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7个条目

工程倫理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工程倫理

  工程倫理又稱工程師倫理,是工程技術人員(包括技術員、助理工程師、工程師、高級工程師)在工程活動中,包括工程設計和建設,以及工程運轉和維護中的道德原則和行為規範的研究。這是一個新的應用倫理學領域。它是從“工程問題”提出來的。把這些問題提到道德高度,既有助於提高工程技術人員的道德素質和道德水平;又有助於保證工程質量,最大限度地避免工程風險。

工程倫理的發展

  19世紀日增月益的顧慮

  隨著19世紀不停地演進,工程學逐漸發展成為專門職業,大多數工程師認為自己是獨立職業從事者或大型企業的技術員工。大型企業老闆奮力維持勞資雙方的固有關係,在這之間出現了相當程度的緊張氣息。

  在美國,由於工業發達、商業繁榮,越來越多人選擇從事工程師職業,使得創建同業工會成為當務之急。那時期主要發展出四個工程協會: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American Society of Civil Engineers,ASCE,1851年)、美國電機工程師學會(American Institute of Electrical Engineers,AIEE,1884年)、美國機械工程師學會American Society of Mechanical Engineers,ASME,1880年)、美國採礦工程師學會(American Institute of Mining Engineers,AIME,1871年)。ASCE與AIEE的成員大多都是博學精通的專業工程師,而ASME的部分成員與AIME的幾乎全部成員都是技術工程師雇員。

  在那時期,倫理觀念常被認為是與個人的責任與榮譽有關,不應該明文規定。

  20世紀轉折點

  在19世紀末期與20世紀初期,發生了一系列重大的結構損壞事件,包括一些驚人的橋梁損壞事件,特別值得註意的是阿什塔比拉河鐵路災難(Ashtabula River Railroad Disaster,1876年)、泰河橋災難(Tay Bridge Disaster,1879年)、魁北克橋災難(Quebec Bridge Disaster,1879年)。這些災難給予工程師深刻的衝擊,迫使整個行業積極面對技術與建築工作所存在的任何缺點,並且嚴格思考倫理標準是否存在瑕疵。

  回應這些衝擊,在先前提到的四個工程師學會中,有三個發展出倫理守則。AIEE於1912年採用實行。ASCE與ASME也於1914年開始實行。AIME在它的學會歷史里並沒有採用任何倫理守則。

  由於對於專業行為與維護大眾安全的的顧慮,典型地從這些橋垮事故與波士頓糖蜜災難(1919年)等等中凸顯出來,一個已經進行了一段時間的運動獲得了推動力,即要求工程師先領取正式認證,然後才可在其專業領域工作。這認證程式涉及到滿足某些關於專業教育、實際經驗、考試審核的條件。

  之後數十年,大多數的美國州政府與加拿大省政府發佈規定,要求工程師需要執業執照,或者通過特別立法,賦予同業工會發給職銜的權力。加拿大的模式規定,假若工程師的工作領域可能會對生命、健康、財產、公共福利、環境造成任何風險,則必須領取執照。在1950以後短短幾年內,所有省政府都開始嚴格執行這規定。

  美國模式通常只會要求那些獨立作業的工程師擁有執照,而那些在大型企業、教育機構、政府機關里工作的工程師不需擁有執照。這又延續了先前提到的,在獨立作業或在大型企業里工作,兩者之間的分裂。專業學會通常會採用規律化的倫理守則。在另外一方面,技術學會一般不會這樣做,而會替代地按時舉辦倫理教育與分享倫理資源,讓會員自動或強制參與。這方式不規律化,對於應該更偏袒大眾,還是雇主?在大型企業里,有時在專業行為里,這問題仍舊沒有解答。

  近期發展

  為了發揚倫理行為而做的努力持續不斷,除了在同業工會和特許組織里對於它們的會員所下的一番功夫以外,加拿大的工程師之戒和美國的工程師團(Order of the Engineer)的根源都可以追溯到1907年魁北克橋垮塌災難。它們都要求會員發誓堅持倫理行為,並且佩戴象徵性戒指來警醒他們承諾保持最高倫理標準與專業態度。

  在美國,專業工程師國家學會(National Society of Professional Engineers)於1946年發表了它的“工程師倫理準則”(Canons of Ethics for Engineers),又於1957年採用了“專業行為規則”(Rules of Professional Conduct)為附錄。於1964年正式採用實行至今的倫理守則也是演化自這本文獻。對於各種不同的狀況,怎樣正確執行這些規則是一門很大的學問,為此,於1954年,特別成立了倫理評論委員會來指導會員怎樣符合規則。倫理案例通常錯綜複雜,很少有簡單解答,但是倫理評論委員會已經有接近500個顧問意見儲存在檔案里,這些意見可以幫助工程師處理各種倫理難題。

