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產品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工業產品是指在工業生產中使用的產品,凡是在加工製造過程中使用,而且目的在於生產另外一種或多種產品或服務的產品,都是所謂的工業產品。工業產品主要分為主要設備、附屬設備、原材料、零配和物料。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育與完善,工業產品的市場競爭程度
工業產品的市場特征[1]
第一,產品標準和參數規範性強,技術含量較高工業品本身的特性決定了其與快速消費品行業在營銷實踐中存在較大差異採購方對工業品提供商的選擇一般有一套相對完善的評價指標體系,綜合要求比快速消費品高
第二,工業產品用戶較少,單次購買金額較大工業產品的購買多為企業或組織,用戶較為集中交易頻率不高,但每次交易涉及金額較大,少的是幾萬,多的是幾千萬。
第三,工業產品購買的計劃性較強,購買程式複雜與購買其他快速消費品相比,工業品的採購往往不僅僅是需要事先有預算計劃,購買行為較為理性,購買過程較為規範,重視購買契約的完備性。另外,採購的決定往往不是某一個人來決定,而是由一群人來做團隊討論來抉擇的,周期往往拖得非常長
第四,對營銷人員要求較高,既重視營銷人員的銷售技巧又要求其具備相應的專業知識。快速消費品的銷售比較簡單,因為客戶並不是太看重銷售人員,他們關註的重點是品牌、質量與價格,因為在客戶的眼裡,產品同質比較多,可以選擇的競爭性產品也比較多;然而,工業類產品的銷售,對於銷售人員要求比較高,不僅僅需要懂得銷售技巧,還有技術、產品知識、客戶關係等,它要求銷售人員必須建立足夠的信任感
第五,更加強服務水平,註重對需求方的指導和培訓工業品行業對供應商的售後服務要求快速消費品更高,因為工業產品的使用情況,對使用者而言影響較大,一旦所夠工業產品出現問題,損失較為嚴重,因此,購買方在購買的時候在強調其質量的同時也註重對產品的提供方的服務水平。
工業產品的實踐性質[2]
當談到“實踐”時,自然就會想到馬克思的哲學經典理論之一的“實踐論”,理論來自實踐;理論指導實踐;實踐裡面出真知;人的存在是實踐的,而非觀念的;人創造歷史要受到客觀條件的制約等等,這些都是人類實踐活動的原則。20世紀80年代,法國的人類學家、社會學家皮埃爾。布迪厄,在馬克思“實踐’,概念的影響下提出了新的研究內容,在他的著作《實踐理論大綱》《實踐的邏輯》《實踐感》《實踐與反思》中都有所論述,就實踐的特點而言,大致圍繞著以下三點:(1)時空性。人的實踐是在社會時空之中發生的,同時也不斷再生產和修改社會時空制度。(2)意識與無意識的活動。實踐不是全然有意識的。人在活動的過程中有其目的性,但是,他們並不可能完全地“組織”和“操縱”活動,而是在活動唉踐沖不斷習得、複製、創造游戲規則,而且這些規則可以成為大多數人想當然的常識,久而久之變成內化和觀念化了的客觀結構(doxa)。(3)即興發揮。實踐並非是必然的社會現實和規則的複製,而具有一定的“藝術意味”。人在實踐中常帶有“即興發揮”域即興創作)的能動性。布迪厄把社會生活比喻為一項“游戲”,認為所有的游戲都是有規則的;游戲來自實踐;而實踐又是來自人們現實社會的經驗,與結構主義者們認為來源於對社會模式(model)分析的方法有所不同,而更加強調主客觀的關係;人類與社會發展的過程;以及實踐與現實社會生活緊密性等問題。
由上述“實踐”的特點看工業產品與工業品設計的實踐性質。首先,人是工業產品實踐活動的主體。一方面工業產品是設計師設計實踐的結果,從構思、選材、市場調查到最後的設計、生產都是在實踐活動的基礎上完成的;另一方面工業產品需要得到消費者的選擇和使用,經過檢驗後方能獲知優秀與否。無論是選擇還是使用,實際上是對工業產品設計師的設計文化和設計水平的認同;是對一種生活方式的選擇和認同。從2005年的美國工業設計協會和美國的《商業周刊》雜誌公佈的“2005年度最佳產品設計大獎”。評選結果看,如果說20世紀90年代工業產品設計創新註重技術創新的話,那麼,2005年則重新註重“設計”方面,尤其是註重消費者使用的滿意程度。其次,工業產品設計師是在有意識和無意識這兩種思維模式的狀態下工作的。有意識思維首先是考慮某種方法,設定目標,然後再進行比較和解釋。形式邏輯、數學和決定理論是有意識思維常用的工具。然而,許多設計師的實踐行為是在無意識狀態中進行的,往往自身意識不到,也察覺不出這種行為。這種思維有時以過去的經驗為基礎,從記憶中提取能夠直接影響目前工作的模式;有時則是一種藝術性的“即興發揮”,無需做很大努力,速度很快,自動進行,善於概括;善於辨認新舊經驗之間的關係;善於發現事物發展的總趨勢,可以說它是人類思維的一大優點。像大家熟知的菲利浦。斯塔克是在餐廳享用章魚時偶發的章魚般的檸檬榨汁器“設計”並隨手畫在餐巾紙上的“即興”設計。許許多多的新發明和創造是在這樣的無意識是思維狀態下生成的。當然無論是有意識還是無意識的思維活動也都有可能出錯,也會導致概念上的錯誤和失敗。
當代社會,人類對工業產品所追求已經不是功能至上的功能主義,也不是形式至上的形式主義,而是功能完善與形式完美的結合;高技術與高情感和諧發展的產品,因而,工業產品與工業產品設計涉及到的心理學問題就顯得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