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集群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 創新集群(Innovation Cluster):當代科技、經濟一體化的新形式
目錄 |
什麼是創新集群[1]
創新集群是以新知識生產、新產品大量出現為本質涵義的創新型組織(創新型企業、各種知識中心和相關機構)在地理空間上集中或在技術經濟空間中集聚並且與外界形成有效互動結構的產業組織形態。
諸如知識集群、技術集群、智力集群、以知識為基礎的集群等,滿足以上界定的,均可以劃入創新集群範疇。
創新集群可能是在同一企業內部形成的,也可能是在不同企業之間形成的。前者可稱之為“企業內創新集群”,後者可稱之為,“企業間創新集群”。
創新集群的特點及體現[2]
- 1.創新集群的特點
- 集聚性
具有互補競爭優勢的主體,在產品鏈與價值鏈的作用下被相互連接、整合成為系統。
- 知識溢出集中化
創新集群的構成主體共同參與到改進共性技術的活動中,研發目標同一與創新資源投入集中,使得知識溢出隨之也呈現集中。
- 2.創新集群特點在科技與經濟一體化中的體現
- (1)集聚性特征體現科技與經濟在產業層次中高度融合。
創新集群的集聚性兼具經濟與知識生產兩層涵義。從經濟角度看,生產分工專業化可以使生產率得到提高,但它同時也能使交易成本增加。通過產業集聚,企業不僅可以節約生產成本,使生產率得到提高,而且還能夠以網路形式重構信息溝通途徑,降低交易成本。集聚是企業適應生產分工專業化發展的必然結果。
隨著經濟全球化大潮與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生產要素在全球範圍內直接流動,技術成為重要的生產要素,是經濟發展的關鍵內生因素。國家競爭優勢的基礎——比較優勢逐步被絕對優勢所替換,而絕對優勢是“技術進步”與“科技創新”的產物。技術與經濟的密切聯繫使知識生產受經濟集聚的影響,即集聚不僅產生經濟上的效應,它同時也影響知識生產。由於知識常沿商業聯繫路徑外溢,經濟集聚區往往能成為技術創新活動的頻發熱點。
- (2)知識溢出集中化特征體現科技與經濟在產業層次高度融合。
市場需求是影響技術演變的重要因素之一,20世紀90年代以前,我國產業技術政策多從技術的供給角度制定,為實現知識產出量的增加,政策往往強調技術向產業層次轉移。在這種政策模式下,技術創新路徑呈“線性”,知識生產協作主要在科學建制內,以科學家之間的同質性互動方式進行。供給型產業技術政策適應大科學範式下研究高投入的特點,但由於與市場需求脫節,技術供給量雖然大,能滿足市場需求的“有效”供給卻顯不足。“線性”技術創新路徑下,知識溢出的集中化與經濟“集聚”弱相關
事實上,市場需求的強度和規模對技術生命周期具有關鍵影響,最終決定主導產業技術發展方向與速度。自20世紀90年代始,市場需求日益受到各國產業技術政策制定者的重視,產業技術政策範式逐步由供給型轉換為需求型,而創新集群就屬於以需求為導向異質主體聚合網路。需求型產業技術政策模式(如創新集群)不僅重視與市場緊密聯繫的技術供給,而且強調技術在合適的市場時機轉移,即技術供給的市場有效性。在這種政策模式下,技術創新路徑呈“網路”非線性狀態,知識生產協作主要在科學建制與市場機制之間,以科學家共同體與企業家群體之間的異質性互動方式進行,在這種互動過程中,社會科技資源與經濟在產業層次實現融合。
創新集群的意義[3]
- 1.促進知識轉移和支持地方經濟發展的公共和私人地方性機構
中小企業集群的外部經濟和合作關係的形成有助於通過“集體效率”產生競爭優勢。外部經濟是經濟增長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剋服生產或要素市場挑戰的充分條件,後者需要合作行為。中小企業之間的合作優勢往往與集體規模經濟有關,與信息傳播和企業之間的勞動分工所帶來的利益有關。這些利益隨著交易成本的降低而傾向於增加,而交易成本又與企業間的地理臨近、共同基礎設施和共同合作規範、隱性規則的建立息息相關。
因此,創新集群不只是某領域的企業和其它經濟機構的空間集聚而形成外部經濟、促進專業化技術和金融服務的產生,它還包括促進知識轉移和支持地方經濟發展的公共和私人地方性機構。這種組織安排使集群內相關行為主體通過直接和間接的協作過程來促進集體學習與創新。成功的集群既依賴於私人部門也有賴於公共部門(通常是大學和研究機構) ,它們共同努力創建了有利的地方化創新環境,使具有互補能力的組織之間產生了協同效應。
- 2.以相關行為主體之間的聯繫與關係為基礎,建立持久的能力建設關係基礎,改善動態效率,提高創新能力。
集群的發展是漸進性和累積性的,一定時期的演變後,集群內相關行為主體經過長期的交互作用和集體學習,創造了地方化知識、技能、專業化服務、機構支撐結構、金融協議、基礎設施和共同的合作與互惠信用標準。
集群的形成與發展以相關行為主體之間的聯繫與關係為基礎,這種聯繫和關係將孤立的企業、機構和個體的技術能力集成集體的、地方性資產。建立有效地協調這些關係的機制,對於創建有利於集群內相關行為主體之間的技術交換、互補獲利、風險共擔和集體學習的支撐性環境是非常重要的。
這種支撐性環境的建立必須是一個地方化的過程,使處於同一地域範圍內的相關行為主體能共用“交互中學習”所帶來的優勢。創新集群從交互作用的複雜網路中獲取廣泛的創新投入,並通過集群內企業之間的信息共用,通過建立持久的能力建設關係基礎來減少不確定性因素,從而改善動態效率,提高創新能力。
對創新型集群發展產生影響的“區位性因素”有很多,其中有兩個因素被認為是集群成功發展的必不可少的條件。第一個是人力資源的“門檻規模”,包括企業家、科學家、工程師、技術員和有技能的勞動力;第二個是地區的科學與技術設施即知識資產。包括大學、公共和私人研究實驗室、圖書館、技術孵化器、創新中心和科學園。這些機構的主要作用是促進技術轉移和支持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