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业经济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报业经济(Newspapering Economy)
目录 |
所谓报业经济是指以报业产业经营活动为主体以及由此所引起的各类经济活动的总称。是以满足报业价值补偿与价值增值的需要为目的,对各种资源进行有效分配的活动。换言之,报业经济就是报社通过经营活动从市场上所获得的收入。
对报业经济的这种概括说明了三个问题[1]:
第一,报业经济活动是一种产业经营活动,而这种产业经营活动必须纳入传媒产业经营活动范围,既从事产业经营,又执行宣传任务。
第二,强调报业产业经营就意味着报业的经营活动必须产生两种效益,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第三,报业经济是一个宽概念,不仅包括报业产业自身的经济活动,而且包括与其相关的其他经济活动。
报业经济的提出[2]
1980年代伊始,“报业经济”对于我国的读者们来说还是个新鲜的术语,那时候很少有人提到过在国外已存在并已相当成熟的报业经济这一分类学科;据本书作者掌握的材料看,改革开放后最早提出报业经济概念的是赫建中。他在1988年发表的一篇文章“论探我国报业经济政策”中指出:“报业经济也是一种商品经济。[3]”
他在文章中对报业经济困境提出了自己的解决对策是,一、报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二、实行社长领导下的总编辑与经理分工负责制,三、建成多渠道的发行体系,四、组成国家新闻出版用纸委员会,统配我国出版用纸,五、报纸适当提价,六、鼓励刊登广告。应该说作者在当时提出这些观点是相当有远见的。1990年代以后才出现在报业经营者谈话和文章中。实际上,到目前为止,不管是理论界还是业界人士对报业经济的理解还很不相同,总体看来还不成系统,但在实践中,有一点是共识的,那就是报业经济首先是报纸的经济状况问题,即报纸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如我国较早期涉入报业经济领域的一本教程——由中国报业经济管理函授中心编写的《报业经营管理》一书中对报业经济的概念就作出了狭义和广义两种不同的解释:
狭义的报业经济,是指报社围绕主业(办报)开展的经营活动,如报纸的广告、印刷、发行和以一报为主办的系列报、系列刊物以及围绕主业开展的经营活动,即我们一般意义上所讲的报业的主业经济。
广义的报业经济,既包括主业经济,又包括了非主业经济,即与报社主业无关的跨行业的经营活动。如报社办经济实体,从事飒活动,经营房地产,开展金融贸易等。
近年在世界范围内,人们在一般意义上多使用广义的报业经济的概念;而在学术研究和经济统计时,则往往倾向于使用狭义的报业经济的概念。
进入1990年代后,我国报业发展迅速,报纸达到创纪录的2163种,其中日报数为658种。1997年报纸种数微调至2149种,日报种数304种,报纸的总印张已接近300亿张,广告总收入达到96亿元。到1994年时,全国绝大部分省以上党委和政府机关报以及1/2左右的地市党和政府的机关报断掉“皇粮”,开始“独立核算,盈余留用”,而大部分新创立的非机关报,则干脆是自筹资金,自负盈亏,走的是纯企业化的办报道路。 在这种情况下,各家报纸的竞争日趋激烈,为了争夺读者,增加发行量以及更多的广告收入和其他经营收入,各家报纸使出了浑身解数,扩版、彩印、自办发行、兼并报纸等等。例如在广州,《南方日报》、《广州日报》、《羊城晚报》互相较劲,《广州日报》出下午版,《南方日报》扩充广州版,重点推出了《南方周末》,紧接着又创办了《南方都市报》、《21世纪经济导报》、《南方体育》等,《羊城晚报》则新创办了《新快报》。在北京,《京华时报》和《北京晨报》则横空出世,对首都报业市场原有格局形成了强大的冲击,有些跟不上市场发展步伐,不善经营的报纸因为亏损严重而倒闭,还有一些报纸在苦苦支撑,想方设法改善经营。在这种情况下,“报业经济”开始登上我国的报业舞台,并迫使人们重视它,了解它,适应它。
我国报业经济多元化发展历程[1]
(一)报业产业化经营的尝试阶段。
新中国成立以后,为解决当时财政支出困难的问题,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曾于1949年12月决定报业实行企业化经营的方针,要求“条件好的公营报纸争取自给”、“多登有益的广告”、“废除予取予求的单纯报销制”。1950年,中宣部发布的《关于报纸实行企业化经营情况通报》中明确指出:报纸的“企业化经营方针是完全正确的,可以实现的”。 这一阶段既是对建国以前报业经济结构的延续,又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造,具有社会主义党报的鲜明特征,其事业单位实行的“企业化”经营,虽然只是报社对组织内部编制、报纸定价、财政开支、订阅方式、广告经营等进行的一些改善,并没有在经营领域内有所突破,在持续时间、发展规模和影响范围上都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报业依然是一种单一的、初始型的经济结构,但是,它对以后的报业经营有着启示作用,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指导着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报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二)报业非产业化经营阶段。
