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26个条目

集群營銷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集群營銷(cluster marketing)

目錄

什麼是集群營銷

  集群營銷顧名思義:集合眾多產品的營銷。可以進一步定義:統一品牌形象內,通過統一銷售和宣傳渠道的產品群的營銷。國外學者將其定義為高級的微觀營銷策略即零售商們把具有相似背景的市場客戶的商場組合成群。

集群營銷的基本內涵[1]

  集群營銷包括以下幾個基本內涵:

  (1)集群營銷的主體是產業集群以及利益相關者,並需要政府、公共和私人機構、相關利益團體的積極支持。

  (2)集群營銷主要目標顧客是買者,包括居民、旅游者、投資者企業、外國市場、政府和各類協會等。

  (3)集群營銷的目的是提升集群的競爭力,保持競爭優勢、改善企業的營銷績效。因此集群有必要自覺的開展各種各樣的營銷活動,整合集群的各種資源,可以通過集群營銷共同開拓市場,獲得成本品牌等多方面的競爭優勢,使集群能持續發展。

  (4)開展集群營銷的必要條件是特定的組織制度安排,這是集群營銷發生和成功的必要保證。集群內的企業通過特定的組織和制度組成一個靈活的有機整體,對企業的合作形式、資源和利益分配作出具體規劃

  (5)集群營銷使集群內營銷資源共用和增值,群內企業可以共用營銷資源(基礎設施營銷渠道、品牌等)。集群營銷的結果是使得這些營銷資源得到充分利用實現比原有價值簡單相加更大的價值,即達到1+1>2的效果。

集群營銷的特點

  集群營銷的3個特點:

  1、 統一品牌形象。這裡說統一品牌形象,但不等於同一個產品品牌形象。也可以是一個企業品牌、甚或者是一個統一渠道品牌

  2、 通過統一銷售和宣傳渠道。這個應該比較容易理解。既然是集群營銷,當然是所有的產品統一銷售。如果每個單品還有自己獨立的銷售渠道和宣傳渠道,就失去集群的意義了。

  3、 產品群。不是產品系列。產品群可能是一個品牌系列產品、也可能是多個品牌系列產品、也可能是不同品牌不同形態多種產品。

集群營銷模式的種類[2]

  各地的集群營銷模式雖然種類不少,但可按組織形式的不同,大體上歸納為三類。

  第一類是企業在自主營銷的前提下,組成營銷聯盟,共同投資,分享設施、品牌等營銷資源,這些營銷資源實際上成為營銷聯盟內部的公共品

  第二類是群內眾多企業組成鬆散的營銷網路,生產企業通過集群內專門的貿易公司進行營銷,如見客制集群營銷模式。

  第三類是群內生產企業通過共用的、由單一企業組成的營銷機構進行營銷;例如溫州柳市的323家低壓電器公司聯合起來,先後在全國320多個大中城市,230個縣級行政區設立了進行統一的銷售子公司分公司和門市部。

  在第二、三類模式中,集群內的生產企業通過貿易公司等中問商進行營銷;中間商與群內的眾多企業結成合作關係,經營多種產品和多個市場,交易量遠遠超過單個生產企業的產量,交易成本可以比生產企業直接進行營銷的交易成本低,也減少了銷售和採購的波動。因此,這三類集群營銷模式又可以歸納為營銷公共品與中間商途徑等兩種方式。集群營銷的組織形式可以用下圖表示:

Image:集群营销的组织形式.jpg

集群營銷形成與發展的原因[2]

  1.集群營銷形成的社會歷史背景

  廣大的中小企業存在於產業集群中,他們雖然有“船小好掉頭”的優勢,但是獨立進行市場營銷卻面I臨著資金實力薄弱、生產規模小、人才匱乏等問題。在產業集群內,由於地理位置的I臨近,處於同一產業的眾多中小企業容易通過某種方式連接起來,聯合進行營銷,這有利於企業彌補自身的不足,把大企業的優勢和小企業的靈活性結合起來,更好地開拓市場。另一方面,在目前剩餘經濟的條件下,企業為了在市場上立於不敗之地,必須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核心業務核心能力的培育上,不必要也不可能將整個產業價值鏈都納入到企業的組織體系框架下,形成完全縱向一體化的生產方式;否則,企業會因為產品價值鏈過長而導致管理、資金、經營風險等諸方面出現規模不經濟和範圍不經濟現象;這樣必然會促使企業將許多他認為不重要的業務外包出去,讓其他企業去經營。集群內的生產企業通過中間商進行營銷,集中力量做好生產業務,有利於實現集群內部專業化分工的優勢。

