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26个条目

報業經濟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報業經濟(Newspapering Economy)

目錄

什麼是報業經濟

  所謂報業經濟是指以報業產業經營活動為主體以及由此所引起的各類經濟活動的總稱。是以滿足報業價值補償與價值增值需要為目的,對各種資源進行有效分配的活動。換言之,報業經濟就是報社通過經營活動從市場上所獲得的收入

  對報業經濟的這種概括說明瞭三個問題[1]

  第一,報業經濟活動是一種產業經營活動,而這種產業經營活動必須納入傳媒產業經營活動範圍,既從事產業經營,又執行宣傳任務。

  第二,強調報業產業經營就意味著報業的經營活動必須產生兩種效益,即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並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

  第三,報業經濟是一個寬概念,不僅包括報業產業自身的經濟活動,而且包括與其相關的其他經濟活動。

報業經濟的提出[2]

  1980年代伊始,“報業經濟”對於我國的讀者們來說還是個新鮮的術語,那時候很少有人提到過在國外已存在並已相當成熟的報業經濟這一分類學科;據本書作者掌握的材料看,改革開放後最早提出報業經濟概念的是赫建中。他在1988年發表的一篇文章“論探我國報業經濟政策”中指出:“報業經濟也是一種商品經濟[3]

  他在文章中對報業經濟困境提出了自己的解決對策是,一、報業自主經營、自負盈虧,二、實行社長領導下的總編輯與經理分工負責制,三、建成多渠道的發行體系,四、組成國家新聞出版用紙委員會,統配我國出版用紙,五、報紙適當提價,六、鼓勵刊登廣告。應該說作者在當時提出這些觀點是相當有遠見的。1990年代以後才出現在報業經營者談話和文章中。實際上,到目前為止,不管是理論界還是業界人士對報業經濟的理解還很不相同,總體看來還不成系統,但在實踐中,有一點是共識的,那就是報業經濟首先是報紙的經濟狀況問題,即報紙如何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生存和發展的問題。如我國較早期涉入報業經濟領域的一本教程——由中國報業經濟管理函授中心編寫的《報業經營管理》一書中對報業經濟的概念就作出了狹義和廣義兩種不同的解釋:

  狹義的報業經濟,是指報社圍繞主業(辦報)開展的經營活動,如報紙的廣告、印刷、發行和以一報為主辦的系列報、系列刊物以及圍繞主業開展的經營活動,即我們一般意義上所講的報業的主業經濟。

  廣義的報業經濟,既包括主業經濟,又包括了非主業經濟,即與報社主業無關的跨行業的經營活動。如報社辦經濟實體,從事颯活動,經營房地產,開展金融貿易等。

  近年在世界範圍內,人們在一般意義上多使用廣義的報業經濟的概念;而在學術研究和經濟統計時,則往往傾向於使用狹義的報業經濟的概念。

  進入1990年代後,我國報業發展迅速,報紙達到創紀錄的2163種,其中日報數為658種。1997年報紙種數微調至2149種,日報種數304種,報紙的總印張已接近300億張,廣告總收入達到96億元。到1994年時,全國絕大部分省以上黨委和政府機關報以及1/2左右的地市黨和政府的機關報斷掉“皇糧”,開始“獨立核算,盈餘留用”,而大部分新創立的非機關報,則乾脆是自籌資金,自負盈虧,走的是純企業化的辦報道路。 在這種情況下,各家報紙的競爭日趨激烈,為了爭奪讀者,增加發行量以及更多的廣告收入和其他經營收入,各家報紙使出了渾身解數,擴版、彩印、自辦發行、兼併報紙等等。例如在廣州,《南方日報》、《廣州日報》、《羊城晚報》互相較勁,《廣州日報》出下午版,《南方日報》擴充廣州版,重點推出了《南方周末》,緊接著又創辦了《南方都市報》、《21世紀經濟導報》、《南方體育》等,《羊城晚報》則新創辦了《新快報》。在北京,《京華時報》和《北京晨報》則橫空出世,對首都報業市場原有格局形成了強大的衝擊,有些跟不上市場發展步伐,不善經營的報紙因為虧損嚴重而倒閉,還有一些報紙在苦苦支撐,想方設法改善經營。在這種情況下,“報業經濟”開始登上我國的報業舞臺,並迫使人們重視它,瞭解它,適應它。

