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17个条目

機械工業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機械工業(Machinery Industry)

目錄

什麼是機械工業[1]

  機械工業是製造國民經濟各部門需要的各種機器設備,提供先進的技術裝備的工業部門,包括工業設備、農業設備、交通運輸設備,其他部門的機械設備以及人民所需的金屬製品。

機械工業的地位[2]

  機械工業在國民經濟中居於主導地位,是工業體系的核心部門,也是建成社會主義物質技術基礎的強大支柱。發展機械工業是實現現代化的重要環節之一。沒有發達的機械工業,就沒有農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在國民經濟技術改造中,機械工業是一個重大關鍵。

  一、以先進的機器裝備改造工業和整個國民經濟

  機械工業在實現國家現代化中的重要性,首先就在於它用機器製造機器,能夠迅速地生產出滿足各種要求的技術裝備並用以改進生產手段。國民經濟各部門用這些先進的現代化生產手段和技術裝備,能夠迅速提高勞動生產率,使社會生產力大幅度地發展起來。

  以農業為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中國這個最大的農業國,生產條件十分落後。幾億農民,以為數有限的牲畜和極簡單的小農具進行生產,幾乎全部農活都靠手工勞動。對自然災害的抵禦能力極差,只能靠天吃飯,一遇饑荒,即饑民千里。根據1949年新中國成立初期統計,全國僅擁有拖拉機300~400台(全部為進口)。土地改革後,農民生產積極性極為高漲,生產得到很大發展,但農業機械化水平還一時難以有很大提高,據1957年統計,全國擁有拖拉機2.5萬台(全部為進口),機耕面積3900萬畝(合260萬hm2,占耕地2.2%),全國機電灌溉面積1800萬畝(合120萬hm2,占耕地1%),動力僅56萬馬力(約合4億W,1馬力=735.499W),因此基本上只能以組織起來的人力與自然作鬥爭。儘管如此,也沒有使人民出現饑荒,這一成就的取得正是社會主義優越性的體現。從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組建我國農業機械工業,到1979年,全國擁有大中型拖拉機67萬台,小型拖拉機167萬台,機耕面積6.3億畝(0.42億hm2),耕地面積37981萬畝(合2532萬hm2),動力7100萬馬力(合522億W),全國農用總動力1.8億馬力(合1324億W),平均每萬畝耕地擁有總動力1218馬力(合90萬W),大中型拖拉機4.5台,小型拖拉機11.2台,排灌動力477.2馬力(合35萬W)。應該指出,當時機械化、電氣化水平仍然是很低的,但是在農業與自然災害作鬥爭中起了重大作用,這是農業賴以發展的物質技術基礎。中國幅員遼闊,自然條件複雜,平均每年受災農田4億畝以上,但成災面積遠遠低於這個數字。1978年華東、中南有11省、市、自治區大旱,但各地區動員了2100萬馬力(合154億W)的柴油機、1000萬W電動機的灌溉設備,進行抗旱鬥爭,共抽水1700億m3(相當於黃河年平均流量的3.5倍),結果還比1977年增產200億kg糧食。

  農業機械是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物質基礎,農業機械化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標誌。當前,我國正處於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關鍵時期,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和農機工業發展,對於提高農業裝備水平、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拉動農村消費需求等具有重要意義。國家“十二五”規劃指出,必須堅持把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要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堅持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為首要目標,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抗風險能力市場競爭能力。同時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健全公益性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發展現代種業,加快農業機械化進程。力爭到2015年,農機總動力達到10億kW,其中灌排機械動力達到1億kW,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55%以上。糧棉油糖等大宗農作物機械化水平明顯提高,養殖業、林果業、農產品初加工機械化協調推進。農業機械化服務體系不斷完善,服務能力進一步增強。建成協調有效的農機工業自主創新平臺,形成若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產品技術,部分產品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預計到2020年,農機總動力將穩定在12億kW左右,其中灌排機械動力達到1.1億kW,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65%。其中,小麥耕種收機械化水平達到90%以上,水稻種植、收穫環節機械化水平分別達到60%和85%,玉米機收水平達到50%左右,油菜機播、機收水平分別達到15%和20%以上,基本解決甘蔗種植、收穫機械化關鍵技術問題。農機工業技術創新體系得到完善,重點領域的關鍵技術取得突破,形成若幹具有國際競爭力品牌影響力的大型企業集團,基本建成現代化農機流通體系和完善的農機售後服務網路。