  集群社區的低交易成本使企業之間的營銷合作成為可能。速水佑次郎提到了社區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社區即是在加強人際關係和相互信任基礎上引導社區成員進行資源合作的組織。由於群內企業在空間上集聚,來往密切,因而可把產業集群看成是一種社區。在集群社區中,企業之間交易頻率很高,相互之間容易形成多方的、連續的博弈關係,某個企業一旦對別的企業有敗德行為,消息會很快地在集群社區中得到充分傳播,這會影響該企業跟其他企業的合作關係,企業一般不敢隨便有信用問題,集群內的交易成本比較低,這為營銷合作的開展提供了先決條件

  2.集群營銷的競爭優勢

  集群營銷的競爭優勢是集群營銷可以長期存在並不斷發展的原因。

  第一,形成外部規模經濟與外部範圍經濟。規模經濟是指在技術水平和要素價格不變的條件下,所有的生產要素都等比例增加,平均產出增加,平均成本下降。眾多的生產企業無論採取哪種形式聯合營銷,都可以在一定範圍內因同一營銷渠道交易量的提高而攤低了單位產品的營銷成本,形成外部規模經濟。範圍經濟是指企業以同一種資源進行多種經營活動時,所帶來的利潤上升或者成本下降。產業集群所處的行業往往是壟斷競爭行業,集群內部企業眾多,產品一般具有一定的差異度,企業之間可以共用客戶資源。客戶到集群中,一般會採購多種產品,集群產品種類的增多,有助於增加集群的貿易量、攤低營銷的平均成本,形成外部範圍經濟。

  第二,提高交易效率。在分散經營的情況下,由於市場信息的不對稱、不充分,單個企業獨立進行市場營銷,在一個小的市場里建立起一個局部的壟斷市場。集群營銷形成以後,由於內部信息溝通便利,容易形成比較一致的產品性價比,即統一的價格水平,從而減少買賣雙方由於信息不對稱而造成的交易效率扭曲。另外,集群營銷網路為客戶提供大量的產品品種,客戶可以依賴於集群營銷網路的信譽跟集群達成交易,而不必去調查眾多的生產企業,減少了收集信息的成本與採購的不確定性,比分散的配對市場更有優勢。

  第三,促進集群內部分工與合作的發展。一方面,由於集群營銷機制使市場價格信息透明化,企業之間為了避免展開直接價格競爭,一般都會考慮採取產品差異化的策略。另一方面,企業通過集群營銷機制,可以較容易地瞭解到其他企業的產品信息,集群營銷機制也方便企業之間協調產品分工,從而促進集群產品品種多元化,提高集群對客戶的吸引力。集群營銷網路作為群內企業密切合作的平臺,也促進企業間其他方面的合作,比如研發合作、原材料供應合作等。集群營銷還可以為群內企業提供各種市場信息,指引企業開發新產品;如汕頭澄海許多玩具工廠通過見客制營銷模式,獲得了豐富的市場信息。

  3.集群營銷形成機制集群營銷的形成需要一個過程。

  企業之間一旦組成營銷聯盟,進行營銷合作,會獲得比獨自營銷企業更低的營銷成本、更高的營銷聯盟知名度美譽度等競爭優勢;客戶因而會越來越趨向於與營銷聯盟合作,聯合營銷的競爭優勢具有自我加強的放大效應,獨自營銷的企業在市場競爭中會越顯劣勢,而不得不參加營銷聯盟,聯合營銷成為集群內越來越多企業的占優策略,集群營銷於是逐步形成。營銷合作的形成與發展之路並不平坦,在許多集群內部也存在一些妨礙企業進行營銷合作的因素。

