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外交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科技外交是指以主權國家的元首(政府首腦)、外交機構、科技部門、專門機構(如中國科學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和企業等為主體,以促進科技進步、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為宗旨,以互惠互利、共同發展為原則而開展與世界其他國家或地區以及國際組織等之間的談判、訪問、參加國際會議、建立研究機構等多邊或雙邊的科技合作與交流。
科技外交的特點[1]
1、主體多樣化
進行科技外交活動的主體不僅包括政府,還包括非政府機構、學術界、企業等。由於主體多樣化,科技外交形式靈活,會議、談判、訪問等都是科技外交可以採取的形式。官方與民間渠道互為補充的特點使科技外交具有“以官促民”、“以民掩官”的優勢。那麼,官民各類主體參與科技外交的相應形式是什麼,各自特點何在,交集何在,如何整合巨集觀和微觀兩類資源以充分調動、協調各行為主體形成最大合力?在民間科技外交方面,科技部直屬事業單位中國科技交流中心的經驗顯示了民間科技外交多層次、寬領域、形式多樣、機動靈活的特點。自1982年成立以來,該中心積極配合官方科技外交,努力做好民間科技交流與合作工作,取得了較好效果。1989年政治風波後,該中心利用民間科技交流的有利條件,邀請在美國有一定影響的科技界人士參加我國成立四十周年慶典並安排他們參加了15場有關重大活動,對團結爭取海外華人,對打破當時西方國家的“製裁”起了積極作用。九十年代初,該中心積極牽線搭橋,為天津市有關部門介紹美國摩托羅拉公司,促成雙方合作。[I引摩托羅拉公司於1992年在天津註冊成立摩托羅拉(中國)電子有限公司。截止2006年12月底,摩托羅拉公司在華投資總額約為36億美元,其中研發投入超過8億美元。引在官方科技外交方面,“政府搭台,企業唱戲”已成為廣泛共識。我國於2006年初頒佈了《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指出政府要切實推動產學研結合,鼓勵企業成為創新主體,並擴大國際和區域科技合作與交流。目前中歐之間最大的科技合作項目伽利略衛星導航計劃就是科技外交中官產學研相結合的典型例子:先由政府出面與歐盟簽訂政治與技術合作協議,然後分階段由國內研究單位與企業承擔歐方具體項目的建設。該計劃涉及面廣、戰略意義重大、合作時間長、投資金額多,一方面體現了我國科技與外交實力的提升,另一方面又使我國在多方協調、技術資源、信息安全等方面面II缶諸多挑戰。從國家層面看,科技外交可以分為官方與民間兩種渠道,從國際層面看,多邊科技外交是另一個有待研究的課題。隨著科技實力的提升,我國也更多地參與多邊國際科技合作。從這個角度需要探討的問題包括主權國家、地區、國際組織、國際社會等方面科技外交的特點和相互關係。可見,以科技外交為視角研究當前跨國科技交流與合作中各利益攸關方的聯繫與互動,對我國科技事業的國際化發展是很有幫助的。由於主體多樣化是科技外交中政、經、科、技、貿等因素產生交集的體現,其研究路徑可以是跨學科的——政治、國際關係、經濟、科技、管理理論都具有指導意義,例如國內近年來對民間外交、科技創新、價值鏈、跨國技術聯盟與產學研合作方面的研究就為我們提供了有益的參考。在結合相關理論的基礎上,科技外交豐富的實踐內容也為實證分析、歸納總結提供了便利。從另一個角度看,只選擇其中一個變數或科技外交的一類主體作為研究對象也可以幫助我們在某個視角下更深入地探討科技外交的規律。
2、目的多重化