  又如,我國是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穿衣吃飯一樣是一個關係國計民生的大事。舊中國遺留下來的紡織工業的規模和技術結構是很落後的。通過60年來大規模擴建新廠和對老廠技術改造或設備更新紡織工業的技術面貌發生很大變化,不但解決了我國人民的穿衣問題,而且為國家積累的資金相當於全國工業總投資的1/3以上。其物質技術基礎的建立,基本上是我國機械工業自己完成的。

  機械工業不僅是創建我國社會主義物質技術基礎的強大支柱,而且在整個國民經濟的技術改造中,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產品的數量、質量和技術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其他部門的技術水平、生產能力經濟效益。例如,年處理500萬t的煉油設備是年處理100萬t的煉油設備生產能力的5倍,而每噸產品生產能力的投資卻少了50%,燃料消耗占原油加工量的比例,也由10%降到1.5%~4%。又如,要發展航空航天工業和大型裝備製造工業,就必須有大型設備。如果沒有大型鍛件,沒有大型鋁板,那麼,大型飛機和大型裝備是做不出來的。但是,在新中國成立後很長一個時期內,西方大國封鎖我國。巴黎曾有個國際組織,叫統籌委員會,以美國為首,包括日本、英國、原聯邦德國等,對我國實行全面禁運幾十年。為解決這個難題,從1960年起,由中國共產黨中央政治局作出決定,國家計劃委員會和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開始安排九大設備的設計和製造,主要是大型冶金設備和大型機械製造設備,由當時的第一機械工業部牽頭攻關,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進行大協作,並於20世紀70年代初投產,其性能已達到20世紀50年代後期的世界水平。這些設備的投產使我國的設計製造能力提高了一大步。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科技進步大力推動機械工業的發展,國民經濟的能力有了進一步提高。目前已能生產160多種具有較高水平的大型成套設備,如30萬kW與60萬kW火電機組、500kV超高壓輸變電設備和6000m沙漠石油鑽機等一批重大成套裝備的技術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一些重要機械產品,如發電設備、機床等產量已居世界前列。產品結構明顯改善,技術水平不斷提高,已達世界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水平。

  二、為國家積累了大量建設資金

  2010年,中國機械工業產業規模躍居世界首位,機械工業總產值達14.38萬億元,與2009年相比增長了31%;年進出口總額達5138億美元;實現年利潤總額8984億元,同比增長52.7%,占同期全國工業利潤總額的23.1%。機械工業的快速發展為國家各行各業的發展建設積累了大量的資金

  三、出口創匯的重要部門

  外匯平衡對於國家經濟的運轉和發展是十分重要的,但是以什麼產品出口創匯,經濟效益差別極大。長期以來,我國機械產品的出口額比較小,創匯主要依靠石油、礦產、農副產品初級產品。由於國際市場上初級產品與加工品價格的剪刀差,我們很吃虧。工業發達國家的出口產品結構中,機械產品占有相當大的比重。我國的具體情況雖然與工業發達國家不同,不能簡單對比,但是提高機械產品在出口總額中的比重,無疑是正確的。近年來,我國機械產品出口逐步擴大,但大多數還是創匯少的低檔品,而且許多產品由於成本高,出口甚至還造成虧損。

  四、與人民的衣、食、住、行有密切關係

  社會主義生產的目的是為了滿足全體成員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也就是滿足人民消費的需要。近些年,機械工業調整服務方向,擴大服務領域,不僅為發展輕工業生產提供了大量的技術裝備,而且直接生產出許多滿足人民生活需要的耐用消費品,這些約占機械工業總產值的1/3。

  五、在機械工業的基礎上,不斷產生新興的工業部門

  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雖然在各個領域內具體方式不同,但有一點是共同的,就是必須與工業生產相結合。新興技術成長為一個行業,必須有一個合適的土壤,機械工業是一個範圍最廣,門類最多,產品繁雜,同時又有著雄厚技術基礎的行業,因此對新興產業的成長是非常有益的。事實也正是這樣。在科學技術進步和生產分工協作發展的基礎上,機械工業生產的社會化水平日益提高,生產發展也越來越快,新興製造部門不斷地從原有部門中分離出來,發展壯大,逐漸形成一個個新的產業。核工業、航空航天工業、電子工業等部門都是這樣發展起來的,在這個意義上,機械工業所起的作用是其他許多工業部門所不及的。

