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革命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狹義上,綠色革命是指20世紀60年代起,在發展中國家興起的以改良種子為中心的大幅度提高土地生產率的農業技術進步活動。
廣義上,綠色革命是指在生態學和環境科學基本理論的指導下,人類適應環境,與環境協同發展、和諧共進所創造的一切文化和活動。
綠色革命起因於二次大戰後,國際市場對農產品需求的增加、發達國家重建經濟和工業化高度發展對原材料的需求以及工業產品尋找海外市場的拉動。發達國家從20世紀30年代起經歷了以科技突破性的發展,農民素質的提高和完善的社會化服務為中心的農業革命,先後實現了農業現代化,但限於各種條件,廣大發展中國家末能跟上,農業生產力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越來越大在此背景下,由於國際農業咨詢組織的支持,一些國際農業合作研究機構,如國際水稻研究所,國際玉米、小麥種子改良中心相繼成立,通過國際合作,成功地培育了一批農作物優良品種和一系列適合高產栽培的農業技術,並迅速推廣,使許多發展中國家農作物單產迅速提高。
農業革命或綠色革命形成的條件可以歸納為:
(1)農業重大問題、全球性食品危機出現。
(2)技術及生產工具取得突破性進展,生物科技日益成熟,需要傳播與擴散。
(3)政策導向的利好推動。國際社會關於糧食增產與全球穩定、國際減貧等問題形成共識,並且政府與非政府組織積極支持並參與農業重大問題的解決,技術主導大國(如美國)調整政策,為農業革命提供技術條件和政策支持。
綠色革命的發展[1]
第一次綠色革命始於20世紀50年代的墨西哥,產生大規模影響則是在60年代後期,通過採用高產現代品種,加以化肥、農藥、灌溉和機械等技術的配合,口的是提高糧食產量,緩解二戰以後不斷增長的世界人口對糧食的需求。在綠色革命實施以來的20多年裡,世界及許多發展中國家的糧食產量都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來自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的數據顯示,1961-1990年,世界穀物產量由8.77億噸增加到19.52億噸;墨西哥由852萬噸增加到2 556萬噸,菲律賓由517萬噸增加到1474萬噸,印度由8738萬噸增加到1.94億噸,中國由1.09億噸增加到4.04億噸。世界穀物單產每公頃也由1961年的1.35噸增加到1990年的2.75噸;各發展中國家的單產也有較大提高,其中墨西哥、菲律賓、印度單產分別增加近2.3倍,中國為3.57倍,從而大大緩解了人口增長帶來的巨大壓力。許多國家也因此而實現了糧食自給,甚至實現了糧食出口。第一次綠色革命的一個顯著特征是大而積推廣現代高產品種,大量使用化學物質(化肥和農藥)和灌溉用水,因此也被人稱之為“肥水農業”。
第二次綠色革命始於1973年,Cohen-Boyer開發了以基因工程為核心的現代生物技術,實現了基因片斷在不同生物體之間的轉移。現代生物技術在農業中的運用具有廣闊的前景,堪稱農業技術史上的又一次革命,也有人稱之為基因革命(Gene Revolution),或者“二次綠色革命”(Second Green Revolution)。不過,基因革命真正產生影響是在1996年.轉基因作物的大規模商業化生產。轉基因作物具有較大的增產潛力,雖然其直接增產效果尚不明顯,但在減少病蟲害損失方而效果明顯,這一點已經在許多國家得到證實,因而間接地增加了糧食產量,這也是轉基因作物種植而積得以不斷擴大的一個主要原因。自轉基因作物商業化生產以來,全球轉基因作物種植而積已由最初的170萬公頃增加到2003年的6770萬公頃,商業化種植的國家也由最初的4個增加到18個,且有不斷擴大的勢頭。儘管如此,圍繞兩次綠色革命的爭論卻從來沒有停下過。
- ↑ 張立英.《對綠色革命的反思》[J].糧食科技與經濟.2009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