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34个条目

國家創新體系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國家創新體系(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目錄

什麼是國家創新體系[1]

  國家創新體系指由參加技術發展和擴散的企業、大學和研究機構組成,是一個為創造、儲蓄和轉讓知識、技能新產品相互作用的網路系統,政府對創新政策的制定著眼於創造、應用和擴散知識的相互作用過程以及各類機構間的相互影響和作用上。

國家創新體系的內容[1]

  國家創新體系由以下六方面組成:

  1.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技術創新體系包括五種情況:

  ①產品的創新,引進新產品;

  ②工藝的創新,引進新的生產方法、生產手段

  ③開闢新市場;

  ④開發新的資源,控制原材料的供應來源;

  ⑤組織管理的創新,實現企業的新的組合形式。

  所以企業技術創新是一項系統工程,強調過程性、系統性、綜合性和創造性

  2.以科研院所和高等學校為主體的知識創新體系在知識創新過程中,既重發現,更重發明、重專利;既重成果,更重轉化、重應用;既重研究,更重管理、重創新。只有這樣才能實現生產要素的有效組合,實現效益最大化。

  3.以政府為主體的制度創新體系。自主創新是強國之道,而制度創新是自主創新的保證,是推動技術進步最強勁的動力。沒有政府職能的轉變,沒有政府創造的良好的政策社會環境,國家的創新體系建設就沒有基礎。

  4.社會化、網路化的科技中介服務體系2006年1月召開的全國科學技術大會和國務院公佈的《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提出,要“建設社會化、網路化的科技中介服務體系。”所謂科技中介服務體系,是指以科技中介機構為主體,以法律法規為依據,以推動技術轉移、轉化和開發為目的,通過提供技術擴散、成果轉化、科技評估、創新資源配置、創新決策和管理咨詢等專業化服務,在企業、科研院所、大學、金融機構和政府等之間發揮橋梁和紐帶作用的科技服務體系。

  5.金融與創新。知識要變成資本,沒有金融的參與是不可能的。只有知識和資本的結合,才能實現“才”和“財”的良性迴圈,才能促進人才創造更多的財富,同時創造的財富也能吸引更多的人才。

  6.作為基礎設施信息網路網路不僅是一種技術,更是一種組織結構。在網路經濟時代,技術變遷決定新的制度環境,同時又為制度所決定,這種互為因果、交互作用的過程已經成為網路經濟的明顯特征。總之,國家創新體系概念的核心就在於它是一個以國際舞臺為背景的“相互作用的自組織網路或系統”。通過這一交互作用網路或系統,我們可以積极參与國際交流,使得創新成為國家進步的動力,國家創新體系這一自組織系統不斷實現著自我發展和自我完善。

國家創新體系的特點[1]

  1.國家創新體系的核心是創新活動。國家創新體系必須是在國家層面上展開的,對經濟增長經濟發展具有重大影響的創新系統。

  2.國家創新體系是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和引擎,是培養和造就高素質人才的搖籃,是綜合國力國際競爭力的支柱和後盾。

  3.國家創新體系中的制度安排是中心變數。國家創新體系是在國家層面上所進行的安排,國家可以直接進行創新活動,或者是創造一種使創新活動得以順利進行的條件和制度。如日本的國家創新體系即是政府主導型的,其特點是政府直接介入創新活動,並制定許多創新政策和創新策略。而美國的國家創新體系則是市場調節型的,政府的作用只在於為企業創造一個良好的創新環境市場是調節企業創新活動的主要力量。

國家創新體系組成要素[2]

  國家創新體系是由一組相對獨立又功能相關的機構和部門之間相互作用而形成的開放的網路系統,其構成要素包括創新活動的行為主體,以及各行為主體間的相互作用,其相互關係如圖所示。

Image:国家创新系统基本结构.jpg

  (一)創新活動的行為主體
  1.企業

  企業作為技術研發的主要力量,是國家創新系統的行為主體。企業的創新活動是市場驅使的經濟活動,其創新活動以創造收益、擴大市場占有率為主要動機,受市場需求的引導,因此,大部分企業的技術研發主要集中於應用技術和新產品研發。可以說企業是連接創新成果與市場的一座橋梁。“企業的創新不僅包括技術創新,也包括管理創新、制度創新、組織創新文化創新,在發達國家的企業往往還參與知識創新,特別是技術知識創新”。