在报业产业化尝试阶段,虽然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但效益是可观的,不仅报纸的财政收支状况明显好转,而且为完成报纸宣传任务提供了一定的经济保证。尽管如此,到1957年,由于历史的原因,在“左”的思想指引下,取消了报业产业化经营方针,把报纸当作单纯的“工具”。这种报业的经营活动范围很狭窄,报业经济结构大幅萎缩,报社所进行的经济活动只是计划经济体制下报纸的印刷、发行和纸张的采购等。
(三)报业产业化经营的再次提出。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由于全党工作重心的转移,促使报业界也开始思考如何适应这一转移。1978年底,《人民日报》等首都新闻单位联合给财政部打报告,要求报业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经营方针,并得到了批准。
1978年1月28日,上海《解放日报》率先刊登我国大陆第一则报纸广告,并得到了中央宣传部的肯定。从此,我国报纸广告经营在全国报业界得到了推广,大大改善了报业界的经济状况。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仅报业广告单项收入就达7000多万元,实现了零的突破。但是,这并不是我国报业产业发展的最佳时期,许多保守和落后的现象依然严重,如思想观念还不够解放、产业功能发挥不够、经营方式比较单一、多是粗放经营和分散经营、管理水平较低而且技术手段比较落后、报业经济发展不平衡等。
(四)报业产业化经营的全面发展阶段。
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谈话公开发表后,特别是党的十四大确立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后,加快了报业产业化经营的步伐,到1994年,许多机关报不仅改变了吃“皇粮”的局面,而且成了创利大户。经过这两个阶段的发展报业初步奠定了现在经济结构的基础,肯定了报纸的商品职能,开始在市场规律的作用下进行报业的扩张。此时,报纸已经开始成为报社进行产业经营运作的对象和工具,报社作为经营的主体,积极参与市场竞争。报业经济的范围拓展到报业以外,初步形成了报业的核心层经济结构、延伸型经济结构和跨媒体的经济结构等结构类型,多元化特征日益显现出来。
(五)报业集团化、多元化的发展阶段。
随着报业产业的发展,传统的报业经济体制已不适应迅速发展的报业产业的要求。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报业产业化经营、集团化运作已成为一种趋势和潮流。全国一些较大的党委机关报开始组建报业集团。报业集团的出现是中国报业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顺应国际报业发展潮流、参与国际报业竞争的需要,也是报业由规模数量向优质高效转化、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化的必备措施。这一阶段的报业集团成为组织单元,开始了多元化、集团化的运作,在已经形成的报业经济结构的基础上进行结构的调整、资源的重组、资本的操作和运营,经营领域逐步扩展,报业产业得到蓬勃的发展。报业的经济结构更加多元化,并且已经上升到资本层面的运作上来,既有报业资本向产业外扩充,也有产业外资本向报业渗透。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成都商报》借壳上市成功,它开创了中国报纸上市的先河,其意义极其深远。
我国报业经济多元化的发展趋势[1]
(一)集约化多元经营是报业发展的主流方向
1.报业集团的涌现。近几年,我国报业发展中出现的一个重大变化,是加快了集约化经营的进程,其重要标志,就是涌现了一批报业集团。1996年,《广州日报》开始组建我国首家报业集团的试点工作。1998年,《南方日报》、《羊城晚报》、《经济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和《新民晚报》先后开始组建报业集团。1999年,深圳特区报业集团、大众报业集团、北京日报报业集团、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四川日报报业集团、浙江日报报业集团、辽宁日报报业集团、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沈阳日报报业集团和河南日报报业集团相继成立,全国报业集团增至16家。报业集团成员的增加,表明我国报业开始从个体化向集团化发展转变、从粗放经营向集约化多元经营转变。
