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外交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
科技外交是指以主权国家的元首(政府首脑)、外交机构、科技部门、专门机构(如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企业等为主体,以促进科技进步、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宗旨,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为原则而开展与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以及国际组织等之间的谈判、访问、参加国际会议、建立研究机构等多边或双边的科技合作与交流。
科技外交的特点[1]
1、主体多样化
进行科技外交活动的主体不仅包括政府,还包括非政府机构、学术界、企业等。由于主体多样化,科技外交形式灵活,会议、谈判、访问等都是科技外交可以采取的形式。官方与民间渠道互为补充的特点使科技外交具有“以官促民”、“以民掩官”的优势。那么,官民各类主体参与科技外交的相应形式是什么,各自特点何在,交集何在,如何整合宏观和微观两类资源以充分调动、协调各行为主体形成最大合力?在民间科技外交方面,科技部直属事业单位中国科技交流中心的经验显示了民间科技外交多层次、宽领域、形式多样、机动灵活的特点。自1982年成立以来,该中心积极配合官方科技外交,努力做好民间科技交流与合作工作,取得了较好效果。1989年政治风波后,该中心利用民间科技交流的有利条件,邀请在美国有一定影响的科技界人士参加我国成立四十周年庆典并安排他们参加了15场有关重大活动,对团结争取海外华人,对打破当时西方国家的“制裁”起了积极作用。九十年代初,该中心积极牵线搭桥,为天津市有关部门介绍美国摩托罗拉公司,促成双方合作。[I引摩托罗拉公司于1992年在天津注册成立摩托罗拉(中国)电子有限公司。截止2006年12月底,摩托罗拉公司在华投资总额约为36亿美元,其中研发投入超过8亿美元。引在官方科技外交方面,“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已成为广泛共识。我国于2006年初颁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政府要切实推动产学研结合,鼓励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并扩大国际和区域科技合作与交流。目前中欧之间最大的科技合作项目伽利略卫星导航计划就是科技外交中官产学研相结合的典型例子:先由政府出面与欧盟签订政治与技术合作协议,然后分阶段由国内研究单位与企业承担欧方具体项目的建设。该计划涉及面广、战略意义重大、合作时间长、投资金额多,一方面体现了我国科技与外交实力的提升,另一方面又使我国在多方协调、技术资源、信息安全等方面面II缶诸多挑战。从国家层面看,科技外交可以分为官方与民间两种渠道,从国际层面看,多边科技外交是另一个有待研究的课题。随着科技实力的提升,我国也更多地参与多边国际科技合作。从这个角度需要探讨的问题包括主权国家、地区、国际组织、国际社会等方面科技外交的特点和相互关系。可见,以科技外交为视角研究当前跨国科技交流与合作中各利益攸关方的联系与互动,对我国科技事业的国际化发展是很有帮助的。由于主体多样化是科技外交中政、经、科、技、贸等因素产生交集的体现,其研究路径可以是跨学科的——政治、国际关系、经济、科技、管理理论都具有指导意义,例如国内近年来对民间外交、科技创新、价值链、跨国技术联盟与产学研合作方面的研究就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在结合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科技外交丰富的实践内容也为实证分析、归纳总结提供了便利。从另一个角度看,只选择其中一个变量或科技外交的一类主体作为研究对象也可以帮助我们在某个视角下更深入地探讨科技外交的规律。
2、目的多重化
科技外交具有促进科技进步、创造经济与社会效益、维护国家安全与利益、改善国际关系的多重目的。值得注意的是,以科技外交改善国际关系方面的国内研究不多。而在实践中,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十分重视这一点,在美国,“科学外交”被认为是“支持推动美国与其它国家——有时是一些与美国没有任何其他外交关系的国家,进行科学交流、科学合作与研究的做法”。2006年美国向伊拉克提供了一个“虚拟科学图书馆”,通过互联网技术向伊拉克国内80%的大学与研究所开放一万七千多份科学工程期刊的内容,以帮助当地科教事业的发展并改善两国关系。前美国国务院负责民主与全球事务的副国务卿葆拉·多布里扬斯基(PaulaJ.Dobriansky)在《科学外交的艺术》一文中写道:“科学技术仍然是美国最值得世界钦佩的领域。最近投票结果显示,在摩洛哥、沙特阿拉伯、约旦和黎巴嫩,美国的科技比其它美国元素得到的认可度都高。(当地)30岁以下的年轻人对美国技术尤其感兴趣。”是什么使科技外交具有其他外交手段所不具备的优势?池元吉揭示了科技的世界性:“没有阶级性、民族性和地域性”。科技的世界性决定其发展不受意识形态与社会制度的制约,也为通过科技外交缓解或解决国际冲突、改善国际关系提供了可能。