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17个条目

机器大工业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什么是机器大工业

  机器大工业一般指以机器代替手工工具,以机械化劳动代替手工劳动的资本主义工业。

  机器大工业阶段,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第三个历史阶段,马克思认为机器大工业阶段是榨取相对剩余价值的阶段,这一阶段充分表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无产阶级资产阶级的矛盾进一步发展和激化。

机器大工业的发展历程

  从18世纪最后30年起,西欧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通过产业革命,从工场手工业逐渐过渡到机器大工业。

  机器和大工业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物质技术基础,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入成熟阶段的标志。正是因为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生产,所以资本主义比过去的社会创造了空前未有的高度生产力。使用机器减少了生产单位产品所消耗的物化劳动和人力劳动,也减少不变资本可变资本的支出,从而降低了商品的价值。但另一方面,资本主义使用机器,并没有为工人减轻负担,而是通过节省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来剥夺更多的超额剩余价值

  机器的使用为资本家带来更多利益的同时,也使得工人遭受了更严重的剥削。随着机器大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力增强,使工人阶级所受的压迫与剥削日益深重,迫使工人阶级不得不为自身的利益而展开一系列面对资产阶级的斗争。

机器大工业的理解

  一,工具机是工业革命的起点。工业革命是从工具机开始的。在工场手工业时期,甚至更早,就出现了用自然力为动力的工具,如用风力、水力推磨、抽水等等。这些工具因为成了机械(自然力)使用的工具,所以已经发展成为机器。甚至十七世纪末发明了蒸汽机。但是,这些都没有引起工业革命。原因在于这些由自然力带动的工具只是个别的工具,还没有出现工具机。只有创造了工具机以后,才引起了工业革命。马克思说:“作为工业革命起点的机器,是用一个机构代替只使用一个工具的工人,这个机构用许多同样的或同种的工具一起作业,由一个单一的动力来推动,而不管这个动力具有什么形式。”随着工具机的出现和工具机上工具数量的增加,就需要强大的动力,人力、马力都渐渐不适用了,水力、风力也有缺点,只有蒸汽机才适应普遍应用的要求。因为它产生的动力可以无止境地增大,同时它完全受人控制,可以移动,不受地点条件的限制,可以集中在城市等等。现在一台发动机可以同时推动许多工具机。进一步,随着同时被推动的工具机的增加,发动机也在增大,传动机构也跟着扩大,成为一个庞大装置。

  其二,必须用机器来生产机器,大工业才建立起与自己相适应的技术基础。机器最初是由工场手工业工人和独立手工业者制造出来的。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机器的制造部门是工场手工业。但是,手工生产的机器很昂贵,影响机器的采用;生产机器的需要特殊手艺的手工业工人,而且只能缓慢地增加,不适应对机器的日益增长的需要;同时,机器的规模日益扩大,工具机结合日益复杂,以及用金属代替木材制造机器等等,也使手工制造机器受到限制。所以,机器生产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必定要推翻旧的基础,建立起与它自身的生产方式相适应的新基础。如果还是依靠个人力量和个人技巧来制造机器,大工业就不能自由发展。不仅如此,当一个工业部门生产方式起了变革,必定引起其他工业部门生产方式的变革。工业部门使用机器,也会推动农业部门机械化的发展。工农业生产方式的革命,又使交通运输工具的革命成为必要。这样一来,靠工场手工业的机器制造业来承担这些庞大的机器的制造任务,是不能胜任的。因此,“大工业必须掌握它特有的生产资料,即机器本身,必须用机器来生产机器。这样,大工业才建立起与自己相适应的技术基础。”劳动资料采取机器的形式,要求以自然力代替人力,以自然科学的自觉应用代替从经验中得出的一套规则,于是,人力和手艺变得不必要了。

  在工场手工业中,生产机体是结合的局部工人本身;而在大工业,生产机体则是机器体系,它作为现成的客观的物质生产条件来和工人相对立。在简单协作甚至在以分工为基础的专业化协作中,社会化劳动者所干的活,单个劳动者也能干,因为毕竟还是手工操作;而使用机器就不是这样,因为机器只有通过社会化的或共同的劳动才能发生作用。因此,在简单协作或以分工为基础的专业化协作中,社会化劳动者排挤单个劳动者还多少是偶然的现象;而在大工业中,这种排挤则是必然的,因为机器的性质决定了协作是技术上的必要。

