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26个条目

農業技術進步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農業技術進步(Agricultural Technological Progress)

目錄

什麼是農業技術進步[1]

  農業技術進步是指不斷用先進的農業技術來代替落後的農業技術,以促進農業生產力的發展。

  廣義的農業技術進步:既包括農業生產技術即自然科學技術的進步,也包括農業經濟管理即社會科學技術的進步;

  狹義的農業技術進步:僅包括農業生產技術的進步。狹義的技術進步因考慮的主要是物化形態的技術,因而又叫硬技術進步。

農業技術進步的內容[1]

  1.農業生產技術措施的進步

  2.農業生產條件方面的技術進步

  3.農業管理技術的進步

  4.農業生產勞動者與管理者的技術進步

農業技術進步的特點[1]

  (1)漸進性

  (2)系統性

  (3)外生性

  (4)複雜性

  (5)周期性

農業技術進步的分類[2]

  依據開發對象的不同,農業技術進步基本上可以分成兩大類:機械性技術進步和生物性技術進步。機械性技術進步又稱替代勞動型技術,是指對農業機械、農業生產設施等固定生產資料的開發改良,其顯著效果是縮短單位生產物的勞動時間,大幅度地提高勞動生產率。生物性技術進步又稱替代土地型技術,是指對種子改良、化肥、農藥等流動性生產資料的開發,改善栽培、飼養方法,其明顯效果是提高土地生產率,穩定生產水平。

農業技術進步的表現形式[2]

  一切能促使農業高產、優質、高效,促進生態改善的技術都視為農業技術進步的表現。具體包括:

  (1)農業技術推廣普及程度的提高。一項農業科技成果必須通過推廣才能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農業科技推廣程度的高與低,直接影響到科技成果在生產實踐中發揮作用的大小。

  (2)農業生產經營、管理水平的提高。農業生產經營管理水平的提高能促進農業產業結構的優化、農業資源的合理有效配置,促進科技與生產的有機結合,提高農業經濟效益

  (3)動植物優良品種的選育,農作物栽培方法、施肥方法及畜、禽、水產品養殖方法的改進等。

  簡言之,農業技術進步有三種表現形式:(1)給定同樣的投入可以生產更多的產出,即農業生產率的提高;(2)現有農產品質量的改進;(3)生產出全新的產品

農業技術進步的動力機制[1]

  (一)農業技術進步的內部動力

  1.產量目標的追求需要技術進步

  2.質量目標的追求需要技術進步

  3.利潤目標的追求需要技術進步

  4.提高農產品競爭力的目標追求需要技術進步

  (二)農業技術進步的外部動力

  1.農村產業結構的變革引起對農業的技術進步

  2.城鎮化的發展推動農業的技術進步

  3.農業對外貿易的發展推動農業的技術進步

  4.農業現代化建設直接引發了農業的技術進步

  5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發展推進農業的技術進步

農業技術進步的環境及變化趨勢[3]

  農業技術進步不是孤立的,是在特定的環境條件下進行的,並且也表現出特有的變化趨勢和規律。與農業技術進步關係比較密切的環境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經濟體制科技進步作為一種社會技術經濟活動,總是在一定的經濟體制下進行的。經濟體制是科技進步系統最重要的環境變數,它為科技進步提供了一個特定的運行空間和基本織織與制度框架,對科技進步活動起著基本的、決定性的影響。尤其是我國由計劃經濟體制轉向市場經濟體制以後,農業技術進步活動面臨著全新的約束和激勵條件,必須儘快適應新的體制環境。在計劃體制下,政府及其部門在國民經濟活動中處於中心地位,自然也在農業科技進步活動中處於中心地位,科技組織只是在政府的計劃支配下被動地從事農業科技進步活動。市場經濟體制下,科技組織的自主性、能動性和獨立性會逐步得以增強,市場的動力功能和資源配置功能會不斷強化,政府將集中發揮好巨集觀調控職能

  經濟發展水平經濟發展水平標志著一個國家經濟的發展階段和實力積累,是影響科技進步的又一重要環境因素,很大程度上規定著科技進步的形式、內容、速度和質量。科技進步需要一定的基礎條件,如科學技術基礎、經濟條件基礎、一定素質的勞動力資源、資金投入能力和有效的社會需求等,這些條件無一不與經濟發展水平息息相關。這就要求我們加快科技進步,必須從實際出發,根據自身條件,循序漸進,走切實可行的趕超之路。

  教育教育是科技進步的基礎。科技進步的最終主體是人,整個科技進步活動是人的主動的、自覺的行為,科技進步的結果最終取決於各相關科技進步主體人員的數量與素質,取決於技術進步相關人力資源潛能的有效發揮。

  國際環境:當今隨著國際經濟技術交流範圍的不斷擴大.國際經濟一體化趨勢的不斷加深,國際環境對一個國家科學技術經濟發展產生的影響越來越大。科學技術發展日新月異,科技成果正以指數曲線迅速增加,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周期也日益縮短,科學技術已經成為推動世界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國際經濟競爭越來越表現為物化在商品中的科技水平競爭。國際競爭將成為影響科技進步的重要因素。

  社會發展進步的步伐在不斷地加快,農業技術進步已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適應經濟和社會結構調整的需要,許多國家的農業科技體系在不斷的改革和重組。有些國家加大了對生物技術投資,有些則把自然資源管理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其它國家也在考慮如何調整今後的科研方向。要正確地把握農業科技的發展趨勢,瞭解以下三方面的變化特點很有意義。

