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經濟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山地經濟是以山地為載體的包含山地資源生產與加工和銷售的獨立的綜合經濟體系,它不同於大農業經濟、工業經濟,但又包含了二者,因此它是獨立的經濟部門。它的範疇包括:林業、藥業、畜牧業(家禽、禽類、野生動物)、採掘業、水電、山地農業、山地漁業等生產部門;此外,還包括農、林、牧產品及藥用植物加工業其他非農產業。
山地,在我過去是貧困、落後、條件艱苦的代名詞,全國18個貧困地區,有10個分佈在山區。山區一直處於弱勢,經濟發展緩慢,相對其他產業有呈萎縮狀態,例如以山地收入最高的林業為例:林業產值在GDP中所占比值,50年代為6%~7%,70年代降至2%~3%,現在還不到1%。可見木頭經濟分量越來越輕。再如藥材生產,近年也有下降之勢,以盛產藥材的貴州省為例,天麻、杜仲、半夏、芍藥等10餘種藥材產量逐年下降。山地經濟發展緩慢的原因很多,其中主要有:(1)區位弱勢所形成的歷史原因:交通不便,信息閉塞,技術經濟落後,形成地區差異的客觀因素;人們思想保守、觀念落後、經濟定位不准確則是其主觀因素,二者之間相互影響與相互制約所形成的惡性迴圈,嚴重製約了區域經濟的發展。例如,目前我國絕大部分山區,仍以糧食生產為主,甚至還在刀耕火種,本身所擁有的自然資源優勢不能很好地轉化為經濟優勢,守著金山叫窮。而另一方面,只顧眼前利益而不顧及未來的發展,不僅浪費資源,也帶來了系列生態環境問題。上述兩種思路,不僅直接影響到山區本身面貌的改變,也影響了全國整體經濟發展水平。(2)多重製約因素影響了山地經濟的發展。較差的自然條件,如高寒氣候、坡度大、土層淺薄等因素;經濟政策向山區傾斜不夠,尚無一套有利於山區經濟發展的完整的配套政策。(3)資源資本的轉化率極低,影響了區域經濟增長,山區物產基本以原材料或初加工出售,缺乏深加工業,附加產值低。目前,山地經濟發展已逐步由資源導向型向結構導向、市場導向、科學技術導向型轉化,由自然發展向人工調控轉化,由資源開發向資源產業化轉化,由單純的經濟效益向環境、社會、經濟三大效益同時註重轉化。並強調了人與自然的關係。綜上所述,我國山地經濟發展尚處於弱勢,但逐步向好的方向發展,未來一定會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來源。
山地經濟發展前景[1]
我國擁有多種類型的、自然條件優良的山地,區內資源豐富,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 1.我國山地資源蘊藏有巨大的開發潛力
從土地資源看,有43%的耕地分佈在山區,有大量可供造林用地,其中約有1億hm2山地可種植果林;2億hm2草地資源待開發。我國山地集中了全國98%和大部分礦產資源,其中2/3的水能資源尚未開發利用。全國山地有84%的木材蓄積面,700多種可利用植物資源,近2000種動物資源中,大部分在山地。在農業資源中,山地盛產糧食、油料作物、果品、林副產品、土特產等。在上述農業資源和生物資源中,大部分尚待開發,即使已開發的其效率很低,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與入世後的新形勢,山地開發將是綠色食品、山珍補品的主要來源,具有無可估量的廣闊前景。
- 2.山地經濟將是我國重要的經濟來源
山地資源不但品種豐富,而且價值較高,一般山地產品較一般農產品價格高出數倍至數十倍,現將部分產品與山地產品每kg市價於表1示之:
從表1可知,同類普通農產品較山地產品價格高出2~6倍,還不包括特別名貴的山參、竹絲、猴頭姑等山地珍品,如果對山地實施綜合開發,加強中藥材的培植與加工,野生動、植物的種養,其經濟收入是無法估量的。例如據文獻資料,僅雲南一省單純對野生動物一項稍加合理利用,便可增值20億元/年。如果通過對野生動物人工養殖,還可成倍增值。又如河北遷西縣僅種值板慄一項年收入達8800萬元。中藥材採集、生產與加工,也是山地重要收入,雲、貴、川等省中藥材年收入就達100億元以上,僅貴州一省1998年中藥加工業就可獲利13億元。四川藏族區,山地牧業人均增收達390元。又如湖南懷化地區,推行山地規模經營後,1996年農業從山地獲取純收入人均達654元。林業產業,在GNP中比值雖然下降,但絕對值卻每年以16%的速度遞增,2000年,林業總產值達3400億元,是1997年1577億元的1倍多。山地旅游業,是愈來愈興旺的新興產業,隨著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著美好的前景,例如張家界僅1996年經濟收入達3875萬元。以上說明我國山地資源充分開發利用,將在國民經濟發展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 3.山地資源產品,具有廣闊的國內、外市場
