有效調節功能得以充分發揮的必要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