集群營銷的營銷主體[1]

  集群營銷的營銷主體主要是指產業集群內企業由於共同營銷組合起來的有機整體。集群營銷主體能夠高效,在於其內部的合理性和有機的配合。它主要包括幾個方面:

  (1)產業集群內的企業。企業是集群營銷最基本的單元,各企業從市場調研最終產品銷售共用資源。

  (2)政府。政府在集群營銷中起引導扶持和推進的作用。雖然我們說集群營銷是企業的一種主動和有意識的合作行為。但是我們從前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往往集群營銷的開始階段離不開政府的引導和支持。專業市場的建立很多都是在政府的扶持下將基礎設施建立起來的。政府可以在政策和法規上支持集群營銷加快其成熟過程。

  (3)行業協會。義大利營銷聯合體就是由行業協會牽頭成立的。行業協會的主要職能有對中小企業營銷聯合體的運作進行指導、為中小企業提供各種經濟和金融服務、提供各種培訓服務等。

  (4)社會服務機構。主要包括高校、科研院所、咨詢機構、金融信貸服務機構等。這些專業化服務機構對集群營銷起引導和支持,為其提供技術、信息和資金等方面的幫助下,使集群營銷能夠高效和合理地運行。

集群營銷的競爭優勢[1]

  波特認為一個國家或地區在國際上具有競爭優勢的關鍵是產業競爭優勢,而彼此相關的快速發展的產業集群為產業提供了競爭優勢的源泉。集群營銷加強了產業集群的競爭優勢,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成本優勢

  產業集群由於地理位置的接近,企業佈局集中,促使其形成專業高度細化、配合密切的分工協作體系。集群營銷與集群內企業的專業分工密切相關,相互促進。專業分工使集群營銷的產品具有共性和互補性,有利於集群營銷;同時集群營銷更促使產業集群內分工高度細化。正是集群營銷和專業化分工的優勢彌補了企業規模不經濟的缺陷,有效的降低了生產成本和交易成本。假定在技術條件不變的情況下,這種成本降低主要來自規模經濟、範圍經濟、勞動分工、交易成本、勞動力的有效供給和.企業進入退出成本。

  1.規模經濟

  規模經濟指的是:給定技術的條件下(指沒有技術變化),對於某一產品(無論是單一產品還是複合產品),如果在某些產量範圍內,隨著規模的擴大,產量的增加,平均成本是下降或上升的話,我們就認為存在著規模經濟(或不經濟)。一般認為內部規模經濟產生的原因有:勞動的分工與專業化、學習效應和技術因素:產生外部規模經濟的原因有:採購和運輸原材料方面的經濟性、大量銷售可節約流通費用、共同承擔研發費用、強勢的談判地位和共同利用企業的設施、信息、服務、管理經驗等帶來的節省和效益。我們可以看到集群營銷聯合體共同大批量購買原材料,不僅使原材料價格降低,也節約了單位運輸成本;專業市場降低了集群內企業成品的運輸、庫存成本,使平均成本明顯下降,從而有利於價格競爭,降低了企業的營銷成本。集群營銷通過共同研發來降低研製成本;通過技術交流獲得學習效應提高生產效率降低單位成本;共用銷售人員銷售渠道和共同促銷降低銷售成本;廣告合作降低廣告費用等。這些都是集群營銷帶來的規模經濟的表現。