  既然企業是國家創新系統的主體,其創新能力也影響著一國的創新能力,而創新的不確定性決定了企業在創新過程中必然要承擔各種風險,這成為阻礙企業創新的瓶頸,因此,政府應制定相關政策來促進並引導企業創新。

  2.研究機構

  研究機構包括大學研究機構、國家科研機構以及民間非營利性科研機構。研究機構與企業性質不同,其創新活動一般屬於非營利性,註重基礎研究。國家科研機構則主要開展與國家利益緊密相關,涉及國計民生的高風險、耗資大、企業無力承擔或不願開展的技術研究。研究機構的主要職能是實現知識傳播、人才培養、提高人民生活質量。

  3.教育與培訓機構

  教育與培訓機構主要包括各大中院校、繼續教育體系和職業培訓系統等。教育培訓機構的主要職能是為國家創新體系提供各種高素質人才,包括技術人才以及各種管理人員。人才的培養可以使創新充滿活力,也促進技術的擴散和轉移。部分教育機構在培養人才的同時也展開科研,這種教學與實踐模式相結合的教育模式有利於人才的培養。

  4.政府部門

  在國家創新系統中政府的主要作用是政策制定、提供支持、實施保證和資源配置等。

  創新政策可以分為供給需求和環境3大方面,其主要任務是規範創新主體行為、保護創新主體利益、維護國家和公眾利益,為創新活動提供良好的環境。

  5.中介服務機構

  中介服務機構包括生產力促進中心、技術咨詢機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高科技園區、創新中心、孵化器風險投資機構等,它是創新體系主體相互作用的紐帶,其主要職能是提供信息服務、交易場所、資金保險服務等。中介服務機構是創新活動分工的產物,它的存在促進了技術轉移,為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提供支持,減少創新成本,降低創新風險。

  (二)各行為主體的聯繫和相互作用

  各行為主體的協同合作是完善國家創新系統的重要因素。國際經合組織(OECD)認為在國家創新系統中是各創新要素問的相互作用對技術創新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各行為主體的相互作用主要包括:

  (1)企業之間的合作。主要是技術合作。

  (2)企業與研究機構的合作。企業可以促使研究機構的科技成果商業化,而研究機構的一些基礎研究成果也為企業的技術創新提供了基礎和平臺,二者之間的技術交流和人才流動促進了技術擴散和轉移。

  (3)中介服務機構與其他行為主體的合作。中介服務機構為各行為主體的相互聯繫減少障礙,促進知識的傳播和技術創新活動的開展。

  (4)政府與其他行為主體的合作。政府通過創造良好的環境、規範行為主體活動、提供政策和資金上的支持促使各行為主體的健康發展和相互協調。

  (三)國際交流

  國家創新體系是一個開放的系統,絕對封閉的國家創新系統註定要失敗,各國之間創新資源的輸入和輸出使國家創新系統充滿活力,並能不斷發展壯大。要加強國際合作包括學術交流、招商引資、技術合作等。

國家創新體系協調機制[2]

  國家創新體系的作用體現在對其組成主體的政府、企業、科研機構和大學的組織協調,使它們相互作用,發揮各自的優勢,其本質是在創新主體問形成協調機制。國家創新體製作為科技體制的一種新形式,其性質屬於科技政策,即調整各科技創新主體間的相互關係,優化科技發展的外部發展環境。政府是創新的發起者、組織者和推廣者,通過投入、科技計劃、立法和政策手段、制定科技發展戰略,推動科技創新

  政府的職能是對創新活動進行巨集觀調控和正確引導,以有利於創新活動的政策調動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做好為國家創新體系健康發展的服務工作。具體來講,政府的作用是目標設定、實施保障、提供輔助、組織與實施。目標設定是指制定、評價創新政策及相關的國家科技活動計劃,與國家產業政策等目標一致。實施保障是為激勵和刺激創新發展設立一系列手段和機構。組織與實施是國家對一些重大創新項目可以採取直接由政府組織的方式予以實施。政府通過立法、政策手段來推動技術創新,促進了科技與經濟的結合。通過制定國家創新戰略,確定有帶動作用的新興產業和重點戰略產業作為國家扶持的重點,提高企業的創新能力以實現經濟發展的跨越。