  對農業科研和知識需求變化農業問題與生態環境的關係日益密切,農村不但是農業的問題,而且對水資源供應、休閑和資源保護都關係極大。發展中國家的資源退化從反面證明瞭農業的環境問題。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重視資源管理技術的研發。農業競爭力的提高對農業科技提出了新要求,隨著國際化的深入,農業發展的前途在於專業化和拓寬外部市場,農業競爭力不再取決於生產成本,而取決於產品質量、及時供應和滿足個性化需求,市場信息以及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研發將更加重要。傳統的研究集中在增產和降本,今後更要考慮到整個的供應鏈,包括生產者、貿易商、加工者、零售商等相關主體。

  農業科研和知識的供給變化:農業生物技術研究日最重要,不僅能改進傳統研究技術的效率,而且可以剋服傳統技術的約束,使農業技術研究進入一個新的時代。即使在發展中國家,基因標記和組織培養技術也已進入生產階段,生物技術的應用潛力目前還很難估計。信息技術研究同樣是改變農業面貌的重要力量,蘊藏著巨大的發展和應用潛力。

  農業科技政策的變化:主要是公共研究機構以及國有與民營科研機構之間分工的發展變化。公共研究機構的效率和責任將得到關註和強化,儘管不能指望公共研究機構盈利,但它在使用公共資源上應當是有效率的、負責任的。新的公共管理理論加強了公共活動目標和任務的細化,並相應加強目標評價機制。責任制管理意味著由投入為導向的管理轉向以產出為導向的管理,公共科技活動將實行項目制,明確活動的內容、目標和產出。由於受到資源的約束,公共研究機構將收縮戰線,集中力量攻破重點,其它任務將分給民營機構承擔。那些公共品性質比較明顯、屬於社會公益性質的科技任務將主要由公共科技機構承擔,國有與民營科技機構之間在任務分工上將處於一個動態均衡的過程中。

  農業科研一方面要貢獻於整體的經濟發展,還要解決好食物供給和低收入農戶的增收問題。農業科技計劃工作將日顯重要,科技機構不僅是高效率的,而且要對外部急速的發展變化,靈敏適度的作出反應。制定科技計劃,要與科技組織的特點相適應。科技組織在內部管理上有一個效率問題,在適應外部環境上有一個適應性問題。如果科技組織的效率和適應性都低,那麼就需要解散或重組;如果效率和適應性都高,可以對發展戰略作進一步改進,以保持領先的位置:如果科技組織的效率較高而適應性較差,就要在發展戰略上進行調整,以更好地滿足客戶的需要:如果科技組織的適應性較高而效率較低,就需要加強內部管理和能力建設,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因此,一個好的科技組織不但能及時反映外部環境的變化,而且註重內部管理,表現出較高的效率和較好的適應性。

農業技術進步的誘導因素[2]

  農業發展經濟學家速水佑次郎(日)和弗農·拉坦(美)在探討農業技術進步的路徑時,提出了著名的“誘導技術變革”理論。假定市場價格能夠正確有效地反映產品和要素的供需變化,則農業技術進步是由相對要素稀缺性的變化引起的。對於勞動較為稀缺的國家,相對較高的勞動價格將會誘導農民選擇農業機械性技術進步模式;對於土地較為稀缺的國家,相對較高的土地價格將會誘導農民選擇生物性技術進步模式。此外,政府應該以如何消除缺乏供給彈性生產要素對農業增長的制約為基本出發點,利用市場價格信號,誘導農民選擇能夠節約日益稀缺的生產要素的技術方法。

  我國屬於人多地少的國家,土地資源嚴重不足,人均土地面積規模狹小,不足1.5 畝,而相對應的勞動供給富足,農村剩餘勞動力基數龐大。因而,從誘導技術變革理論分析,生物技術進步對我國具有重要的意義。當然,選擇生物技術進步模式並不意味著對農業機械技術的排斥,實行農業集約經營需要機械化來解放生產力。在優先發展生物技術的同時,也不能忽視機械技術的使用,二者應有機地結合起來。加速生物技術進步的前提條件是農業生物技術創新成果的大量增加,並使其價格相對於土地和勞動的價格有長期下降趨勢。

農業技術進步的生產率效應[2]

  要素的生產率可界定為給定時間內單位要素的產出。農業生產的基本要素包括資本、土地和勞動。估計技術進步對生產率影響的一種常用方法是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方法。對產出和投入變數取對數,可將函數寫成線性形式。函數中的投入繫數代表投入的產出彈性,投入的產出彈性總和被當作生產的規模收益程度的指示器如:

  LnY = aLnL + βLnN + γLnC + ε

  其中,Y為產量,L為播種面積,N為勞動,C是資本,ε為殘差項,度量技術進步對生產率的影響。有關研究表明發達國家技術發進步對生產率提高的貢獻率達60%~80%,中國約為35%。

  農業生產率提高有兩個方面的表現,一是要素投入既定時產出增加;二是生產同樣多的產量所需投入減少。具體的講,如果農業生產要素供給不變,由於生產率提高,農業產量將會增加;如果對農產品的需求固定,農業生產率提高則會節約出資本、土地和勞動,即產生農業剩餘。

參考文獻

  1. 1.0 1.1 1.2 1.3 第八章 農業技術進步.農業經濟學.東北農業大學精品課程
  2. 2.0 2.1 2.2 2.3 程秋蓮.我國農業技術進步對農民收入的影響研究[J].華中科技大學,2007
  3. 於永德.科技組織制度與農業技術進步研究[J].山東農業大學,2005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7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y桑,Mis铭,寒曦,Lin.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農業技術進步"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