  2.外部範圍經濟

  外部範圍經濟是指在同一個地方,單個企業生產活動專業化,多個企業分工協作,組成地方生產系統。外部經濟是通過企業之間的分工與協作、交流與溝通引起成本的節約。把具有產業聯繫的生產分工到多個企業進行,各企業實行專業化生產。他們往往在地理空間上集中形成合作網路。從而導致各項活動費用的降低和經濟效益的提高。產業集群正是專業高度細分的企業的集聚地。他們通過集群營銷共用客戶資源,產業集群內企業產品的差異性,使得客戶到企業內可以同時採購多種產品。這有助於增加集群的貿易量,從而提高了市場,降低了單位產品的營銷成本,形成了外部範圍經濟。集群營銷帶來的外部範圍經濟效應形成了集群很強的一項競爭優勢一一產品差異化優勢。差異化是指企業提供產品的多樣性,包括產品的質量、功能、外觀、品種、規格及提供的服務等,這種多樣性能使消費者認同該產品並區別於其他企業提供的類似產品。集群營銷為了提高營銷整體的競爭力提高,會促使加入的企業明確自己產品的定位,強調產品的差異化,所以提供的差異化優勢特別明顯,能夠全面滿足顧客“多樣化、個性化、差別化”需求,同時,差異化也是集群營銷尋求範圍經濟的出發點和追求的目標。

  3.交易成本

  科斯認為,交易成本是獲得準確市場信息所需要的費用,以及談判和經常性契約的費用。也就是說,交易成本由信息搜尋成本談判成本、締約成本、監督履約情況的成本、可能發生的處理違約行為的成本所構成。產業集群內部信息溝通便利,容易形成一致的產品性價比和統一價格,從而減少買賣雙方由於信息不對稱而造成的交易效率扭曲。客戶可以依賴集群共用的營銷網路的信譽跟集群達成交易而不必去調查眾多的企業,減少了收集信息的成本與採購的不確定性,從而減少了交易成本。他們之間合作和交易的頻率很高,這樣很容易形成多方的、連續的博弈關係,從而使他們更加註重自己的信用增強伙伴關係,從而減少搜尋其他貨源的成本。同時集群內的企業因根植於當地的社會文化環境而形成了穩定的信任關係和相應的社會制度安排,降低了企業的交易費用。

  4.勞動力的有效供給

  產業集群吸引和培育了大量的專業技術工人和銷售人員。通過袁涌波的調查我們知道,集群內的中小企業單個擁有的專業銷售人員很少。因為集群內人員流動性很大,他們一般不願單獨培養銷售人才。但是通過集群營銷,企業卻可以聯合培養大批的銷售精英。而正是這些人具有很強的流動性,而且有針對性、局限性,一般在集群內的企業問自由流動,成為集群的共有資源

  二、市場優勢

  集群營銷對各種資源的吸引力,有利於形成一系列的市場,並且使集群營銷和市場相互促進,使集群在競爭中處於有利地位。

  1.促進專業市場建設

  通過中國義烏小商品城的案例我們就看到專業市場是集群營銷的一種模式。集群營銷的這種模式使產業集群充分的利用了自身的區位、物質技術基礎、分工體系等有利資源形成專業市場,而專業市場又推動產業集群的發展。

  2.促進品牌建設

  我們從前面的案例可以看到,集群通過集群營銷將集群整體推向市場,擴大了集群產品的影響,樹立了良好的形象,由近及遠,先早地區推出其中較有影響的產品品牌,進而在全國形成名牌,再推向國際市場。“集群品牌"與單個企業品牌相比較,更形象、更直接,是眾多企業品牌精華的濃縮和提煉,更具有廣泛的、持續的品牌效應,是集群內企業的一種珍貴的無形資產。集群營銷有利於品牌的建設。集群營銷的主體是產業集群整體,這樣更容易根據產業特性和區域特性將集群品牌準確定位。由於經濟外部性原因,企業內單個企業不願意代表集群做營銷活動,但是集群營銷做了良好的集群品牌營銷。

  3.有利於開拓國際市場

  原來勢單力薄的中小企業很難打入國際市場,但是通過集群營銷,藉助集群的各種優勢就能夠打開國際市場。例如通過專賣店、開辦會展、展開電子商務、組團參加國外會展、直接在國外設立營銷網點等方式。遭遇海外阻擊時,能夠及時反應做出有效應對。以往在國際上遭遇國外的阻擊和封殺的時候很少有企業去應訴,例如1994年美國通過保護兒童的CR法案,對打火機的質量提出強制性的要求。當時溫州企業沒有一家應訴,從而錯失良機,只能退出美國市場轉而進軍歐盟市場。很多貿易摩擦一般都是由政府派出龐大的工作組去交涉,這樣反應很慢。而市場是需要爭分奪秒的。現在行業協會帶領企業從容應對“洋官司"。現在政府支持行業協會迅速行動,制定方案,勇於抗爭。當集群營銷內的企業遭遇這種海外阻擊的時候,行業協會可以組織群內企業共同出資聘請國際律師,派出協會交涉團,既節約成本又能高效應對,為進入國際市場掃清道路。