由於以下原因,山地產品將具有較大優勢,(1)第五綠色革命、生態經濟是世界經濟發展的新潮流。綠色食品的興起,因而受污染極少或不受污染的山地產品,格外受到重視,要完全消除農藥化肥、重金屬及其他化工產品對農田污染,還需要較長的時間,因此,山地產品將保持綠色產品的自然優勢,例如南山奶粉在湖南市場占有率逐年升高,因其是山地產品便是重要原因之一。(2)山地產品特殊性和不可替代性。山地特產不可替代產品較多,這是由於山地這一特殊的生態環境所決定。例如,野生動物,名貴、道地的中藥材,以及一些名貴的農林產品。(3)傳統、習慣性的對山地產品的青睞,而提高了山地產品的價值,如表1所列正說明瞭這一問題。(4)山地畜牧業,野生動物培育,將是我國動物性食品的重要來源。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物結構的變化,將對畜產品需求量大增,目前我國人均消費與世界相差甚大,例如被譽為最完善食品牛奶消量,據1998年統計人均消費6kg/年,僅及世界人均銷量的1/15。山地牧場的開發,我國尚處於初始階段,野生動物的培養,也只是試驗與規劃階段,因此無論從生產條件,還是需求預測,發展山地畜牧業,都將有廣闊前景。(4)消費者心理、消費欲望也不斷向山地產品傾斜。山地產品銷售品種與數量在不斷增加,例如長沙市每年投放市場的山地產品多達100種以上。雲南省每年投放市場的野生動物,僅山雞一項就近100萬隻以上。此外做為三大飲料之一的茶葉,只要改進加工工藝及包裝是完全可能占有世界市場競爭優勢的。
- 4.豐富的勞力資源,是發展山地經濟的重要保證
我國農村剩餘勞力,仍在1.4億以上,發展山地經濟是農村剩餘勞力有效轉移移途經,也是發展山地經濟的重要保證,在條件允許時,不超過山地承戴能力,建立山地聚居區,人口由平原向山地遷徙,結合土地規劃,遷村並點進行,節約資金。由不適合人類聚居的貧困山區,如桂西南、黔東、湘西的一些喀斯特山地;重大工程的移民,建立山區聚居區,以保證山地開發對勞力的需要。在我國已有許多取得成功的山地村鎮。行政中心有井崗山、湘西臘爾山(鄉政府),資源開發中心,如湖南城步南山,奶製品生產聯合企業。採掘業,如湘東鎢礦、湘西汞礦等。
開發山地經濟的有效途徑[2]
發展山地經濟,提高山地經濟在GNP中的比例,是我國國民經濟發展重要的戰略決策。
- 1.綜合開發山地資源,實施資源開發產業化
山地資源綜合開發可是一項多種經營,複雜的系統工程,項目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科學合理調配,可以形成良性互動的山地生產生態系統,也是富民之路。湖南懷化實施山地綜合開發,獲取了環境、社會、經濟三大效益;森林覆蓋率由1986年47.3%提高到1993年的57%,山地產品品種增加七倍,資產總值達50.8億,人均收入1270元,財政收入由1986年的1912萬元到1993年的14150萬元,農民純收入增加50%,1986~1993年均增長654元,目前農民總收入有30%來自山地。平均每年有14萬勞力轉入到山地資源開發。又如河北遷西縣,實施“圍山轉綜合開發”,每年從山地獲取8800萬元,占農業總產值36.8%,人均純收入達3136元。
(1)山地林業綜合開發,全面提高環境、社會、經濟三大效益。黨中央把建設秀美山川列為中國現代化建設大戰略任務,林業建設將在21世紀中國建設者獲得迅速發展,不再是單純的木頭經濟,而是以木材及木材加工、林業化工產品、藥材、茶葉、果林、森林旅游業等生產與加工的多種經營。不但在優化生態環境方面發揮重大作用,也將主生巨大的經濟效益。目前全國已建立574處森林為主的自然保護區,與3000多處各類森林公園。“十五”期間我國山地林業經濟發展應註意如下兩個方面:一是對林業資源實施雙重產權制,即林地森林資源國有化與家庭承包責任制兩者並存。對林地與森林資源不嚴格管理,就會造成國有資產流失,不利於實施林業生產規模經營。忽視了實施穩定的家庭承包制,不能充分調動林業生產的積極性。因此實施靈活的林業經營方式,將分散小片林地、荒山、疏林地由家庭承包,30至50年不變,保持較長的承包期,剋服山地經營中的短期行為,有利於林業經濟的發展;二是林業生產必須狠抓綜合經營與生態環境效益同步進行。綜合經營,既增加了經濟效益,又優化了林地生態環境;同時實現了農村剩餘勞力有效轉移。據中國林業科學院90年代中期在“中國森林資源價值核算研究報告”中指出:我國每年森林的經濟價值達17414.51億元,環境資源部分價值為75218億元。綜合產出價值為95000億元。因此,綜合開發山地的重要性便由此可知。
