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57个条目

實體經濟空心化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實體經濟空心化(Real Economy Hollowing)

目錄

什麼是實體經濟空心化

  實體經濟空心化就是企業放棄經營企業實體,轉而投向貸款公司、擔保公司以及房地產業虛擬經濟的行業的經濟現象。

  防止實業空心化要高度重視三個“失衡”:一是產業鏈的上游和下游“兩極分化”,上游“銀根、地根、能源流、物流(路橋)”高度壟斷,下游中小企業過度競爭。二是實體經濟金融體系之間的“兩極分化”。我們實體企業的利潤“比刀片還薄”,而靠息差以錢生錢的銀行利潤賺的“不好意思說”。第三是供應鏈上的大企業強勢和小微企業弱勢形成的分化,大企業故意拖欠小企業的資金,小企業難以為繼。

實體經濟空心化的原因分析[1]

  做實業艱難,有著很現實的原因,其中成本走高、稅費過重、產能過剩投資受限、融資艱難、創新不足、比較利益偏低等是導致實體企業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

  (一)多種成本上升壓力,實體企業利潤太薄。

  當前,實體經濟面臨高成本和高稅費兩頭擠壓,“兩價”(原材料進價和資源環境代價)、“三金”(薪金、租金土地出讓金)、“四率”(利率匯率稅率、費率),九種因素疊加推動企業成本直線上升。據全國工商聯副主席莊聰生透露,目前向中小企業征收行政性收費的行政部門有20多個,收費項目達60多項,近1000多個子項目。粗略計算,營業稅增值稅所得稅城建稅等,加上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等社會保險費,許多企業的實際稅費普遍超利潤的30%。加上各地私設名目亂收費等因素,每年繳納的稅費都要超過利潤的一半。在此背景下,我國大量實體企業的盈利能力陷入逐漸下滑乃至喪失的趨勢之中,面臨著利潤“比刀片還薄”、“不幹還能保本,幹了可能虧本”、“幹得越多,虧得越多” 等困境。

  (二)國內外市場需求不足,實體中小企業產能嚴重過剩。

  國際金融危機後,全球經濟的複蘇困難重重,歐美主權債務危機遠未結束,將長期面臨去杠桿化財政赤字高起、需求疲軟等問題。隨著外需萎縮,大量外向度較高的企業訂單大幅減少。據中國企業家調查系統《2011·中國企業經營者問卷跟蹤調查報告》顯示,4225戶企業中,訂貨“低於正常”的占33.7%,訂貨相比2010年“減少”的占32.8%;企業銷售困難,小型、中型企業庫存“高於正常”的分別占19.1%、20.0%。不但如此,我國的實體經濟面臨兩頭受壓,一頭來自高收入國家通過創新和技術變革帶來的競爭,如美國、法國等發達國家在經歷了上一輪的金融危機之後,深刻反思此前過度依賴虛擬經濟的教訓,提出諸如“再工業化”、製造業回歸的發展模式;另一頭來自越南等一些比我國成本更低的國家的出口競爭。這直接導致了我國企業的產品出口受阻。加上國內消費需求增長乏力,新的消費熱點尚未形成,從而造成國內實體企業產能嚴重過剩。

  (三)過度壟斷導致不公平競爭,實體中小企業投資渠道嚴重受限。

  近幾年特別是受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衝擊後,我國的行政性壟斷經營日益擠壓了民營企業的發展空間。儘管政府在2005年出台了“非公經濟36條”,2009年出台“中小企業29條”,2010年再次出台新“非公經濟36條”等,進一步放寬了民營資本進入交通電信能源基礎設施等領域,參與建設文化教育、體育、醫療、社會福利社會事業,興辦金融機構等,但在具體執行過程中遭遇三重門:“鐵門”(壟斷企業把持,門檻太高進不去)、“玻璃門”(看得見進不去、沒實力也不敢進)、“彈簧門”(進去以後逼你退出來)等,民間資本投資無門或被“擠出”,只能在低端製造業的“紅海”領域殘酷競爭。而且處在上游地位的壟斷國有企業,如電力、交通、原材料、能源(煤炭石油、有色、化工)等,一方面經營效率低下,不斷將成本費用轉嫁給下游民營製造業,另一方面憑藉政策、資金、技術、市場等優勢,垂直整合產業鏈,沿中下游發展,在競爭激烈的製造業領域擠壓民營企業的發展空間,使民企生存與發展環境處於“灰霾”狀態。據《2011·中國企業經營者問卷跟蹤調查報告》顯示,關於“十二五”期間應重點突破的十一個選項裡面,選擇“加快壟斷性行業改革”的企業經營者占56.5%,排第一位,比2010年提高了8%。[3]