我國報業經濟多元化發展歷程[1]

  (一)報業產業化經營的嘗試階段。

  新中國成立以後,為解決當時財政支出困難的問題,中央人民政府新聞總署曾於1949年12月決定報業實行企業化經營的方針,要求“條件好的公營報紙爭取自給”、“多登有益的廣告”、“廢除予取予求的單純報銷制”。1950年,中宣部發佈的《關於報紙實行企業化經營情況通報》中明確指出:報紙的“企業化經營方針是完全正確的,可以實現的”。   這一階段既是對建國以前報業經濟結構的延續,又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了社會主義性質的改造,具有社會主義黨報的鮮明特征,其事業單位實行的“企業化”經營,雖然只是報社對組織內部編製、報紙定價財政開支、訂閱方式、廣告經營等進行的一些改善,並沒有在經營領域內有所突破,在持續時間、發展規模和影響範圍上都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報業依然是一種單一的、初始型的經濟結構,但是,它對以後的報業經營有著啟示作用,在理論和實踐上都指導著改革開放初期中國報業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二)報業非產業化經營階段。

  在報業產業化嘗試階段,雖然還存在著許多問題,但效益是可觀的,不僅報紙的財政收支狀況明顯好轉,而且為完成報紙宣傳任務提供了一定的經濟保證。儘管如此,到1957年,由於歷史的原因,在“左”的思想指引下,取消了報業產業化經營方針,把報紙當作單純的“工具”。這種報業的經營活動範圍很狹窄,報業經濟結構大幅萎縮,報社所進行的經濟活動只是計劃經濟體制下報紙的印刷、發行和紙張的採購等。

  (三)報業產業化經營的再次提出。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由於全黨工作重心的轉移,促使報業界也開始思考如何適應這一轉移。1978年底,《人民日報》等首都新聞單位聯合給財政部打報告,要求報業實行“事業單位,企業化管理”的經營方針,並得到了批准。

  1978年1月28日,上海《解放日報》率先刊登我國大陸第一則報紙廣告,並得到了中央宣傳部的肯定。從此,我國報紙廣告經營在全國報業界得到了推廣,大大改善了報業界的經濟狀況。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僅報業廣告單項收入就達7000多萬元,實現了零的突破。但是,這並不是我國報業產業發展的最佳時期,許多保守和落後的現象依然嚴重,如思想觀念還不夠解放、產業功能發揮不夠、經營方式比較單一、多是粗放經營和分散經營、管理水平較低而且技術手段比較落後、報業經濟發展不平衡等。

  (四)報業產業化經營的全面發展階段。

  1992年,鄧小平同志南巡談話公開發表後,特別是黨的十四大確立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模式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以後,加快了報業產業化經營的步伐,到1994年,許多機關報不僅改變了吃“皇糧”的局面,而且成了創利大戶。經過這兩個階段的發展報業初步奠定了現在經濟結構的基礎,肯定了報紙的商品職能,開始在市場規律的作用下進行報業的擴張。此時,報紙已經開始成為報社進行產業經營運作的對象和工具,報社作為經營的主體,積极參与市場競爭。報業經濟的範圍拓展到報業以外,初步形成了報業的核心層經濟結構、延伸型經濟結構和跨媒體的經濟結構等結構類型,多元化特征日益顯現出來。

