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崗雙元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定崗雙元是一種人才培養模式,是指針對某一崗位(群)的任職要求,學校和企業共同制訂培養方案和計劃,確定理論和實踐課程體系,開發教材,整合並充分利用校企雙方軟硬體資源,產學結合、工學交替組織教學。學院“雙元制”本土化模式的特點是:在國家提倡校企合作的前提下,模式選擇維度更自由;校企文化的主流思想與健雄精神的深度融合;校企聯合,資源優勢互補[1]。
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是德國職業教育中最具特色的核心部分,為德國培養了大批高素質的應用型技術人才,促進了德國的經濟騰飛,成為享譽世界的職業教育模式。健雄職業技術學院認真研究了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的精髓,利用自身獨特的優勢,積極探索實踐,走出了一條“雙元制”本土化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道路,取得了顯著的成效[1]。
“定崗雙元”人才培養模式的IT產業背景2007年,太倉市被確定為江蘇省首批國際服務外包基地城市之一。
在BPO領域的代表企業為安軟國際,其國際業務範圍涵蓋了規劃咨詢、軟體開發實施、技術服務、IT外包與運營服務以及提供特色的“軟體產品客戶化”等。
安軟於2008年4月在太倉設立公司,目前的業務有軟體外包和研發外包(如醫葯研發外包)。在中國的項目主要為程式代碼編寫,預計安軟在太倉第一年產值可達800萬美元。ITO領域的代表企業為太倉明慧軟體有限公司。該公司是對日軟體出口的代表企業,是多樣化信息服務和集成軟體供應商。
此外,太倉有道軟體科技有限公司、蘇州有生軟體有限公司等多家軟體企業入駐軟體園,成為從事軟體服務外包的本土企業。
太倉有道軟體科技有限公司入駐學院,成立了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以SWL軟體集團為基礎的軟體服務外包培訓基地正式面向全省服務外包業培養外包人才,為實行“定崗雙元”人才培養模式創造了基礎條件[1]。
定崗雙元的創新模式[2]
產學結合、工學交替是高職培養高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徑。“課程嵌入,“定崗雙元””將學生的課堂學習與實際工作結合在一起,使他們能學到課堂中學不到的東西,並接受一定的職業訓練,獲取一定的工作經歷,從而順利地進入職業生涯。它的目標指向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
模式內涵“課程嵌入,“定崗雙元””人才培養模式又稱“1.5+0.5+1”人才培養模式,以省級服務外包培訓基地為平臺,其核心內容是““定崗雙元””:圍繞IT職業核心能力構建育人環境,基於職業崗位提高學生的技能,與企業合作培養高技能人才。其中,“1.5”是在校學習一年半,引進企業資源或建立生產性實訓工場,開展生產性實訓,著力培養學生的職業核心能力和通用技術應用能力;“0.5+1”是與企業實行“定崗雙元”培養,以企業為主導,與企業共同制訂職業技能培訓方案,將企業急需的教學內容通過“課程嵌入”方式實時嵌入專業培養方案中,嵌入課程由企業負責組織實施。學生進入企業頂崗實習一年,企業制訂職業培訓計劃,委派工程師作為指導教師;學校實行定崗跟蹤,指定專業指導教師定期指導、協助管理,並根據實際工作需要補充課程內容,採取現場教學形式。
模式運行框架以服務區域經濟為宗旨,圍繞企業崗位需求,根據企業用人標準,以學生自願為原則,企業組織考核錄用學生為準員工。企業與學校簽訂“定崗雙元”人才培養”協議,共同培養企業急需的專業技術人才。學校根據企業的需求情況,及時調整人才培養方案,企業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制訂相應的職業培訓計劃。
定崗雙元的實施方法[2]
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點是教學過程的實踐性、開放性和職業性,實驗、實訓、實習是三個關鍵環節。我國的高職教育在工學結合的實施層面更具開放性,以提高職業素養和職業技能為目標,將工學結合貫穿於整個高職教育始終。在這一過程中,學校教育是基礎,必須堅持產學結合的辦學方向;企業實踐是關鍵,依托校企合作這一平臺,在人才培養模式具體實施的微觀層面實行工學結合。
(一)面向生產一線的專業群建設
專業建設的目標是服務市場經濟,關註經濟增長熱點和產業活躍領域,針對市場需求設立專業;專業結構與技術發展同步,調整過程與生產方式的變更同步,圍繞產業帶和經濟增長熱點建設專業群,圍繞崗位群構建人才培養方案。專業建設引領產業發展動態,急企業之所需,為企業培養適用性技能人才;解企業之所難,為企業的科技創新助力;為企業的發展出謀劃策,為工學結合創造條件。課程結構要體現人才規格要求,教學內容要反映生產一線的工作需求,根據企業需求定課程,圍繞崗位練技能。企業確定定單,學生確定專業方向,明確崗位,簽訂協議。校企共同參與研究確定課程內容,並組織實施。