  現今,全世界各地的專業學會與企業團體都已能夠直接有效地處理行賄與貪污事件。可是,必需研討與處理的新議題層出不窮,例如,離岸作業(off shoring)、可持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環境保護等等。

工程倫理的原則[1]

  不管人們對工程實踐中的倫理衝突如何看待,也不管工程倫理學是實踐倫理學還是應用倫理學,工程倫理總是要面對工程實踐中的倫理衝突並解決問題。面對複雜的形形色色的具體問題及其語境,以及眾說紛紜的倫理觀、價值觀,起重要作用的就是倫理原則。簡言之,工程倫理就是關於工程技術人員在工程活動中的道德原則和行為規範的研究。工程倫理學的主要研究任務就是探討並制定工程倫理的基本原則,越是高遠的倫理原則越不利於衡量具體問題,比如“工程造福人類”等;越是具體的倫理原則越不具備普適性,一項具體原則在移換了場景時空後就可能不再適用。一門學科的原則就是要越有普適性越好,而作為一種實踐性很強的工程倫理又要求越有針對性越好,因為它要面對鮮活的工程實踐並解決具體問題。這就將工程倫理原則的制定置於尷尬處境,學者們也一直在苦苦尋求著二者之間的平衡點。

  我國工程倫理原則脫胎於技術倫理原則。1999年,當我國的工程倫理學還在科技倫理的極袱之中,徐少錦看到了技術倫理獨立的價值,主張從科技倫理學中將技術倫理學剝離出來,把技術人道主義、技術愛國主義、技術公利主義、人與自然的和諧主義以及技術主體內部的平等互惠主義,作為人們在從事技術活動中應遵循的道德原則、規範與追求的道德價值目標。翌年,甘紹平在12月15日的《科技日報》上提出了科技倫理的三項基本原則,即不傷害、平等與尊重自決權,並結合事例給出了這三條原則在適用範圍及重要性方面的排列次序。這應該是我國工程倫理原則的前奏。1999年肖平的《工程倫理學》出版,從此我國學界開始了工程倫理原則的探索。我國的工程倫理原則大致走過了一個從抽象到具體、從標新立異地提出工程倫理原則到提出工程倫理原則的同時還探討其使用的有限性,並將抽象的倫理原則與具體的工程實踐相結合的歷程。總的來看,我國工程倫理原則界定有三種提出類型。一是從工程本身出發而提出。肖平首先將人道主義作為工程倫理的首要原則。2001年,全國科技倫理學學術研討會提出了工程倫理的四項道德規範:責任規範,包括決策者的責任、設計人員的責任、工程承包者的責任、每個人都應有的責任;公平規範,即利益分配應該是公平的;安全規範,包括工程設計安全和生態安全;風險規範,即充分考慮到工程建設帶來的種種風險,並做出相應的防範措施。次年,餘謀昌又明確提出工程倫理主要道德規範是責任、公平、安全、風險。二是從工程師職業出發而提出。朱葆偉雖然沒有旗幟鮮明地提出什麼工程倫理原則,但卻明確認為質量和安全、誠信、正直、公正是工程師最重要的職業倫理規範原則,並另撰文論證。三是從一定條件範圍出發而提出。寧先聖等認為工程倫理準則應包含以人為本原則、關愛生命原則、安全可靠原則、關愛自然原則、公平正義原則,並且特意申明以上只是一些普遍性的原則,在一些具體的工程技術領域,工程倫理準則應更為具體。這說明我國學者對於工程倫理原則的探討己經進入到了普適性與具體性的認知階段。另有學者從巴倫西亞工業工程師官方協會制定倫理規範的過程思考其對我國工程倫理建設的啟示,如在制定工程倫理規範之前必須分析文化與境域等;還有學者不僅提出工程技術人員應該遵循的倫理原則—人類生命倫理第一原則、高效原則、公眾利益第一原則—還分析了這些原則形成的歷史過程。這說明我國的工程倫理原則建構己經走出“填補空白”“標新立異”的階段,進入到了更深層面的研究階段。

工程倫理的實踐途徑[1]

