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07个条目

机械工业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机械工业(Machinery Industry)

目录

什么是机械工业[1]

  机械工业是制造国民经济各部门需要的各种机器设备,提供先进的技术装备的工业部门,包括工业设备、农业设备、交通运输设备,其他部门的机械设备以及人民所需的金属制品。

机械工业的地位[2]

  机械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是工业体系的核心部门,也是建成社会主义物质技术基础的强大支柱。发展机械工业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环节之一。没有发达的机械工业,就没有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在国民经济技术改造中,机械工业是一个重大关键。

  一、以先进的机器装备改造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

  机械工业在实现国家现代化中的重要性,首先就在于它用机器制造机器,能够迅速地生产出满足各种要求的技术装备并用以改进生产手段。国民经济各部门用这些先进的现代化生产手段和技术装备,能够迅速提高劳动生产率,使社会生产力大幅度地发展起来。

  以农业为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这个最大的农业国,生产条件十分落后。几亿农民,以为数有限的牲畜和极简单的小农具进行生产,几乎全部农活都靠手工劳动。对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极差,只能靠天吃饭,一遇饥荒,即饥民千里。根据1949年新中国成立初期统计,全国仅拥有拖拉机300~400台(全部为进口)。土地改革后,农民生产积极性极为高涨,生产得到很大发展,但农业机械化水平还一时难以有很大提高,据1957年统计,全国拥有拖拉机2.5万台(全部为进口),机耕面积3900万亩(合260万hm2,占耕地2.2%),全国机电灌溉面积1800万亩(合120万hm2,占耕地1%),动力仅56万马力(约合4亿W,1马力=735.499W),因此基本上只能以组织起来的人力与自然作斗争。尽管如此,也没有使人民出现饥荒,这一成就的取得正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组建我国农业机械工业,到1979年,全国拥有大中型拖拉机67万台,小型拖拉机167万台,机耕面积6.3亿亩(0.42亿hm2),耕地面积37981万亩(合2532万hm2),动力7100万马力(合522亿W),全国农用总动力1.8亿马力(合1324亿W),平均每万亩耕地拥有总动力1218马力(合90万W),大中型拖拉机4.5台,小型拖拉机11.2台,排灌动力477.2马力(合35万W)。应该指出,当时机械化、电气化水平仍然是很低的,但是在农业与自然灾害作斗争中起了重大作用,这是农业赖以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中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复杂,平均每年受灾农田4亿亩以上,但成灾面积远远低于这个数字。1978年华东、中南有11省、市、自治区大旱,但各地区动员了2100万马力(合154亿W)的柴油机、1000万W电动机的灌溉设备,进行抗旱斗争,共抽水1700亿m3(相当于黄河年平均流量的3.5倍),结果还比1977年增产200亿kg粮食。

  农业机械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农业机械化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当前,我国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发展,对于提高农业装备水平、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拉动农村消费需求等具有重要意义。国家“十二五”规划指出,必须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同时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健全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发展现代种业,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力争到2015年,农机总动力达到10亿kW,其中灌排机械动力达到1亿kW,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5%以上。粮棉油糖等大宗农作物机械化水平明显提高,养殖业、林果业、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协调推进。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建成协调有效的农机工业自主创新平台,形成若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技术,部分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预计到2020年,农机总动力将稳定在12亿kW左右,其中灌排机械动力达到1.1亿kW,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5%。其中,小麦耕种收机械化水平达到90%以上,水稻种植、收获环节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60%和85%,玉米机收水平达到50%左右,油菜机播、机收水平分别达到15%和20%以上,基本解决甘蔗种植、收获机械化关键技术问题。农机工业技术创新体系得到完善,重点领域的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形成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品牌影响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基本建成现代化农机流通体系和完善的农机售后服务网络。