最近,美国《科学》杂志发表社论提到,科学是一种共同的语言,可以在不同的文化之间架起桥梁,减少互不信任,增进透明度;科技也将减缓中美总体关系中不可避免的紧张因素。心31那么,在实际操作中,科技外交是否能超越地域、意识形态、社会模式与宗教政治的界限,真正改善国际关系?美国向伊拉克开放的“虚拟科学图书馆”达到预期目标了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仅仅是因为科技的世界性吗?如果不然,原因何在?类似的问题还包括:为什么技术援助是巩固我与非洲国家之间伙伴关系的重要途径?为什么中美恢复外交关系后签订的第一个政府间协议是科技合作协议?可见,科技外交的特殊性之一在于科技的特性和其独有的发展规律。在这方面,现有的(如科学学和科技传播学方面)文献资料和研究已经为我们的奠定了较好的基础。把这些成果进行梳理,与相应的外交形式结合起来进行探索,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认识科技外交的内涵,使科技外交更有效地配合总体外交,在实践中为我国科技发展创造更有利的外部环境。
3、内容二元化
科技外交既可以推动国家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国际科技合作、交流和技术援助),也可以是一国对他国施压的工具(技术出口管制、军售禁令、技术贸易壁垒、技术遏制性并购)。科技外交包含了合作也包含了冲突。然而,国内现有研究多数侧重于从合作的角度分析科技外交,对科技外交中的不合作、竞争甚至冲突的一面欠缺总体考虑;尽管一些研究谈到了如何解决知识产权、技术封锁和技术贸易壁垒问题,但并没有从科技外交的视角系统性地总结经验、概括规律。以中国欧盟科技关系为例,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中欧科技合作体制日益完善,规模稳步扩大,内容不断丰富,成效显著,日益成为发展中欧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重要内容。在欧洲委员会资助的欧盟框架计划合作项目中,中国已成为参与欧盟框架计划中最活跃的第三方国家,中方研究人员的参与水平已达到一定高度。双方于2006年10月至2007年9月期间成功举办了“中欧科技年”活动。最近,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张建启向外界表示,我国的神舟八号飞船将为欧洲空间局搭载一个生物实验样品。这一切都表明了中欧科技合作关系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然而,双方冲突也时有发生。从1989年开始,欧盟一直坚持对华实施武器禁运。欧盟成员国在对华技术出口方面也非常敏感。2003年6月,法国政府以向中国出售分辨率为1米以下侦察卫星“将对盟国构成威胁”为由,否定了这项出口。在国际贸易方面,欧盟通过设立各种绿色技术壁垒提高中国技术产品的出口门槛,如欧盟从2007年8月11日起开始实施“能耗产品生态设计要求指令”(EuP指令)。业内人士分析,EuP指令的第一批实施细则会严重影响我国出口欧盟的办公设备、冰箱、空调、机电、音像等五类产品,2010年之后,约80%的上述五类产品将被欧盟拒之门外;要跨越这一技术贸易壁垒,我国企业对欧盟出口的成本将上涨20%左右。科技外交内容二元化比较突出的情况出现在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交往、重大全球性问题的责任与义务分配方面。合作与冲突是科技外交活动中长期存在的客观现象。那么,为能顺利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对这些冲突进行分类研究,有针对性地探讨解决方案是否可行?我们能否认为在某些领域(如公众福利方面的科研)进行合作比较容易,在某些领域(如技术贸易)容易产生不合作甚至冲突呢?有必要对科学外交和技术外交进行区分吗?对科技外交中合作与冲突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在实践中变压力为动力、创造更多合作机会、巩固现有合作关系、拓宽合作的广度和深度、避免不必要的冲突、更好地应对冲突、把冲突的正面影响最大化、负面影响最小化。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寻找答案:联系科技合作方面的研究成果,结合已有科技外交子领域(如能源外交)的相关发现,论证合作与冲突的辩证关系、探讨冲突由来、归纳冲突类型、分析冲突过程、讨论解决方案;在使用归纳法进行总结的同时,可结合国际关系(如“均势”逻辑)、辩证法、博弈论、竞合理论、冲突管理理论等分析框架就热点领域(如气候变化、知识产权、敏感技术)的代表性案例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总之,在目前我国科技外交实践先行、理论缺失的情况下,在这一领域展开系统深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科技外交实践的不断发展为开展相关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实证基础和多角度的切入点,科技外交涵盖的广阔领域也为研究者建立整合性的理论框架提供了空间。
主要发达国家科技外交的概况[1]
随着经济与科技关系的日益密切,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方政府认识到科学技术的核心竞争力是维护一个国家和地区根本利益的基本保证,通过科技外交跟上时代科技发展的步伐正在成为其必然的战略选择。基于科技外交效果的综合评估,各国政府都相应地做出了战略调整。