(2)野生動物開發撫育工程,實施野生動物培育產業化經營。對野生動物培育工程實行產業化經營,是山地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實施有計劃的撫育放養,有計劃的捕獵,不但創造了經濟價值,也是對動物實施最有效的保護措施,達到利用野生動物保護野生動物的目的。由於對野生動物缺乏規範管理,每年只有捕殺沒有放養,造成資源量逐年下降。以雲南省為例,每年被捕殺的野生動物在30~50萬頭,實施野生動物人工繁殖、放養、捕獵、加工、營銷一體化,則每年創產值可達20億元,並有效地保護了野生動物。
(3)山區中藥材產業化發展,是山地經濟發展的又一重要產業。由於中藥材不斷為國際社會所接受,擴大中藥材生產規模,提高中藥材科技含量,多創中成藥名牌,實施中藥產業化,搞好產前、產中、產後服務,完善優化中藥銷售國內市場,壟斷國際中藥市場,這不但是山地經濟發展重要產業之一,也是我國國民經濟總量的重要來源和出口創匯的重要產品。
(4)大力發展牧業,提高山地牧業生產水平。從山地牧場資源現狀與國內外市場需求,山地牧業的發展應註意如下幾個方面:一是以多種方式開發山地牧場,以擴大山地牧場的規模。目前我國山地牧場開發,尚處於初始階段,要充分利用草場資源,加速山地牧業的發展,應根據草場資源採用多種方式,如家庭、集體、國有牧場相結合,既便於牧業的發展,也防止超出草場承載能力,而造成過量開發;二是調整牧業結構,目前利用山地牧業結構種群單一,與山地牧場繁多的牧草特征不相適應。要根據牧草特點,養殖一種或多種家畜。三是進行科學養殖,提高畜產品質量。目前山地以家庭放牧為主,多是自由放牧或傳統的牧放方法,科技含量較低,不利於參與國際競爭。
(5)加強經濟林及林地經濟作物的培植,提高山地單位面積產值。提高經濟林在林業用地面積的比例,及對林地經濟作物的培植,將會大幅度提高林地單產值,據計算,經濟林產值要高出用材林3~8倍,高出薪材林10~15倍。如果在林地再種植蘑菇,菌類等,則更加增加林地產值。在增加林地經濟林比例時,應註意以下三個原則;一是發展經濟林要不影響生態環境的改善。因為經濟林是水分涵養、水土保持較差的林種,在坡地種植還需採取一定措施,例如河北邢台及遷西在修建梯田及“圍山轉”工程的基礎上,發展板慄林。山西昕水在黃土區綜合治理時發展蘋果園。二是在市場導向的基本原則作用下,還要服從國家巨集觀調控的指導,增強國內外市場競爭優勢。三是在發展經濟林必須充分考慮當地自然條件:地形、土壤、原有植被等因素,如地形過陡(大於30°)、土層薄,原有森林植被好則不宜再發展經濟林。因此發展經濟林要考慮綜合效益,是非常重要的。
- 2.實施立體開發,建立多層次、多種生產模式
利用山地垂直分帶的自然條件,建立不同的生產模式,是實施山地大農業現代化與山地經濟發展的必要途徑。根據山地自然環境生產條件,建立四種生產模式與四種專業化基地。
(1)以畜牧業為主的生產模式。在海拔800m左右,生長良好牧草與灌叢、雜生藥材的地區,可建立牧場、藥材生產基地和畜牧業基地。
(2)用材林、經濟林、藥用植物生產模式。海拔500m~1000m低山區,最適合林木生長,但目前多處於無計劃生產與砍伐,林業種植結構也不合理,缺乏有計劃培育經濟林及藥用植物。宜遷移新居民,有計劃生產加工林產品,形成不同規模林產品基地。
(3)經濟作物、果林綜合生產模式。海拔600m以下的丘崗地帶,是喜溫、喜濕果木及經濟作物生長區,在一些山丘、崗地、村莊空間地種植林、慄、桃、李、梅、杏等水果,在一些旱土種植茶、油桐、蠶桑、煙草、苧麻、蔬菜等經濟作物,是區內重要經濟作物區,在空間地,可實行家庭牧放。
(4)專業化生產基地生產模式。在條件較好地段,建立各種專業化生產基地,形成山地工業體系,包括農產品加工業、非農產業、水電業以及採掘業。通過上述各種生產模式的建立,全面推動山地經濟的發展。但是山地生態環境是十分脆弱的,因此在發展山地經濟的同時首先要考慮生態環境的綜合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