  又如,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穿衣吃饭一样是一个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旧中国遗留下来的纺织工业的规模和技术结构是很落后的。通过60年来大规模扩建新厂和对老厂技术改造或设备更新纺织工业的技术面貌发生很大变化,不但解决了我国人民的穿衣问题,而且为国家积累的资金相当于全国工业总投资的1/3以上。其物质技术基础的建立,基本上是我国机械工业自己完成的。

  机械工业不仅是创建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技术基础的强大支柱,而且在整个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中,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产品的数量、质量和技术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其他部门的技术水平、生产能力经济效益。例如,年处理500万t的炼油设备是年处理100万t的炼油设备生产能力的5倍,而每吨产品生产能力的投资却少了50%,燃料消耗占原油加工量的比例,也由10%降到1.5%~4%。又如,要发展航空航天工业和大型装备制造工业,就必须有大型设备。如果没有大型锻件,没有大型铝板,那么,大型飞机和大型装备是做不出来的。但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个时期内,西方大国封锁我国。巴黎曾有个国际组织,叫统筹委员会,以美国为首,包括日本、英国、原联邦德国等,对我国实行全面禁运几十年。为解决这个难题,从1960年起,由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作出决定,国家计划委员会和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开始安排九大设备的设计和制造,主要是大型冶金设备和大型机械制造设备,由当时的第一机械工业部牵头攻关,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大协作,并于20世纪70年代初投产,其性能已达到20世纪50年代后期的世界水平。这些设备的投产使我国的设计制造能力提高了一大步。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科技进步大力推动机械工业的发展,国民经济的能力有了进一步提高。目前已能生产160多种具有较高水平的大型成套设备,如30万kW与60万kW火电机组、500kV超高压输变电设备和6000m沙漠石油钻机等一批重大成套装备的技术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一些重要机械产品,如发电设备、机床等产量已居世界前列。产品结构明显改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已达世界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水平。

  二、为国家积累了大量建设资金

  2010年,中国机械工业产业规模跃居世界首位,机械工业总产值达14.38万亿元,与2009年相比增长了31%;年进出口总额达5138亿美元;实现年利润总额8984亿元,同比增长52.7%,占同期全国工业利润总额的23.1%。机械工业的快速发展为国家各行各业的发展建设积累了大量的资金

  三、出口创汇的重要部门

  外汇平衡对于国家经济的运转和发展是十分重要的,但是以什么产品出口创汇,经济效益差别极大。长期以来,我国机械产品的出口额比较小,创汇主要依靠石油、矿产、农副产品初级产品。由于国际市场上初级产品与加工品价格的剪刀差,我们很吃亏。工业发达国家的出口产品结构中,机械产品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我国的具体情况虽然与工业发达国家不同,不能简单对比,但是提高机械产品在出口总额中的比重,无疑是正确的。近年来,我国机械产品出口逐步扩大,但大多数还是创汇少的低档品,而且许多产品由于成本高,出口甚至还造成亏损。

  四、与人民的衣、食、住、行有密切关系

  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全体成员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也就是满足人民消费的需要。近些年,机械工业调整服务方向,扩大服务领域,不仅为发展轻工业生产提供了大量的技术装备,而且直接生产出许多满足人民生活需要的耐用消费品,这些约占机械工业总产值的1/3。

  五、在机械工业的基础上,不断产生新兴的工业部门

  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虽然在各个领域内具体方式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必须与工业生产相结合。新兴技术成长为一个行业,必须有一个合适的土壤,机械工业是一个范围最广,门类最多,产品繁杂,同时又有着雄厚技术基础的行业,因此对新兴产业的成长是非常有益的。事实也正是这样。在科学技术进步和生产分工协作发展的基础上,机械工业生产的社会化水平日益提高,生产发展也越来越快,新兴制造部门不断地从原有部门中分离出来,发展壮大,逐渐形成一个个新的产业。核工业、航空航天工业、电子工业等部门都是这样发展起来的,在这个意义上,机械工业所起的作用是其他许多工业部门所不及的。