科技外交具有促進科技進步、創造經濟與社會效益、維護國家安全與利益、改善國際關係的多重目的。值得註意的是,以科技外交改善國際關係方面的國內研究不多。而在實踐中,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十分重視這一點,在美國,“科學外交”被認為是“支持推動美國與其它國家——有時是一些與美國沒有任何其他外交關係的國家,進行科學交流、科學合作與研究的做法”。2006年美國向伊拉克提供了一個“虛擬科學圖書館”,通過互聯網技術向伊拉克國內80%的大學與研究所開放一萬七千多份科學工程期刊的內容,以幫助當地科教事業的發展並改善兩國關係。前美國國務院負責民主與全球事務的副國務卿葆拉·多布里揚斯基(PaulaJ.Dobriansky)在《科學外交的藝術》一文中寫道:“科學技術仍然是美國最值得世界欽佩的領域。最近投票結果顯示,在摩洛哥、沙烏地阿拉伯、約旦和黎巴嫩,美國的科技比其它美國元素得到的認可度都高。(當地)30歲以下的年輕人對美國技術尤其感興趣。”是什麼使科技外交具有其他外交手段所不具備的優勢?池元吉揭示了科技的世界性:“沒有階級性、民族性和地域性”。科技的世界性決定其發展不受意識形態與社會制度的制約,也為通過科技外交緩解或解決國際衝突、改善國際關係提供了可能。最近,美國《科學》雜誌發表社論提到,科學是一種共同的語言,可以在不同的文化之間架起橋梁,減少互不信任,增進透明度;科技也將減緩中美總體關係中不可避免的緊張因素。心31那麼,在實際操作中,科技外交是否能超越地域、意識形態、社會模式與宗教政治的界限,真正改善國際關係?美國向伊拉克開放的“虛擬科學圖書館”達到預期目標了嗎?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僅僅是因為科技的世界性嗎?如果不然,原因何在?類似的問題還包括:為什麼技術援助是鞏固我與非洲國家之間伙伴關係的重要途徑?為什麼中美恢復外交關係後簽訂的第一個政府間協議是科技合作協議?可見,科技外交的特殊性之一在於科技的特性和其獨有的發展規律。在這方面,現有的(如科學學和科技傳播學方面)文獻資料和研究已經為我們的奠定了較好的基礎。把這些成果進行梳理,與相應的外交形式結合起來進行探索,可以幫助我們更全面地認識科技外交的內涵,使科技外交更有效地配合總體外交,在實踐中為我國科技發展創造更有利的外部環境。
3、內容二元化
科技外交既可以推動國家之間的合作與交流(國際科技合作、交流和技術援助),也可以是一國對他國施壓的工具(技術出口管制、軍售禁令、技術貿易壁壘、技術遏制性併購)。科技外交包含了合作也包含了衝突。然而,國內現有研究多數側重於從合作的角度分析科技外交,對科技外交中的不合作、競爭甚至衝突的一面欠缺總體考慮;儘管一些研究談到瞭如何解決知識產權、技術封鎖和技術貿易壁壘問題,但並沒有從科技外交的視角系統性地總結經驗、概括規律。以中國歐盟科技關係為例,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在雙方的共同努力下,中歐科技合作體制日益完善,規模穩步擴大,內容不斷豐富,成效顯著,日益成為發展中歐全面戰略合作伙伴關係的重要內容。在歐洲委員會資助的歐盟框架計劃合作項目中,中國已成為參與歐盟框架計劃中最活躍的第三方國家,中方研究人員的參與水平已達到一定高度。雙方於2006年10月至2007年9月期間成功舉辦了“中歐科技年”活動。最近,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指揮張建啟向外界表示,我國的神舟八號飛船將為歐洲空間局搭載一個生物實驗樣品。這一切都表明瞭中歐科技合作關係保持著良好的發展態勢。然而,雙方衝突也時有發生。從1989年開始,歐盟一直堅持對華實施武器禁運。歐盟成員國在對華技術出口方面也非常敏感。2003年6月,法國政府以向中國出售解析度為1米以下偵察衛星“將對盟國構成威脅”為由,否定了這項出口。在國際貿易方面,歐盟通過設立各種綠色技術壁壘提高中國技術產品的出口門檻,如歐盟從2007年8月11日起開始實施“能耗產品生態設計要求指令”(EuP指令)。業內人士分析,EuP指令的第一批實施細則會嚴重影響我國出口歐盟的辦公設備、冰箱、空調、機電、音像等五類產品,2010年之後,約80%的上述五類產品將被歐盟拒之門外;要跨越這一技術貿易壁壘,我國企業對歐盟出口的成本將上漲20%左右。