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25个条目

共用經濟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重定向自合作消费)

共用經濟(Sharing Economy)

目錄

什麼是共用經濟

  共用經濟是指擁有閑置資源的機構或個人有償讓渡資源使用權給他人,讓渡者獲取回報,分享者利用分享自己的閑置資源創造價值。

  共用經濟是一種優化資源配置、高效社會治理的新經濟模式,是基於互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支撐,由資源供給方通過技術平臺將暫時閑置的資源(或技能服務),有償提供給資源的需求方使用,需求方獲得資源的使用權(或享受服務),而供給方則獲得相應報酬的市場化模式。通過技術平臺的整合,達到了資源的有效配置、城市的有效治理、市民更方便地獲得城市社會服務的目標。

  共用經濟有五個特點:一是基於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技術支撐;二是廣泛的數據應用;三是通過共用實現海量、分散、閑置資源的優化配置;四是市場化方式高效提供社會服務,滿足多樣化的社會需求;五是具有準公共產品的特征。

  共用經濟是指以獲得一定報酬為主要目的,基於陌生人且存在物品使用權暫時轉移的一種新的經濟模式,其本質是整合線下的閑散物品、勞動力、教育醫療資源使人們公平享有社會資源,各自以不同的方式付出和受益,共同獲得經濟紅利,此種共用更多的是通過互聯網作為媒介來實現的。共用經濟牽扯到三大主體,即商品或服務的需求方、供給方和共用經濟平臺。共用經濟的發展是去中介化和再中介化的過程,去中介化意味著共用經濟的出現,打破了勞動者對商業組織的依附,他們可以直接向最終用戶提供服務或產品;再中介化則是個體服務者雖然脫離商業組織,但為了更廣泛的接觸需求方,他們接入互聯網的共用經濟平臺。

共用經濟的起源

  共用經濟這個術語最早由美國得克薩斯州立大學社會學教授馬科斯·費爾遜(Marcus Felson)和伊利諾伊大學社會學教授瓊·斯潘思(JoeL.Spaeth)於1978年發表的論文(Community Structureand Collaborative Consumption:ARoutine Activity Approach)中提出。共用經濟現象卻是在最近幾年流行的,其主要特點是,包括一個由第三方創建的、以信息技術為基礎的市場平臺。這個第三方可以是商業機構、組織或者政府。個體藉助這些平臺,交換閑置物品,分享自己的知識、經驗,或者向企業、某個創新項目籌集資金

共用經濟的驅動力

  關於共用經濟的驅動力,科恩給出了三個理由。

  第一,消費者感覺有更大的主動權和透明度。

  現在人們經常會遭遇到四個問題,即波動性、不確定性、複雜性和模糊性。共用經濟能使消費者在消費過程中充分發揮自我掌控能力。

  第二,當今世界範圍內正出現信任危機。

  來自不同年齡階段的人群,尤其是年輕消費者對目前的商業和其他大規模組織的信任度越來越低。不少人對大商家的印象並不佳。為此,當他們發現賣家與自己產生共鳴時,感覺更可信,這類消費更具吸引力。

  第三,消費者和供應者都在交換過程中更受益。

  消費者通過合理的價格滿足了自己的需求,供應者從閑置物品中獲得了額外的收益

共用經濟的基本特征[1]

  1、藉助網路作為信息平臺。

  通過公共網路平臺,人們對企業數據採取的是一種個人終端訪問的形式。員工不僅能訪問企業內部數據,還可將電腦電話、網路平臺全部連通,讓辦公更便捷。智能終端便攜易用、性能越來越強大,讓用戶使用這些設備來處理工作的意願越來越明顯。例如,房屋出租網架起了旅游人士和家有空房出租的房主合作橋梁,用戶可通過網路或手機應用程式發佈、搜索度假房屋租賃信息並完成線上預定程式。

  2、以閑置資源使用權的暫時性轉移為本質。

  “共用型經濟”將個體所擁有的作為一種沉沒成本的閑置資源進行社會化利用。更通俗的說法是,分享型經濟倡導“租”而不是“買”。物品或服務的需求者通過共用平臺暫時性地從供給者那裡獲得使用權,以相對於購置而言較低的成本完成使用目標後再移轉給其所有者。