2.报业集团的优势。已组建的报业集团在以办好报纸为根本任务的前提下,在发挥对内优势互补、集约经营,对外增强竞争能力、进行产业扩张的作用方面,在创新机制、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方面,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首先,大力推进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构建责权分明、绩效挂钩、管理严格、控制有力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各报业集团组建后,都按照现代企业的要求,积极进行了领导体制、人事制度、分配制度、财务制度、资产管理制度等方面的改革。
其次,积极进行结构调整,形成新的产业结构,大力培育和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方面是把与报业有关的广告、发行、印刷、信息等作为支柱产业来培植,另一方面是把多种经营开展得更广、规模更大。人们已经形成这样一种共识,即现代化的报业集团,并不只是经营报业本身,而必须以报为主、多种经营,走产业化、多元化经营的道路;要真正成为实力雄厚的现代化报业集团,要依靠自我积累来实现巨大的资金投人,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自身必须多有几根经济支柱。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报业集团还进行了所有制结构调整的探索,以使报业经济形成以国有为主、其他所有制并存的格局。因此,可以这么说,报业经济多元化的发展,集团化是一个前提。没有集团化,就没有多元化。
3.集团化多元经营是报业发展的主流方向。集团化是我国报业改革和发展的重大步骤。实践证明,走集团化发展的道路,加快集约化经营的进程,有利于报业激发自身的经营活力,优化资源配置,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实现规模经济,增强发展后劲,有利于增强报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使报业持续健康地发展。走集团化道路,实行集约化的规模经营,是报业发展的主流方向。当今世界上发达国家或地区的主要报纸,无不都是以现代报业集团经济上的互补一步一步地走过来的。为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为了面对国外大型传媒集团争相企望进入我国传媒和资本市场的挑战,为了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国报业必须坚定不移地走集团化的道路,实行集约化多元经营。据《传媒经济参考》资料,宁波日报报业集团整合报业资源,培养独立、多元的经营主体,目前独立核算的单位已发展到18个。浙江日报报业集团2005年版外经营利润就已占集团利润近30%。
(二)资本运营将成为未来大型报业的发展趋势
1.资本运营的诠释。所谓资本运营,就是经济实体将所拥有的各种社会资源、各种生产要素视为有经营价值的资本,通过流动、兼并、重组、参股、控股、交易、转让、租赁等途径,进行优化配置,实现最大限度的增值。我国的报社、报业集团都是由各种生产要素构成的具有政治属性的经济实体,它们所拥有的各种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都可视为资本,通过资本运营的方式实现价值增值。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多种传媒已与资本市场结缘,并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其实,资本营运就是以报业经济结构多元化为基础的,而资本又为多元化经营提供媒介和手段。资本营运同多元化经营是报业经济发展的孪生兄弟。
2.资本运营:资本与媒介的“握手”。应当说,我国各报社在着手开展多种经营、发展“三产”的时候,报业的资本运营就已开始了,组建报业集团又发展了资本运营,但高级形态的资本运营则应当是指报业发挥自身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优势,经济实体直接进入市场筹资融资,吸纳社会资金。我国新闻媒体与资本市场握手最早的,是1999年3月“电广实业”(后更名为“电广传媒”)上市,成为我国传媒第一股。之后,又出现了《成都商报》间接控股“博瑞传播”、《人民日报》间接控股“燃气股份”,这说明,报业已进军资本市场。有关专家指出:“资本与媒介的结缘肯定将是未来3至5年内我国社会最值得关注的现象之一。”