  经验证明,国民经济的发展,要求有一个发达的、现代化的机械工业。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发展速度、规模和技术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机械工业能力的大小和技术水平的高低。随着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机械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因为生产手段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因此,各国都在竞相发展机械工业,并做到装备工业技术超前,使之能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发展做必要的技术储备和开辟新的途径。要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同样首先要在机械工业的生产水平和技术水平上下工夫,只有切实掌握和不断发展机械制造技术,才能有坚实的技术基础面对新的挑战。

机械工业生产的社会化[2]

  一、机械工业的专业化方向

  既然一台机器是由很多零件组装而成的,而各种零件的原材料、加工工艺等的差异可能又很大(例如汽车上的发动机与轮胎),那么,是不是一台机器上所有零件都要由制造这个机器的工厂自己生产呢?这在生产力较低的阶段也许是难免的。但今天,一方面社会生产已有了很大的发展;另一方面,客观形势出现了更为迫切的需要。机械工业担负着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先进技术装备的主要任务,必须尽快生产数量多、质量高的各种复杂、大型和精密的机器。如何运用集成的方式,快速、优质、低价地生产出满足需要的产品,对生产组织形式就提出了新的要求。那种“高而全”、“大而全”的生产方式已严重阻碍了生产的发展。为完成繁重的任务,机械工业必须按照专业化与协作的原则,组织起来进行现代化的生产。

  工业生产专业化是社会分工发展的必然结果。马克思认为,分工是劳动社会化的标志,也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从几百年来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情况来看,专业分工程度越高,这个国家的经济文化就越发达。大家知道,封闭的封建社会结束以后,生产发展的过程,:有过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机器大工业三个阶段。相应的也就有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内部的协作和近代机器大工业发展后企业之间的生产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在工业化初期,专业化协作不可能有很高的水平。随着机器大工业的产生,社会分工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许多新的生产部门和独立的生产领域空前迅速地增加,生产专业化才有可能随之迅速发展起来。

  机械制造业是一个从制造手工工具开始发展起来的工业部门。随着现代化机器大工业的发展,机械工业逐渐分解成为包括各种工作机械、应用机械乃至日用机械等许多机械工业部门。特别是近二三十年来,随着电子、原子能计算机和宇宙空间等现代尖端技术的迅速发展,新的机械、电器和仪表产品层出不穷,生产机械的部门越来越多,分工也越来越细。许多复杂的产品,如汽车、轮船、飞机、卫星、电子计算机、精密仪器等,所需要的零配件多达几千个、几万个,只靠少数生产单位是不可能完成的。驰名的奔驰轿车,自制率仅23%。其供应链遍及全球,遴选质量最好、价格最低的零部件为自己配套。而自己的工夫则下在系统的整合与整体性能的提升上。制造各种大型、复杂的成套设备和装置,如电力、冶金、化工等重型设备,更是如此。这种设备往往生产批量小,而每套设备的技术比较复杂,零部件又很多,需要其他配套的设备。鉴于此,只有组织起来,协作生产,合理分工,发挥各自特长,才能更易于攻克技术难关,并能大大缩短设备的制造周期。生产的专业化与协作,是最能发挥机器大工业优越性的一种经济合理的组织形式,是加速技术进步和发展生产的重要途径之一。

  组织专业化与协作对我国目前阶段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做,既能充分利用现有企业的生产能力,还可以减少相互重复和不必要的建设项目,因而可以节约基建投资,加快建设速度,充分发挥投资效果。组织专业化协作生产还有利于在市场机制下灵活配置资源,发挥大型企业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各自的优势。由于实行零部件和工艺专业化生产,分工精细,某一零件或某一工种的加工可相对集中,技术比较单一,生产批量很大,容易形成规模,经济效果显著。同时,也只有在生产专业化和协作的基础上,才可能把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分散在各部门、各行业、各种所有制下的大量企业有效地组织起来,打破条块分割,提高整个工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这实际上是更深一层的物质技术基础的重大变革。