  三、創新優勢

  產業集群的創新來源於企業之間的合作、信息和知識的交流、企業間的生產和營銷網路。通過面對面交流,彌補了中小企業學習能力的不足,獲得集群外部企業無法得到的成功與失敗經驗,增加了企業創新的成功率。通過合作營銷把企業和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綁在一起,利益共用、風險共擔,將有效地促進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形成產學研的密切合作網路,快速的將科技信息知識轉化為新產品,同時企業通過市場的檢驗將存在的問題和市場的需求反饋到科研所、高校,大家一起解決新的難題。供應商和銷售商聯合在一起緊密的參與到創新的過程,更能確保與客戶的需求保持一致。集群營銷加快企業創新步伐具體原因在於:

  1.創新的激勵效應

  一般集群營銷的組織對加入進來的企業產品都有質量上或產品定位上有所要求和規定。特別是“龍頭”企業營銷模式,在相對有限的區域內彙集了大量實力相當的中小企業,如果質量不能保證又沒有差異化的競爭優勢只有被淘汰,不能加入集群營銷的組織。這就迫使企業加快創新步伐、提升產品的質量或者增加產品的差異化。

  2.創新的學習效應

  產業集群由於地理上的優勢經濟聯繫頻繁、信息交流便捷,使企業之間的知識和技術擴散,這就提供了較多的相互學習的機會。集群營銷促使企業分工協作,同時為共同提高產品的質量和開發新產品,大家固定交流和共用知識、經驗和信息,這樣更加促進了產品信息和技術的傳播。在知識和經驗共用的過程中,這些無形的財富資源得到碰撞和升華,為創新提供了思想源泉和動力。這樣還為集群的升級創造良好的環境。

  3.創新的文化氛圍

  “信任’’是創新合作交流的基礎。集群營銷內的企業相互合作,集群內的人員聯繫緊密相互瞭解,具有良好的信任關係,這樣有利於形成長期合作創新的穩定創新環境。大家既相互學習又存在相互的競爭,協作創新加強產業集群的競爭力是產業集群營銷的共同願望。大家一起想創新、爭創新、共同創新構成了一種良好的文化氛圍,成為創新的重要催化劑,激勵集群企業不斷追求和積累新知識和新技術。

  4.創新的服務體系

  產業集群的發展壯大吸引了大量的服務企業、提供研究開發和技術指導的機構。如學校、科研單位、管理咨詢機構、行業協會等。集群營銷的主體本身就包含了這些機構或者直接和這些機構合作,使其為產業集群服務。這為企業創新提供了廣泛的機會,通過這些機構進行技術和知識上的合作、交流,有利於企業人員的學習和知識積累,有力的支撐了企業的創新。

  四、升級優勢

  集群營銷促進產業集群的升級和整合。產業集群作為一種中間組織,也是網路組織,其群內有企業、政府、中介組織、大學和金融機構等,這些機構和組織通過各種關係網路緊密的聯繫在一起共同影響著產業集群競爭優勢的獲取或提升。集群營銷對產業集群的升級和持續發展具有積極推動作用。

  通過集群營銷有利於吸引相關業務活動向產業集聚地轉移,縱向的集群營銷使上下游企業緊密的聯繫到集群中來有助於促使產業鏈的完整。產業鏈越完整,產業網路就越堅不可摧,在產業競爭中就越占有優勢。生產企業與供應商和客戶之間的相互合作(協同供應、研發、生產、分銷、服務等)有助於集群走向成熟和規範。國內學者吳強軍在對浙江產業集群進行實證研究後發現:在企業集群的發展過程中,尤其是在初始生長階段和快速提升階段,企業協作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而這種協作更多的是在營銷領域。另外同一產業鏈上的企業很多都是處於不同的產業集群。但是由於這些集群又很多都處於同一區域內,所以可以通過集群營銷將相關集群整合起來提高集群的競爭力。