3.资本运营:一个战略选择。资本运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报业发展的需要,也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应对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所遇挑战的需要。应当看到,报业与资本市场结缘,不单是借“股”扬名,更重要的是要实现规模经营,因为新世纪迎来的是以规模竞争为特点的市场阶段,所谓规模竞争,其实质就是资本竞争。鉴于我国报业发展面临的竞争不仅来自“同胞”,而且还有国际潮流的冲击,因而非走规模化经营之路不可,而利用股市资金的杠杆作用和社会资源的再分配的效用,壮大报业产业的自身实力,是一个必要的战略选择。
4.资本运营目标:“资本经济”。目前,我国的报社、报业集团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经济实力的确越来越雄厚,也的确滞留了大量的闲置资金,报社、报业集团要为这部分资金寻找出路,进入资本市场,经营债券、股票,参股其他产业。同时也应看到,从总体上讲,我国报业投资和融资的能力还比较弱,如何利用各种资金,正确处理好国有资金和社会资金、境外资金的关系,提高利用水平,创新投资融资体制等等,都是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总之,报业的资本运营,不仅要解决好自身闲置资金的出路,而且更重要的是要解决发展规模经营的问题;要通过资本运营,逐步把报业经济发展成为一种多元结构的现代“资本经济”。
(三)新兴趋势——报业与网络媒体的“亲密接触”
1.报纸和网络的博弈。报纸和网络,一直被认为是天生的敌人。网络的兴起,无论在内容资源、受众资源还是广告资源,都很大程度上瓜分了报纸的市场份额,这也是近两年来报纸广告额出现大幅度下滑的主要原因之一。报纸作为传统媒体,在深度报道和权威信息发布等方面具有很强的优势。而网络也具有时效性强、互动性强、信息量大等特点。随着报业经营者对自身弱点和网络特点认识的日益深入,报纸产业也从最初的开办报纸的网络版,发展到现在的与网络媒体的跨媒体经营,2006年就是这两大媒体亲密接触的一年。这里面实际上有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就是报业多元发展首要应该关注“网媒”这个大“元”。只要将报纸和“网媒”进行嫁接或联姻,报纸和“网媒”将会产生一个“新生代”,共生的优势将会把报业发展带到一个新境界。
2.报业与网络的联袂:报业跨媒体经营战略。2006年年初,百度公司就发起了建立“泛媒体联盟”计划。许多报纸媒体发现传统媒体读者的注意力开始向网络新闻转移,并希望通过互联网的优势来发掘传统媒体的发展空间和影响力。以《京华时报》为代表的强势报纸媒体加入了该联盟,《京华时报》社长吴海民表示:加入泛媒体联盟,一方面可以增加网站流量,使原创新闻内容得到更大范围的传播;同时于受众而言,信息传播的个性化发展将使搜索引擎成为一种必需的工具。而加入百度泛媒体联盟及与百度的此次合作,将是《京华时报》实施发展战略的重要一步。百度“泛媒体联盟”成就了新旧媒体的融合之道,目前国内已有数十家传统媒体与百度签订了“泛媒体联盟”合作协议。 最值得关注的是2006年12月,解放日报报业集团与新浪公司宣布: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双方将探索平面媒体与网络媒体合作共赢的全新模式,共建联合传播平台,双方在新闻内容、市场经营和资本运作等领域开展全方位的合作。合作初期,通过解放日报报业集团的采访优势和新浪网的整合平台,双方将共建全球信息传播新平台。此外,双方各自旗下的平面与网络媒体在新闻表现上将形成良性互动,扩大彼此的影响力。在经营层面,双方将探索通过广告资源的共享共动,为客户提供整合营销方案。
报纸和网络,从竞争对手变成了亲密接触的合作伙伴,这无疑是报纸跨媒体经营战略的重要一步,也成为今后报业发展的新趋势。
我国报业产业经营政策正在向着“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产业方向发生演变。随着我国各地报业集团的不断涌现,规模化经营、产业化经营、多元化经营,正逐步成为中国报业发展新的趋势,目前,中国报业已形成了较大的产业经济规模。
激烈的报业竞争,使很多报社的高层管理者把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关注具体的经营战术上,而忽略了对报业经济的整体战略研究。实际上,报业作为“社会的神经系统”,研究和制定报业的发展战略极为重要。中国正在告别“媒介无战略”的年代。
报业市场与报业竞争