  學術界對工程倫理的實踐途徑研究很少。原因很簡單“說理”易“做事”難。更何況對工程倫理而言,“說理”也並不容易—整個學科在我國還處於初步發展時期。

  為數不多的工程倫理實踐途徑研究,有形而上和形而下兩種。形而上是精神層面上要求我們以什麼樣的精神去踐行工程倫理,形而下是在不同的工程實踐方面東鱗西爪地探討我們如何應用工程倫理。作為一個從西方引進的學科,工程倫理學好比一棵花木,文化好比空氣和陽光,國情好比土壤和水分,一方水土養一種花木,移植時還需要帶上“原來的土”,並且儘量創造接近原來成長的環境條件。張永強等將契約精神和人道主義作為“原來的土”—當工程效果影響到全人類的公共利益或根本利益,而法律與具體的倫理規範又無從約束這些工程行為時,便可以契約精神作為最終的精神約束力,以人道主義的方式凸顯工程實施中的誠信與道德。李伯聰以《絕對命令倫理學和協調倫理學—四談工程倫理學》為題,梳理了類似康德的絕對命令的中國傳統文化資源在中國曆史上對人的約束機理,並分析了其在工程決策過程協調變通的必要性和局限性。這些都是工程倫理學成長的環境條件,需要通過一個培植(即教育)的過程。但工程倫理教育在我國尚處在一個“灰姑娘”的境地和邊緣化的狀態,需要通過教育制度和工程師資格考核機制來予以規制。但工程倫理的特點是現實性、可操作性,其實現及發展路徑才是重點。有不少學者己經在目前的形勢下對工程倫理的實踐途徑進行了有益探索。例如,王健在《工程活動中的倫理責任及其實現機制》一文中論述了工程倫理責任的實現機制,程新宇在《工程決策中的倫理問題及其對策》一文中探討了工程決策中倫理問題的對策,張恆力等在《工程倫理學的路徑選擇》中提出了可行的發展路徑圈。這些文章都是對工程實踐中某一個環節或某一個方面的研究,有待進一步拓展,以逐漸形成“燎原”之勢。

建設工程倫理的策略[2]

  中國的工程倫理建設以巨集觀倫理為目標,在相應對策上應該體現出此目標的特點,具體應該關註:建立工程倫理的學理基礎、傳播途徑、保障措施、積極的工程文化;其中,塑造有利於工程發展的文化是最主要的方而。

  1.奠定工程倫理的學理基礎

  作為倫理規範,工程倫理來源於職業倫理;其首要的學理基礎是“工程作為職業”(engineering as a profession)。微觀工程倫理的學理基礎是“作為職業的工程”,而巨集觀工程倫理的學理基礎是以“作為職業的工程”為主的具有豐富意象的工程,尤其是作為社會事業的工程。正是對工程的社會性、歷史性、文化性的強調,使得工程倫理有了微觀與巨集觀的區分。

  “工程作為職業”只是工程多種意象中的一種;除此以外,較為常見的工程意象還有叼屯限於):其一,作為活動的工程,工程是創造性的轉化活動,把理念轉化為現實。其二,作為過程的工程,工程的核心在於工程設計過程,工程設計是個系統過程,通過具體的策略滿足人類的需要。其三,作為學科的工程,包括電子機械、土木、航天工程等具體的工程領域;其四,作為實驗的工程,工程作為實驗過程,從歷史中學習;工程師是實驗者,要求提供準確的信息;道德自覺,有責任感。其五,工程作為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運用,工程不僅是“自然科學的運用”,(applied natural science}同時也是“社會科學的運用”(applied social science);其六,作為社會事業的工程,這是美國國家工程院1990年一次研討會及其文集的題目和主旨,強調的不再是單向的工程影響社會或者社會影響工程,而是工程在社會之中。

  巨集觀工程倫理是基於工程的多重意象,尤其是基於工程意象的社會性和文化性方而,而這些方而有賴於科學技術與社會研究(STS)和工程研究(engineering studies)的貢獻:揭示工程的多重意象,尤其是與社會、歷史、文化等相關的工程意象。而豐富的工程意象,是工程倫理在理念上發展的一個前提。在中國,最常見的工程意象是工程作為活動、項目和工程物;除此以外,還有相當多的工程意象直接來自社會文化領域,如“希望工程”等。缺乏把工程看作職業的傳統和文化,使得工程倫理缺乏學理基礎,因而阻礙了中國工程倫理的產生和發展。可見中國應該積極發展STS和工程研究,從而奠定巨集觀工程倫理的學理基礎。

  2.建立工程倫理的傳播途徑

  對比中美工程倫理存在和發展的依存環境,工程倫理髮展的差異還在於在傳播途徑上。美國的工程倫理思想主要通過工程總論、工程倫理課程以及教材、網上資料傳播的。中國現行的高等工程教育缺乏工程倫理和工程總論課程,從而阻礙了工程倫理學理基礎的傳播。