  二、机械工业专业化生产的形式

  专业化与协作反映着生产力发展的规律,如果搞得好,可以产生新的生产力。但是,作为一定生产关系的体现,其做法同样不是简单划一的。必须根据一定部门和一定产品的特点,根据生产力发展的水平,采取合适的专业化形式,并积极地进行改革、完善。这对建立合理的工业管理体制和工业生产结构有重大意义。

  机械工业生产专业化形式有以下几种:

  (1)部门和行业专业化这是工业发展初期最原始的专业化形式。如早期的机械制造厂,只要是机械产品,一律都生产。部门专业化的发展,产生了行业专业化,按行业专业进行分工。例如,早年的农业机械厂,农机具中所有的品种,只要有订货,它都生产。

  (2)对象专业化这是行业专业化发展的结果。一个企业不再生产全行业的一切产品,而只生产某一类型的产品。所以,对象专业化又叫产品专业化或成品专业化。如拖拉机厂,只生产拖拉机而不生产其他农机具。这种专业化形式的工厂,随着同类型产品规格的扩大,又进一步按产品的系列、型号、技术、精密等级或按产品的不同用途、不同原材料、不同工艺技术进一步实行产品专业化分工,如大型铣床厂、精密磨床厂、数控机床厂等专业工厂。这是对象专业化的发展形式。产品专业化在机械工业部门大体分为两种:一种是仅完成一定范围的工艺和主要零部件的非全能厂,如负责装配工作的组装厂;另一种是自己完成产品的加工工艺和大部分零部件的全能厂。产品专业化仍是初级的专业化形式,效果十分局限。

  (3)零部件专业化它是使主机的个别部分或零件的生产形成独立企业,进行成批、大量单一品种的生产。这样做易于实现合理的经济批量,采用最新工艺和技术,因此其工艺和生产组织水平比产品专业化企业高得多。现在,它已经发展成为机械工业部门专业化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零部件专业化是在产品系列化、零部件标准化、通用化的基础上,把同类型零部件集中起来组织大批量生产的专业化组织形式。例如,标准件厂、液压件厂、轴承厂、齿轮厂等。零部件专业化厂又可分为零件厂、部件厂或组件厂。

  (4)工艺专业化它是把同类工艺集中起来组织专业化生产的形式,其特点是一个工厂只完成产品的某一工艺或工序,所以又称为阶段专业化。例如,铸造厂、锻造厂、热处理厂、电镀厂等。工艺专业化可以保证零件和毛坯的大量生产和更低的劳动消耗,克服企业结构的全能性。在机械工业中,工艺专业化往往与零件专业化结合起来,以取得更大的效果。

  (5)辅助服务生产专业化它是指一个工厂专门为其他工厂进行辅助性作业,又称技术后方专业化。例如,机修厂、工具厂、量具厂、刃具厂。这种专业化可以使产品生产厂集中精力搞好生产,大量节约服务人员,还可以使辅助服务工作采用新技术、新工艺等,故有很大的经济意义。

  上述各种专业化形式的发展,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互相配合,互相补充的。例如,以装配为主的产品专业化就与零部件专业化密不可分,而零部件专业化又往往与铸造、锻造、冲压、电镀和热处理等工艺专业化结合在一起。专业化的关键是在组织生产时应该从实际出发,在提高经济效果的前提下把各种形式很好地结合起来。

  专业化把社会生产分解为各个独立的生产部门,协作和横向联合又将分解的各个部门连接成有机整体。专业化水平越高,分工就越细,生产率也就越高,但这只是问题的一方面;问题的另一方面是,专业化与协作也需要条件。协作范围的大小,固定性如何都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还要受到工业布局交通运输以及市场发育程度的制约。

  三、专业化与“三化”

