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阶级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资产阶级(Bourgeoisie)
资产阶级(又称布尔乔亚)是根据一些西方经济学思想学派,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为资本主义社会所做的阶级划分当中的富有阶级之一。
目录 |
因为中国共产党理论的说法是“在中华民国时的中国的矛盾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而且这两者之间是“不可调和的矛盾”,并称只要无产阶级夺权后建立起的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后,资产阶级就会“消亡”。
所以在1956年三大改造后,中国大陆官方就认为“资产阶级在中国已不存在”。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官方仍沿用此说法即“资产阶级(资本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在三大改造中消亡”,而更多的使用“企业家”或“实业家”来称呼资本家,有人因此而认为此说法自相矛盾。
资产阶级的英语“bourgeoisie”来自法语,源于意大利语的“borghesia”,而后者又是源于从希腊语“pyrgos”演化而来的“borgo”,意思是村庄。因此“borghese”就是指在村庄中心拥有房子的自由人。
资产阶级出现在中古时期的意大利,那时住在村庄中的居民开始变得比住在附近乡间的人还要富有。因此他们可以获得相对上较多的权力和影响力,越来越接近统治阶级和神职人员,同时逐渐远离平民阶级。这种中古时期的资产阶级原型就是磨坊拥有者,他们能够快速地对当地经济产生重大影响力,以至于可以对统治者表达否决权。
在接下来的世纪里,资产阶级这个名词则较适合用来指称最初的银行家,以及那些从事新兴活动如贸易和金融的人。19世纪之前,这个词大部分情况下指的就是低于贵族、高于农奴和无产阶级的广大人群。
在马克思主义里,资产阶级被定义为在生产商品的资本主义社会中拥有生产工具的阶级,和“资本家”实际上是相同的意思。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赚取薪资者)与资产阶级在本质上是互相敌对的,比如说,劳工自然都希望薪资能够越高越好,然而资本家却希望薪资(即成本)能够越低越好。换句话说,资本家会剥削劳工。
如果将“拥有生产工具”定义为一个人对某个特定的生产工具拥有完全的控制,那么在21世纪的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已经剩下非常少的资产阶级者了。在当代的马克思主义用语中,资产阶级是指那些控制了公司机构的人,控制的方法有透过对公司大多数股份的掌握、选择权、信托、基金、仲介或关于市场业务的公开发言。因此“资本家”是指财富主要透过投资得来的人,而他们不须要工作以求生。
在现代非马克思主义的中文用法里,资产阶级(或布尔乔亚)和普罗大众(普罗是从无产阶级Proletarian的头音而来)时常被用来指称富人与穷人,而不一定是指拥有或不拥有生产工具的人。
阶级并非一个同质的完整实体,许多分析家会对资产阶级进行更细腻的划分。这些划分有:
- 上层资产阶级(high bourgeoisie):由最富有的人所组成,包括了企业家、贸易家等等。
- 中层资产阶级(middle bourgeoisie):那些拥有固定继承财产或收入的人,他们比起上层资产阶级较不富有。
- 小资产阶级或小布尔乔亚、小资阶级(petite bourgeoisie。):以小笔资金独立创业的人,他们可能雇佣少许的员工。
对某些人来说,小资产阶级还包括了马克思主义中的无产阶级,而“无产阶级”这个词则是指那些剩下来最下层阶级的人(贫穷的劳工)。这个定义完全忽视了拥有生产工具这项条件,而且并不是非常普遍的用法。
在共产主义社会的宣传中,资本家被描绘为:
- 奉从主义者(conformism)
- 保守主义者
- 庸俗主义者(philistinism)
- 个人主义者
- 对于个人财产过度关注
- 对宗教的虚伪信仰
- 资产民族主义者(Bourgeois nationalism)
而在真实的资本主义社会下,资本家主要信奉自由主义,所以上述宣传与描绘是不全面的,因为也会有资本家信奉共产主义(比如所谓的红色资本家)、纳粹主义和极权主义。
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