  美國的大學圖書館有眾多的工程倫理和工程總論書籍。美國工程的多重意象的傳播,在課程和書籍上主要依賴工程總論(課程和書籍)。美國大學工程專業低年級歸(主要在大學一年級)一般都有工程總論課程(如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等)。“工程總論”來自美國國會圖書分類法中的“工程總論”(general engineering;條目。而筆者對北京圖書館的中文圖書查詢顯示,只有為數極少的“工程總論”類書籍,但是它們都往往冠以修飾語如“土木”、“工業”等,即表明此類書籍是該工程子學科的總論而非整個工程學科的總論。中國工程總論課程和書籍的缺乏,使得工程意象的傳播缺乏學科和書籍作為載體,這也成為工程倫理產生的阻礙因素。因此,在中國要發展巨集觀工程倫理,應該關註工程倫理存在和傳播的手段,發展中國特色的工程倫理的教材、課程。具體而言,在引進西方國家教材的同時,結合中國悠久的工程史和重視倫理的文化傳統開發中國特色的工程總論教材和課程,為工程的多重意象,尤其是工程職業理念的傳播提供條件。同時,可以在有條件的高校嘗試開設專門的工程倫理課程,例如清華大學西南交通大學等工程倫理有一定基礎的高校,以及其他以工科為主的綜合性大學,因為這些高校有著充分的倫理學教學資源,同時又擁有工程教育資源。當然,中國高校開設工程倫理教育需要工程學和倫理學的教師、學者開展充分的合作。

  3.設立工程倫理髮展的保障措施

  工程職業認證是工程教育發展的動力,也是工程教育質量的重要保障。美國工程及技術教育認證委員會(ABET)是美國高教界和工程界廣泛認可的全國性工程教育專業鑒定機構,是各類專業技術人員獲得專業實踐準入資格的權威渠道;其專業鑒定得到美國教育部、各州專業工程師註冊機構以及高等教育鑒定委員會(CHEA)的承認,受到美國工業界的普遍支持和大學的認同,併在國際上有巨大影響。ABET的範圍幾乎涵蓋工程與技術的所有門類。

  相比之下,中國的工程職業認證十分欠缺,絕大多數具體的工程門類至今尚無職業認證制度,全國性的對工程師的整體性職業認證仍然缺乏。如果說工程總論課程和書籍的缺乏是中國工程教育的缺失,工程職業認證制度的不健全則是中國工程教育在質量保障上的不足;工程教育在內容和結構上的欠缺,使得工程倫理在中國的存在和發展缺乏應有的保障,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工程倫理在中國的產生和發展。因此,在中國發展巨集觀工程倫理,要同時建立工程倫理髮展的制度性保障,即建立工程的職業認證,在認證的指標中將巨集觀工程倫理加入其中。“工程是一種職業,人們在其中運用通過學習、經歷和實踐獲得的數學和自然科學知識,結合判斷,去開發經濟地使用材料和自然力的方式,以造福人類。”ABET對工程的這個定義被眾多的工程總論教材認可和採用,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ABET作為保障措施對工程教育的影響服制性飛併在一定程度上輔助了工程倫理的形成和工程倫理理念的傳播。

  4.塑造積極的工程文化

  工程在中國文化中長期被忽視,要發展中國的巨集觀工程倫理,必須重新塑造一種積極的工程文化。

  中國文化中阻礙巨集觀工程倫理建設的因素表現為:在工程意象上,工程活動的性質被誤解;在社會地位上,工程活動的主體被歧視。工程活動的主體長期以來被理解為工人、建造者,工程活動被理解為類似於磚瓦工人進行的堆砌工作。至今,較為流行的觀點認為工程的本質在於建造,給人以缺乏創造的感覺—只是體力勞動,工人、建造者、工程師是“勞力者”。這種觀點與中國儒家文化“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的價值觀很容易地結合在一起,從而造成工程活動主體的社會地位低下。事實上,工程是創造性的職業,工程內在地包含創造性思考創新。“直到現在,工程師仍然沒有得到他們應得的社會地位:絕大多數的年輕學生嚮往成為科學家而不是工程師;他們想去政府或大學工作,而不願在工程中工作。另外,很低的收入使得工程行業很難吸引到高質量的工程師和技術人員。”可見,工程活動及其活動主體社會地位低下的傳統,至今在中國並沒有得到根本地改變。這成為中國巨集觀工程倫理建設的阻礙因素之一。

  工程活動主體除了工程師以外,工人也是工程活動中重要的主體,而中國當下對工程中的工人的關註是不夠的。由於中國特殊的國情,工程(尤其是建築、礦業等)中存在大量的農民工。農民工是中國社會的特殊群體,他們在自身素質、職業技能等方而與專業的工程師和工人有著一定的差距;他們在社會地位上處在很低的位置;他們連接著中國的城市和農村,成為中國城市化和農村現代化的重要力量;在工程收益中,收益最少的是農民工;在工程事故中,受傷害最大的也是農民工。在一定意義上提高農民工的收入和社會地位,對重塑積極的工程文化也有著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1.0 1.1 於波,樊勇.國內工程倫理研究綜述[N].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3)
  2. 郭飛,王續剛.中國的工程倫理建設:背景、目標和對策[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2009(4)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55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Lin,Tracy,essilco,上任鹅陈.

評論(共1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工程倫理"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218.13.164.* 在 2022年3月21日 09:36 發表

<javascript>alert(1)</javascript>

回複評論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