科技外交內容二元化比較突出的情況出現在我國與西方發達國家的交往、重大全球性問題的責任與義務分配方面。合作與衝突是科技外交活動中長期存在的客觀現象。那麼,為能順利開展國際科技合作,對這些衝突進行分類研究,有針對性地探討解決方案是否可行?我們能否認為在某些領域(如公眾福利方面的科研)進行合作比較容易,在某些領域(如技術貿易)容易產生不合作甚至衝突呢?有必要對科學外交和技術外交進行區分嗎?對科技外交中合作與衝突的研究可以幫助我們在實踐中變壓力為動力、創造更多合作機會、鞏固現有合作關係、拓寬合作的廣度和深度、避免不必要的衝突、更好地應對衝突、把衝突的正面影響最大化、負面影響最小化。我們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尋找答案:聯繫科技合作方面的研究成果,結合已有科技外交子領域(如能源外交)的相關發現,論證合作與衝突的辯證關係、探討衝突由來、歸納衝突類型、分析衝突過程、討論解決方案;在使用歸納法進行總結的同時,可結合國際關係(如“均勢”邏輯)、辯證法、博弈論、競合理論、衝突管理理論等分析框架就熱點領域(如氣候變化、知識產權、敏感技術)的代表性案例進行定性與定量分析。總之,在目前我國科技外交實踐先行、理論缺失的情況下,在這一領域展開系統深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科技外交實踐的不斷發展為開展相關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實證基礎和多角度的切入點,科技外交涵蓋的廣闊領域也為研究者建立整合性的理論框架提供了空間。
主要發達國家科技外交的概況[1]
隨著經濟與科技關係的日益密切,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方政府認識到科學技術的核心競爭力是維護一個國家和地區根本利益的基本保證,通過科技外交跟上時代科技發展的步伐正在成為其必然的戰略選擇。基於科技外交效果的綜合評估,各國政府都相應地做出了戰略調整。
歐盟對外開展科技外交開始於1983年。在1984年,研究與技術開發的第一個框架計劃付諸實施,標誌著歐盟科技外交進入有序化階段。迄今,歐盟已與43個國家和地區簽署了國際科技合作協議。歐盟科技外交的目的是通過合作吸收歐盟以外的科技知識、高新技術和人才,開拓國際技術市場。歐盟對同境外的國家和地區的科技合作制定了層次清晰、目標各異的科技合作政策。
最近幾年來,美國在許多外交領域頻頻打出科技牌,如在能源、環境、衛生等領域。2000年5月,美國國務院發佈了三份重要文件,明確了重視科技外交已成為美國政府的官方立場,科技合作在國際政治中將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據初步統計,到目前為止,美國僅聯邦政府各主要職能部門就與全球110多個國家和地區簽署了近900個科技外交協議、合作協定書、合作協議以及諒解備忘錄等。美國州政府和地方政府與其他國家簽署的科技外交合作協議更是多得無法統計。這些合作協議主要集中在下麵一些領域:環境、健康與生命科學、地球科學、空間、國防技術、核安全、能源、核能、交通以及農業、海洋漁業等。
同樣,英國政府認為,科學與創新是國際性的活動,而英國必須在其中發揮積極有效的作用。近年來,英國政府越來越重視科技外交,為促進國際科技合作,加強了科技外交網路建設,並充實了科技外交官隊伍。2001年以前,英國僅在10個國家設有11個科技外交官職數。而截至2005年底,英國科技外交網路已經迅速擴大到30個國家,科技外交官達到50人。2005年英國成立了全球科學與創新論壇,其目的是加強主要政府部門以及非政府組織之間的協調,促進科學與創新活動。