  3、以物品的重覆交易和高效利用為表現形式。

  共用經濟的核心是通過將所有者的閑置資源的頻繁易手,重覆性地轉讓給其他社會成員使用,這種“網路串聯”形成的分享模式把被浪費的資產利用起來,能夠提升現有物品的使用效率,高效地利用資源,實現個體的福利提升和社會整體的可持續發展

共用經濟的存在形式[1]

  共用在網路生活中非常普遍,從文字、圖片到視頻、軟體,共用行為無處不在。隨著社交網路的日益成熟,當前共用內容已不再局限於虛擬資源,而是擴展到房子、車子等消費實體,形成了新一代的商業模式“共用經濟”。威茨曼教授把“共用經濟”分成三大類別:

  1、基於共用和租賃產品服務

  這實際上是在同一所有者掌控下的特定物品在不同需求者間實現使用權移轉,比如拼車網、房屋交換網。從本質上說,金融企業就是基於分享經濟理念的經濟形態。

  2、基於二手轉讓的產品流通,實質上是同一物品在不同需求者間依次實現所有權移轉。

  比如美國的克雷格列表(Craigslist)是一個網上大型免費分類廣告網站,作為全球第一分類廣告媒體,目前在50多個國家的近500座城市提供求職招聘、房屋租賃買賣、二手產品交易、家政、娛樂以及敏感的尋找異性朋友等服務。

  3、基於資產和技能共用的協同生活方式,實質上是時間、知識和技能無形資產的分享。

  比如Liquid Space(流動空間)複製Airbnb模式,為在外出差者在當地尋找和共用最佳辦公空間,並通過基於地點的移動應用將信息呈現給用戶,這些地點包括辦公區、商業中心等許多有WiFi但使用率不高的地方,從而成本低、浪費少地共用工作間和機器設備。此外,這種形式還包括一方利用閑暇時間為另一方提供服務等形式。

共用經濟的運作機制[1]

  1、供給機制。

  共用產品的供給方式除了藉助網路平臺的點對點交易和單一供給者的規模化出租外,還可以採用俱樂部形式,即每個成員都捐獻一份財物,從而每個成員都可以共用全部集體財物。

  2、市場交換機制。

  共用服務網站、智能手機、社交網站和線上支付等信息技術支持降低了交易成本:網站信息平臺為供求雙方提供結對機會,可以直接將主人與租用者連接起來;以帶有GPS定位功能的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為代表的信息終端可以讓需求者瞭解標的物概貌;社交網路平臺提供了查看他人並建立信任的途徑;共用交易都通過網上付費,網上支付系統解決了資金交付事務。這些,使得資產共用比以往更加便宜、更加便捷,因此使分散的交易具備了形成更大規模的可能性。

共用經濟體系的構成要素[1]

  共用經濟這種經濟形態有獨特的基本元素、工作平臺和文化。基本元素包括出租者、購用者、第三方及其提供的網路信息平臺、標的物、其他媒體、政府監管者等等。工作平臺就是第三方及其提供的網路信息平臺。共用經濟的文化基礎是分享合作互助。

  1、交易主體。

  包括出租者和租借者在內的雙方交易主體主要是20-40歲之間的知識階層,作為網路用戶可以自由進行交易。共用產品的供給方式除了藉助網路平臺的點對點交易和單一供給者的規模化出租外,還可以採用俱樂部形式,即每個成員都捐獻一份財物,從而每個成員都可以共用全部集體財物。

  2、交易對象。

  交易標的物是具有使用價值的完整物品。一是價值額度較大,購置成本很高,或者受時空限制,難以遠距離隨身攜用,例如汽車房產;或者是信息技能和時間等依附於特定人格的無形資產。需求者自身不常用甚至只是一次性的使用,購置新物品顯得沒有必要。二是可以多次重覆使用,所有者並不經常使用,這就產生了使用的閑置時期。因此,對所有者而言,將其出租比閑置更合算些,使物品起到了日常自用和偶爾分享的效果。