  經驗證明,國民經濟的發展,要求有一個發達的、現代化的機械工業。一個國家的國民經濟發展速度、規模和技術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機械工業能力的大小和技術水平的高低。隨著科學技術飛速發展和國際競爭日趨激烈,機械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因為生產手段發展水平是一個國家生產力的重要標誌,因此,各國都在競相發展機械工業,並做到裝備工業技術超前,使之能為國民經濟其他部門的發展做必要的技術儲備和開闢新的途徑。要趕超世界先進水平,同樣首先要在機械工業的生產水平和技術水平上下工夫,只有切實掌握和不斷發展機械製造技術,才能有堅實的技術基礎面對新的挑戰。

機械工業生產的社會化[2]

  一、機械工業的專業化方向

  既然一臺機器是由很多零件組裝而成的,而各種零件的原材料、加工工藝等的差異可能又很大(例如汽車上的發動機與輪胎),那麼,是不是一臺機器上所有零件都要由製造這個機器的工廠自己生產呢?這在生產力較低的階段也許是難免的。但今天,一方面社會生產已有了很大的發展;另一方面,客觀形勢出現了更為迫切的需要。機械工業擔負著為國民經濟各部門提供先進技術裝備的主要任務,必須儘快生產數量多、質量高的各種複雜、大型和精密的機器。如何運用集成的方式,快速、優質、低價地生產出滿足需要的產品,對生產組織形式就提出了新的要求。那種“高而全”、“大而全”的生產方式已嚴重阻礙了生產的發展。為完成繁重的任務,機械工業必須按照專業化與協作的原則,組織起來進行現代化的生產。

  工業生產專業化是社會分工發展的必然結果。馬克思認為,分工是勞動社會化的標誌,也是社會進步的標誌。從幾百年來世界各國經濟發展的情況來看,專業分工程度越高,這個國家的經濟文化就越發達。大家知道,封閉的封建社會結束以後,生產發展的過程,:有過簡單協作、工場手工業、機器大工業三個階段。相應的也就有簡單協作、工場手工業內部的協作和近代機器大工業發展後企業之間的生產專業化分工和協作。在工業化初期,專業化協作不可能有很高的水平。隨著機器大工業的產生,社會分工獲得廣闊的發展空間,許多新的生產部門和獨立的生產領域空前迅速地增加,生產專業化才有可能隨之迅速發展起來。

  機械製造業是一個從製造手工工具開始發展起來的工業部門。隨著現代化機器大工業的發展,機械工業逐漸分解成為包括各種工作機械、應用機械乃至日用機械等許多機械工業部門。特別是近二三十年來,隨著電子、原子能電腦和宇宙空間等現代尖端技術的迅速發展,新的機械、電器和儀錶產品層出不窮,生產機械的部門越來越多,分工也越來越細。許多複雜的產品,如汽車、輪船、飛機、衛星、電子電腦、精密儀器等,所需要的零配件多達幾千個、幾萬個,只靠少數生產單位是不可能完成的。馳名的賓士轎車,自製率僅23%。其供應鏈遍及全球,遴選質量最好、價格最低的零部件為自己配套。而自己的工夫則下在系統的整合與整體性能的提升上。製造各種大型、複雜的成套設備和裝置,如電力、冶金、化工等重型設備,更是如此。這種設備往往生產批量小,而每套設備的技術比較複雜,零部件又很多,需要其他配套的設備。鑒於此,只有組織起來,協作生產,合理分工,發揮各自特長,才能更易於攻剋技術難關,並能大大縮短設備的製造周期。生產的專業化與協作,是最能發揮機器大工業優越性的一種經濟合理的組織形式,是加速技術進步和發展生產的重要途徑之一。