  五、融資優勢

  2007年上海一項對1000家小企業的抽樣調查顯示,69%的小企業認為貸款難是制約小企業發展的最大因素。中小企業融資困難是由於自身和外部兩個方面引起的。從內部自身而言,主要在於信貸市場存在嚴重的信息不對稱。由於交易雙方利益的不一致性,加上貸款人無法對借款人進行充分有效的監督,這樣的情況會促使中小企業背離貸款初衷轉而從事風險更高的產業,一旦成功獲利便屬於自己,而投資失敗則不必承擔全部風險。其次,還體現在逆向選擇方面。在固定收入分佈條件下,貸款總規模越大,其拖欠風險也相應提高。同理,利率越高意味著負債越多,其拖欠概率也隨之增大。

  貸款利率與銀行收益之間的這種負相關關係,是信貸合約中典型的逆向選擇效應。從外部因素來說,我國的融資體制正在改革當中,由於制度的轉換具有一定的時滯性,這就造成中小企業發展與融資體制創新之間的不對稱。具體表現為一是我國銀行體系極不完善,作為中小企業天然合作伙伴的地方性中小商業銀行發展太慢,民間資本進入的壁壘太多;二是中小企業信用擔保制度不健全,擔保機構基金來源缺乏,擔保基金與銀行運作存在一定矛盾;三是直接融資渠道狹窄,資本市場結構單一,絕大多數中小企業無法利用股票、債券市場融資;四是政策法規不健全,政府公共服務職能不到位。集群營銷使產業集群內的企業聯合起來行動,這樣集群營銷組織內的企業與單個游離的企業相比,能較好的解決融資難題。

  1.降低了金融機構的信貸風險

  集群營銷所結成的網路使企業逃廢債務的可能性減少,從而降低銀行的融資風險。另外集群營銷的目標和方向明確,一批生產經營及配套服務的上下游相關企業,主要是圍繞某一產品系列發展,產業風險具有一定的可預測性,因此,相對降低了信貸風險(產業集群內的信貸風險更多體現在產業風險上)。總體上看,金融機構向集群營銷組織起來的企業貸款的風險相對較小。以產業集群現象突出的溫州市為例,從統計數據看,溫州各商業銀行及城鄉信用社人民幣不良貸款比率比全省低6個百分點,與全國相比優勢更為明顯,溫州市的信貸資產質量相對良好。

  2.有利於提高融資的規模效應

  集群營銷的團體有利於提高融資的規模效應使金融機構獲得規模經濟效應。一方面,如果銀行只給幾家中小企業貸款,那麼金融機構花在對企業發展前景等進行預測的成本費用較高,會降低金融機構的貸款意願。但集群營銷聯合的眾多企業從事同一個行業,金融機構可以在行業協會、地方政府的產業規劃中獲得更多、更完備的信息,金融機構通過對同一行業的許多企業貸款,從規模經濟中受益;另一方面,金融機構對單個企業貸款時所有的程式都不能省略,其單位成本高昂,而對集群營銷聯合起來的眾多中小企業貸款時,所有的程式雖不能省略,但可以集體進行,這樣就節約了大量的成本費用,從而獲得規模經濟效應。

  3.獲取抵押擔保貸款

  銀行商業化改革後,為了防範和減少信貸風險,對中小企業貸款一般都實行抵押或擔保制度。但是,從中小企業來看,資信差、可質押資產有限、沒有足夠資信等級的第三方企業的擔保,使其在融資擔保系統缺位的情況下,難以獲得銀行貸款。中小企業由於集群營銷成為關聯度很高的群體後則比較有利於獲取抵押擔保貸款。這些企業既在經濟活動中保留關鍵環節、提升關鍵能力,又與自己的生產活動相互關聯的企業建立穩定密切的聯繫,通過產業的價值鏈聯繫和企業間技術傳遞的整合和共同營銷,實現企業間關係的高度合作與協同。為了集群整體的利益,參與集群營銷的企業在銀行融資過程中往往會相互提供擔保或聯合擔保。而且,參加集群營銷的中小企業大多是圍繞同一產品系列或上下游系列發展,這在無形中形成了一個抵押物或質押物一級市場,這就有助於銀行降低抵押或質押的苛刻條件H引。