机器大工业是劳动标准产生的前提

  机器大工业出现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之中,以机器大工业为基础的劳动标准也是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产生的,并随着劳动分工的日趋复杂,劳动管理的改进完善,劳资关系的矛盾、斗争及其磨合、协调等而逐渐发展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开始就劳动过程的某些环节制定劳动标准。自18世纪30年代产业革命在英国开始以来,资本主义出现了工厂制度,大机器生产代替了传统的手工业作坊生产,发展了专业化协作生产劳动组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而,企业管理包括相应的新的劳动管理应运而生。一些企业的管理者和工人,凭经验开始对下作时间、上作班次、劳动任务、人员配备、操作规程、劳动报酬等作出有关规定。如1760年法国的玻拉勒特(M.Perronet)制定的每分钟制作大头针494个的产量定额(即经验估工定额)。即标志着以机器人工业为基础的与劳动过程相关的劳动标准的产生。

  其后,经过100多年的发展,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逐步过渡到垄断,科学技术水平及牛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资本主义市场范围和企业规模日渐扩大,特别是企业制度由业主制、合伙制向公司制演变,使企业管理包括劳动管理工作日益复杂,对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一过程中,许多专家和企业管理人员加强了对劳动管理以及劳动标准问题的研究中影响最大的是美国的泰勒F.W.Tayloa)。泰勒于19世纪80年代通过研究制定了每个工人每天应完成的产量定额,并于1885年发表了《计件工资制》,还进行了多项包括劳动管理在内的重要实验。在此基础上,结合的人研究成果,泰勒创立丁“科学管理”理论。根据这一理论形成的管理制度和方法,其中许多都是用于制定劳动标准的,比如为工人确定标准的操作方法和劳动定额;通过选择和培训,使工人的能力同上作相配合;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按劳动定额高低确定不同的工资率,等等。而且,随着国际标准化的诞生和发展,劳动定额、工时定额、操作标准、工资标准、人员配备和工作班次安排标准等劳动标准逐步推广开来。

  另一方面,开始围绕工作条件等关系工人权益的事项以立法形式制定劳动标准。产业革命虽然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随着机器的广泛采用,千百万手工业劳动者被排挤出生产过程,成为失业者,形成庞大的产业后备军。这使得工人在劳动力市场处于劣势地位,其工资被大幅度降低,其上作时间被尽可能地延长,劳动强度大大增加,廉价的女工和童工被大量雇佣来代替成年男工。英国当时女工约占全部工人的33%,童工约占49%,其工作时间之长、劳动条件之恶劣是难以想象的。针对这种情况,工人阶级自发地起来和资产阶级进行斗争。

  在工人阶级斗争及各方面压力和影响下,英国议会于1802年被迫通过厂《学徒健康与道德法》,制定厂纺织工厂18岁以下学徒每日工作时间小得超过12小时,并禁止学徒在晚9时至翌晨5时从事夜工等工时标准。其后,英国议会又直接用《工厂法》的名称通过厂几个法律,扩大了适用范围和对象,增加了禁止雇用9岁以下儿童以及每日最高工时、禁做夜工等劳动标准。继英国之后,欧洲其他几个工业发达较早的国家也先后颁布了有关法律,制定了限制童工工作时间和夜工的劳动标准。其中德国还在工人运动的压力下,于1883年率先颁布丁《疾病保险法》,之后又陆续颁布了《工伤保险法》和《老年和伤残保险法》,规定工人事受相关社会保险项目待遇,并明确了有关标准。19世纪末,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陆续建立工伤、养老、疾病等项社会保险,并以立法形式制定了有关社会保险标准。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8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黄太阳,Mis铭.

评论(共1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机器大工业"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110.17.170.* 在 2015年6月28日 18:53 发表

哦,原来如此

回复评论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