  (五)報業集團化、多元化的發展階段。

  隨著報業產業的發展,傳統的報業經濟體制已不適應迅速發展的報業產業的要求。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報業產業化經營、集團化運作已成為一種趨勢和潮流。全國一些較大的黨委機關報開始組建報業集團。報業集團的出現是中國報業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形勢、順應國際報業發展潮流、參與國際報業競爭的需要,也是報業由規模數量向優質高效轉化、由粗放經營向集約經營轉化的必備措施。這一階段的報業集團成為組織單元,開始了多元化、集團化的運作,在已經形成的報業經濟結構的基礎上進行結構的調整、資源的重組資本的操作和運營,經營領域逐步擴展,報業產業得到蓬勃的發展。報業的經濟結構更加多元化,並且已經上升到資本層面的運作上來,既有報業資本向產業外擴充,也有產業外資本向報業滲透。一個顯著的標誌就是《成都商報》借殼上市成功,它開創了中國報紙上市的先河,其意義極其深遠。   

我國報業經濟多元化的發展趨勢[1]

  (一)集約化多元經營是報業發展的主流方向

  1.報業集團的涌現。近幾年,我國報業發展中出現的一個重大變化,是加快了集約化經營的進程,其重要標誌,就是涌現了一批報業集團。1996年,《廣州日報》開始組建我國首家報業集團的試點工作。1998年,《南方日報》、《羊城晚報》、《經濟日報》、《光明日報》、《文彙報》和《新民晚報》先後開始組建報業集團。1999年,深圳特區報業集團、大眾報業集團、北京日報報業集團、解放日報報業集團、四川日報報業集團、浙江日報報業集團、遼寧日報報業集團、哈爾濱日報報業集團、沈陽日報報業集團和河南日報報業集團相繼成立,全國報業集團增至16家。報業集團成員的增加,表明我國報業開始從個體化向集團化發展轉變、從粗放經營向集約化多元經營轉變。

  2.報業集團的優勢。已組建的報業集團在以辦好報紙為根本任務的前提下,在發揮對內優勢互補、集約經營,對外增強競爭能力、進行產業擴張的作用方面,在創新機制、實現資源優化配置方面,都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首先,大力推進內部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的改革,構建責權分明、績效掛鉤、管理嚴格、控制有力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各報業集團組建後,都按照現代企業的要求,積極進行了領導體制、人事制度、分配製度、財務制度、資產管理制度等方面的改革。

  其次,積極進行結構調整,形成新的產業結構,大力培育和發展新的經濟增長點。一方面是把與報業有關的廣告、發行、印刷、信息等作為支柱產業來培植,另一方面是把多種經營開展得更廣、規模更大。人們已經形成這樣一種共識,即現代化的報業集團,並不只是經營報業本身,而必須以報為主、多種經營,走產業化多元化經營的道路;要真正成為實力雄厚的現代化報業集團,要依靠自我積累來實現巨大的資金投人,在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自身必須多有幾根經濟支柱。在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的同時,報業集團還進行了所有制結構調整的探索,以使報業經濟形成以國有為主、其他所有制並存的格局。因此,可以這麼說,報業經濟多元化的發展,集團化是一個前提。沒有集團化,就沒有多元化。

  3.集團化多元經營是報業發展的主流方向。集團化是我國報業改革和發展的重大步驟。實踐證明,走集團化發展的道路,加快集約化經營的進程,有利於報業激發自身的經營活力,優化資源配置,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實現規模經濟,增強發展後勁,有利於增強報業的競爭力和影響力,使報業持續健康地發展。走集團化道路,實行集約化的規模經營,是報業發展的主流方向。當今世界上發達國家或地區的主要報紙,無不都是以現代報業集團經濟上的互補一步一步地走過來的。為了迎接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為了面對國外大型傳媒集團爭相企望進入我國傳媒和資本市場的挑戰,為了在日趨激烈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我國報業必須堅定不移地走集團化的道路,實行集約化多元經營。據《傳媒經濟參考》資料,寧波日報報業集團整合報業資源,培養獨立、多元的經營主體,目前獨立核算的單位已發展到18個。浙江日報報業集團2005年版外經營利潤就已占集團利潤近30%。

