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需求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什麼是農產品需求[1]
農產品需求是指在某一特定時期內,在一定價格水平上消費者對某種農產品願意並且能夠購買的某種農產品的數量。
農產品需求的影響因素[1]
(1)消費者的收入水平
(2)價格
(3)中間需求的變化
(4)人口的數量與結構
(6)消費者的文化習俗
(7)消費者對農產品未來價格的預期
(8)政府的消費政策
農產品需求的特點[2]
農產品需求的特點有兩方面:
①價格彈性較低;
②受恩格爾定律支配。
農產品需求收入彈性分析[3]
需求收入彈性是指需求量對消費者收入變化的反應程度。它是需求量Q變化的百分率與收入I變化的百分率之比。當收入I由I +ΔI時,需求量由Q變化到Q+ΔQ,我們把:
|
|
對大多數商品來說,消費者收入與需求量是同向變化的,即需求量和消費者收入成正相關而不是成負相關。所以EI一般正值,即隨著消費者收入的增加,需求量也增加。但是少數低檔商品的需求收入彈性EI為負值,即隨著消費者收入的增加,需求量反而減少。因為消費者會用較貴的商品來替代它們。目前農產品的需求收入彈性大體可分為以下幾類:
(1)0<EI<1,即需求量變化百分率小於收入變化百分率。如某種產品的需求收入彈性繫數EI=0.4,這意味著消費者收入每增加1%,而他們對此種產品的需求量僅增長0.4%,比如糧食,由於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糧食的消費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目前我國口校人均消費量已經趨於穩定,不再增長,而且城鎮人均消費量有下降的趨勢。人們的糧食消費逐漸由數量型轉向質量型,而且根據需求彈性理論,糧食產品的消費需求彈性小,即使糧價提高,其需求變化也不大。因此這類產品不能按比例分享國民收入增長的份額,即使消費者收入有了較大幅度的增加,這類產品的增長份額也會很少。
(2)EI=0,即需求量變化百分率0。這類產品基本無需求收入變化後,需求基本無變化,如調味品等,這類產品基本無需求收入彈性人們對此類產品的需求量比較穩定。
(3)EI<O ,即需求量變化百分率為負值,消費者收入增加,需求量反而減少。某種產品的需求收入彈性EI=-1,這意味著消費者收人每增加1%,而他們對此種產品的需求量卻減少了1%。如大白菜等粗菜,它們的需求收入彈性與消費者的收入是反向變化的。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國經濟發展很快,按國內生產總值計算,僅從1991~1997年每年就平均遞增11.2%。隨著消費者收入的增加,對普通糧食蔬菜的需求量逐漸減少,食物結構中的肉蛋奶等副食品增添了很多。
(4)EI≥1,即需求量變化百分率大於收入變化百分率。這類產品能超比例或等比例的分享國民收入增長的份額,比如某種產品的需求收入彈性EI≥2,這說明需求量增長速度為收入增長速度的2倍,如海鮮,肉魚,蛋奶和高檔水果等一類的農產品。在國民經濟上升期間,這類產品有良好的發展機會。
當前農產品的供求關係發生了變化,農產品市場已經由賣方市場轉向買方市場,一般意義上的增產不一定能帶來增收,這是因為城鄉居民對一般種植業產品需求減少,而對需求收入彈性高的動物性食品,營養性食品需求量增加了,需求開始由總量型向結構型轉移。但目前農產品,需求收入彈性大多處於0<EI<1和}EI<0的狀況,EI>1的產品占極少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