  3、共用網站。

  與通常的電子商務網站企業幫助供需雙方完成物品交易所不同的是,共用經濟條件下供需雙方不是完成實體物品或服務的購買,而只是暫時地租用,共用網站作為供需交易平臺,幫助物主租出物品或服務,幫助租客租到物品或服務。共用網站作為中介樞紐,網站所有者會對交易成員進行背景審查,發揮協調調配功能,降低了個體之間的交易成本。

發展共用經濟的意義[1]

  隨著共用經濟的興起,個別的、細微的消費行為變化經過集聚整合最終將會帶來巨大的商業變革和社會變革。

  1、共用經濟擴大了交易主體的可選擇空間和福利提升空間。

  在傳統商業模式下,人們主要是被動地接受商家提供的商品信息,個別人對商品的體驗評價被壓縮在熟人圈子,而基於網路平臺的共用經濟模式卻使供求雙方都能夠通過互聯網發佈自己能夠供給的分享物品或需求物品,增加了特定供給者或需求者可選擇的交易對象,並具備了掌握交易對象更多信息的可能,這就避免了欺詐性不公平交易和交易成本,從根本上提高了交易質量,有利於促進雙方福利的增加。

  2、共用經濟改變人們的產權觀念,培育了合作意識。

  共用經濟將更多的私人物品在不改變所有權屬的基礎上讓更多的人以較低的價格分享,從而壓縮了個人用品中私人專用物品的相對空間,擴充了公共物品概念的內涵。這內孕著集體經濟的發展,也要求政府在國家層面更廣泛地滲透和干預進了居民私人生活,推動著社會共有形式的躍遷。藉助網路平臺,出租或借用東西給自己不認識的人,從根本上擴大了人們分享的人際圈,教會人們如何分享,互相豐富生活,使得分享成為社會交往中的不可逃避的重要因素。

  3、共用經濟改變了傳統產業的運行環境,形成了一種新的供給模式和交易關係。

  傳統生產方式企業家組織生產要素提供產品,在生產環節的組織化程度很高,消費者主要是分散的散客。而網路平臺提高了消費者的組織化程度,將每一個顧客消費需求變得更加精確,“柔性生產”和“準時供給”成為普遍性的生產方式,預示著精細生活時代的到來。從整個社會供給來看,共用經濟減少了社會供給總量,推動了綠色革命,有可能開啟下一輪產業革命,將成為過度消費的終結者。

  4、共用經濟改變了勞資關係

  共用經濟改變了企業的雇佣模式和勞動力的全職就業模式,給那些富有創造力的個人提供一種全新的在家謀生方式,人們可以自由選擇自己感興趣和擅長的任務、工作時間工資。事實上,大多數參與分享業務的人,都擁有自己的本職工作,只是將這些分享服務看成是額外的收入。從公司的角度看,這種模式能夠保證公司自身靈活地調整規模,免去了裁員和招聘的痛苦,也不用考慮職工獎金保險退休金以及工會之類的繁瑣事務。這種工作模式,對於個人和公司都是非常有利的,從而使社會成員成為自由職業者和兼職人員的混合體,使全社會成為一個全合約型社會。

  5、共用經濟有助於解決政府城市管理難題。

  交通擁堵、生態資源緊張、勞資矛盾收入分配不公、鄰裡冷漠是制約多數城市發展的普遍難題。在共用經濟理念下,地方政府間可以開展廣泛的發展合作,通過城市間信息共用、政策協調、人力資源共用,有助於縮小城鄉差距和區域不平衡問題。共用自行車和汽車改變了城市旨在改善交通的政策,共用汽車還能減少尾氣排放,共用私人住宅還能平衡城市住房供需關係,共用經濟甚至還可以通過穩定社會網路來解決城市犯罪問題。共用模式切入政治程式,成為民主化進程的重要促進因素。比如,很多國家流行的參與式預算管理,就是一個城市或社區的所有居民共同參與城市預算管理,討論並決定公共開支項目。

租賃經濟和共用經濟的區別[2]