  (二)資本運營將成為未來大型報業的發展趨勢

  1.資本運營的詮釋。所謂資本運營,就是經濟實體將所擁有的各種社會資源、各種生產要素視為有經營價值的資本,通過流動、兼併、重組、參股、控股、交易、轉讓、租賃等途徑,進行優化配置,實現最大限度的增值。我國的報社、報業集團都是由各種生產要素構成的具有政治屬性的經濟實體,它們所擁有的各種有形資產無形資產都可視為資本,通過資本運營的方式實現價值增值。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多種傳媒已與資本市場結緣,併成為人們關註的熱點。其實,資本營運就是以報業經濟結構多元化為基礎的,而資本又為多元化經營提供媒介和手段。資本營運同多元化經營是報業經濟發展的孿生兄弟。

  2.資本運營:資本與媒介的“握手”。應當說,我國各報社在著手開展多種經營、發展“三產”的時候,報業的資本運營就已開始了,組建報業集團又發展了資本運營,但高級形態的資本運營則應當是指報業發揮自身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的優勢,經濟實體直接進入市場籌資融資,吸納社會資金。我國新聞媒體與資本市場握手最早的,是1999年3月“電廣實業”(後更名為“電廣傳媒”)上市,成為我國傳媒第一股。之後,又出現了《成都商報》間接控股“博瑞傳播”、《人民日報》間接控股“燃氣股份”,這說明,報業已進軍資本市場。有關專家指出:“資本與媒介的結緣肯定將是未來3至5年內我國社會最值得關註的現象之一。”

  3.資本運營:一個戰略選擇。資本運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和報業發展的需要,也是適應經濟全球化、應對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後所遇挑戰的需要。應當看到,報業與資本市場結緣,不單是借“股”揚名,更重要的是要實現規模經營,因為新世紀迎來的是以規模競爭為特點的市場階段,所謂規模競爭,其實質就是資本競爭。鑒於我國報業發展面臨的競爭不僅來自“同胞”,而且還有國際潮流的衝擊,因而非走規模化經營之路不可,而利用股市資金的杠桿作用和社會資源的再分配效用,壯大報業產業的自身實力,是一個必要的戰略選擇。

  4.資本運營目標:“資本經濟”。目前,我國的報社、報業集團經過近三十年的發展,經濟實力的確越來越雄厚,也的確滯留了大量的閑置資金,報社、報業集團要為這部分資金尋找出路,進入資本市場,經營債券股票,參股其他產業。同時也應看到,從總體上講,我國報業投資融資的能力還比較弱,如何利用各種資金,正確處理好國有資金和社會資金、境外資金的關係,提高利用水平,創新投資融資體制等等,都是值得認真研究的問題。總之,報業的資本運營,不僅要解決好自身閑置資金的出路,而且更重要的是要解決發展規模經營的問題;要通過資本運營,逐步把報業經濟發展成為一種多元結構的現代“資本經濟”。

  (三)新興趨勢——報業與網路媒體的“親密接觸”

  1.報紙和網路的博弈。報紙和網路,一直被認為是天生的敵人。網路的興起,無論在內容資源、受眾資源還是廣告資源,都很大程度上瓜分了報紙的市場份額,這也是近兩年來報紙廣告額出現大幅度下滑的主要原因之一。報紙作為傳統媒體,在深度報道和權威信息發佈等方面具有很強的優勢。而網路也具有時效性強、互動性強、信息量大等特點。隨著報業經營者對自身弱點和網路特點認識的日益深入,報紙產業也從最初的開辦報紙的網路版,發展到現在的與網路媒體的跨媒體經營,2006年就是這兩大媒體親密接觸的一年。這裡面實際上有一個很簡單的道理,就是報業多元發展首要應該關註“網媒”這個大“元”。只要將報紙和“網媒”進行嫁接或聯姻,報紙和“網媒”將會產生一個“新生代”,共生的優勢將會把報業發展帶到一個新境界。