欧盟对外开展科技外交开始于1983年。在1984年,研究与技术开发的第一个框架计划付诸实施,标志着欧盟科技外交进入有序化阶段。迄今,欧盟已与43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国际科技合作协议。欧盟科技外交的目的是通过合作吸收欧盟以外的科技知识、高新技术和人才,开拓国际技术市场。欧盟对同境外的国家和地区的科技合作制定了层次清晰、目标各异的科技合作政策。
最近几年来,美国在许多外交领域频频打出科技牌,如在能源、环境、卫生等领域。2000年5月,美国国务院发布了三份重要文件,明确了重视科技外交已成为美国政府的官方立场,科技合作在国际政治中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据初步统计,到目前为止,美国仅联邦政府各主要职能部门就与全球11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近900个科技外交协议、合作协定书、合作协议以及谅解备忘录等。美国州政府和地方政府与其他国家签署的科技外交合作协议更是多得无法统计。这些合作协议主要集中在下面一些领域:环境、健康与生命科学、地球科学、空间、国防技术、核安全、能源、核能、交通以及农业、海洋渔业等。
同样,英国政府认为,科学与创新是国际性的活动,而英国必须在其中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近年来,英国政府越来越重视科技外交,为促进国际科技合作,加强了科技外交网络建设,并充实了科技外交官队伍。2001年以前,英国仅在10个国家设有11个科技外交官职数。而截至2005年底,英国科技外交网络已经迅速扩大到30个国家,科技外交官达到50人。2005年英国成立了全球科学与创新论坛,其目的是加强主要政府部门以及非政府组织之间的协调,促进科学与创新活动。
芬兰特别注重依靠科技外交解决那些单凭自身能力难以攻克的科技难题。它们一方面积极参与欧盟框架计划的科技合作,另一方面还从本国的科技发展需要出发,就拓宽国际科技外交渠道做出安排,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完善我国科技外交工作的策略[2]
科技外交是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科技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中国同各国人民发展友好关系、促进国家关系发展的重要纽带。截至目前,我国已与152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科技交流与合作,99个国家和地区与中国签订了政府间的科技协定。中国科技部已经向45个国家和62个驻外机构派驻了131名科技外交官,并在联合国系统的30多个有关科技机构中取得了地位。中国参加的国际科技学术组织有1000多个。在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的框架中,各专业部门也与外国的相应部门签订了相关科技合作协定。如农业部与联合国粮农组织及其他国际农业组织及100多个国家建立了科技合作与交流关系,并与其中20多个国家签订了农业科技合作协议;卫生部与52个国家签署了卫生合作协议或备忘录;国家环保局已与27个国家签订了30多个双边环境保护协议或备忘录;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参加了24个国际组织,并与50多个国家的相应部门建立了合作与交流关系;核工业集团公司与16个国家签订了政府间和平利用核能合作协定,与40多个国家建立了合作与交流关系。
我国科技外交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促进了我国与其他国家的双边和多边关系,增强了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了我国与其他国家的经贸合作,并产生了一定的社会效益等。然而,我们也应看到,我国的科技外交体系还不完善,至今仍存在诸多问题,主要包括:科技外交经费短缺、科技外交的对象狭窄、科技外交自主性较差、科技合作中智力资源和知识产权流失严重、科技合作项目管理体制有待健全等,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我国的科技外交工作。
1.加强我国科技外交工作的原则性要求
(1)积极调整政府在科技外交中的作用——用科技外交思想发展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项目
在新趋势的挑战下,中国政府在科技外交中的主要作用应集中于制定战略、突破重点、改善环境和提供服务等方面。一是制定明确可行的科技外交战略;二是力争重点突破。科技外交战略的实施要靠政府、企业和学术界共同努力,关键是要建立政府与市场互补的机制;三是创造良好环境。创造良好的环境,这是政府的基本职责。
(2)高科技发展与科技外交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子系统
科技外交工作必须重视高科技的发展,高科技发展也要为科技外交工作提供保障,如信息技术的发展深刻地影响着国家外交行为的变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外交体系也在悄然重建,信息技术正在无形中改变着外交行为方式并促进着外交体系的重建。