  (四)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投資回報反差大,人力財力要素流失嚴重。

  實體經濟產業“空心化”問題,往往與虛擬經濟的過度自我迴圈和膨脹密切相關。目前,虛擬經濟利潤率太高、實體經濟利潤率太低:資本利潤率為22%,房地產為28%,而工業為6.4%,紡織業僅為4.7%(莊聰生,2012)。投資虛擬經濟的巨額回報率,吸引著各項要素流向非實體經濟。炒作投機之風從房地產、股市、期市、煤炭資源、古玩、藝術品向其他領域蔓延:大蒜生薑大蔥玉米等農副產品、理財產品、放高利貸等竟然被炒得熱火朝天,泡沫泛起。一些實體企業在“副業”投入收益高、資金迴流快的誘導下,逐步放棄了對主營業務的堅守,出現了“一流企業做金融、二流企業做房產、三流企業做市場、四流企業做實業”的局面。一些企業甚至通過“實業釣魚”,以實業為擔保獲得貸款用於虛擬經濟的套利中。在這個過程中,企業家精神似乎愈加弱化,企業中踏踏實實做實業的越來越少,投機投資的越來越多;想靠腳踏實地富裕起來的人越來越少,追求一夜暴富的人越來越多。

  (五)小微型企業融資渠道狹窄,融資難、融資貴成頭號難題。

  貸供給傾向於大城市、大企業、大項目,大量小微型企業難以從正規金融領域獲得資金,面臨前所未有的“融資難”。據銀監會測算,我國銀行貸款主要投放給大中型企業,大企業貸款覆蓋率為100%,中型企業為90%,小企業僅為20%,幾乎沒有投放給微型企業。關於融資貴,銀行對中小企業貸款利率基準利率上浮30%左右,有的高達60%,少數銀行抬高門檻,貸款約50%是現金,50%是承兌匯票,有的強行收取財務顧問費等中間服務費用。由於正規渠道很難得到滿足,不少小微型民營企業不得不轉向“地下”民間借貸,致使其貸款實際利率高出法定基準利率的5—8倍,企業融資成本巨大。

  (六)產業層次較低,創新能力弱。

  目前以出口為導向的“中國製造”,大多為勞動密集型產品高技術產品加工的核心技術和關鍵工序都在國外,或者被外商直接掌控,處於價值鏈高端的高附加值的品牌、設計、管理營銷等環節被外商占有。中國從事出口加工貿易的製造業企業(多為中小企業)只能分享微薄的利潤。以富士康為例,蘋果公司每部iPad的利潤達150美元,為銷售價格的30%。以工資形式返還給中國工人的薪水僅為每部8美元,占售價1.6%,這比iPad主要零部件供應產地南韓所得到的收益(34美元,6.8%)低得多。它們自身的產業結構和所處的產業鏈低端導致其產品差別化小,形成同質化生產的惡性競爭。我國中小企業由於融資太難,不能創新;能力有限,不會創新;風險太大,不敢創新。最終難以實現轉型升級,不得不逃離實業。

溫州的實體經濟空心化現象

  有調查表明,從2011年溫州民間資本投資結構分析,用於借貸的約占到40%,用於投資房地產項目的約占20%,其它投資約占5%,真正用於生產經營的約為35%。民間借貸風波深層次反映出的是溫州實體經濟空心化的問題,存在極大風險隱患。