  2.報業與網路的聯袂:報業跨媒體經營戰略。2006年年初,百度公司就發起了建立“泛媒體聯盟”計劃。許多報紙媒體發現傳統媒體讀者的註意力開始向網路新聞轉移,並希望通過互聯網的優勢來發掘傳統媒體的發展空間和影響力。以《京華時報》為代表的強勢報紙媒體加入了該聯盟,《京華時報》社長吳海民表示:加入泛媒體聯盟,一方面可以增加網站流量,使原創新聞內容得到更大範圍的傳播;同時於受眾而言,信息傳播的個性化發展將使搜索引擎成為一種必需的工具。而加入百度泛媒體聯盟及與百度的此次合作,將是《京華時報》實施發展戰略的重要一步。百度“泛媒體聯盟”成就了新舊媒體的融合之道,目前國內已有數十家傳統媒體與百度簽訂了“泛媒體聯盟”合作協議。   最值得關註的是2006年12月,解放日報報業集團與新浪公司宣佈:建立戰略伙伴關係,雙方將探索平面媒體與網路媒體合作共贏的全新模式,共建聯合傳播平臺,雙方在新聞內容、市場經營和資本運作等領域開展全方位的合作。合作初期,通過解放日報報業集團的採訪優勢和新浪網的整合平臺,雙方將共建全球信息傳播新平臺。此外,雙方各自旗下的平面與網路媒體在新聞表現上將形成良性互動,擴大彼此的影響力。在經營層面,雙方將探索通過廣告資源的共用共動,為客戶提供整合營銷方案。

  報紙和網路,從競爭對手變成了親密接觸的合作伙伴,這無疑是報紙跨媒體經營戰略的重要一步,也成為今後報業發展的新趨勢。

報業經濟的戰略思考[4]

  我國報業產業經營政策正在向著“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產業方向發生演變。隨著我國各地報業集團的不斷涌現,規模化經營、產業化經營、多元化經營,正逐步成為中國報業發展新的趨勢,目前,中國報業已形成了較大的產業經濟規模。

  激烈的報業競爭,使很多報社的高層管理者把時間和精力都用在了關註具體的經營戰術上,而忽略了對報業經濟的整體戰略研究。實際上,報業作為“社會的神經系統”,研究和制定報業的發展戰略極為重要。中國正在告別“媒介無戰略”的年代。

  報業市場與報業競爭

  目前中國報業已形成三個層次的市場和兩大類型報紙。

  三個市場:報業在經歷了兩次大發展和報業市場的優勝劣汰後,目前中國報業形成三個層次市場———全國性市場、區域性市場和地方性市場。其中在全國性市場和區域性市場上,還可以分成綜合性報紙市場和專業性報紙市場。報業市場正在發育,報業競爭格局正在形成,報業的經濟實力正在不斷增強。

  從整體來看,中國報業市場的主要特征:一方面是廣告資源向地方綜合性報紙傾斜,而面向全國性報業市場空間相對有限;另一方面,在各地方性市場上,大量廣告不按比例地流向在發行市場上處於優勢地位的報紙,從而加劇弱勢報紙的經營困難。

  從近年來的統計數據中,我們可以發現,全國性大報的廣告經營額一直處於徘徊之中,而在上海和廣州,上世紀90年代初期處於三足鼎立之勢的幾家報社,現在已明顯地拉開了距離。特別突出的一點是,與外國報業市場相比,中國報業還存在著一個規模巨集大的以省級行政區為基礎的區域性市場,而且規模還有不斷發展之勢。

  兩類報紙:我國報紙按城市化程度劃分,有兩大類型:一類是市場化運作的報紙,如都市類報紙、部分晚報、晨報、生活類報紙;另一類是準市場化的報紙,如各級黨委機關報、行業報等。

  準市場化報紙的特點,決定了這類報紙的經濟效益必須服從於社會效益,其競爭激烈程度,相比之下不如市場化的報紙,在競爭中也沒有優勝劣汰的程度。這類報紙由於種種原因,其發展相對較慢,發行、廣告很多不但沒有增長,還在不斷下降,困難較大。惡性、無序的競爭,不僅造成了報業經濟的損失,國有資產的流失,還損害了報業的形象,影響了報業的團結。這對於剛剛加入世貿組織後的中國報業經濟發展是非常不利的。