平臺

  租賃經濟:共用單車和充電寶這樣的租賃業務是不能稱為平臺的。因為他們都是由單一商家直接面向消費者提供出租業務,商家本身就是物品的所有者,不存在撮合交易的過程。商家是直接通過工具型的APP或其他流量入口,出租物品的使用權,賺取租金押金利息

  共用經濟:需要一個鏈接兩端,為雙方提供撮合、交易服務的平臺。正像Uber鏈接了私家車主和乘客,Airbnb鏈接了個人房東和有住宿需求的旅行者。平臺賺取的是服務費中介費,以及流量帶來的廣告收入

業務模型

  租賃經濟:大多是B2C模式,直接由商家提供服務或出讓物品的使用權給用戶。這是由公司主導參與,應歸類於商業行為,談不上共用。

  共用經濟:一定是C2C的,由用戶對用戶,這才符合共用的精神。

資產

  租賃經濟:非常重資產的模式,由前期投入、中期運營、後期維護帶來的成本很是驚人。利潤並不可觀。而且要維持增長,必須持續保持投放規模的擴大,也就是一份資產投入對應一份收益,這是非常重資產的租賃模式,在邊際成本方面的降低也非常有限。

  共用經濟:平臺只是起撮合交易的作用,並不占有品、服務的所有權,是非常輕資產的模式。所以不論是Uber還是Airbnb,因為不占有汽車房屋這些物品,因此也不需承擔後期的維護費用,這些成本都是由私家車主和房東自己去承擔。如果不考慮補貼大戰,只說商業本質的話,Uber和Airbnb簡直一本萬利,其邊際成本幾乎為零。

網路效應

  租賃經濟:網路效應卻沒那麼明顯。確實摩拜、ofo投入越多的單車,會減少用戶找車的成本,用戶的粘度會增大,降低退押金換廠商的可能。而騎車的人越多,也會加大企業市場投放力度。但問題是,摩拜、ofo並沒有占住流量入口。現在有很多新晉涌入市場的單車,從微信支付寶掃一掃都能用車,並不需要非得裝APP,而且無需押金,這就讓用戶擁有了很多替代選擇。簡單來說,萬一哪天來個土豪,在某個小城市投個幾萬輛單車免費騎,馬上就能把小黃和小紅門清場趕出去。所以單車的戰爭和Uber滴滴完全不同,不容易建立壁壘。因為大部分人都只在特定的城市騎行,只要一個公司預算充裕,很容易在特定市場對ofo和摩拜們發起狙擊。

  共用經濟:C2C的雙邊網路效應是非常明顯的。不論Airbnb的房東和房客,還是Uber的司機和乘客,都是越多的“供給端”使得“需求端”的體驗更好,越多的“需求端”又刺激了“供給端”的銷售。兩個C端的相互促進,會促進平臺像滾雪球一樣的成長。

市場趨勢

  租賃經濟:沒有網路效應,難以形成壟斷優勢,市場趨勢各自割據一方,多個平臺並存的局面。

  共用經濟:由於網路效應的存在,居領先地位的平臺規模收益Return to Scale)會顯著遞增,最終會利用更豐厚的資本優勢清盤對手,很容易形成贏家通吃的局面。正如Airbnb現下規模就已很難被追趕,滴滴統一了國內市場,Uber雖然在全球多個國家還在大戰之中,但每個市場也僅剩一兩家競爭者

參考條目

參考文獻

  1. 1.0 1.1 1.2 1.3 1.4 劉建軍,邢燕飛.共用經濟:內涵嬗變、運行機制及我國的政策選擇[J].中共濟南市委黨校學報,2013.10
  2. 共用經濟 VS 租賃經濟:兩者涇渭分明,不要偷換概念!.迅雷聯合創始人程浩. 2017-06-03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656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Lin,Tracy,Cynthia chen,LuyinT,陈cc.

評論(共1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共用經濟"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137****5187 (討論 | 貢獻) 在 2017年10月10日 17:14 發表

有沒有大神能用微觀經濟學原理說明共用經濟這種運營方式的市場效率以及可能存在的制度安排?

回複評論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