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766个条目

工學結合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工學結合

  工學結合是指“學習的內容是工作,通過工作實現學習”。相比較產學結合,工學結合對我國職業教育具有更好的指導意義。

工學結合的由來

  “工學結合”教育模式由來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英國桑得蘭德技術學院工程系和土木建築繫於1903年開始實施的“三明治”教育模式。1906年,美國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大學開始實施與英國基本相同的工學結合教育模式,並稱之為“合作教育”。1983年世界合作教育協會在美國成立。2000年協會理事會經討論決定,將合作教育改為“與工作相結合的學習”,以進一步從名稱上凸顯工學結合的基本特征,便於理解。

工學結合的特征[1]

  工學結合教育應具有如下特征:

  ① 主要適合於培養應用型人才

  ② 高校和用人單位共同參與培養過程,教育計劃由教育單位和企業共同商定並實施與管理;

  ③ 生產工作是教育計劃的整體組成部分並占有合理的比例,也是成績考核評定的重要部分;

  ④ 合作的範圍包括課堂教學與涵蓋包括生產勞動在內的各種社會實踐的結合;

  ⑤ 學生作為準職業人員參與相應的社會工作活動。

工學結合的理論依據[1]

  (一)集群理論

  集群理論的重要代表人物哈佛商學院教授邁克爾·E·波特對集群(CI Uster)的定義是:“集群是指特定的領域里相互聯繫的公司和機構在地理上的集中,集群包括一群對競爭起重要作用的、相互聯繫的產業和實體”。[7J在教育學中,這種集群多指產學研的集群,包括研發機構、學校、企業、中介機構及政府組成的集群,這些構成要素在目標和功能上具有相互依賴與相互補充的特點。職業教育工學結合的目標是通過學生在各種工作現場的工作與學習,增強學生自我發展的能力和學校的辦學實力,實現工作與學習的結合,從而提高培養人才的質量。企業界在工學結合中的好處是能吸收新鮮廊液,改進和創新生產技術,吸收最新研究成果,進行高新技術產品開發並占領市場。政府在工學結合中處在協調地位,引導上學結合健康發展,包括政策導向、人才輸出、稅收減免、資金配套和體制創新等。這種目標和功能上的相互依賴與相互補充,使得職業學校、企業和政府結合為一個有機整體。

  職業學校的工學結合,正是職業學校、企業、政府和其它中介機構的創新集群,反映了職業教育培養技術應用型人才的需要,也體現了職業教育的本質特征。職業學校在實施工學結合人才一培養的過程中,通過創新集群整合各種資源,發揮集群式的優勢,形成創新的人才培養模式,最終形成工學結合的各種集群。

  (二)體驗性學習理論

  教育的發展與心理學特別是認知心理學的發展有著密切的關係。工學結合的認知理論背景是體驗性學習理論。體驗性學習理論認為,學習者的知識和信仰廣泛地存在於對工作和生活的多個方面的解釋。這些先驗的思想和觀念通過人們對各種工作和生活問題的經驗性體驗而形成,因此,最有效率和質量的學習是在一定的社會實踐環境中,學習者為自身生存和發展需要而進行的積極主動性學習。這種基於工作和生活實踐的體驗對學習者的刺激最強烈,它能夠充分激發學習者的能動性,做出自我調整。使學習有明確的目標和針對性,從而扎實牢固地掌握知識和技能。

  體驗性學習理論對以教師、課本和課堂為中心的職業教育模式提出挑戰。在這種教育模式中,學生僅僅是被動的知識接受者,剝奪了學生的主體自由,學生局限於狹小的空間,限制了其潛力的進一步發揮。體驗性學習理論的提出,為工學結合教育提供了理論基礎,職業教育通過與企業的合作,為學生提供了一個真實的實踐環境,學生在工作實踐中為適應現實的需要而有選擇有方向地學習,在身體力行的實踐中感受、體驗和學習知識,理解真實,從而激發自身的求知欲和奮發向上的情操,在做中學,在學中做,養成獨立自主獲取知識的能力和素質,以便在社會工作和生活中自我塑造、自我發展、自我完善。

  (三)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理論

  工學結合的教育學理論基礎是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理論。馬克思恩格斯在總結空想社會主義者的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思想基礎上,從全面發展和全面教育的角度出發,從三個方面闡述了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理論:第一,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改造現代社會最有力的手段之一;第二,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提高社會生產的一種方法;第三,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列寧堅持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於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理論,他認為:“沒有年輕一代的教育與生產勞動的結合,未來社會的理想是不能想象的;無論是脫離生產勞動的教學和教育,或是沒有同時進行教學和教育的生產勞動,都不能達到現代技術水平和科學知識現狀所需求的高度。

  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理論,是運用辯證唯物史觀,從科學社會主義學說和培養全而發展的一代新人的理想出發而總結出來的,科學地揭示了生產勞動與教學、教育的雙向關係,反映了社會生產發展和科學進步對教育的客觀要求,是職業教育貫徹工學結合的重要指導思想,也是職業教育培養合格人才的重要理論支撐。當然,隨著現代經濟和技術的迅速發展,我們應該研究如何更好地貫徹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方針,使其為工學結合服務,這就要求我們在工學結合的內容上、方法上不斷有新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1.0 1.1 肖化移,李謹平.工學結合的理性思考(A).職教通訊:江蘇技術師範學院學報.2006,5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3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Mis铭,寒曦.

評論(共1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工學結合"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59.109.32.* 在 2016年3月16日 11:40 發表

寫得好

回複評論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