  報業市場中公平、有序的競爭能促進報業經濟的發展;惡性、無序的競爭將制約報業經濟的發展。因此,在規範報業市場競爭的問題上,應主要解決以下幾方面的問題,一是政府有關部門應高度重視,在繼續加大對報刊“治散、治濫”力度的同時,制定相應的政策法規,規範報業的競爭行為;二是報業內部應加強自律,遵守法紀,遵守行規行約;三是報業主管部門要加強管理、監督,對破壞公平、有序競爭及有關的政策法規、行規行約的行為,做出相應的處理。

  報業改革與國企改革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報業的發展歷程,充分顯現出產業政策與報業經營實踐活動的相互推動與相互作用的特點。“事業單位、企業化管理”政策出台,促使中國報業走向市場;“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約束、自我發展”政策確立,將中國報業產業經營逐步推向深入。在實踐的推動下,一些具有超前性的報業改革為市場經濟下媒介產業政策法規的形成作了有益探索,直接推動和加速了報業在特定領域經營改革的進程。報業集團明確為特殊的企業集團,改變的只是國有資產的存在形式,決不意味著國有資產性質的變更。

  報業集團要實行現代企業制度的公司化,可以借鑒全國國有獨資公司的設立辦法,為報業集團的產權關係提供製度性前提。通過必要的法律政策規定,允許主管部門充當“出資人”,在傳播媒體這個限定的領域里,授予其投資主體的權利和資格,然後根據“公司法”規定,進行授權經營。這樣就同時解決了“所有者”與“經營者”的關係,解決了“委托人”與“代理人”的關係。報業集團不僅是法人組織,更是一種法人的聯合體。

  報業集團必須清晰分級管理,子報和子公司獨立經營、獨立核算、獨立開展各項業務,集團不幹預其日常經營活動,子報、子公司的總編輯和總經理等主要負責人由集團聘任或委派,並對其人事、財務收益、重大投資和內審、風險監督等管理事項和政策業務進行檢查和指導。

  報業為主與多元並舉

  當今,業界常把報業的經營分為五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是發行和廣告;第二個層面是新聞生產流程中諸多環節的經營;第三個層面是新聞生產相關產業的經營;第四個層面是傳媒無形資產的經營;第五個層面是傳媒的投資運營與資本運作。

  就目前而言,我國報業的主要經營方式和主要贏利能力,都集中表現在報業的廣告、發行、印刷經營水平上,這是經營五個層面的核心,只有圍繞這個核心,才能體現品牌定位的統一性,只有在統一的前提下,才能將各個層面上的行為連成一片,達成報業集團經營的良性迴圈。

  當報業的主業經濟實力還不夠強大時,報社必須苦練內功。堅持“報業為主,多元並舉”的經營戰略。發展報業經濟,必須以報為本、以報為主,努力提高報紙質量,擴大報紙的發行量,爭取獲得較多的廣告收入,從而提高經濟效益,積累必要的資金和經濟實力,以圍繞主業開展多種經營活動。這種認識,實際上是我國報業經營者對報業經濟發展道路的一種戰略上的再思考、再認識的結果。

  經過10多年的實踐,我國報業在開展多種經營方面積累了一些經驗,同時也留下了許多教訓。有一家報社是這樣總結自己10多年來從事多種經營狀況的:縱觀10年經營情況,有成功,有失敗,但失敗比成功多;有經驗,有教訓,但教訓比經驗多;有賺錢,有虧損,但虧損的公司比賺錢的多。我國報業經營者經過深刻的反思,終於認識到,報業發展必須恪守“報業為主”的經營戰略。