  組織專業化與協作對我國目前階段是非常重要的。這樣做,既能充分利用現有企業的生產能力,還可以減少相互重覆和不必要的建設項目,因而可以節約基建投資,加快建設速度,充分發揮投資效果。組織專業化協作生產還有利於在市場機制下靈活配置資源,發揮大型企業中小企業鄉鎮企業各自的優勢。由於實行零部件和工藝專業化生產,分工精細,某一零件或某一工種的加工可相對集中,技術比較單一,生產批量很大,容易形成規模,經濟效果顯著。同時,也只有在生產專業化和協作的基礎上,才可能把原來計劃經濟體制下分散在各部門、各行業、各種所有制下的大量企業有效地組織起來,打破條塊分割,提高整個工業的綜合生產能力和經濟效益。這實際上是更深一層的物質技術基礎的重大變革。

  二、機械工業專業化生產的形式

  專業化與協作反映著生產力發展的規律,如果搞得好,可以產生新的生產力。但是,作為一定生產關係的體現,其做法同樣不是簡單劃一的。必鬚根據一定部門和一定產品的特點,根據生產力發展的水平,採取合適的專業化形式,並積極地進行改革、完善。這對建立合理的工業管理體制和工業生產結構有重大意義。

  機械工業生產專業化形式有以下幾種:

  (1)部門和行業專業化這是工業發展初期最原始的專業化形式。如早期的機械製造廠,只要是機械產品,一律都生產。部門專業化的發展,產生了行業專業化,按行業專業進行分工。例如,早年的農業機械廠,農機具中所有的品種,只要有訂貨,它都生產。

  (2)對象專業化這是行業專業化發展的結果。一個企業不再生產全行業的一切產品,而只生產某一類型的產品。所以,對象專業化又叫產品專業化或成品專業化。如拖拉機廠,只生產拖拉機而不生產其他農機具。這種專業化形式的工廠,隨著同類型產品規格的擴大,又進一步按產品的系列、型號、技術、精密等級或按產品的不同用途、不同原材料、不同工藝技術進一步實行產品專業化分工,如大型銑床廠、精密磨床廠、數控機床廠等專業工廠。這是對象專業化的發展形式。產品專業化在機械工業部門大體分為兩種:一種是僅完成一定範圍的工藝和主要零部件的非全能廠,如負責裝配工作的組裝廠;另一種是自己完成產品的加工工藝和大部分零部件的全能廠。產品專業化仍是初級的專業化形式,效果十分局限。

  (3)零部件專業化它是使主機的個別部分或零件的生產形成獨立企業,進行成批、大量單一品種的生產。這樣做易於實現合理的經濟批量,採用最新工藝和技術,因此其工藝和生產組織水平比產品專業化企業高得多。現在,它已經發展成為機械工業部門專業化生產的主要組織形式。零部件專業化是在產品系列化、零部件標準化、通用化的基礎上,把同類型零部件集中起來組織大批量生產的專業化組織形式。例如,標準件廠、液壓件廠、軸承廠、齒輪廠等。零部件專業化廠又可分為零件廠、部件廠或組件廠。

  (4)工藝專業化它是把同類工藝集中起來組織專業化生產的形式,其特點是一個工廠只完成產品的某一工藝或工序,所以又稱為階段專業化。例如,鑄造廠、鍛造廠、熱處理廠、電鍍廠等。工藝專業化可以保證零件和毛坯的大量生產和更低的勞動消耗,剋服企業結構的全能性。在機械工業中,工藝專業化往往與零件專業化結合起來,以取得更大的效果。

  (5)輔助服務生產專業化它是指一個工廠專門為其他工廠進行輔助性作業,又稱技術後方專業化。例如,機修廠、工具廠、量具廠、刃具廠。這種專業化可以使產品生產廠集中精力搞好生產,大量節約服務人員,還可以使輔助服務工作採用新技術、新工藝等,故有很大的經濟意義。

  上述各種專業化形式的發展,不是孤立進行的,而是互相配合,互相補充的。例如,以裝配為主的產品專業化就與零部件專業化密不可分,而零部件專業化又往往與鑄造、鍛造、衝壓、電鍍和熱處理等工藝專業化結合在一起。專業化的關鍵是在組織生產時應該從實際出發,在提高經濟效果的前提下把各種形式很好地結合起來。