目前中国报业已形成三个层次的市场和两大类型报纸。
三个市场:报业在经历了两次大发展和报业市场的优胜劣汰后,目前中国报业形成三个层次市场———全国性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地方性市场。其中在全国性市场和区域性市场上,还可以分成综合性报纸市场和专业性报纸市场。报业市场正在发育,报业竞争格局正在形成,报业的经济实力正在不断增强。
从整体来看,中国报业市场的主要特征:一方面是广告资源向地方综合性报纸倾斜,而面向全国性报业市场空间相对有限;另一方面,在各地方性市场上,大量广告不按比例地流向在发行市场上处于优势地位的报纸,从而加剧弱势报纸的经营困难。
从近年来的统计数据中,我们可以发现,全国性大报的广告经营额一直处于徘徊之中,而在上海和广州,上世纪90年代初期处于三足鼎立之势的几家报社,现在已明显地拉开了距离。特别突出的一点是,与外国报业市场相比,中国报业还存在着一个规模宏大的以省级行政区为基础的区域性市场,而且规模还有不断发展之势。
两类报纸:我国报纸按城市化程度划分,有两大类型:一类是市场化运作的报纸,如都市类报纸、部分晚报、晨报、生活类报纸;另一类是准市场化的报纸,如各级党委机关报、行业报等。
准市场化报纸的特点,决定了这类报纸的经济效益必须服从于社会效益,其竞争激烈程度,相比之下不如市场化的报纸,在竞争中也没有优胜劣汰的程度。这类报纸由于种种原因,其发展相对较慢,发行、广告很多不但没有增长,还在不断下降,困难较大。恶性、无序的竞争,不仅造成了报业经济的损失,国有资产的流失,还损害了报业的形象,影响了报业的团结。这对于刚刚加入世贸组织后的中国报业经济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报业市场中公平、有序的竞争能促进报业经济的发展;恶性、无序的竞争将制约报业经济的发展。因此,在规范报业市场竞争的问题上,应主要解决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政府有关部门应高度重视,在继续加大对报刊“治散、治滥”力度的同时,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规范报业的竞争行为;二是报业内部应加强自律,遵守法纪,遵守行规行约;三是报业主管部门要加强管理、监督,对破坏公平、有序竞争及有关的政策法规、行规行约的行为,做出相应的处理。
报业改革与国企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报业的发展历程,充分显现出产业政策与报业经营实践活动的相互推动与相互作用的特点。“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政策出台,促使中国报业走向市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政策确立,将中国报业产业经营逐步推向深入。在实践的推动下,一些具有超前性的报业改革为市场经济下媒介产业政策法规的形成作了有益探索,直接推动和加速了报业在特定领域经营改革的进程。报业集团明确为特殊的企业集团,改变的只是国有资产的存在形式,决不意味着国有资产性质的变更。
报业集团要实行现代企业制度的公司化,可以借鉴全国国有独资公司的设立办法,为报业集团的产权关系提供制度性前提。通过必要的法律政策规定,允许主管部门充当“出资人”,在传播媒体这个限定的领域里,授予其投资主体的权利和资格,然后根据“公司法”规定,进行授权经营。这样就同时解决了“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关系,解决了“委托人”与“代理人”的关系。报业集团不仅是法人组织,更是一种法人的联合体。
报业集团必须清晰分级管理,子报和子公司独立经营、独立核算、独立开展各项业务,集团不干预其日常经营活动,子报、子公司的总编辑和总经理等主要负责人由集团聘任或委派,并对其人事、财务、收益、重大投资和内审、风险监督等管理事项和政策业务进行检查和指导。
报业为主与多元并举
当今,业界常把报业的经营分为五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发行和广告;第二个层面是新闻生产流程中诸多环节的经营;第三个层面是新闻生产相关产业的经营;第四个层面是传媒无形资产的经营;第五个层面是传媒的投资运营与资本运作。
就目前而言,我国报业的主要经营方式和主要赢利能力,都集中表现在报业的广告、发行、印刷经营水平上,这是经营五个层面的核心,只有围绕这个核心,才能体现品牌定位的统一性,只有在统一的前提下,才能将各个层面上的行为连成一片,达成报业集团经营的良性循环。
当报业的主业经济实力还不够强大时,报社必须苦练内功。坚持“报业为主,多元并举”的经营战略。发展报业经济,必须以报为本、以报为主,努力提高报纸质量,扩大报纸的发行量,争取获得较多的广告收入,从而提高经济效益,积累必要的资金和经济实力,以围绕主业开展多种经营活动。这种认识,实际上是我国报业经营者对报业经济发展道路的一种战略上的再思考、再认识的结果。