  专业化是一项重要的技术经济政策,也是一项极其细微的社会化生产组织工作,提高专业化与协作水平是需要条件与基础的。除了必须合理调整工业布局、建立有效的流通运输网络、积极采用新技术、加强组织和管理,还必须与搞好“三化”结合起来。

  “三化”即标准化、通用化和系列化。与专业化一样,其意义不仅适用于机械工业,而且适于整个社会生产。它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用最少的劳动和物资消耗取得最好的经济效益。它对节省设计力量,加速品种发展,提高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以及便利使用维修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

  1.标准与标准化

  俗语说:“不依规矩,不成方圆。”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个标准。但是,这里说的标准,是一个有更明确意义的科学概念,是要通过调查、统计、研究、试验,总结生产实践经验,有科学根据,才能确定的标准。目前,人们除了对产品制定了各种标准外,还对概念(如技术术语、图形符号等)、方法(如分析方法、测定方法和检验方法等)、环境保护(如“三废”标准、噪声标准等)等制定了标准。确切地说,所谓标准,就是由一定的权威组织对经济、技术和科学中重复出现的共同技术语言和技术事项,以及产品的品种、质量、度量、方法等规定出的统一技术准则。它是各方面均需共同遵守的技术依据。而标准化则是对其制定,使之达到标准的过程和状态。在“三化”中,标准化是基础。

  标准化是组织现代化生产的重要手段,是科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标准化,对于加快发展国民经济,提高产品和工程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充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和人民健康,都有重要意义。

  现代化大生产,无处不显示出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方法的巨大作用。英国在工业革命发起后的百年时间中,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几十倍。在20世纪中,世界科技对工业生产效率提高的作用,由5%一22%提高到60%~80%。而科学技术成果要转化为生产力,必须将它用于生产,而标准化是使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到生产中去的一座桥梁。它把科技成果的一些主要技术要求通过制定技术标准,贯穿到生产和建设中去,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据一些工业国家估计,他们在现代化生产中推行标准化,获得的效益往往是投资的几倍、十几倍,甚至更多。

  标准化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还表现在许多其他方面:如应用于科学研究,可以避免重复劳动;应用于产品设计,可以缩短设计周期;应用于生产,可以使生产在科学有序的基础上进行;应用于流通,可以增进信任,简化手续;应用于管理,可以促进统一、协调、高效率等。这一切都意味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标准是衡量产品和工程质量的技术依据,是进行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实践证明,在生产建设中认真贯彻执行标准,严格按标准检查、考核,就能保证产品和工程质量,获:得高速度和高效益。

  现代化大生产,涉及面广,生产分工细,技术要求高。通过制定和贯彻执行各类技术标准,就能从技术上、组织管理上把各方面有机地联系起来,以保证生产有条不紊地进行。因此,标准化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标准化又是专业化与协作生产的前提。现代化大生产由于规模大、技术复杂,要求在技术上统一协调。标准化可以使产品按系列发展,做到零、部件通用互换,为扩大生产数量,加强生产协作,最终实现专业化生产创造有利条件。从这种意义上说,没有标准化,就没有专业化。标准化对保护环境和改善人类生活、保证安全、造福社会也具有重大意义。制定和贯彻有关的环境标准和安全卫生标准,并严格加强管理,就可以控制有害物质的超标排放,控制不符合卫生和安全要求的伪次产品流入市场,以达到改善人们生活环境,保障人们健康和安全的目的。

  标准化还促进了国际技术经济交流。现代标准化的特点之一就是它的国际性。国际标准已成为各国间进行技术经济交流中共同遵守的准则。实践证明,搞好标准化工作,有利于消除国际贸易中的技术壁垒,促进技术交流和进出口贸易的发展。也必须看到,标准化既促进了国际技术交流,又成为了知识产权垄断和非关税壁垒的手段。由于产品标准具有很强的排他性,标准一旦制定,不符合标准的产品很难与标准化的产品兼容,其维修和更新的成本要大大高于标准化的产品,因而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会受到严重的影响。一些国家还把标准作为市场准入的条件,不符合标准的产品不允许进入市场。因此,对标准权的争夺就构成了市场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2.机械产品的“三化”