  國家創新政策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通過經濟政策的實施,協調政府、企業和科研院所在技術創新上的合作關係,以促進科技與經濟的有機結合。國家技術創新政策是一國創新要素運用效率和創新能力的決定要素,對一國經濟增長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動作用。國家創新政策之所以重要,是因為技術創新的風險性、效益的外部性使得技術創新出現市場失靈,國家創新政策從全社會利益出發,通過各種政策手段,形成一種機制,使國家創新系統內部各要素不斷地創新,從而達到國家整體技術水平提高的目的。

國家創新體系的成就與不足[3]

  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我國國家創新體系不斷完善和發展。主要表現在:

  高度依賴技術進口科技能力發展落後於經濟增長的局面已經發生逆轉;科技創新支撐和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明顯增強;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研究取得重大創新成果,一些重要科技領域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正在縮小或已經消失,甚至在若幹領域已具有重要國際影響力。

  儘管我國的國家創新體系取得了很大進步,但仍然存在一些深層次的問題和障礙,總體上仍然是創新能力薄弱。這些問題和障礙制約著官產學研向廣度和深度方向發展,也制約著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官產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的形成。

  (一)體制上的分割市場機制不完善,沒有形成有效推進自主創新的體制和制度環境。部分官產學研結合用行政手段替代市場體制。市場體制在我國的官產學研結合中逐漸發揮主導作用,但在政府推動或國家科技計劃支持的官產學研結合中,存在用行政手段替代市場體制的現象,因此產生了官產學研結合形式化的問題。

  (二)力量上的分散官產學研各方對彼此的定位和分工認識不清。相關部門之間和部門內部缺乏協調機制,影響了產業創新能力的提升和產業的發展。官產學研各個主體機構的性質決定了他們有各自的定位。

  (三)機制上的落後官產學研結合的利益保障機制不夠健全,引導官產學研結合的評價激勵機制有待完善。大學、科研機構對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教學和成果轉化人員的t'TqCr標準“一刀切”,以學術理論水平和論文發表為主,缺乏合理的分類管理與導向,制約了應用技術研究和成果轉化人員參與官產學研結合的積極性和持續性。

  (四)觀念上的滯後我國尚沒有形成濃郁的創新文化,存在創新意識不強、創新觀念落伍的現象。科技成果同傳統行業領域的脫節,傳統產業未能利用不斷進步著的科研成果實現自身的改造。

  總之,我國的國家創新體系,既有行為主體界定模糊、管理不完善、運行效率較低的問題,也有行為主體之間相互封閉較多、創新政策不完善的缺陷。因此,需要不斷完善我國國家創新體系建設。

完善我國國家創新體系[3]

  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是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是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國家創新體系的建設,決定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進步,決定著一個企業的生存和發展。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大國,國家創新體系建設要立足國情、放眼世界,在做好戰略規劃的基礎上循序漸進

  (一)搭建國家創新體系總體框架

  充分認識“國家創新體系”的層次結構,建設以企業為主體、官產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並將其作為全面推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突破口,搭建“政府巨集觀調控一市場中介引導一企業自主創新”的國家創新體系總體框架。只有以企業為主體,才能堅持技術創新的市場導向,有效整合官產學研的力量,不斷增強國家核心競爭力;只有官產學研結合,才能更有效配置科技資源,激發科研機構的創新活力,並使企業獲得持續創新能力

  (二)建設各具特色和優勢的區域創新體系

  《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指出:“充分結合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特色和優勢,統籌規劃區域創新體系和創新能力建設。深化地方科技體制改革。促進中央與地方科技力量的有機結合。發揮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在區域創新體系中的重要作用,增強科技創新對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力度。加強中、西部區域科技發展能力建設。切實加強縣(市)等基層科技體系建設。”

  (三)積極進行制度創新,為企業自主技術創新提供製度保障和激勵

  市場機制是一種高效的資源配置方式,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應當發揮基礎性作用,但從中國的現實出發,在較長時期,政府的巨集觀調控仍是促進產業界、大學和研究機構互動的重要手段。