经过10多年的实践,我国报业在开展多种经营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同时也留下了许多教训。有一家报社是这样总结自己10多年来从事多种经营状况的:纵观10年经营情况,有成功,有失败,但失败比成功多;有经验,有教训,但教训比经验多;有赚钱,有亏损,但亏损的公司比赚钱的多。我国报业经营者经过深刻的反思,终于认识到,报业发展必须恪守“报业为主”的经营战略。
为了避免经济危机可能给报社带来的过大负面影响,报业经营管理者大都接受了一则古老寓言的告诫:“千万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同一只篮子里。”在留足报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后,把可用的资金用于投资其他的经营,同时在多个市场开展经营业务,能够使报业的收益状况长期保持良好的态势,避免经济风险。当我们连报业的主业经营还没做好时,试图全面展开跨行业的多种经营,主要靠借助开发其他产业来发展报业,无异于丢了西瓜去捡芝麻。
尽管我国报业的多种经营走了许多弯路,但“报业为主,多元并举”的大方向没有错,因为这是历史的进步,也是中国报业最终做大做强的惟一途径。
报业创新与前景展望
在整个国家的经济体制尚处于新旧体制转换的过程中,报业经营观念的转变应该说是促进我国报业加速市场化进程的至关重要的一环。报业经营的观念来自于报业经营改革的实践,同时也为指导报业经营实践的进一步发展和创新提供了理论的先导。
报业在激烈的竞争和发展中,正在快速地朝着规模效益化、产业化、集团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联合、兼并、重组,优胜劣汰的局面已经出现。我国目前已批准的报业集团正逐渐成为中国报业市场的竞争主体,报业集团等强势媒体在竞争中越来越占据明显的优势。因此,现阶段的集团化模式只是发展的一个阶段。集团不是对几个实体的简单相加,集团化运作强调的是整合资源形成的集中管理效益和规模效益,有序、规范、科学的管理是集团化高效运营的有力保障。中国报业的集团化当前必须整合资源,优化结构,以获得规模经济和规模效应,因为,做大之后如何做强才是最重要的。
在外来媒介资本、媒介产品、媒介文化的直接或间接的冲击下,通过跨媒体、跨地区、跨行业的经营,实现集团自身拓展和壮大,增强集团的综合实力、市场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形成相应的政策环境,促使强势媒体集团首先跨媒体、跨地区、跨行业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媒介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传媒业作为“高技术、重装备”的产业,市场发展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所带来的国际媒介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国传媒业需要大量资金拓展市场。逐步对国内投资者开放报业投资市场,拓宽报业发展的融资渠道,有利于增强我国报业产业的整体实力与市场竞争能力。政府可以制定必要的法律和政策,对投资者的资格及投资行为进行规范和管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报业集团必须以资本为纽带,进行市场运作。政府对报业产业的调控,将由重管理转为重服务,由重审批转为重监管。政府的作用将更多地体现在“后台”,在坚持社会主义新闻方向,不违反国家新闻政策的前提下,放松对报业经营和发展的直接管理,减少对报业市场主体经营行为的行政性干预,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形成报业市场有效竞争的格局,促进我国报业的发展和繁荣。
未来中国报业必须面对以下几个问题:
- 1.如何解放思想、创新观念,紧紧抓住体制创新这一重点,实现加强党委领导和法人治理结构相结合的管理目标。
- 2.如何在宣传、经营两分开的命题下,规范报业市场公平、有序竞争,建立国有报业资产经营管理模式和绩效评价体系。
- 3.如何解决事业法人与企业法人并存可能面临的法律障碍,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诸如国有资产授权经营、事业法人转为企业法人过程中面临的社保统筹等问题。
- 4.在确保“四个不变”和贯彻落实“三贴近”的前提下,如何应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科技进步两个挑战,圆满完成党的新闻宣传工作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双重任务。