  1.資本脫離實體經濟,虛擬經濟過度膨脹。

  近年來,在原材料和用工成本逐年上漲、人民幣升值、中小企業金融支持薄弱等因素綜合作用下,溫州企業利潤被一再壓縮。與此同時,是近十年來房價的不斷攀升、房地產市場暴利誘惑。受資本逐利驅動,自2003年起,許多以製造業為主體的溫州企業開始逐步脫離傳統實業,轉向投資房地產、資源投機、金融借貸等領域。2010年初,為應對危機後的通脹問題,我國再次推行“貨幣緊縮”政策,市場資金面開始趨緊;2010年9月新一輪房地產巨集觀調控政策嚴厲出台,房地產市場交易迅速萎縮,企業資金回攏壓力增大。在市場供需關係和傳統路徑依賴的共同作用下,民間借貸成為溫企融資的重要來源,其利率水平迅速拉升,至2011年9月達到高峰,平均為25-35%,短期利息甚至超過60%。據央行溫州支行公佈的《溫州民間借貸市場報告》顯示,在溫州有89%的家庭個人和59.67%的企業參與民間借貸,規模高達1100億元,其中約為40%的資金空轉於借貸領域,市場泡沫過度膨脹最終破裂。可以說民間借貸危機的爆發與實體經濟的空心化是相伴而生的,其關鍵在於高回報導致資本在虛擬領域的過度迴圈和過度膨脹。

  2.企業家信心不足,產業轉型升級缺乏動力。

  溫州的工業化進程主要由民間資本驅動,產業主要集中分佈在那些投資回收期較短、風險相對較小、投資進入門檻較低且技術水平低的傳統加工製造業,整個地區產業同質化現象比較嚴重。早在2003年,溫州市人民銀行調查顯示,溫州企業家對實體經濟擴大再生產產生了嚴重信心不足。2008年金融危機後,隨著國際市場萎縮和企業利潤壓縮,企業家做實業的信心進一步動搖,企業景氣指數企業家信心指數呈現回落態勢,2011年分別為116.4和117.9,較2010年分別回落13.8和15.8個百分點。在房地產、金融借貸市場等虛擬經濟過度膨脹帶來的高利潤、高回報誘惑下,有些企業甚至將以實體為平臺獲得的融資投入虛擬領域,或者集中於炒房炒股、炒資源,或者進入高利貸、私募基金、資本運作等領域。企業家信心不足、投入不足,企業缺乏自主創新動力,溫州經濟整體轉型升級後勁乏力。

  3.企業外遷,要素流失嚴重。

  企業外遷也是溫州實體經濟空心化的一個重要表現。近年來溫州整體投資環境不佳,政府服務落後、人才引進政策滯後、生活成本高、科技力量不足等現象並沒有得到有效改善。在投資環境不佳產生的“推力”效應和廣東、上海以及東北、西部等地區通過土地、稅收、服務等優惠政策產生“引力效應”雙重作用下,企業外遷、要素資源流失現象嚴重。據統計,2006年至2010年,溫州本土的工業投資1300億元,但溫州資本在全國各地的實業投資達3000億元,設立工廠數達到3.5萬家,涉及行業包括低壓電器、眼鏡、針織、服裝、燈具等,而且這些企業中不乏規模以上企業,如2010年溫州超10億元企業有50家落戶上海,本土則只有33家。企業外遷不僅導致資本、人才、技術等要素的流失,也對地方經濟總量和稅收增長產生直接影響。

  4.信用受損,企業生存環境進一步惡化。

  中小企業融資困難,為了獲得融資,企業之間不得不依靠互相擔保借債,導致債務鏈風險加大。民間借貸風波爆發後,實體空心化問題進一步暴露,企業信用遭遇空前危機。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民間資金不再願意進入實體領域。由於銀行貸款抵押物要求高、審批嚴格,中小企業可以從銀行系統借貸的資金有限,因此民間借貸在溫州經濟發展過程中一直扮演著重要角色,對於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幫助中小企業臨時資金周轉發揮重要作用。民間資本的抽離對於原來經營困難的中小企業無疑是雪上加霜。第二,溫州企業信用受損,生存環境惡化。以服裝行業為例,危機前服裝行業內業務往來賒賬是慣例,但現在原材料商、貼牌製造商等開始要求溫州服企現金交易,甚至已經出現故意壓貨、不見資金不發貨的景況。這種現象在溫州各個行業都相當普遍,據溫州市中小企業協會調查,危機爆發後約有89.3%的企業受到合作企業的違約困擾。

參考文獻

  1. 匡小明.謹防實體經濟“空心化”的戰略思考.中國井岡山幹部學院學報.2012,5(3).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1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Gaoshan2013,方小莉,y桑,林巧玲,Lin,苏青荇,刘维燎.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實體經濟空心化"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