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倫理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科技倫理”是一個複合詞,目前大致有三種不同的理解:
一是理解為科技的倫理(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ethics),是把科技倫理當作科技活動、科技體制機制的倫理道德觀念與規範,側重於從“科技活動”本身來揭示科技倫理的內涵與特征。
二是理解為關於科技的倫理(ethic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是把倫理道德當作科技活動的前提或先決條件,強調倫理目標是科技活動的出發點與歸宿。
三是理解為科技的倫理問題(ethical issue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把科技置於當代“風險社會”的大背景下,認為科技與人、自然、社會之間形成了多層次的利益與道德關係。當這種利益與道德關係出現衝突時,潛在風險就會演變成顯在問題。
科技倫理是調節科技工作者相互之間、科技共同體與社會之間諸種關係的道德原則、道德規範等的總和。在科技不發達的時代,科技倫理並不受人們的關註,其僅局限於科技人員的個體道德範疇。伴隨著核倫理的出現,科技倫理日益吸引人們的眼球。生物技術的出現導致基因倫理學、生物技術倫理學迅速發展,網路的迅速發展又將科技倫理的範疇擴展至信息技術倫理。人們對科技倫理的廣泛關註,科技倫理範疇的不斷拓展,與科技的飛速發展密不可分。
科技的發展促進了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發展,併進一步促進社會分工的發展,形成新的社會關係,從而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新的倫理關係和倫理規範;同時,科技的發展還會不斷提高人們的知識水平和思維能力,改變人們的世界觀,從而提升人們的倫理道德觀念。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科技是推動現代社會和現代倫理道德進步的最終決定力量。
在科技不發達的時代,人們探索科技更重要的目的在於求真、求是,發現自然界的客觀規律,因此不乏甘於為科學事業獻身的科學家,他們對科技沒有明顯的功利性質。但是進入高科技時代,科技發展對科技倫理造成了巨大的衝擊。其一,科技發展不斷挑戰社會倫理底線,如克隆技術的出現,涉及允不允許複製人的問題,引起全社會的廣泛關註。其二,科技發展不斷拓寬科技倫理的範疇。從核倫理到生物技術倫理,再到信息技術倫理,科技發展要求科技倫理不斷更新、拓展範疇,適應科技發展的要求,但是科技倫理往往滯後於科技的發展,導致社會輿論甚至科技共同體內部對科技倫理產生困惑。其三,與科技不發達時代相比,功利主義和經濟性成為高科技時代的一種病態訴求。科學技術本身呈現出強烈的功利價值,它不但可以為社會創造豐富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而且還能給科學家帶來名譽和利益。在這種背景下,許多科技人員“求真”的意識越來越淡薄,對經濟利益方面的考慮越來越多,因而如何建構科技倫理的人性向度,成為法治社會背景下極其重要的命題。
作為道德底線,作為內心的自我約束,科技倫理對保持正確的科技發展方向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科技倫理能夠增強科技工作者的道德理性和責任感,促使其自覺抵制科技開發與應用活動中的經濟利益誘惑,減少不自覺行為。其次,科技倫理可以有效引導科技工作人員正確處理有爭議的科技成果,最大限度地減少有爭議的科技成果的盲目投用和濫用,避免給人類社會帶來毀滅性的災難。相比較於科技不發達時代,當今社會,科技發展對科技倫理的需求更為迫切,科技倫理對科技發展的規製作用也更為凸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