  具体到机械工业,“三化”指的是机械产品品种系列化、零部件通用化和标准化。机械产品品种繁多,服务对象范围广泛、要求各异,企业之间又互为市场。一套或一台新设备自开始提出要求到使用,中间必须经过研究、试验、设计、制造、安装、使用、维修等主要阶段,内有单机成套、机组成套、车间成套、工厂成套,外有原材料如钢铁、有色金属、轻工、化工、油料、矿物类的物资供应,涉及面极广。只有建立完整的工业标准,才能保证产品对路、质量合乎要求,做到互相协调。其中若有一个环节失调,就有可能影响整体。在机械行业实行“三化”,对用户、制造厂、国家都有利。按专业化与协作方式组织生产时,这尤其是一项基础工作。

  (1)产品系列化众所周知,必须用规格不同的机床去加工不同大小的零件,用不同大小的电动机驱动不同规格的机床。合理地确定这些机床的规格、尺寸等主要参数,并组成系列,便是这些产品的系列化。例如对摇臂钻床,可把最大钻孔直径作为主要参数,并确定孑L径为25mm、40mm、63mm、80mm、lOOmm、125mm等几挡,这些参数经国家或行业的权威职能机构确定后作为标准。今后发展新的摇臂钻床,都必须符合系列中的参数。又如电动机作为一种典型的量大面广的配套产品,其生产必须符合各行各业发展的要求。几年前国家有关部门组织制造厂和研究所,完成了我国电动机的换代产品——Y系列小型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设计和试制,与同功率旧系列产品相比,平均体积缩小15%,重量减轻12%,延长了使用寿命,提高了可靠性。Y系列共有2个基本系列,16个派生系列,900多个规格,能满足国民经济各部门的需要。基本系列适用范围广、生产量大,是一种通用电动机。派生系列则是按照不同的使用要求,在基本系列的基础上做部分改动,以适应多方面的需要。此外还有专用系列,即具有特殊使用要求或特殊防护条件的系列。

  组成产品系列的主要参数(例如电动机的功率等级、外壳防护等级、冷却方法、安装结构和安装方式等),并不是随意确定的,而是根据大量的统计分析和一定的数学关系计算而得到的。确定产品系列的原则,必须以最少的规格型号去满足最多种变化的需要,并要注意尽量与国外主要公司的同类产品保持一致,以利于进口设备制造和出口配套的需要。

  (2)零部件的通用化和标准化企业在组织生产时,一般都是将机器的全部零件分为专用件、通用件、标准件等几大类。专用件是某一机器特有的零部件。通用件是指某型号以至其他型号的机器都可用的零部件,例如,铣床上用来夹持工件的机用虎钳,不但能在万能铣床上使用,而且在立铣、卧铣、牛头刨床上也能使用;类似的还有各种机床附件、液压件、电气元件、仪器仪表等;电动机的通用性就更广。对这一类产品,无论哪个厂家生产,都应做到型号、性能、基本参数乃至安装尺寸和连接尺寸的统一,而且要力求做到与国际标准统一。标准件是由国家或行业标准化的零件,在各种产品中都可以使用,如螺钉、滚动轴承等,其使用范围广、数量多。对于这类零件(也包括一部分通用件),由于产品生产规模大,有利于采用先进技术及专用设备,并可合理使用原材料,达到保证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的经济效果。例如,生产紧固件的标准件厂,采用自动冷镦机生产螺钉、螺母,每小时生产量达3500件,若在一般工厂用通用机床生产,1小时是做不出几个的。