  (四)充分利用全球性的科技資源,把創新和引進有機結合起來

  立足全球化知識經濟的國際發展背景,做好國家創新體系政策框架的戰略性調整,選擇技術引進和自主創新相結合的國家創新發展戰略。將技術創新與技術引進、技術擴散相結合,藉助技術引進不斷促進本國技術能力的提高。我國應利用“後發優勢”引進學習,並瞄準科技前沿自主創新。只有在技術引進的同時,註重對所引進技術的二次創新及相應的技術擴散,才能逐漸擺脫對發達國家的技術依賴,不斷完善我國的國家創新體系建設。

  (五)建設社會化、網路化的科技中介服務體系

  針對科技中介服務行業規模小、功能單一、服務能力薄弱等突出問題,大力培育和發展各類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充分發揮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各類社團在科技中介服務中的重要作用。引導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向專業化、規模化和規範化方向發展。

  (六)積極構建創新文化

  創新文化是有利於創新活動的一種價值觀念、行為準則和社會環境的一個綜合體,是激發創新活動的精神家園,也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裡面的“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創新文化的核心是科學精神,本質是實事求是。

  總之,國家創新體系是由大學、科研機構、企業及政府等組成的網路,它能夠更加有效地提升創新能力和創新效率,使得科學技術與社會經濟融為一體,協調發展。因此,我們在建設國家創新體系時,就必須從國家的整體觀念出發,對國家的創新資源進行整體科學優化組合,形成一個能夠充分發揮各方面創新要素的官產學研相結合的國家創新體系。

國家創新體系的複雜性[4]

  在當今時代,創新意識隨著現代化、全球化之風勁吹而迅速、廣泛地傳播,從事創新活動的不僅有各種科研院所、高等學府,而且越來越多的企業花大力氣搞新技術開發。如果放任不管,不同單位各自為政,創新成果將大打折扣。新的形勢要求在國家範圍內把它們組織起來,形成國家創新體系,把各方面的創新需求、條件、力量、智慧整合起來,以獲得特有的整體涌現性。所以,如何建立和運用國家創新體系是創新的戰略問題之一。

  1999年世界科學大會《科學和利用科學知識宣言》有言:“革新已不再是由單一的科學成就引起的線性過程;它是一項系統工程,其中包括許多知識領域之間的合作與聯繫,以及各方人士相互不斷的交流。”《宣言》指出創新是一種系統工程,主張應用系統科學的思想和方法,是一個進步。但僅僅這樣講是非常不夠的,因為系統思想和方法的具體內涵多種多樣。現實情況是,創新體系本質上是非線性系統,卻常常被當做線性系統去建設和運營;創新體系本質上是動態系統,卻常常被當做靜態系統去建設和運營;創新體系本質上具有不確定性和風險性,卻常常被當做確定性系統去建設和運營;創新體系本質上是開放系統,卻常常被當做封閉系統去建設和運營。總之,創新體系本質上是複雜系統,卻常常被當做簡單系統去建設和運營。國家戰略性創新已不是通常意義上的系統工程(如企業系統工程、計量系統工程等),而是錢學森所說的開放複雜巨系統工程,即從定性到定量綜合集成工程。創新體系的建設和使用應當遵循開放複雜巨系統理論去認識,按照相應的方法去組織管理。錢學森對此已有所論述,這裡不再涉及。

  針對中國目前的現實情況談談創新體系建設和運營的複雜性問題。把非系統的群體整合為一個系統,原本是為了獲得系統特有的整體涌現性。但整體涌現性有正負之分,把非系統的存在整合為系統,有時可能事與願違,出現“系統病”,實際效果還不如非系統。所謂“一個和尚挑水吃,兩個和尚抬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說的就是這種情況。系統的整體涌現性取決於四種效應:要素效應,規模效應,結構效應,環境效應。所謂系統的整體涌現性,實際是這四種效應的綜合效應。每一種效應均有正負之分,綜合效應更有正負之分,出現負效應可能使系統患上要素病、規模病、結構病、環境病。規模效應無須詳談,環境效應留給下節,我們只就要素和結構作些討論。

  國家創新體系的構成要素(這裡指作為實體的組分)無非是科研人員和科研單位。要素的優劣必定要在系統整體涌現性中表現出來,這就是要素效應。要素不具備必要的品性,便無法構建優質的系統;要素嚴重不健康,系統必呈病態。創新者的知識儲備不夠可以在創新實踐中補足,急功近利、浮躁成風、化公為私、損人利己、以鄰為壑之類的惡劣思想作風,必定使創新體系扭曲。從目前情況看,問題是比較嚴重的,必須設法改變這種局面。

