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證券化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什麼是信用證券化[1]
信用的證券化是指原來由一個或兩個擔保人來承擔的信用風險,由大眾來承擔,也就是通過發行信用憑證的方式來分散風險。
信用證券化的特點[2]
信用證券化的最大特點是:它較好地防止了風險。為了更好地說明“信用證券化”的特點,下麵從比較的角度,對傳統的貸款和債券融資與“信用證券化”兩者進行分析。
首先,傳統的貸款人(或投資者)傾向於把資金集中在某一行業、某一地區、某些人身上,這樣容易產生對信用集中的“預期損失”估計不足。由於低估了信用集中的“預期損失”,會導致一些商業銀行、儲蓄機構集中的資產與負債而產生的更大的信用損失。貸款機構(或投資者)往往不僅進行目前的融資,而且還會對不確定性的將來發放貸款或者購買遠期證券,從而使其面臨著更大的風險。
其次,對待上述這些信用風險,傳統的融資方式與創新的“信用證券化”籌資方式有什麼不同呢?在傳統方式下,對信用風險採取的防範風險的措施一般是:投資者(貸款人)在決定購買債券或者發放貸款之前要對企業的資信進行調查,考察債券的信用級別,在發放貸款和購買證券期問,要對借款人的運營狀況進行監督,到償還本金利息遇到困難時,對有問題的貸款進行分層次管理,一般分為三個層次:一為欠正常的,但還有可能收回;二為只能收回一半;三為沒有希望收回,已成為壞賬。管理和檢查的方式有:
- ①建立金融法規;
- ②對借款單位的資產負債表進行稽核;
- ③實行實地檢查;
在傳統的融資方式下,信用風險則由投資者(或貸款機構)承擔。為了避免風險,一般貨幣當局要對貸款金融機構進行信用評級,如1979年美國聯邦金融機構檢查委員會制定了《金融機構統一評等級制度》,包括對資本的適足性、資產品質、管理能力、盈利能力及流動性五大因素的綜合評定(CAMEL)等級。其中最主要的是關於自有資本的要求,一般對非管制的金融性公司的自有資本與資產比例要求高達9%或更多,一般受管制的商業銀行、銀行持股公司資本對資產的比例為7%~8%,高的自有資本比例也相應地提高了貸款機構(投資者)的成本。
信用證券化的進程[3]
1929-1933年的世界經濟大危機以及二次世界大戰中整個證券市場不景氣。二戰結束以後,隨著歐美及日本經濟的恢復使證券市場獲得了複蘇和發展。20世紀70年代以後,由於經濟全球化和金融創新浪潮的衝擊,信用交易方式又有了極大的發展,特別是金融衍生品交易的急速發展,使證券交易的規模越來越大,也越來越活躍。同時,金融創新在滿足了現代經濟中不確定因素增大交易風險而出現的避險需求的同時,金融衍生品的交易也累積了巨大風險,形成金融創新活動的“雙刃劍”效應。70年代後證券市場出現了高度繁榮的景象,以國際金融市場證券化趨勢為例,這主要指國際籌資手段和貸款債權證券化。“二戰後,國際銀行貸款一直在國際資本市場占據主導地位,並於1980年達到頂峰,占國際信貸總額的比重高達85.1%,但從1981年開始,國際銀行貸款比重逐漸下降;1982年的國際債務危機更使銀行貸款比重急劇下降;到80年代中期,國際證券已取代了國際銀行貸款的國際融資主渠道地位,1985年國際銀行貸款占國際信貸總額的41.1%,國際債券發行額則占58.9%,1986年前者僅為29.0%,後者高達71.0%;20世紀90年代以後,國際金融市場已進人證券化的穩步發展階段”,也出現了一些引人註目的新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金融市場證券化。企業證券籌資占籌資總額的比例不斷上升,與此同時,居民的儲蓄結構有證券化傾向,儲蓄存款轉向證券投資的比例上升。
第二,證券市場多樣化。這主要表現在:
①證券商品多樣化,如股票除了普通股,還有優先股、後配股、轉換股等,債券有政府債券、公司債券、金融債券、抵押債券、附新股認購權債券、可轉換公司債券等;
②證券交易方式多樣化,除現貨交易外,還出現了信用交易、期貨交易、期權交易等;
③證券投資多樣化,即投資者不僅有個人,還有法人,且法人投資的比例是越來越大。
第三,證券市場電腦化。目前證券市場上是市場行情傳遞、買賣交易和買賣成交後事務處理的自動化,三個方面都已電腦化。
第四,證券市場自由化。二戰後,各國政府為了保護和扶持證券市場的發展,採取了一系列的限制措施。70年代後,由於證券市場的發展受到了阻礙,各國陸續廢除了上述限制條令,實行證券市場自由化。同時,對國際證券業務也提供了更多的自由。
- 第六,成立了一定數量的、合格的、相對獨立的證券評級機構,對證券發行公司信用評估,對所發行的證券評定級別,供投資參考,保證了證券市場的發展。