  專業化把社會生產分解為各個獨立的生產部門,協作和橫向聯合又將分解的各個部門連接成有機整體。專業化水平越高,分工就越細,生產率也就越高,但這隻是問題的一方面;問題的另一方面是,專業化與協作也需要條件。協作範圍的大小,固定性如何都要根據具體情況而定,還要受到工業佈局交通運輸以及市場發育程度的制約。

  三、專業化與“三化”

  專業化是一項重要的技術經濟政策,也是一項極其細微的社會化生產組織工作,提高專業化與協作水平是需要條件與基礎的。除了必須合理調整工業佈局、建立有效的流通運輸網路、積極採用新技術、加強組織和管理,還必須與搞好“三化”結合起來。

  “三化”即標準化、通用化和系列化。與專業化一樣,其意義不僅適用於機械工業,而且適於整個社會生產。它的主要任務是研究用最少的勞動和物資消耗取得最好的經濟效益。它對節省設計力量,加速品種發展,提高產品質量和勞動生產率,以及便利使用維修等方面都起著重要作用。

  1.標準與標準化

  俗語說:“不依規矩,不成方圓。”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個標準。但是,這裡說的標準,是一個有更明確意義的科學概念,是要通過調查、統計、研究、試驗,總結生產實踐經驗,有科學根據,才能確定的標準。目前,人們除了對產品制定了各種標準外,還對概念(如技術術語、圖形符號等)、方法(如分析方法、測定方法和檢驗方法等)、環境保護(如“三廢”標準、雜訊標準等)等制定了標準。確切地說,所謂標準,就是由一定的權威組織對經濟、技術和科學中重覆出現的共同技術語言和技術事項,以及產品的品種、質量、度量、方法等規定出的統一技術準則。它是各方面均需共同遵守的技術依據。而標準化則是對其制定,使之達到標準的過程和狀態。在“三化”中,標準化是基礎。

  標準化是組織現代化生產的重要手段,是科學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搞好標準化,對於加快發展國民經濟,提高產品和工程質量,提高勞動生產率,充分利用資源,保護環境和人民健康,都有重要意義。

  現代化大生產,無處不顯示出科學技術和現代管理方法的巨大作用。英國在工業革命發起後的百年時間中,工人的勞動生產率提高了幾十倍。在20世紀中,世界科技對工業生產效率提高的作用,由5%一22%提高到60%~80%。而科學技術成果要轉化為生產力,必須將它用於生產,而標準化是使科技成果推廣應用到生產中去的一座橋梁。它把科技成果的一些主要技術要求通過制定技術標準,貫穿到生產和建設中去,從而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據一些工業國家估計,他們在現代化生產中推行標準化,獲得的效益往往是投資的幾倍、十幾倍,甚至更多。

  標準化促進生產力的發展,還表現在許多其他方面:如應用於科學研究,可以避免重覆勞動;應用於產品設計,可以縮短設計周期;應用於生產,可以使生產在科學有序的基礎上進行;應用於流通,可以增進信任,簡化手續;應用於管理,可以促進統一、協調、高效率等。這一切都意味著勞動生產率的提高。

  標準是衡量產品和工程質量的技術依據,是進行全面質量管理的基礎。實踐證明,在生產建設中認真貫徹執行標準,嚴格按標準檢查、考核,就能保證產品和工程質量,獲:得高速度和高效益。

  現代化大生產,涉及面廣,生產分工細,技術要求高。通過制定和貫徹執行各類技術標準,就能從技術上、組織管理上把各方面有機地聯繫起來,以保證生產有條不紊地進行。因此,標準化是現代化的一個重要標誌。

  標準化又是專業化與協作生產的前提。現代化大生產由於規模大、技術複雜,要求在技術上統一協調。標準化可以使產品按系列發展,做到零、部件通用互換,為擴大生產數量,加強生產協作,最終實現專業化生產創造有利條件。從這種意義上說,沒有標準化,就沒有專業化。標準化對保護環境和改善人類生活、保證安全、造福社會也具有重大意義。制定和貫徹有關的環境標準和安全衛生標準,並嚴格加強管理,就可以控制有害物質的超標排放,控制不符合衛生和安全要求的偽次產品流入市場,以達到改善人們生活環境,保障人們健康和安全的目的。