芬蘭特別註重依靠科技外交解決那些單憑自身能力難以攻剋的科技難題。它們一方面積极參与歐盟框架計劃的科技合作,另一方面還從本國的科技發展需要出發,就拓寬國際科技外交渠道做出安排,並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完善我國科技外交工作的策略[2]
科技外交是中國對外開放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促進經濟、科技發展的重要手段,也是中國同各國人民發展友好關係、促進國家關係發展的重要紐帶。截至目前,我國已與152個國家和地區開展了科技交流與合作,99個國家和地區與中國簽訂了政府間的科技協定。中國科技部已經向45個國家和62個駐外機構派駐了131名科技外交官,併在聯合國系統的30多個有關科技機構中取得了地位。中國參加的國際科技學術組織有1000多個。在政府間科技合作協定的框架中,各專業部門也與外國的相應部門簽訂了相關科技合作協定。如農業部與聯合國糧農組織及其他國際農業組織及100多個國家建立了科技合作與交流關係,並與其中20多個國家簽訂了農業科技合作協議;衛生部與52個國家簽署了衛生合作協議或備忘錄;國家環保局已與27個國家簽訂了30多個雙邊環境保護協議或備忘錄;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參加了24個國際組織,並與50多個國家的相應部門建立了合作與交流關係;核工業集團公司與16個國家簽訂了政府間和平利用核能合作協定,與40多個國家建立了合作與交流關係。
我國科技外交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促進了我國與其他國家的雙邊和多邊關係,增強了我國的自主創新能力,推動了我國與其他國家的經貿合作,並產生了一定的社會效益等。然而,我們也應看到,我國的科技外交體系還不完善,至今仍存在諸多問題,主要包括:科技外交經費短缺、科技外交的對象狹窄、科技外交自主性較差、科技合作中智力資源和知識產權流失嚴重、科技合作項目管理體制有待健全等,需要進一步加強和完善我國的科技外交工作。
1.加強我國科技外交工作的原則性要求
(1)積極調整政府在科技外交中的作用——用科技外交思想發展國際科技合作與交流項目
在新趨勢的挑戰下,中國政府在科技外交中的主要作用應集中於制定戰略、突破重點、改善環境和提供服務等方面。一是制定明確可行的科技外交戰略;二是力爭重點突破。科技外交戰略的實施要靠政府、企業和學術界共同努力,關鍵是要建立政府與市場互補的機制;三是創造良好環境。創造良好的環境,這是政府的基本職責。
(2)高科技發展與科技外交是維護國家安全的重要子系統
科技外交工作必須重視高科技的發展,高科技發展也要為科技外交工作提供保障,如信息技術的發展深刻地影響著國家外交行為的變化。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外交體系也在悄然重建,信息技術正在無形中改變著外交行為方式並促進著外交體系的重建。
(3)科技外交要為自主創新服務
科技外交的形式要從當初更多地局限於人員的一般往來,到如今進入開展合作研究項目、消化吸收引進的先進技術、自主創新開發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和產品以及吸引著名跨國公司獨立或聯合建立研發機構的新階段。
(4)正確的科技外交戰略選擇和高科技保障,是促成“可持續安全”的重要因素
21世紀,人類將面臨能源、水資源緊缺的嚴峻挑戰,這種挑戰甚至可能成為國際爭端的主要誘因之一。因此,新能源技術、節能技術、可迴圈技術、可再生技術等高技術的突破,將為世界的和平與發展做出巨大貢獻。
2.完善我國科技外交工作的政策性建議
(1)必須從戰略高度重視科技外交,制定正確的科技外交巨集觀戰略
