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37个条目

白銀運動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白銀運動

  白銀運動是發生在美國19世紀70年代初至19世紀末、以農場主為主體的、要求聯邦政府增加貨幣供給以實現通貨膨脹的一場廣泛性群眾運動。白銀運動是19世紀後半葉美國政治經濟生活中的一件舉足輕重的大事。它不僅直接導致了《金本位法》的確立,而且對美國聯邦儲備體系的形成、新政時期的金融變革以及戰後福利國家貨幣政策取向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白銀運動的由來與發展[1]

  要弄清白銀運動的由來,必須對美國農場主的貨幣銀行觀作一歷史透視。聯邦政府建立之初,美國農場主曾經是硬幣主義者,即貨幣緊縮主義者。他們反對發行任何形式的紙幣,不管政府發行的信用貨幣,還是私人銀行發行的銀行券。他們堅持金銀等硬通貨為唯一的貨幣形式。他們甚至反對建立任何形式的銀行,包括聯邦銀行(中央銀行)和私人商業銀行。在傑弗遜·傑克遜時代,就因為農場主的竭力反對,致使當時作為中央銀行美國第一銀行和第二銀行先後被迫關閉。這是因為,18世紀末和19世紀初期的美國還是一個農業人口占絕對多數的國家。遠離航道市場的農場主,家庭生活必需品基本自給·傑弗遜1812年在寫給約翰·亞當斯的信中曾說道,在他所生活的鄉村,每個家庭就是一個作坊,用自己的原料和勞力製造自己衣著所用的毛料和日常家計所需。“估計一隻羊就夠全家穿衣”。當時農場主只有少量剩餘產品用於交換,所得貨幣用來納稅和購買其它所需商品。因此大部分農場主很少與遙遠的市場聯繫,也不需要太多的貨幣。鄉鄰之間互相提供的勞務,往往以農產品勞動力作為報酬農場主之間的債務,即使以貨幣計算,一般也不用貨幣清帳,還債是通過進一步農產品和勞力交換進行,一般也不計算利息。當時,貨幣只是罕用的交換媒介,而不是積累的手段。因而,美國農場主不需要銀行和紙幣。他們的政治偶像傑弗遜就曾說過:美國是農業國,農民每年只收穫一次,且大部分農產品自己消費,僅小部分用於交換,因而只需要少量貨幣便能滿足交換的需要,沒有必要建立銀行和發行紙幣;發行紙幣只會導致貨幣貶值,只有金銀才能保值。遲至1813年傑弗遜還認為,“事實上,一個年收入1萬元的農民可以從他的商人那裡得到所有的商品供給,而於年終向商人出售自己的產品而清帳,不需用1元現金”。農場主不僅不需要,而且痛恨銀行和紙幣。這不僅是因為殖民地時期紙幣和大陸券貶值的痛苦經歷,更重要的是因為銀行和紙幣出現引起了利益格局的變化和社會財富的重新分配,破壞了他們理想的公正、公平社會。傑弗遜等人反覆表達過這一思想。傑弗遜認為,建立銀行和發行紙幣會導致城市對農村的剝削和欺詐,銀行一旦破產,就近的城市較容易獲得保值的金銀貨幣,而留給農民的是一堆廢紙。故而,建立銀行只能使一群騙子發財,而犧牲誠實和勤勞的那部分人的利益”。卡羅林的約翰。泰勒也曾於1794年說過,“再往好處看,銀行也不過是強加在勞動者頭上,要他們為流通媒介付出代價的一種欺詐”。農場主有一個關於“財產”的朴素概念。他們認為只有土地、金銀和直接從生產勞動中,尤其是從土地勞作中獲得的財富才是“真實”的或“自然”的財產,而紙幣、銀行股票、債券等是“非自然”的、或“非真實”的財產。他們認為,這些陌生的、不可觸摸的非真實財產,正成為一股異已的、十分活躍的力量,威脅和侵蝕他們的真實財產。銀行家、股票證券投機商,不在土地上勞作,卻占有了巨大的財富和權力,這些財富無非是通過投機、欺詐、濫發紙幣和證券,從而竊取了農場主在土地上辛勤勞作的果實而來。