  標準化還促進了國際技術經濟交流。現代標準化的特點之一就是它的國際性。國際標準已成為各國間進行技術經濟交流中共同遵守的準則。實踐證明,搞好標準化工作,有利於消除國際貿易中的技術壁壘,促進技術交流和進出口貿易的發展。也必須看到,標準化既促進了國際技術交流,又成為了知識產權壟斷和非關稅壁壘的手段。由於產品標準具有很強的排他性,標準一旦制定,不符合標準的產品很難與標準化的產品兼容,其維修和更新的成本要大大高於標準化的產品,因而在市場上的競爭力會受到嚴重的影響。一些國家還把標準作為市場準入的條件,不符合標準的產品不允許進入市場。因此,對標準權的爭奪就構成了市場競爭的重要組成部分。

  2.機械產品的“三化”

  具體到機械工業,“三化”指的是機械產品品種系列化、零部件通用化和標準化。機械產品品種繁多,服務對象範圍廣泛、要求各異,企業之間又互為市場。一套或一臺新設備自開始提出要求到使用,中間必須經過研究、試驗、設計、製造、安裝、使用、維修等主要階段,內有單機成套、機組成套、車間成套、工廠成套,外有原材料如鋼鐵、有色金屬、輕工、化工、油料、礦物類的物資供應,涉及面極廣。只有建立完整的工業標準,才能保證產品對路、質量合乎要求,做到互相協調。其中若有一個環節失調,就有可能影響整體。在機械行業實行“三化”,對用戶、製造廠、國家都有利。按專業化與協作方式組織生產時,這尤其是一項基礎工作。

  (1)產品系列化眾所周知,必須用規格不同的機床去加工不同大小的零件,用不同大小的電動機驅動不同規格的機床。合理地確定這些機床的規格、尺寸等主要參數,並組成系列,便是這些產品的系列化。例如對搖臂鑽床,可把最大鑽孔直徑作為主要參數,並確定孑L徑為25mm、40mm、63mm、80mm、lOOmm、125mm等幾擋,這些參數經國家或行業的權威職能機構確定後作為標準。今後發展新的搖臂鑽床,都必須符合系列中的參數。又如電動機作為一種典型的量大面廣的配套產品,其生產必須符合各行各業發展的要求。幾年前國家有關部門組織製造廠和研究所,完成了我國電動機的換代產品——Y系列小型三相非同步電動機的設計和試製,與同功率舊系列產品相比,平均體積縮小15%,重量減輕12%,延長了使用壽命,提高了可靠性。Y系列共有2個基本系列,16個派生系列,900多個規格,能滿足國民經濟各部門的需要。基本系列適用範圍廣、生產量大,是一種通用電動機。派生系列則是按照不同的使用要求,在基本系列的基礎上做部分改動,以適應多方面的需要。此外還有專用系列,即具有特殊使用要求或特殊防護條件的系列。

  組成產品系列的主要參數(例如電動機的功率等級、外殼防護等級、冷卻方法、安裝結構和安裝方式等),並不是隨意確定的,而是根據大量的統計分析和一定的數學關係計算而得到的。確定產品系列的原則,必須以最少的規格型號去滿足最多種變化的需要,並要註意儘量與國外主要公司的同類產品保持一致,以利於進口設備製造和出口配套的需要。

  (2)零部件的通用化和標準化企業在組織生產時,一般都是將機器的全部零件分為專用件、通用件、標準件等幾大類。專用件是某一機器特有的零部件。通用件是指某型號以至其他型號的機器都可用的零部件,例如,銑床上用來夾持工件的機用虎鉗,不但能在萬能銑床上使用,而且在立銑、卧銑、牛頭刨床上也能使用;類似的還有各種機床附件、液壓件、電氣元件、儀器儀錶等;電動機的通用性就更廣。對這一類產品,無論哪個廠家生產,都應做到型號、性能、基本參數乃至安裝尺寸和連接尺寸的統一,而且要力求做到與國際標準統一。標準件是由國家或行業標準化的零件,在各種產品中都可以使用,如螺釘、滾動軸承等,其使用範圍廣、數量多。對於這類零件(也包括一部分通用件),由於產品生產規模大,有利於採用先進技術及專用設備,並可合理使用原材料,達到保證產品質量、降低生產成本的經濟效果。例如,生產緊固件的標準件廠,採用自動冷鐓機生產螺釘、螺母,每小時生產量達3500件,若在一般工廠用通用機床生產,1小時是做不出幾個的。