  創新項目的確立,創新資源的分配,創新過程的協調,創新成果的評審和推廣,反映的是創新體系的結構效應。實事求是地說,目前的情況相當嚴重。創新體繫結構效應的重要檢驗器之一,是它的人才選拔機制。在現實生活中,一些才幹平常但善於逢迎者被指定為學術帶頭人,或跨世紀人才。據說,某些院士也是走後門的結果。如此這般的腐敗現象,並非罕見。以某著名高校的一次人才評審為例,評審班子由該校多位一級教授組成,一個受審對象被否定的理由竟然是“他搞的是混沌哲學,太專”。看來,放行不太專的“大路貨”,淘汰“太專”的“非自己人”,已成為一條潛規則。說穿了,掌控人才遴選大權的許多人自己就是大路貨,他們並非靠真正的學術創新登上高位的;物以類聚,自然要打壓那些與己異類的人才。長此下去,我們的人才選拔機制將蛻變為人才排斥機制。

  創新資源的分配,創新成果的評審,是創新體繫結構效應的另一個重要檢驗器,目前同樣是問題多多。許多項目的評審班子,除了吸收少數真正的學術權威裝潢門面外,大多數是無心研究學術、喜好出頭露面的人,極善拉關係、搞等價交換。他們爭項目的目的不在於出高級創新成果,而在於藉機掌控創新資源,以求自己先富起來。經過20多年的苦心經營,這些人已經建構起一個評審網路,穩定地掌握了評委的多數,相互關照,這次你投我的票,下次我投你的票。所以,在某些高校很容易看到,拿到新項目和成果獲獎的,包括博士優秀論文獎,基本上總是那幾個人;而最終拿出來的所謂成果,幾乎都是“大路貨”,成果驗收、獲獎之日,就是扔進廢紙簍之時。

  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之一,在於我們的教育和科研越來越行政化和市場化。行政化是舊體制遺留的弊病,市場化是新體制不成熟造成的弊病,兩者並存,奇特地結合為一體,成為一種頑症,積重難返,這給創新體系的運行帶來巨大的人為的複雜性。從思想方面說,一個重要原因是錯誤地鼓吹個人利益最大化。在社會系統中,個人或單位的利益最大化只能靠化公為私、損人利己、以鄰為壑來實現。這是早期資本主義奉行的原則,現代資本主義已有若幹修正,更不能用之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當然,創新需要有激勵機制,構成創新體系的各組分都應該通過創新獲得豐厚的回報,但不能提倡個人利益最大化,應當強調的是整個體系的利益最大化。這就是矛盾,必定產生特有的矛盾複雜性。

  創新的重要推動力是創新體系要素之間的競爭,或稱博弈。一個成熟的社會應該是共贏博弈居主導地位的系統,它不可能建立在個人利益最大化的思想基礎上。囚徒悖論的相關研究告誡人們,博弈雙方都能利益最大化的狀態(局勢)是不穩定的,沒有持存性;系統能夠穩定持存的是所謂納什均衡,一種雙方都遠離利益最大化的系統狀態。放大範罔看,兩個囚徒的利益同時最大化恰恰最不利於社會系統整體的狀態,最有利於社會整體的也是雙方頗不滿意的納什均衡。這些結論原則上也適用於創新體系。

  我國創新體系目前存在的弊病,根源也在於社會系統本身及其改革開放過程固有的複雜陛,在一定程度上是難以完全避免的。也正因為社會是開放複雜巨系統,剋服這些弊病不存在立竿見影的辦法,也只有通過不斷深化改革去逐步剋服。

參考文獻

  1. 1.0 1.1 1.2 賈華強主編.發展經濟學教程.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10.04.
  2. 2.0 2.1 趙建生主編.技術經濟學.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07.
  3. 3.0 3.1 賈華強主編.發展經濟學教程.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10.04.
  4. 李喜先等著.國家創新戰略.科學出版社,2010.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35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HEHE林,方小莉,Gaoshan2013,Mis铭,Lin,Tracy,刘维燎,LuyinT.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國家創新體系"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