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勞動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生產勞動是指勞動者藉助勞動資料,使自己的勞動作用於勞動對象,按照預定的目的生產某種產品的活動。
生產勞動的內涵[1]
馬克思認為最抽象、最簡單的範疇,儘管由於其抽象而適用於一切時代,但就這個抽象的規定性本身來說,同樣是歷史關係的產物,而且只有對於這些關係併在這些關係之內才具有充分的意義。因此生產勞動這個經濟範疇同樣是一個歷史的具體的經濟範疇,它不外是對勞動能力在特定的社會生產過程中所具有的整個關係或方式的簡稱,為了表現“那種作為整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及資本本身的基礎的勞動的形式規定性”,必須區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的生產勞動和一般意義上的生產勞動。
1、一般意義上的生產勞動
從一般意義上的生產勞動來看,通過勞動過程生產使用價值是人類存在的必要條件,“每個商品的使用價值都包含著一定的有目的的生產勞動,或有用勞動……因此,勞動作為使用價值的創造者,作為有用勞動,是不以一切社會形式為轉移的人類生存條件。”這種必要條件不僅對商品生產而且對資本主義生產都是適用的,“為了把自己的勞動表現在商品中,……雖然使用價值或財物的生產是為了資本家,並且是在資本家的監督下進行,但這並不改變這種生產的一般性質。”從單純勞動過程的角度來分析的,凡是生產使用價值的有用勞動,都是生產勞動,“如果整個過程從其結果的角度,從產品的角度加以考察,那麼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表現為生產資料,勞動本身則表現為生產勞動。”這是“從物質生產性質本身得出的關於生產勞動的最初的定義。” 隨著社會分工的發展,生產過程與勞動過程開始出現了分離,從總體勞動過程來看,在沒有其他勞動者的協作下,單個勞動者生產具有完整的使用價值的產品已越來越不可能,因此“上面從物質生產性質本身得出的關於生產勞動的最初定義,對於作為總體來看的總體工人始終是正確的,但對於總體中的每一個單個成員來看,就不在適用了”。但是作為總體來看的總體工人的生產勞動仍然是生產使用價值的有用勞動。
2、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的生產勞動
馬克思認為,從簡單勞動過程的觀點得出的生產勞動的定義對於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是絕對不夠的。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生產勞動是能生產剩餘價值的勞動。“只有為資本家生產剩餘價值或者為資本的自行增殖服務的工人,才是生產工人,……生產工人的概念決不只包含活動和效果之間的關係,工人和勞動產品之間的關係,而且還包含一種特殊社會的、歷史地產生的生產關係。這種生產關係把工人變成資本增殖的直接手段。”最初的生產勞動的定義(即生產使用價值的有用勞動)僅僅是第二種定義的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用來生產商品的勞動必須是有用勞動,必鬚生產某種使用價值……只有表現為商品也就是表現為使用價值的勞動,才是同資本相交換的勞動。但是不是勞動的這種具體性質,不是勞動的使用價值本身……構成勞動對資本的特殊的使用價值,……勞動對資本的使用價值,是由這種勞動作為創造交換價值的因素的性質決定的,……在於勞動代表著一個比勞動價格即勞動能力的價值所包含的抽象勞動量大的抽象勞動量。”
生產勞動是和資本交換生產剩餘價值的勞動,那麼非生產勞動就是和收入相交換的勞動。“什麼是非生產勞動……那就是不同資本交換而直接同收入即工資或利潤交換的勞動(當然也包括同那些靠資本家的利潤存在的不同項目,如利息和地租交換的勞動)”。馬克思強調指出,生產勞動和非生產勞動的區分,同勞動的物質規定性從而勞動產品的物質規定性(即特殊的使用價值)本身毫無關係,生產勞動在資本主義生產體系下,是把客觀勞動條件轉化為資本,把客觀勞動條件的所有者轉化為資本家的勞動,即把自己的產品作為資本生產出來的勞動;是表現勞動能力在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所具有的關係和方式的一個範疇,是資本主義主義存在的必要條件。因此“同一種勞動可以是生產勞動,也可以是非生產勞動。”關鍵在於用來交換的勞動是否改變了交換雙方現有的經濟關係。
在特殊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中,隨著勞動分工的發展,許多工人共同生產同一個商品,工人的勞動同生產對象之間存在的關係,自然也是各種各樣的。但是這些或那些工人都屬於生產勞動者的範圍,因為他們集體生產一個使用價值,並且他們中的每一個都是同資本交換的雇佣勞動者。“但是,所有這些勞動者的總體進行生產的結果……表現為商品或一個物質產品……這些人中的每一個人對資本的關係是雇佣勞動者的關係,是在這個特定意義上的生產工人的關係。”但是如何確定勞動同生產對象直接的關係或總體勞動者的範圍呢?馬克思指出“自然,所有以這種方式或那種方式參加商品生產的人,從真正的工人到(有別於資本家的)經理、工程師都屬於生產勞動者的範圍。”
作為第四個物質生產領域的運輸業,由於物品的使用價值只有在物品的消費中實現,物品的消費使物品的位置變化成為必要,因此使運輸業的追加生產過程成為必要。商品的位置改變使其使用價值發生了變化,商品的交換價值增加,增加的數量等於使商品的使用價值發生這種變化所需要的勞動量,儘管具體勞動在商品的使用價值上沒有留下一點痕跡,但這個勞動已經實現在這個物質產品的交換價值中。“在這裡,生產勞動對資本家的關係,也就是說,雇佣工人對資本家的關係,同其他物質生產領域是完全一樣的。”
3、其他生產方式下的生產勞動
儘管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資本主義社會占支配地位,但是還沒有使社會中的一切生產方式從屬於它。如不雇佣工人的農民和手工業者的勞動,馬克思認為農民和手工業者是商品生產者,他們的勞動並不適用於生產勞動和非生產勞動的區分,因此農民和手工業者既不屬於生產勞動者的範疇,也不屬於非生產勞動者的範疇,他們是自己的生產不從屬於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商品生產者。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占統治地位的情況下,農民與手工業者儘管不從屬於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但在概念上卻從屬於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這是這類勞動也被大眾視為生產勞動的根本原因。
從馬克思對一般勞動過程和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流通過程以及非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中勞動的分析來看,在資本主義生產關係下,生產勞動是指和生產資本相交換並能生產剩餘價值的有用勞動(有用勞動指生產使用價值),包括從物質生產總過程來看的所有雇佣勞動;非生產勞動是指不能生產剩餘價值的勞動,即使這種勞動能生產使用價值,它實際上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由於它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外進行而是非生產的,另一方面是雖然在資本從屬範圍內,但由於被用於實現剩餘價值等非生產職能上而是非生產的。
生產勞動是“非生產勞動”的對稱。
(1)按勞動的自然形態區分,指創造物質財富的勞動,如工業、農業、交通運輸業、建築業等中的勞動;不創造物質財富的勞動,如教師、醫生、演員等的勞動,是非生產勞動。
(2)按勞動的社會形態區分,指體現特定社會生產關係本質的勞動。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即能為資本家創造剩餘價值的勞動;只創造使用價值的勞動,是非生產勞動。
- ↑ 謝富勝.論生產勞動和非生產勞動[J].《經濟評論》.2003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