  為了避免經濟危機可能給報社帶來的過大負面影響,報業經營管理者大都接受了一則古老寓言的告誡:“千萬不要把所有的雞蛋放在同一隻籃子里。”在留足報業發展所需要的資金後,把可用的資金用於投資其他的經營,同時在多個市場開展經營業務,能夠使報業的收益狀況長期保持良好的態勢,避免經濟風險。當我們連報業的主業經營還沒做好時,試圖全面展開跨行業的多種經營,主要靠藉助開發其他產業來發展報業,無異於丟了西瓜去撿芝麻。

  儘管我國報業的多種經營走了許多彎路,但“報業為主,多元並舉”的大方向沒有錯,因為這是歷史的進步,也是中國報業最終做大做強的惟一途徑。

  報業創新與前景展望

  在整個國家的經濟體制尚處於新舊體制轉換的過程中,報業經營觀念的轉變應該說是促進我國報業加速市場化進程的至關重要的一環。報業經營的觀念來自於報業經營改革的實踐,同時也為指導報業經營實踐的進一步發展和創新提供了理論的先導。

  報業在激烈的競爭和發展中,正在快速地朝著規模效益化、產業化、集團化、現代化的方向發展,聯合、兼併、重組,優勝劣汰的局面已經出現。我國目前已批准的報業集團正逐漸成為中國報業市場的競爭主體,報業集團等強勢媒體在競爭中越來越占據明顯的優勢。因此,現階段的集團化模式只是發展的一個階段。集團不是對幾個實體的簡單相加,集團化運作強調的是整合資源形成的集中管理效益和規模效益,有序、規範、科學的管理是集團化高效運營的有力保障。中國報業的集團化當前必須整合資源,優化結構,以獲得規模經濟規模效應,因為,做大之後如何做強才是最重要的。

  在外來媒介資本媒介產品、媒介文化的直接或間接的衝擊下,通過跨媒體、跨地區、跨行業的經營,實現集團自身拓展和壯大,增強集團的綜合實力、市場競爭能力和創新能力,同時,形成相應的政策環境,促使強勢媒體集團首先跨媒體、跨地區、跨行業發展,已經成為我國媒介產業發展的必然選擇。

  傳媒業作為“高技術、重裝備”的產業,市場發展需要大量資金的支持,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所帶來的國際媒介市場的激烈競爭,中國傳媒業需要大量資金拓展市場。逐步對國內投資者開放報業投資市場,拓寬報業發展的融資渠道,有利於增強我國報業產業的整體實力與市場競爭能力。政府可以制定必要的法律和政策,對投資者的資格及投資行為進行規範和管理。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報業集團必須以資本為紐帶,進行市場運作。政府對報業產業的調控,將由重管理轉為重服務,由重審批轉為重監管。政府的作用將更多地體現在“後臺”,在堅持社會主義新聞方向,不違反國家新聞政策的前提下,放鬆對報業經營和發展的直接管理,減少對報業市場主體經營行為的行政性干預,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調節作用,形成報業市場有效競爭的格局,促進我國報業的發展和繁榮

  未來中國報業必須面對以下幾個問題:

  • 1.如何解放思想、創新觀念,緊緊抓住體制創新這一重點,實現加強黨委領導和法人治理結構相結合的管理目標。
  • 2.如何在宣傳、經營兩分開的命題下,規範報業市場公平、有序競爭,建立國有報業資產經營管理模式和績效評價體系。
  • 3.如何解決事業法人與企業法人並存可能面臨的法律障礙,以及由此而產生的諸如國有資產授權經營、事業法人轉為企業法人過程中面臨的社保統籌等問題。
  • 4.在確保“四個不變”和貫徹落實“三貼近”的前提下,如何應對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和科技進步兩個挑戰,圓滿完成黨的新聞宣傳工作和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雙重任務。

參考文獻

  1. 1.0 1.1 1.2 高春景.試析報業經濟發展多元化的趨勢
  2. 吳飛.媒介經濟學[M],第五章報刊產業經濟
  3. 赫建中.試探我國報業經濟政策,載《新聞學刊》1988年第6期
  4. 汪家駟.報業經濟的戰略思考《當代傳播》2004年第01期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5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報業經濟"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