  在企業內部,也應爭取逐步做到各種型號產品中的零、部件儘量通用。例如,我國北京第一機床廠生產的3種型號銑床之間通用件種數達44%~50%;日本三菱汽車公司的兩種大小不同的發動機,零、部件的通用化程度達85%。這一做法給企業和用戶都帶來極大的好處。

  某一系列的機器中,通用件、標準件使用越多,則設計和生產的效率也就越高。故在產品設計中,凡能使用通用件及標準件的,則應儘量使用,以便將設計和生產的主要精力集中在關鍵零、部件上。生產環節減少了,周期即可縮短,重覆差錯就可避免,有利於增加產品的品種,擴大產品批量,達到優質、高產、低耗的經濟效果。如某鎖廠生產鐵鎖,產品中有2個系列、6種型號的鎖體外形尺寸基本一致,但鎖芯、鎖舌、彈簧、彈子等主要零件有99件不能通用,需單獨製造。這樣就增加了輔助工時、刀具種類和在製品庫存量,於是占用了更多的生產資金。同時,由於外形相似,尺寸差不多,又經常發生混雜不清以致造成混亂的情況。用“三化”原則整頓設計後,把這些零件儘可能改成通用件,在不同型號的鎖中都能通用,進而進行工藝、工裝的標準化。這樣,就大大方便了生產,使產量、質量大幅度提高,增產達36%,一級品率提高了17%,並減少了模具235套,刀具40種。

  零部件的標準化為專業化生產和協作提供了有利條件。以緊固件為例,1958年我國首次發佈國家標準120個。20世紀60年代以後,又逐步把各部門使用的600多個品種歸併為224個,並制定了國家標準,既適應了各方面的需要,又擴大了專業化生產的品種規格,在技術水平和經濟效益上都有極為明顯的提高。從上海市標準件行業生產情況的變化可以看到,20多年中,三次制定、修訂緊固件標準,每次都促進了工藝水平和經濟效益的提高。第一次用沖床代替老式的手工鍛造,第二次採用部分冷擠壓等少切削無切削工藝,第三次採用多工位自動冷鐓機等自動化設備。結果產量增加十餘倍,材料利用率提高一倍多。

  四、專業化與產品的多樣化

  在進行專業化改組中,不能把生產專業化同多品種對立起來。專業化正是為了多品種,多品種才要組織專業化。組織專業化生產和協作絕不是要限制多品種,更不是一個廠只能搞一種產品或零部件,而是要將工藝相同或相近的產品、零部件集中起來組織專業化生產,實現產品、設備、儀器、零部件的標準化、系列化和通用化,以便擴大生產批量,使生產能採用先進的工藝和高效設備,提高生產率和產品質量,降低成本。換句話說,是要在相同的工藝設備上,用較少的勞動量、能源和材料消耗,生產出更多更好的產品來。下游終端廠商則可騰出手來考慮花色、外觀、功能集成,用花費較少的通用化零件裝配出多種多樣的產品,以滿足各方面的需要。深圳鐘錶行業,電子錶產量已占世界的1/4,正是得益於抓住表芯標準化集中生產,各廠家才得以從以表芯為龍頭轉變到以花色、品種、款式設計為龍頭。當代世界上專業化生產與協作已十分普遍,包括很有名的產品在內。很少有哪一家公司的產品,其設備、儀器、零部件全部是自己工廠生產的,都是靠專業化協作,選百家之長為我產品所用,有的還採取國際協作來保證自己產品的優良性能。今後,在合作開發和專業化協作的支撐下,世界範圍內的機械生產都將向著把零部件廠提供的標準零部件在柔性裝配線上進行組裝的方向發展。主機廠只生產關鍵部件系統,把精力更多地花在系統整合上,以創造出更加貼近用戶需要的產品。

參考文獻

  1. 黃勇主編.一、工業常識 工業技術·挑戰完美生活.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6.5.
  2. 2.0 2.1 王麗莉主編.第三章 機械工業與製造業 機械工程概論.機械工業出版社,2011.02.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1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连晓雾,y桑,Gaoshan2013,方小莉,Mis铭,寒曦,刘维燎.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機械工業"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