  4.獲得政府的金融支持

  從產業競爭的角度來看,產業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的領域中,大量產業關聯密切的企業以及相關支撐機構在空間上集聚,並形成強勁、持續競爭優勢的現象。一般來說,地方政府出於發展本地經濟、提升集群國際競爭力的需要,會採用降低稅率、稅費減免、低息或貼息貸款、就業補貼、研究與開發補貼、出口補貼,以及設立產業發展基金、科技創新基金、風險投資基金等形式來扶持中小企業的發展,並使中小企業形成集群。集群內的企業由於得到了政府的金融扶持,因而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會緩解其融資難問題。政府對集群內企業的合作又尤其的鼓勵和支持,很多集群營銷組織就是由政府牽頭成立起來的。所以,參加集群營銷的企業更能得到政府在金融方面的支持。

  5.拓寬企業的融資渠道

  集群營銷促進多元化融資的發展,拓寬中小企業的融資渠道。首先,集群營銷內的企業通過區域品牌效應,比較容易得到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在自己的積極努力下,龍頭企業進入資本市場進行直接融資,帶動和促進與之進行集群營銷的中小企業的融資。其次,集群營銷嚴格的組織制度,促使中小企業建立明晰的產權制度,完善公司治理機構,規範財務往來,增強信用能力,從而較徹底地解決融資難題。再次,集群營銷有利於中小企業吸引外資。一些實證研究表明,外資對我國中小企業特別是東南沿海地帶的中小企業發展確實做出了不小的貢獻。如吉利公司引進香港國潤集團1008萬美元建成生產經濟型轎車的汽車城;福建晉江運動鞋產業集群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通過連續舉辦國際鞋業博覽會,吸引了義大利鞋業商會、美國加州採購團等一大批國外商貿機構、行業組織加盟,並吸引了外資和大量僑資的進入。另外,集群營銷促成的組織內部企業在資金緊張的情況下可以相互拆借,或者通過商業信用延遲付款、提前付款等方法來獲得急需的資金。

  六、促進集群內部分工與合作

  集群營銷促進集群內部分工與合作。通過集群營銷,集群內的企業共用產品和客戶等市場信息,這有利於群內企業根據自身資源和外部環境,集中培養自己的核心業務與核心能力,把不重要的生產環節和業務外包出去,從而形成集群內部專業化分工。例如在“龍頭"企業營銷案例中,核心企業一般只掌控關鍵技術和生產的關鍵環節,其餘的業務外包,同時相關配套零部件也由專門的中小企業提供,這更促使中小企業專門化的生產,促進了專業化分工。另一方面,集群營銷有利於群內企業獲得更低的營銷成本、更高的知名度和更好的營銷成果,集群內企業在營銷方面的合作將越來越廣泛,將合作領域擴大到研發、原材料的採購以及最後的售後服務等多方面,促進企業間更廣泛的合作。同時鞏固了集群內成員的關係。由於群內企業在空間上的集聚,隨著集群營銷他們之間合作和交易的頻率很高,他們之間容易形成多方的、連續的博弈關係,從而使他們更加註重自己的信用增強伙伴關係。

參考文獻

  1. 1.0 1.1 1.2 胥文娟.集群營銷的競爭優勢和機理研究.西南科技大學:企業管理.2009
  2. 2.0 2.1 鄭廣琯,陳雪梅.集群營銷形成與發展探索.商業經濟文薈.2006年1期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4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Dan,泡芙小姐,Yixi,连晓雾,Gaoshan2013,Mis铭,Lin,LuyinT,Tracy.

評論(共1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集群營銷"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14.152.68.* 在 2015年9月3日 16:36 發表

寫的真棒。。。

回複評論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