  美國曆史上的農場主還信奉斯密式的自由放任主義。他們反對聯邦政府擴大經濟職能。他們認為聯邦政府干預經濟越多,給予富人的特權就越多;聯邦政府管得越少,則“非自然”的干擾就越少,就可避免“非自然”的財富和權力的集中。他們相信,只要保待“事物的自然秩序”,社會財富就會大致平均地分配。他們尤其反對聯邦政府給予私人經營銀行特許權。這在他們看來,這是私人銀行謀取了不正當的官方支持,僧取了不應有的壟斷持權,是貨幣利益集權與政府勾結,是私人利益對公共權力公共利益控制。“普通人”的領袖傑克遜總統在反對給予美國第二銀行新的特許的否決咨文中的一段話很具有代表性。他說,“富人和強者往往過於使我們的政府服從於他們自私的目的。……當法律在這些自然的和公正的利益之上加上非自然的社會差別,給予……特權,使富者更富,有力量的更強大,社會的下層—農民、技匠、勞動者……,就有權抱怨政府的不公正。”“如果政府限於平等保護,像上蒼下雨一樣,對地位高的人和地位低的人,富人和窮人,普降甘霖,這將絕對是一大幸事。”

  但是到19世紀下半葉,美國農場主的具體訴求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他們不再是硬幣主義者,轉而要求發行更多紙幣,不再是貨幣緊縮主義者,轉而要求通貨膨脹;美國農場主也不再堅持自由放任主義,相反呼籲聯邦政府干預,以保護在市場價格機製作用下日益入不敷出的農人群體。這一轉變源自美國農業與農民處境的深刻變化。19世紀五六十年代,美國除個別偏遠地區外,自給自足農業已隨著農業商品化浪潮消失了。國內工業的興起為農業提供了市場。與此同時,國外也愈來愈多地需要美國的農產品。開始是棉花,然後是糧食。公路運河鐵路網將種植園主和美國西部農場主與新的市場聯繫在一起。而東部農場主則由於西部的競爭,更進一步徹底開發城市市場。隨著西進運動的推進,來到廣闊、肥沃土地上的農場主發現利用機器耕作的價值。他們很快用上了馬拉的機械、收割機、鐵犁、輾谷機和脫粒機。農場主不再僅僅種植和製造自己的生活必需品,他們開始集中精力從事商品生產,越來越多地從鄉村商店裡購買生活資料。他們儘量利用機器優勢,儘可能多地占有土地,並通過借款實現最大限度的機械化。原本自給自足的農民,現在不得不經常與雇工、銀行、商店、捐客、馬匹和機械打交道了。那種農民生產自己所需要的一切產品、生活資料的自給自足的舊傳統已成為歷史。正如《草原農場主》雜誌於1868年所說,原來不那麼需要錢的農民突然發現他們是那麼前所未有地需要錢,需要更多的錢。他們不得不放棄傑弗遜曾經說過的一隻羊可供五口之家穿衣的古老的農民理想,不得不適應工業革命打造的新世界,否則不能得到農業生產必需的資本設備。收割機和其它農業機械必須用錢購買,要購買就要現金信貸。布和工具不再是在農場作坊製造,購買它也需要用錢。在新的農業經濟中,如果不藉助於機器設備,信貸和現金,就不能在競爭中生存下去。而這些東西是傳統農業所不需要的。

  內戰結束後,美國農業進入了長達30年的蕭條時期。穀物小麥價格年復一年地下降。農場主不得不通過生產更多的小麥、穀物、棉花來彌補價格下降造成的損失。然而,這隻能使事情變得更糟。新的農業機械化使生產更多產量成為可能,但過度商品供給更進一步使糧食價格下降。農業蕭條,農產品價格下降,不可避免地使農民背上了沉重的債務負擔。儘管農業蕭條不是某一地區問題,也不是某一國家的問題,而是當時普遍的國際問題——1870-1890年國際市場農產品價格普遍持續下跌,但農民認為價格下降是由於貨幣量不足引起的,如果貨幣供給增加,價格就會自動上升。