信用證券化是市場經濟高度發展的必然趨勢。隨著商品經濟發展到社會化的商品生產階段,社會資金的轉移和個別生產者資金規模的限制,促進了信用的進一步發展。“起初,它作為積累的小小助手不聲不響地擠了進來,通過一根無形的線把那些分散在社會錶面的大大小小的貨幣資金吸引到單個的或聯合的資本家手中;但是很快它就變成了競爭鬥爭中一個新的可怕的武器。”商業信用、銀行信用、國家信用、消費信用等信用形式及其相應的信用工具,如商業中的匯票、本票,銀行信用中使用的鈔票、支票、銀行本票、銀行匯票、定期存款單,國家信用中使用的公債券、國庫券,以及企業發行的企業債券、股票等相繼出現,併在社會經濟活動中大量運用。這些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的出現使商品經濟得以正常運轉和發展。同時,為了滿足提供信用的人在提供資金以後,遇特殊情況急需現款又必須收回已提供的信用資金時,市場的發展提供了信用工具的買賣轉讓,以便使資金得以周轉融通。信用工具的買賣使信用工具成為金融商品,同時,金融商品又必須是法律憑證。山信用工具的買賣又使信用下具成為證券。金融創新,大量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現,加快了證券交易的進一步發展,並使信用證券化趨勢進一步發展。
信用證券化的分析[4]
從信用證券化的一般效應分析到解決現實問題的特殊需求,展現了信用證券化在理淪邏輯與歷史現實上統一的合理性。
- (1)信用證券化對經濟運行變化的一般效應
第一,促進經濟運行的市場化程度提高。現代商品經濟是在信息流,資金流和物資流的高度融合作用的環境中運動、發展起來的,而資金市場是市場體系的龍頭和核心,由資金市場來帶動其他市場的運轉,並隨著資金市場的深化及其觸角伸向每一經濟領域,就把各類經濟物流同時啟動,流轉起來,從而促進各生產要素市場的交融。資金交易證券化提供了跨越資金迴圈中阻滯的障礙的條件,是社會化大生產連續性的保障。所以信用證券化不僅是新發展的融資途徑,是資金運動自由度的增加,是對產業結構優化自由度的增加,也是市場主體企業經營機制市場化程度的增加。
第二,加強經濟社會化傾向。經濟社會化進程中,社會大眾對經濟的認識和感受發生了質的變化,從經濟活動中的被動變成真正的主人,其理性舉動(投經濟選票)表達給經濟運行。
第三,提高經濟整體化水平。經濟部門與單元的經濟聯繫靠證券化增加了資金紐帶的作用而不是行政撮合互聯,競爭向合作的進發有更大的可能性。
- (2)信用證券化帶來的經濟運行特征表現
- 首先,間接金融向直接金融發展:
- 其一,間接金融調控的領域不能滿足有活力的新體制部分的要求:
其三,銀行系統不能最大限度地吸收社會游資,實際上也沒必要花高成本由銀行來背起無效負債。另外,直接融資的最大特點是:
①社會貨幣總量並沒有相應擴張;
②風險分散於民:這種資金籌措方式在—定時期不但占用資金使用權而且排斥資金所有者在這一時期的索回權,資金轉化成資本的環境相對穩定、連續。而銀行就目前狀況而言,是風險國家背。
- 其次,資金流轉速度加快:
第一,加快社會資金流轉速度。因為信用證券化投資轉化過程是極短暫的,不像信貸投資會加長在中介機構的停留時間。
第二,速度快,意味著效率高,這對資金短缺的制度制約是極有效的解救方法。發展中國家不能靠發行無實物保證的貨幣搞通脹來建設。可靠的途徑是靠證券化來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 再次,資金資本化傾向強烈:
居民對貨幣的看法發生了深刻變化,投資動機驟增。戈德史密斯認為,從經濟發展趨勢看,一定時期內一周金融活動總量與該國商品、勞務總量等實物經濟的比率越高,該國經濟愈發達,層次也愈高,並且發展中國家FIR值提高相對較快,甚至會發生“爆發性運動”,當FIR值達到一定程度後將趨於穩定。
- (3)信用證券化對社會經濟順利運行的作用分析
- 第一,信用證券化與企業行為合理化的交互作用。
①企業進入證券市場,同時也就轉換了經營機制;
②企業目標機制重新確立了;
③股份制在企業領導層選擇上科學化了;
④風險感的確立,增強活力與責任感。
總之,信用證券化的經濟中,自發形戎了對企業的淘汰機制,它對社會有效配置、利用資金和資源,加速社會經濟發展是一個有力的促進機制。
- 第二,信用證券化對經濟運行的刺激與制約,對經濟運動的強刺激莫過於貨幣供給,簡單而有效。
但在資金運行與實物運行並非適應,有效時,單一間接金融機制條件下,社會常常面臨兩難;要麼資金不足、要麼通貨嘭脹,甚至二者同時出現?因為間接金融對實物經濟提供更多金融服務的前提條件是在儲蓄率一定的條件下,貨幣總量必須加速擴張。信用證券化的特點在於在金融工具增多的同時,社會貨幣總量並沒有相應擴張,而且突破了儲蓄規模對信貸規模的制約,充分吸收社會游資和閑置資金,而這部分資金部是有實物擔保的“真正貨幣”。對經濟運行的制約方面:
- ①證券市場對巨集觀經濟波動具有預警器作用,有利於巨集觀調控政策的逆向預期調整。
因為單一銀行融資決定了金融調控是總需求與供給聯動刺激或抑制,反而經濟波動大,而在證券化的條件下,銀根緊縮,企業仍能依據證券市場進行有彈性的互動,保證相對穩定的生產規模。
- ③證券化發展有利於減少與經濟運行高度社會化同時俱增的債務危機的影響。
單一銀行金融條件下,尤其在整個社會資金利用程度達到某種極限時,一旦部分企業處於還貸無力,告貸無門,整個社會資金流轉會嚴重阻隔,造成債務危機,甚至導致整個信用體系的崩潰。因此,信用證券化發展可以說是對單一間接金融體系脆弱面的補強,證券化的特點在於分散與流動,使債務鏈比以前鬆弛,具有彈性,對整個信用制度的壓力大為減輕。這是現代信用制度的一個新的變化趨勢。信用證券化對經濟運行在資金供給、資金流轉方面予以巨大刺激,併在對經濟運行的制約方面比原先單一金融條件下的制約更富彈性和柔性,更能適應當代商品經濟運行對金融體系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