為了促進我國科技外交發展,首要任務是抓緊時間制定正確的科技外交巨集觀戰略,加強國家對科技外交的調控和引導。首先,科技外交戰略的制定應立足於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需要,並明確科技外交的目標。我國的科技外交要在開放環境下開展,以我為主,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資源,實現跨越式發展,推動雙邊、多邊政府間科技合作與交流,為國家的科技、經濟社會發展和總體外交服務,促進跨部門、跨地區的對外科技合作統籌協調,增強自主創新,推進自主創新體系建設。其次,科技外交戰略的重點是要縮小中國同發達國家的知識差距,其關鍵是知識的獲取、吸收和交流。科技外交戰略主要應在學科政策、國別政策及合作主體等方面根據國際科技發展的趨勢,以及國家發展的需要確立合作重點和優化順序。再次,有效整合科技和外交資源,重塑外交和科技部門協作機制。另外,我們要擴展科技外交的範圍和深度,開展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科技外交活動。積極開展與發展中國家的科技外交活動,加強國際科技援助戰略的研究和制定,促進國際科技援助的發展。
(2)增強科技外交服務於自主創新的意識
首先,我們仍應進一步增強科技外交服務於自主創新的意識。本著“平等互利、成果共用、保護知識產權、遵從國際慣例”的原則,不斷拓寬合作領域,逐漸擴大合作規模,繼續增加合作渠道,採用靈活多樣的合作方式,以此加速國際科技合作與交流,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提升自主創新的起點,重點在國外先進技術和產品的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意識方面有明顯的提高。其次,加大引進境外人才為我所用的工作力度。第三,鼓勵有針對性地走出國門。第四,加強外向型自主創新人才的培養。第五,企業要加大自主創新經費投入。第六,政府為企業自主創新創造更多的機會。第七,重視對引進項目的消化吸收,提高科技外交的質量。另外,要根據地區、部門的不同以及相應的技術水平的差異,採取綜合引進的方式,把硬體引進與軟體引進、資件引進與活件引進結合起來。
(3)採取有效措施,提高政府對科技外交的經費投入
我國政府投入國際科技合作經費的相對強度僅為0.3%,這一比例遠低於比較中的所有國家,這與我國作為一個具有較強科技經濟實力的發展中國家的地位極不相稱。加大政府財政對國際科技合作的投入強度是當務之急。國家財政部應將國際科技合作經費列入國家財政預算科目,每年劃撥一定的國際科技合作專項經費;國家用於國際科技合作經費的增長幅度要高於國家財政用於科技經費的增長幅度等。
(4)提高我國在科技外交中的自主性
加強應用研究、提高技術開發水平,是提高中國在國際科技合作中的自主性的關鍵。基礎研究成果只有通過應用研究,才能對技術開發起到支持作用,生產技術發展中遇到的問題也首先要應用研究來解決。只有不斷提高中國的科技研究開發能力,才能更好地消化吸收引進先進技術,在國際科技合作中提高本國地位及自主性。
(5)突出重點,提高科技外交效益
在經費總量不足的情況下,要根據中國國際科技合作與交流的特點,有針對性地確定經費支持的重點項目。如把國際科技合作專項經費用於資助政府間雙邊和多邊科技合作協議項目、學科研究國際合作、與我國重大科技計劃項目配套的國際合作,以及與國際科技組織、國際研究機構和重大國際科技計劃項目的合作等。
(6)科技外交與總體外交協調戰略的制定
綜上所述,傳統外交正在拓展為包括經濟外交、政治外交、軍事外交、文化外交、社會外交、科技外交以及生態外交等內容的現代大外交觀,科技外交是國家總體外交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樣的背景下,科技外交與總體外交的協調發展顯得尤為重要。政府應抓緊制定科技外交與總體外交的協調戰略,使科技外交更好地從總體外交戰略出發,積極為總體外交服務,實現與政治外交、經濟外交、軍事外交、文化外交等的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