(二)建設生產性實訓環境
高職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是培養學生適應職業崗位的專業能力。專業能力是指從事某一專業相關業務活動的熟練動作,是職業業務範圍內的能力,包括單項技能與知識和綜合技能與知識。專業能力包括工作方式方法,對勞動工具的認識和使用,以及對勞動材料的認識等。知識是行動的知識,是實踐的知識,是不斷變化和進步的知識。可見,專業技能訓練有兩種方式:一是學生親手操練;二是與專業課程有關的現場教學。企業生產是通過完整的生產線或工作流程完成產品的生產製造、測試、維修或服務,由ISO質量管理體系監控。從質量監控的角度看,現場教學這一方式,企業不願接受。因此,大部分專業技能訓練應在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完成。以教育教學為主、生產為輔的校內生產性實訓環境建設是培養學生專業技能的最佳途徑。
(三)營造全真的工作環境
高職教育的另一重要目標是學生的職業養成性教育,即職業素養教育。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需營造真實的工作環境,或在頂崗實習過程中實現。學校的教學內容不管如何先進,與生產、服務一線所應用的最新知識、最新技術、最新工藝總有距離;學校的專業課師資建設不管如何優化,“雙師型”教師比例不管有多高,與生產、服務一線技術專家、操作能手總有距離;學校的實訓設施不管如何先進,與生產、服務一線最新生產設備總有距離。因此,學生的職業素養和綜合職業能力還是要在工作現場或類似工作現場的校內生產基地中培養。學生只有在真實的工作環境中經受職業訓練,才能提高對職業社會的認識,才能在溝通交流能力、責任感和忠誠度、團隊合作意識等方面得到提升。
營造真實的工作環境可以採取以下措施。首先,建立校中廠,將企業引進學校,師生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企業的部分或全部工作。工作內容和質量控制標準由企業確定,企業與學校共同簽署安全和質量管理協議。通常進入企業的學生是該企業的定單培養對象,具有員工和學生雙重身份,由學校與企業共同管理。其次,建立廠中校,即建立穩定的校外實習基地,學生進入基地頂崗實習。再有,校企角色異位,將校內實訓基地與校外實習基地資源互補。學校為不合格產品買單,將其納入學生實訓耗材管理經費,為企業培訓師支付工資。教師參與企業產品研發,企業支付教師研發費用和學生實習工資。
(四)基於工作過程的課程建設與改革
為讓學生獲得經驗性知識,應當建設基於工作過程的課程體系。不能簡單地將原有課程內容進行解構、排序和重構,必須依據專業的職業面向和崗位工作面向。
同時,要培養學生專業以外的能力,如獨立學習與獲取新知識、新技能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制訂工作計劃的能力,在工作過程中控制、管理及自我評價的能力,與他人溝通、交往、協作的能力等。很多能力屬於情感類的教學內容,無法通過傳統的學科系統化課程和傳授式教學實現。
此外,職業教育的課程與教材應長期處在動態開發過程中。因此,需要學校教師開發“活頁化”的教材,使教材內容與行業發展的新技術同步,與職業崗位群密切相關,與職業崗位工作過程對應,並不斷對教材進行修訂。
(五)建設生產型的師資隊伍
聘請企業工程師定期開展專題講座或開設選修課,將企業生產一線的新技術、新工藝和新流程及時引入課程體系。學生在獲得先進生產技術的同時,教師也在第一時間為開展課題研究創造了有利條件。定期委派專業教師到企業一線鍛煉,參與企業生產。學校根據企業要求實行目標考核,建設雙師型的師資隊伍。
(六)建立符合職業規範的評價體系
建立符合職業活動過程的評價與考核體系,引領課程教學改革。評價方式應全方位、多元化,並註重過程考核。重點關註項目任務的完成程度(質量與速度)、學生的成長進步、行為習慣、勤奮努力程度等要素。
課堂教學考評分為課前準備、課堂實施、平時任務、考核成績、社會行為和學習內容記錄等,減少學生智力方面的權重,加大學習動機、學習態度等非智力因素的比例。技能考核包括工作質量、速度、態度等。堅持以人為本,使學生能主動地接受評價和建議,並使學生在充分認識自我的同時,增加自信心和成就感,從而擁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課程教學項目則以工作任務的完成情況進行綜合考核。對教學或實訓項目的任務完成情況、完成質量、協作精神、工作態度等逐一採用百分制進行考核,學期成績按權重累計總分,並充分考慮學生的進步程度因素,核定學生成績。具體計算公式為:∑*0.9+進步程度*0.05+協作精神*0.05.
校外則以企業的考核體系和規範進行考核,包括勞動紀律、工作態度、溝通協作、團隊精神、工作質量、工作速度等,由個人總結、組長評價、企業員工評價三部分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