  在企业内部,也应争取逐步做到各种型号产品中的零、部件尽量通用。例如,我国北京第一机床厂生产的3种型号铣床之间通用件种数达44%~50%;日本三菱汽车公司的两种大小不同的发动机,零、部件的通用化程度达85%。这一做法给企业和用户都带来极大的好处。

  某一系列的机器中,通用件、标准件使用越多,则设计和生产的效率也就越高。故在产品设计中,凡能使用通用件及标准件的,则应尽量使用,以便将设计和生产的主要精力集中在关键零、部件上。生产环节减少了,周期即可缩短,重复差错就可避免,有利于增加产品的品种,扩大产品批量,达到优质、高产、低耗的经济效果。如某锁厂生产铁锁,产品中有2个系列、6种型号的锁体外形尺寸基本一致,但锁芯、锁舌、弹簧、弹子等主要零件有99件不能通用,需单独制造。这样就增加了辅助工时、刀具种类和在制品库存量,于是占用了更多的生产资金。同时,由于外形相似,尺寸差不多,又经常发生混杂不清以致造成混乱的情况。用“三化”原则整顿设计后,把这些零件尽可能改成通用件,在不同型号的锁中都能通用,进而进行工艺、工装的标准化。这样,就大大方便了生产,使产量、质量大幅度提高,增产达36%,一级品率提高了17%,并减少了模具235套,刀具40种。

  零部件的标准化为专业化生产和协作提供了有利条件。以紧固件为例,1958年我国首次发布国家标准120个。20世纪60年代以后,又逐步把各部门使用的600多个品种归并为224个,并制定了国家标准,既适应了各方面的需要,又扩大了专业化生产的品种规格,在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上都有极为明显的提高。从上海市标准件行业生产情况的变化可以看到,20多年中,三次制定、修订紧固件标准,每次都促进了工艺水平和经济效益的提高。第一次用冲床代替老式的手工锻造,第二次采用部分冷挤压等少切削无切削工艺,第三次采用多工位自动冷镦机等自动化设备。结果产量增加十余倍,材料利用率提高一倍多。

  四、专业化与产品的多样化

  在进行专业化改组中,不能把生产专业化同多品种对立起来。专业化正是为了多品种,多品种才要组织专业化。组织专业化生产和协作绝不是要限制多品种,更不是一个厂只能搞一种产品或零部件,而是要将工艺相同或相近的产品、零部件集中起来组织专业化生产,实现产品、设备、仪器、零部件的标准化、系列化和通用化,以便扩大生产批量,使生产能采用先进的工艺和高效设备,提高生产率和产品质量,降低成本。换句话说,是要在相同的工艺设备上,用较少的劳动量、能源和材料消耗,生产出更多更好的产品来。下游终端厂商则可腾出手来考虑花色、外观、功能集成,用花费较少的通用化零件装配出多种多样的产品,以满足各方面的需要。深圳钟表行业,电子表产量已占世界的1/4,正是得益于抓住表芯标准化集中生产,各厂家才得以从以表芯为龙头转变到以花色、品种、款式设计为龙头。当代世界上专业化生产与协作已十分普遍,包括很有名的产品在内。很少有哪一家公司的产品,其设备、仪器、零部件全部是自己工厂生产的,都是靠专业化协作,选百家之长为我产品所用,有的还采取国际协作来保证自己产品的优良性能。今后,在合作开发和专业化协作的支撑下,世界范围内的机械生产都将向着把零部件厂提供的标准零部件在柔性装配线上进行组装的方向发展。主机厂只生产关键部件系统,把精力更多地花在系统整合上,以创造出更加贴近用户需要的产品。

参考文献

  1. 黄勇主编.一、工业常识 工业技术·挑战完美生活.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5.
  2. 2.0 2.1 王丽莉主编.第三章 机械工业与制造业 机械工程概论.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02.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1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连晓雾,y桑,Gaoshan2013,方小莉,Mis铭,寒曦,刘维燎.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机械工业"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