(3)科技外交要为自主创新服务
科技外交的形式要从当初更多地局限于人员的一般往来,到如今进入开展合作研究项目、消化吸收引进的先进技术、自主创新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以及吸引著名跨国公司独立或联合建立研发机构的新阶段。
(4)正确的科技外交战略选择和高科技保障,是促成“可持续安全”的重要因素
21世纪,人类将面临能源、水资源紧缺的严峻挑战,这种挑战甚至可能成为国际争端的主要诱因之一。因此,新能源技术、节能技术、可循环技术、可再生技术等高技术的突破,将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2.完善我国科技外交工作的政策性建议
(1)必须从战略高度重视科技外交,制定正确的科技外交宏观战略
为了促进我国科技外交发展,首要任务是抓紧时间制定正确的科技外交宏观战略,加强国家对科技外交的调控和引导。首先,科技外交战略的制定应立足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要,并明确科技外交的目标。我国的科技外交要在开放环境下开展,以我为主,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资源,实现跨越式发展,推动双边、多边政府间科技合作与交流,为国家的科技、经济社会发展和总体外交服务,促进跨部门、跨地区的对外科技合作统筹协调,增强自主创新,推进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其次,科技外交战略的重点是要缩小中国同发达国家的知识差距,其关键是知识的获取、吸收和交流。科技外交战略主要应在学科政策、国别政策及合作主体等方面根据国际科技发展的趋势,以及国家发展的需要确立合作重点和优化顺序。再次,有效整合科技和外交资源,重塑外交和科技部门协作机制。另外,我们要扩展科技外交的范围和深度,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科技外交活动。积极开展与发展中国家的科技外交活动,加强国际科技援助战略的研究和制定,促进国际科技援助的发展。
(2)增强科技外交服务于自主创新的意识
首先,我们仍应进一步增强科技外交服务于自主创新的意识。本着“平等互利、成果共享、保护知识产权、遵从国际惯例”的原则,不断拓宽合作领域,逐渐扩大合作规模,继续增加合作渠道,采用灵活多样的合作方式,以此加速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自主创新的起点,重点在国外先进技术和产品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意识方面有明显的提高。其次,加大引进境外人才为我所用的工作力度。第三,鼓励有针对性地走出国门。第四,加强外向型自主创新人才的培养。第五,企业要加大自主创新经费投入。第六,政府为企业自主创新创造更多的机会。第七,重视对引进项目的消化吸收,提高科技外交的质量。另外,要根据地区、部门的不同以及相应的技术水平的差异,采取综合引进的方式,把硬件引进与软件引进、资件引进与活件引进结合起来。
(3)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政府对科技外交的经费投入
我国政府投入国际科技合作经费的相对强度仅为0.3%,这一比例远低于比较中的所有国家,这与我国作为一个具有较强科技经济实力的发展中国家的地位极不相称。加大政府财政对国际科技合作的投入强度是当务之急。国家财政部应将国际科技合作经费列入国家财政预算科目,每年划拨一定的国际科技合作专项经费;国家用于国际科技合作经费的增长幅度要高于国家财政用于科技经费的增长幅度等。
(4)提高我国在科技外交中的自主性
加强应用研究、提高技术开发水平,是提高中国在国际科技合作中的自主性的关键。基础研究成果只有通过应用研究,才能对技术开发起到支持作用,生产技术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也首先要应用研究来解决。只有不断提高中国的科技研究开发能力,才能更好地消化吸收引进先进技术,在国际科技合作中提高本国地位及自主性。
(5)突出重点,提高科技外交效益
在经费总量不足的情况下,要根据中国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的特点,有针对性地确定经费支持的重点项目。如把国际科技合作专项经费用于资助政府间双边和多边科技合作协议项目、学科研究国际合作、与我国重大科技计划项目配套的国际合作,以及与国际科技组织、国际研究机构和重大国际科技计划项目的合作等。
(6)科技外交与总体外交协调战略的制定
综上所述,传统外交正在拓展为包括经济外交、政治外交、军事外交、文化外交、社会外交、科技外交以及生态外交等内容的现代大外交观,科技外交是国家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样的背景下,科技外交与总体外交的协调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政府应抓紧制定科技外交与总体外交的协调战略,使科技外交更好地从总体外交战略出发,积极为总体外交服务,实现与政治外交、经济外交、军事外交、文化外交等的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