  於是農場主要求政府增加貨幣供給。起先,農民要求聯邦政府增加綠背紙幣的發行。所謂綠背紙幣,指南北戰爭初國會通過《法幣法》授權聯邦政府直接發行的、不可兌贖金屬貨幣信用貨幣。1862-1864年,為支付戰費,聯邦政府被迫三次發行這種無硬幣支持的法幣,總額是4.5億,占全部流動貨幣的一半。大規模地擴張貨幣供給的必然結果是急劇的通貨膨脹。1861-1864年,價格上漲了74%。這是美國革命以來通貨膨脹上升得較快的一次。這一時期也是農民的繁榮時期,尤其是勝利的北方農民。1875年1月4日,共和黨任期將滿的國會通過了《恢復硬幣支付法》。該法包括三個重要規定:第一,取消了3億美元國民銀行券的最高限額,允許各國民銀行根據需要發行紙幣。第二,將增加國民銀行紙幣發行與按比例撤回綠背紙幣相結合,即每發行100美元國民銀行紙幣,財政部則撤回80元綠背紙幣;第三,為確保尚未撤回綠背紙幣的安全性和可接受性,授權財政部於1879年1月1日起,以1盎司20美元的戰前平價,用黃金兌贖綠背紙幣,這就是所謂恢復硬幣支付。但在農場主看來,共和黨政府之所以撤回綠背紙幣和恢復硬幣支付,是以華爾街為首的銀行家,即所謂貨幣權力作祟的結果,是銀行家為了維護債權人的利益。銀行家還要讓私人銀行控制貨幣發行權,用私人發行的國民銀行券作為主要流通手段。總之,西部和南部農民債務人認為貨幣權力應直接對他們一切經濟不幸負責,特別是對農產品價格下降負責。於是農場主掀起了一場反對撤消綠背紙幣,反對《恢復硬幣支付法》,要求通貨膨脹綠背紙幣運動。1879年初《恢復硬幣支付法》付之實施,綠背紙幣運動衰落。但隨之另一種救世藥方又代替了它。這就是要求自由和無限鑄銀的白銀運動。

  聯邦政府建立之初的1792年,美國開始實行金銀複本位制,即任何人可攜金銀到鑄幣廠鑄成金幣或銀幣。人們可以用247.5克黃金,換得10美元金幣,用371.25克銀,換得1元銀幣。這意味著銀與金的比價是15:1。但傑克遜政府時期,金幣貶值,即10元金幣的含金量減少到232.2克黃金,但是銀幣含銀量不變。如此銀與金的比價變成16:1。換言之,即1盎司銀官方價值1.292美元,1盎司金官方價值20.67美元。然而,在公開市場上,銀的價格卻遠超過1盎司1.292美元。因此,人們往往寧可在公開市場上出售白銀而不願用白銀鑄幣,於是銀幣逐漸從流通中消失。因而,1873年2月12日通過的《鑄幣條例》,隻字未提鑄造標準銀幣,實際上是停止鑄造含371.25克白銀的、標重412.5克的銀元。1873年立法未提及鑄造銀幣在當時並未引起銀礦主特別註意,他們並不關心政府是否購買他們生產的白銀。但這一忽略卻在1874年引起了軒然大波。1874年美國西部發現豐富的銀礦,白銀供應量急增。如內華達銀礦,1873生產了645000美元的白銀,兩年後該礦出產了16125000美元的白銀,是1873年的25倍多。1874年1盎司白銀的市價跌至1.238美元。這還只是銀價長期急劇下降的開端。與白銀供給增加的同時,對白銀的世界需求卻日趨萎縮。尤其是幾個歐洲國家從銀本位或金銀複本位變為金本位後,急劇減少了銀的貨幣用途。銀礦主不久就發覺,如果不是因為1873年法未提到鑄造銀元的話,他們原本可以以1盎司1.292美元的價格出售白銀給鑄幣廠,而不是以1.238美元1盎司價格在市場出售。銀礦主們要為自己的產品尋找市場。因此,他們要求政府成為他們生產的白銀的最大顧客,購買白銀從而鑄成銀幣。他們指責1873年法放棄鑄造標準銀幣是東部銀行家和立法者的一場陰謀。當時一個更流行的說法是,銀的非貨幣化是英國人的陰謀。英國人企圖以此確保黃金支付從而提高英國人持有的美國價券的價值。白銀生產者稱1873年法為“73年罪惡”。

  迫於白銀運動的壓力,國會於1878年5月通過了《白蘭德·艾利森法》。該法規定,財政部每月購買足量銀錠從而鑄成不少於200萬不多於400萬元標準銀幣。該法案雖被海斯總統否決,但卻被國會強行通過。由於財政部總是按最低限額購買白銀,不能滿足銀礦商人的胃口,其餘自由銀派也不滿於該法,因為它沒有規定無限鑄銀。後來農場主和白銀生產者又迫使國會於1890年通過了《謝爾曼購銀法》,取代《白蘭德·艾利森法》。新法規定財政部每月購買450萬盎司白銀,並以此為基礎發行金庫兌換券。金庫兌換券是法幣,可隨時兌成鑄幣,或者黃金或者白銀,由財政部長定奪。

參考文獻

  1. 陳明.《美國白銀運動的歷史淵源及其久遠影響》[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5月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6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Tracy.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白銀運動"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